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刻不容缓;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小米就是“互联网+”的“达尔文雀”。它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改变,成为“互联网+”的标杆企业。由刘润著的《互联网+(小米案例版)》以小米为典型案例,讲述传统企业如何进化。
小米人口述“互联网+进化之道”,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赞赏推荐;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洪锋,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小米网售后总监张剑慧,小米网售后高级经理孙波,小米网新媒体总监钟雨飞,小米科技MIUI研发总监李伟星,小米网客服总监杨京津,小米之家贵阳店长曾鸣,小米科技投资人、晨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刘芹等亲自口述。
《互联网+(小米案例版)》由刘润著,叶光森整理。
互联网掀起的是一场社会生活的革命,传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时,感到迷茫、失落,甚至恐惧。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制造业将会由原来依靠成本优势大规模制造的模式转变成“专业化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的模式。在10年之内,会有50%~60%的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迈不过这个坎儿,惨遭淘汰。
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传统企业该怎么走?传统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定战略、抓主要矛盾……“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传统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鉴于目前很多传统企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状,本书将用“互联网的加减法”这个简单模型清晰地说明商业新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全新玩法,从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门话题切入,通过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总结和探索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实现转型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从事传统行业的读者理解互联网并在实践中学会驾驭互联网。
雷军对于趋势的敏感,刘芹有深刻印象: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代苹果手机是雷军送给我的,你可以看得出来他极其地敏感,那不是因为做小米他才敏感,甚至在苹果都没有出来的塞班时代,那时候他还去投乐讯的手机发烧友社区,那可能是2006年的时候——他对这个东西的关注,对于机会的思考,绝对不是说今天我要做小米昨天才想起的。因此无论从他的提炼方法上还是对趋势性的思考上,他都经过了很长期的长考过程。其实这也跟我们做投资的方法一样,我们叫长考、少投、精做、长期,我们投资的一些方法、原则和雷军做小米是有点类似的。
他从他的方法论和长期的对于趋势性机会的思考,认定这是一次台风来了,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越的拐点。我们也是在捕捉这种大机遇,我们做投资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历史不是由英雄创造的,反过来,是历史选择了一些人成为了英雄。我觉得雷军敏感地捕捉到历史的大机遇,他为什么2009年不做,2008年不做,而在2010年做呢?我觉得他在等这个历史机遇。
找风口,是小米在大变革时代不变的重点。2014年,小米在加速布局智能家居生态系——下一个台风口。智能家居是“互联网+”对庞大的家居产业的改造升级,是物联网中最美味的一块蛋糕。
小米撬动智能家居生态系的撒手锏还是高性价比。2014年12月9日,小米发布了899元的空气净化器——同等性能的产品,价格大多是四五千元。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军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建议》。雷军说,加快制定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将激发智能家居的爆发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带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
雷军还表示,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出台,将助推我国领跑世界。移动互联网规模是互联网的十倍,物联网规模将会远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万亿元规模的产业。
刘德阐述了小米决策层对下一个风口的分析:
今天是从非智能手机到智能手机,还有从旧的智能手机到新的智能手机换代的混杂的时期,但很快就要结束,很快就是纯智能手机的迭代。这一切都在两三年、一两年内迅速完成。换机潮过去之后,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涨幅了。
从2010年到现在,或者2014年之后还有三年,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就差不多了。小米在看下一个十年风口在哪儿。目前来看,智能硬件设备可能是一个风口了。雷总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电脑,我觉得在未来,可能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成为电脑,它们都可能被联网起来。未来的10年,有人叫智能家居时代,有人叫硬件智能互联时代,其关键点应该是由三个词组成的:智能、互联、云端。 P6-8
早在2009年,小米还没创办的时候,雷总就和我热烈地讨论过,怎样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智能手机,创建出一套跟传统公司不一样的做法。从产品的早期研发,到做完手机之后的销售模式和推广模式,都要借助互联网搞颠覆式创新。
我们当时没有总结得像今天的“互联网+”这么好。今年的两会把“互联网+”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也是对我们这五年多工作的一个肯定。
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是:用互联网方式重新做传统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两年前在智能硬件领域开始布局,大量投资,就是延续小米手机商业模式的创新,做智能硬件的“互联网+”。
刘润的新作《互联网+:小米案例版》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传统企业从小米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互联网+”方法论。
我觉得小米主要有三个方法。
第一是从根本上来做好产品。以前的生产性行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大家想的更多的是我的产品要在国内能卖,得先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再想怎么把产品成本压下来,怎么把渠道费用降下来,怎么把推广费用加上去,最后能保持10%~20%的利润。大家就是用这个方式来做产品。
我觉得“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最核心的变化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我们开始做产品的时候,从来不去想价格,一上来先问能不能在这个产品里面用最好品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要做出超越用户预期的功能、性能和品质的产品,遵循国际最高标准,先从这个角度去想。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产品做出来后,要去掉所有传递价值的中间环节,给大家一个买得起的价格。我们能根据硬件成本来定价,因为我们用互联网去掉了渠道环节,电商也是“互联网+”的一部分;推广的时候,也尽量运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能力。价格如果可以降得更低,就能让更多的人可以买得到,能让销售的量级比原来的更大。
第三点,销量起来之后,给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后续服务,通过高品质的服务来实现最终的盈利。
这三点是我们在做智能手机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现在我们开始在智能硬件领域复制。我们把智能硬件的性能和品质做得最好,然后再通过电商的方式把价格做得比同类产品便宜很多,卖出很大的量。加大销量之后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盈利,同时也降低了硬件的生产成本。
在创办小米的时候,我们没想过智能硬件领域,做了智能手机后发现,同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做很多别的智能产品。这也体现了“互联网+”是有普适性的。
当然外面很多传言,说小米要做汽车、做房地产,我们都已经辟谣了,这些我们都不会做。我们觉得跟智能手机品类很接近的,或者互相有很强的粘连性的行业,像电子消费品、智能家居是下一个台风口。
经过考察,雷总跟我们讨论的时候说,这个机会是我们可以做的。因为我们做过手机,也做了电视,之后又做了路由器,如果我们来做智能家居,从硬件研发到软件体验都去做的话,肯定可以做好。这些智能硬件大部分都是跟手机的粘连性很高的,手机能够远程控制净化器,相机也可以跟手机联系起来,它们的联动性很好。
我们通过投资的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做,抓住这个大机会。某些品类的合作伙伴还不止一家,因为这个行业很大,我们的合作心态是蛮开放的。
其实不只是智能硬件行业可以用小米的方法来做,毛利率虚高、产品适合用电商的方式获得大量传播、产品可以有附加增值服务,有这些特征的行业其实都有机会用小米的“互联网+”的思路把它做一遍。
比如说房地产和汽车,虽说小米不会去做,但是它们挺适合用“互联网+”重新做。
我和雷总参观过特斯拉的工厂,其实它做汽车的很多思路跟小米在中国做手机特别像。
它对产品的定义就跟传统公司完全不一样,它会给用户一个非常大的惊喜,没有想到,原来汽车可以这么做,这是非常超出用户预期的。
它的销售模式其实也很独特,相当于在网上卖汽车,但是有线下体验店。它也不走什么代理商渠道,把中间环节全去了。这跟我们在网上卖手机,在线下开“小米之家”的模式挺相似的。
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有用“互联网+”重新做的机会。这既让广大创业者兴奋不已,同时也让很多传统企业有些恐慌。
其实大家不要觉得“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思维有多神秘,我觉得回到根本的根本,就是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有很多方面,比如提高产品效率。你做十个产品消耗的精力可能远比做好一个产品消耗的精力多得多,但你发现做十个产品还不如做好一个产品创造的效益高。
提高效率还包括提高公司的组织效率,以及商业模式的效率。在销售方面,产品从你的仓库出来了,要经过省代、市代、县代,每一级代理商都意味着一道销售环节,效率很低;推广方面,传统做法的效率也是不高,我的微博粉丝不多,但是好的微博我一转就是几百万的阅读量,非常有效率,现在微博、微信有这么强的传播力,就是企业提高效率的途径之一。
所以传统厂商不要觉得“互联网+”有多神秘,就是要提高效率,在整个公司的运营上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的大方向和具体操作方法,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互联网+:小米案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