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场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正阳县城有个公园,叫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湖,名叫小西湖。小西湖的水很浅,清亮亮的,围着小湖四周栽植的都是一些县城里特有的树木,柳树、槐树、榆树、椿树。一到天气炎热时节,树下的阴凉一落一大片,公园里便坐满了成群结队纳凉的人。公园里有假山、凉亭、回廊,还有个供人们休闲健身的露天广场。

据老辈人回忆,这公园原是正阳老城的一座城门,若干年前,旧城改造,政府考虑到偌大的县城竟没有个市民娱乐休闲的去处,于是收拾收拾,将这里改建成了一处公园。公园建成后,城门被改造成了公园的入口,远离城门的一段残墙被改造成了公园的假山,远远一望,那山上竟缭绕着一层淡淡的烟岗。公园外面有一圈围墙,围墙高高的,墙体是一些砖做的花雕和花窗,墙头上是一层特制的琉璃覆瓦,像墙体的一顶帽子。靠近公园盖着一溜摆檐牙飞翘的仿古建筑,有照相馆、茶馆、小饭馆,还有一些专门兜售纪念品的杂货铺子。

早先时候,要进公园还须买票,最初是一毛、两毛、五毛,后来又涨到一元、两元、五元。票价涨到十元的时候,市民们开始不满意了,他们多次到县政府门前聚众请愿,边请愿边发泄怨气:“锤头大的个地方,动不动就涨价,还让不让人活了。”政府不得不顺乎民意进行改制,不久,公园便彻底对大众开放了。

公园改制以后,单位由事业变为企业,职工由管理者变为经营者,进公园也不再收门票,而是通过内部项目的不断翻新来赚取大家的钞票。这时,公园解禁了,大门不再关闭,内部设施除了传统娱乐项目游湖划船、看花赏景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娱乐景点,如儿童乐园、健身房、冷饮店以及颇受人非议的卡拉OK厅等等。一到夜幕降临,公园里叮叮咚咚,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其问,顾三官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顾三官原是中山公园管理处的一名职工,四十多岁,瘦脸,长发,有一对间距很窄的小眼睛,看人时一眨一眨,似乎心里老在盘算着什么。公园改制之前,顾三官是一名售票员兼门卫。每天早上,顾三官都拿着一把扫帚,把公园的门前门后打扫干净,洒上清水,然后开门纳客。那时,顾三官头发梳得溜光,每天都坐在靠近大门的一把靠背木椅上,吸溜吸溜喝泡得叶脉舒展的茉莉花茶。他的面前摆着一张木桌,木桌上放着一张报纸,因为游客稀少,他几乎一整天都在那里喝茶,间或哗啦哗啦翻下手上的报纸。偶尔来一个客人,他便眼睛朝上一翻说,“一块”;或干脆不说话,只把右手的食指扬起来,在半空里摇一摇。那时,顾三官几乎是县城里的一道风景。人们一提到中山公园,马上就想到了顾三官;一想到顾三官,马上又想起他那个霸道的、摇手指头的动作,于是一句骂人的话便脱口而出:“那个驴日的,头梳得跟牛舔过的一样,他要是给咱们当县长,估计咱们连走的路都没有。”

公园改制以后,顾三官的日子渐渐难过起来。终于有一天,经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宣布:大门打开,进出免费,鼓励职工踊跃承包公园内的所有娱乐项目。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进出公园不再花钱买票,大门也无须日夜看守,依此类推,顾三官自然也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得到消息的当天晚上,顾三官独自一人喝酒,喝了个酩酊大醉,同时,他非常痛心地将那本还未来得及用完的门票,悄悄塞进了火炉。

郁闷了几天,又不郁闷了,因为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于是他像所有公园管理人员一样,提着礼包趁天黑去了一趟经理家。

经理爽快地答应:“就现在剩下的这些项目,你看上哪个挑哪个。”

权衡再三,他最终选择了儿童乐园中的一个新项目——碰碰车场。

碰碰车场在公园的东南角,背靠古城残墙,前临西湖的一个拐弯,没开发之前,基本是一片荒地。(P1-2)

作者简介
火会亮,男,汉族,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1989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理事。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在《十月》《中国作家》《时代文学》《山花》《香港文学》《天津文学》《朔方》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多篇作品入集或获奖。著有小说集《村庄的语言》《叫板》、散文随笔集《细微的声音》等。
后记

廉租房(代后记)

这是固原新区最大的一个居民小区,一条马路之隔,分南北两大部分,南边一律黄色楼体,叫南区,大约有二十栋楼;北边一律灰色楼体,叫北区,大约十栋楼。因为是政府为本市低收入者专门建造的楼房,故名“廉租房”,或日公租房,而且还给小区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民生苑。

民生苑北区的房子,面积从30平方米、40平方米到50平方米不等,楼与楼之间有草坪、矮树,还有一排又一排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南区却从内部又分出两大块,西边的和北区一样,全部是廉租房,面积也是大小不等,只是东边却是一家企业的集体集资房——因为这家企业为国企,已倒闭多年了,职工生活非常困难,为了体现政府对国企的重视,并为下岗职工计,故特批在这里盖了五栋共计二百多套楼房,一半集资,一半估计也有政府的补贴成分在里边。

我租住的地方,就是这个小区南边的企业集资房。

虽为集资房,但格局与廉租房相差无几——楼距密密实实,楼体也一律为黄色,有草坪,也有矮树,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楼与楼之间没有那些簇新的、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材,就是楼房的面积通通比廉租房稍大,有80平方米、70平方米、6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55平方米。集资房和廉租房之间,隔着一条水泥路,中间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盖一栋二层小楼,名日“社区中心”。每天早上,小区里的各色大妈们,会准时来到这片小广场上,打太极、跳广场舞。

集资房被声势浩大的廉租房紧紧包裹其间,显得仓皇、委琐、底气不足,但由于其有房屋产权而廉租房没有,它又显示出了自己应有的优越性。

2011年10月,我由老城搬到这里。

之所以搬到这里,是因为随着市委、市政府的搬迁,老城的许多单位纷纷搬到了这里。

妻子所在的单位也很快搬到了这里。

妻子在新区上了几天班说:“人家住在老城的,不是有车,就是有车接,你现在叫我怎么上班?”

于是我不得不在自顾不暇中又一次搬了家。

我的“新家”在集资房的8号楼,是一间面积为80平方米的单元楼,两-室两厅,一厨一卫。房主是这家企业的老职工,好说歹说,租金定为每月六百元,半年一缴,水电暖自付,这在当时景象颇为萧条的新区还是较高的。

“新家”所在的这栋楼处在两栋楼的夹缝中,前后都是新搬来的人家,由于没有安装闭路电视,那些人家的窗台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锅”(即卫星接收器,就像乡村里的“户户通”一样),景象蔚为壮观。楼下的草坪高低不平,草也稀稀拉拉,乍一看就像铺了一张又一张脱毛的狗皮,间或有一两株半死不活的小树兀自在风中摇曳。楼的东边是一条马路,马路过去是一座小山,山上有厚厚的杂草和茂密的树林,半山腰上还留有原先山里人家居住过的窑洞、残墙以及一株株经年的柳树、榆树、杏树。

刚住到这里时,我还有些不大习惯,似乎是一下子从繁华的城里,突然搬到了冷冷清清的乡下。更糟糕的是,一些可怕的传言一时沸沸扬扬。传言大多是针对小区治安问题的。据传,这里原先是个出盗贼和响马的地方,拆迁之后,一些人仍贼心不改,常趁着小区人少楼空前来盗窃,有时一晚上竟能清洗整整几栋楼。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紧接着,又传说这里还有拦路抢劫者,气焰更为嚣张,说是青天白日,人正走着,突然就会从身后驰来一辆摩托,倏忽之间,脖子一热,项链没了,耳坠子没了,有时肩膀头子上的挎包也会随摩托的经过而瞬间消失。

由于传言大多针对女性,妻便显得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严加防范,晚上我们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就是出去,也不会耗到三更半夜;到家以后,立即关门闭窗,检查插销,睡觉前也不忘将门从里面牢牢反锁。如此这般,竟也没有发生什么传言中的不测。接下来当然就是妻子的上下班问题了。妻子上下班主要是步行。从廉租房到妻子的单位,路虽不远,但步行也得近二十分钟。刚搬过来时,已是仲秋时节,妻子上班时天还亮着,但一入深冬,境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上班后半个小时天才慢慢放亮,下班时间往往天已擦黑。为了使妻子在上下班的路上平安、顺利,我们可以说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后来发现,原来租住在这个小区的,竟还有她们单位的好几个同事呢。之后她们结伴而行,同时上班,同时下班,其亲密之状竟像刚刚参加工作。

如此熬过一年,廉租房的人气才逐渐旺起来。

廉租房的南边有一条马路,北边有一条马路,南区和北区中间也有一条马路。随着小区住户的日渐增多,三条马路两边渐渐形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店铺来。店铺五花八门,有菜店、米店、面店、肉店、水果店、花店、拉面馆、川菜馆、火锅店、包子铺、麻将馆、杂货铺子、小型超市……可以说,凡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所需的零零碎碎,在这里都可买到。

渐渐地,妻子也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

妻子喜欢吃乡下产的杂粮,尤喜时令水果和蔬菜。下班回来,她的手里往往会提好几个塑料袋,这些塑料袋里往往装着刚刚从农家菜园或庄稼地里收获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出自那些街边小店或小摊。比如四五月的旱韭菜、小葱、苜蓿芽,六七月的豆角、蒜苗、瓠子、杏子、桃子、西瓜,一俟到了秋天,那可吃的东西就更多了,不但有附近农民直接从地里拉来的洋芋、玉米、番瓜、葵花头,还有商贩们从甘肃静宁、庄浪等地贩运过来的苹果、花红、梨。要吃温棚里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和南方来的各色水果,那只能是冬天大雪封门以后的事情了。

由于每天都要买菜、买东西,妻子对附近店铺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她不但知道每个店铺商品的特点、特色,也对店家的为人和品行烂熟于胸。

……

在这中间,往往就有那么一群半老不老的人,靠墙边围个半圆,坐在一些矮凳或砖头上,有拉胡琴的、吹笛子的、弹三弦的、敲锣打梆子的,叮叮当当忙活一气,景象颇为热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秦腔自乐班。自乐班的人一般都是临时的、没有固定组织的,他们自觉自愿凑在一起,目的就是自娱自乐,改个心慌。

我和妻子都是秦腔迷,常常就会在晚饭后来到这里,瞎听那么一会儿。我发现,在这个秦腔自乐班的,大都是些来自农村的人,他们虽没有七老八十,但也已年过半百。他们来到这座城市,多半是因为他们的儿女来到了这座城市,唱秦腔对于他们,一半是重拾旧好,一半是想家怀旧。

自乐班的成员往往都有些戏曲功底,他们要么原先在村里真唱过戏,要么就是一些发烧票友,他们吱吱扭扭、叮叮咣咣那么一闹,往往就能围上来一群同样是半老不老的人,坐在旁边叫好、鼓掌、瞎起哄。一般来说,来这里凑热闹的,多半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但有一天,突然就有一位小姑娘来到这里。小姑娘十七八岁年纪,五官清秀,脸蛋红扑扑的,扎着个马尾辫。看上去有些拘谨、有些羞涩,但一开口,却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她唱得地道、深情、投入,尤其是她的嗓音,嫩嫩的、脆脆的,用山里人的话形容,“就像铃铛碰铃铛一样”。小姑娘一口气唱了三个唱段,一段《虎口缘》,一段《三击掌》,一段《藏舟》,一段比一段唱得好。小姑娘唱时,旁边那些卖小吃的、卖服装的、卖菜卖水果的、打牌下棋的,都意外地停下来,引颈翘望,其情其景颇像明星开演唱会。

这时我恰好出来溜达,适时地看到了这一幕。

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说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少女,长得要多好看有多好看,真可谓貌若天仙。一天,一位热情的摄影师采风路过那里,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出大山,进行商业包装,人称“天仙妹妹”。后来新闻媒体围绕着这个小女孩和这个摄影师,编排了好多故事,被炒得沸沸扬扬……

传闻与现实一结合,竟碰撞出一丝绚烂的火花——我以此为由头,竟写成了一个中篇,两万多字,题目叫《叫板》,发在那一年最后一期的《天津文学》上。

作品发表后,自己感觉意犹未尽,尤其是那个小姑娘,影影绰绰,挥之不去,老在我的眼前晃悠。后来就有了将它扩写成长篇的想法。

写长篇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廉租房里完成的。

写作期间,我多次到廉租房前面的那片空地上,去溜达,去听秦腔自乐班,但始终再未见到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似乎人间蒸发了。

小姑娘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她是谁家的孩子?

她来自哪里?

来到廉租房,她究竟经历了怎样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关于这一切,只有通过我的想象来替她完成了。

2015年8月25日早晨

目录

正文

内容推荐

火会亮著的《开场》是一部有着凌厉生活质感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读后让人产生强烈历史无助感、生存悲剧感的生活写实作品。小说创作以乡土社会生活为主线,字里行间溢洒出浓郁乡土气息。作者将笔触深入山乡世界,叙写了日常生活,讲述了世俗人生故事。

编辑推荐

火会亮著的《开场》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廉租房里完成的。写作期间,作者多次到廉租房前面的那片空地上,去溜达,去听秦腔自乐班,但始终再未见到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似乎人间蒸发了。

小姑娘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她是谁家的孩子?

她来自哪里?

来到廉租房,她究竟经历了怎样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关于这一切,只有通过作者的想象来替她完成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火会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416853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9
首版时间 2016-09
印刷时间 2016-09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624108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