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与世界的割裂(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双头鹰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家弗兰克文论集近二十篇,以宗教哲学为基础,对人的生命意义,人的信仰与自由、人性善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在神人性为核心的基督教人学上有着独到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人的存在与上帝存在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

目录

“生活在先,哲学在后”/1

审美感受触摸到了存在的内核/19

我—你—他的交往关系/27

神与实在/47

神是“主宰”/57

人是什么?/73

神与人之间的矛盾性/81

人的创造本性/93

人的存在/103

人与世界的割裂/115

神创造世界/125

论俄国知识分子/139

生命的意义/165

“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172

生命的无意义性/185

存在的自明性/199

信仰的证明/215

使生命有意义/235

精神事业与世俗事业/249

试读章节

活在先,哲学在后”

众所周知,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时间世界的具体事物的某些客观自在的,常驻于“天外的地方”的永恒的样本或原型。柏拉图由此出发,后来在关于这些“理念”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上却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从他最后几篇对话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已经意识到了由此产生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它。因此,最晚近的柏拉图主义者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他们修改了柏拉图的学说,认为“理念”是宇宙智慧的内容,是上帝的永恒的思想和意念。这丝毫也不损伤“理念”在一般的真正的存在的意义上的“客观性”,而只是表明,它们不是思想元素“碰上”的外在的和异己的东西,而是某种对思想来说是透明的、与思想近似的东西。就我们这里的思考的一般进程而言,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这个复杂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里重要的只有一点:存在——在“真正存在”的意义上——不仅不能被“现实”——在行进于时间中的过程和置身于时间之中的物的体系的意义上——包揽无余,而且也不能被整个“客体的世界”——在我们的思想从外部与之遭遇的内容、以独立于和迥异于我们的思想的(在这个意义上是“外在的”)事实的那种腻烦出现于我们的思想面前的内容的意义上——包揽无余。真正的存在还有一个更深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它朝向我们的意识,朝向我们的内在存在,处于某种更加隐秘的关系之中;在真正的存在的这个层面上,我们不仅作为某种外在于我们的东西“拥有”它,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拥有它,即我们自己以我们内在的本质同样归属于它。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达到同样的结论,而且是以更普遍的形式,即不依赖于知识的观念成分的实在性问题。我们的心灵中的某种东西不由自主地强烈反对把一切存在物都纳入思想客体系统(即使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企图。要弄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对,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感觉到,如果那样做,我们在感知实在时的那种直接性就会丧失,实在就会被某种类似于镜中的反映所取代;构成我们生活的本质本身的那种对实在的活生生的关系,就会被偷换为某种人为的、淡漠的、学究式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客观的”认识。诚然,不可否认,把实在看做关于它的思想的客体,看做冷静的、淡漠的、理智的观察的客体,这种观点具有潜在的普适性:对于存在中的一切都可以采取这种态度,就如同世界上的一切原则上都能从它的镜中映像里看得见那样。然而,从镜子能反映可见世界中的一切这一点,完全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我们只能从镜中映像去看一切。同样,尽管我们称之为“对象认识”的那种观点能够普遍适用于我们经验所及的一切东西,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是惟一可能的观点。

问题在于,除了感性和理智的观察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特殊的而且是原发性的知识类型,可以称之为生命的知识或者知识一生命。从这种精神观点看,被我们认识的东西不是来自我们身外,不是某种不同于我们自身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命本身合为一体的。我们的思想就是在显露着的实在本身的深层诞生和活动,在它的元素本身中实现的。被我们感受为我们的生命的东西,仿佛是自动地向我们展示自己,展示给我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在这里我们只简要地指出这一点,以后我们会看清楚它的涵义和意义。这里只须说明,与这种原发性的知识相比,我们在对象知识观点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于意识的人为的压缩乃至阉割。Primum vivere,deinde philosophari(生活在先,哲学在后)。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知识不是思想知识,不是作为对存在的淡漠的外在的观察的结果的知识,而是产生于我们自身,由我们在生命经验的深处孕育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的全部内在本质参与其中的知识。以客体认识形式存在的思想,只能在这种生命的知识的基石上事后地、派生地得到积累。P1-3

序言

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尽管它历经磨难,仍不失其灿烂耀眼的光辉。

俄罗斯文化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生活在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古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一7世纪时,斯拉夫人信仰的还是多神教,从事农耕生产。原始公社解体后,开始了封建化的历程。9世纪一lO世纪,斯拉夫人接受基督教,成为斯拉夫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表明斯拉夫文化进入基督教文化圈。1054年,东西基督教会分裂,使基督教文明分为西方教会与东方教会两大形态。俄罗斯人则与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基顿人和保加利亚人属于东正教文化圈,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这从基辅罗斯时期的语言、宗教与文艺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古代罗斯所建的索菲亚教堂鲜明体现了其与君士坦丁堡的文化联系。

拜占庭文化尽管其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但它仍保留着希腊式文化,使用的是古罗马法,并按罗马帝国模式来治理国家,这样,拜占庭文化特点不仅由其处于。亚欧交界的地理位置所左右,而且也由其联结西方的拉丁基督教与东方的伊斯兰教的桥梁所决定。这些文化特点也深深地烙印在俄罗斯文化之中。

13世纪,蒙古人入侵俄罗斯,俄罗斯人进行了顽强斗争,并于1480年摆脱了鞑靼蒙古的统治,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随后经反复无常的伊凡强行建立的沙皇独裁政府.,于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一方面巩固着专制国家体制,使农民沦为农奴,一方面也在学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帝国的现代化转型。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是如法炮制,~方面尊重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推行_些政策改革,但同时却扩大农奴制,并通过“贵族宪章”使贵族拥有对农奴的永久权利,以至于在欧洲曾作为资产阶级兴起的思想武器的启蒙运动,在俄国却被用来作为完成早已开始的君主集权制的工具。1861年,俄国总算颁布了解放农奴法令,但农奴的鳃放并未使俄国农民成为西方国家意义上的公民,却仍受到村社、家庭的束缚,没有个人自由。俄罗斯帝国就这样一直在缓步推行西方化与维护专制统治之间游弋,俄罗斯思想界也一直处在西化派与斯拉夫派既相;中突又相联系的张力场中。19世纪的俄国已从普鲁士边界延伸至太平洋,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辽阔广袤的疆土却并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秩序,这使俄罗斯既不满于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又无力为自己谋求更强的霸权。俄罗斯素有肩负某种伟大神圣使命的宗教理念: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这已深深渗透在俄罗斯人的文化精神中,成为俄罗斯民族之魂。有道是,英美人喜谈体育运动,法国人喜谈女人,俄国人则爱谈宗教和上帝的奥秘,因而俄国人有“上帝使者”、“上帝追求者”之感。俄国人特有的虔敬感、同情感、羞涩感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他们注重敬拜甚于讲道,对上帝和神性真理怀有热切的思慕,对不幸与受苦者怀有深深的同情与宽恕,对不公正的待遇逆来顺受,以及对神圣象征和神秘主义怀着忠诚。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俄罗斯灵魂深处的悖论,以至于用理性难以悟解。正如丘特切夫的诗所写到的:

俄罗斯并非理智可以悟解,

普通的尺度无法对之衡量:

它具有的是特殊的性格——

惟一适用于俄罗斯的是信仰。

民粹主义、斯拉夫主义、无政府主义、不抵抗主义、虚无主义、神性信仰等思想体系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多棱镜,为我们窥见俄罗斯灵魂提供了窗口。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俄罗斯灵魂的代表。他们在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持续碰撞中,不断地以西方思想审视俄罗斯生活,又以俄罗斯的情感审视着西方生活,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反省与批判,促使俄罗斯文化逐步融合着东西方文化。亦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是东西方的综合,是两个世界的联结点,而非分界线。”这鲜明地表现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中。自18世纪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纷繁复杂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俄罗斯的现代化转型之艰难。这在20世纪表现得更为鲜明、更为强烈,更使中国人悟解俄罗斯文化增加了相当的难度。我们将尽力勉励自己,鞭策自己为实现此目的而努力,读者亦须警醒自己:除了理解还需悟解。在此,任何走捷径与省力的打算,都会导致误解与片面。

翻译是一种跨语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沟通,它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以便消除相互之间由于语言不通产生的隔膜、偏见与误解,使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得以交流与传播。它同时亦是一种对话,它将使各民族、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多元对话成为可能。

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不过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中国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仍有缺失。近年来,随着俄罗斯改革的深化与中国的开放,国内已陆续出版了俄罗斯文化丛书(如白银时期),对中国读者了解甚少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与流放西方的思想家做了介绍,这无疑有助于国人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

“双头鹰文库”愿继前辈学者汉译俄罗斯文化学典之大业,并与同辈学者共铸文化交流之辉煌,推进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全面T解。本文库定名为“双头鹰文库”,旨在让中国读者走近俄罗斯,走近俄罗斯之魂。双头鹰是俄国的国徽,也是俄罗斯文化之象征:它的一头偏向西方,另一头却朝向东方;一双眼睛盯着西方,另一双眼睛却凝视着东方。这恰好是俄罗斯及俄罗斯文化所处境遇的绝妙写照,也是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形象表现。

值此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亦在走入中国。本文库愿与学术界同仁共同完成这一伟业,欢迎学术界同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批评指正。文库愿益于中国21世纪新文化之建构,愿益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健全发展,愿益于中俄及中外文化之交流,愿益于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对话。但愿学术界同仁与广大读者关心、爱护本文库,使其与新世纪携手共进。  殷殷期盼焉,是为序。

后记

弗兰克(1877—1950),全名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为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家。他以宗教哲学为基础,对人的生命意义,人的信仰与自由、人性善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在神人性为核心的基督教人学上有着独到的分析,这对当代人学的建设富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他出色地把宗教体验、哲学观点与现代思想相融为一体,深刻地揭示出人的存在与上帝存在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也会给中国学术界人学研究以新的一维,拓展视野。

本集分别由徐凤林、李昭时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与世界的割裂(俄罗斯思想家智慧随笔)/双头鹰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弗兰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29259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0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