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且饮集(朱天曙谈艺)(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在强调法度的同时,东坡主张“通其意”,书法应追求字外之奇、字外之意。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书》)“通其意”即精熟诸体之特色和用笔方法,深谙书法之妙理,而后进行创作。这里,苏轼提出“通其意”并不拘泥于某种笔法或流派。他又云:“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跋君谟飞白》)苏轼在此文中强调各体书法之“意”,找到书法创作的共同规律,从而在篆、隶、行、草、飞白等方面无不如意,强调书写规律,掌握共性,体现个体色彩,抒发个人性灵,反对只有个性没有共性。这种“通其意”是学养和实践的结合,他本人的书法创作即是如此。

黄庭坚论苏轼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元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以所从他人终莫能及尔。”(《山谷题跋》)他自己在诗中也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只有具备“读万卷书”的学养,对前人法书之妙处才能有所体悟。学书贵于多读书,读书多,下笔自有意境。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了解苏轼的书学观,对于引导我们走上做学问之路是有好处的。苏轼评介蔡襄的书法时,就认为其书法天赋好,积学深,心手相应,以意作书,所以能写出气象万千、纵横跌宕的作品。

东坡十分重视书法的实践,他认为书法应该有新意,自成一家。意法相成之作,是学养和实践的产物。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题二王书》)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做到“通其意”,并能“出新意”。他十分推崇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创造精神:“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书唐氏六家书后》)可见,苏轼对颜、柳两家能推陈出新、施法造化、自成一家、自出新意是大为嘉赏的。

欧阳修并不以书法名世,但苏轼也赞赏他的书法“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题欧阳帖》)这些都反映了苏轼反对墨守成规、食古不化的书法观点。对于自己的书法,苏东坡认为其书能自成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要诀”(《评草书》)。在他看来,书法的优劣,并不是当时的俗人所认为的那种只要对某家书体模拟得精到极佳,而在于书法家能否“出新意”,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态。这里强调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是建立在积学和实践基础之上的。自出新意、大胆创新的思想,贯穿了苏轼一生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重视抒发灵性。反对规矩束缚就成了苏轼的书法意法观。

在《论书》中,苏东坡认为,书法必须有神、有气、有骨、有肉、有血,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其对书法艺术要素的总括,是对书法的全面要求。他把“神”放在书法其他要素的首位,实质上这就体现了其对书法神采的重视,即要求显示一种内在的精神与意蕴,一种合乎逻辑的情意。若只具形质,缺乏神韵,如人只有躯壳而无灵魂就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把书法用人来比喻。正是说明了“神”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P41-42

作者简介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被称为我国“70后”书画家群体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目录

第一辑 书印杂俎

 王羲之何以尊为“书圣”?

 怀素《自叙帖》的真面目

 东坡论书:妙在笔画之外

 元代以来的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

 扬州八怪的师碑破帖风气

 陈垣先生的书学思想及其遗墨

 ——在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黄牧甫:求印于“金”

 ——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印论课上的讲稿

 “印从书出”及其在当代的实践

 ——在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研讨会上的演讲

 “通会之际”——在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画研修班上的谈话

 近现代书家藻鉴

第二辑 书里书外

 禅思与艺事——读《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元明书法的时代再现与阐释——《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札记

 手札的意义——读《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平生板桥最深情——《郑板桥丛考》的学术价值

 生于何年?卒于何年?——读《艺苑疑年丛谈》

 包世臣与清代碑学的反思——评《包世臣书学批评》

 白石老人的艺术灵光——《齐白石论艺》前言

 沈尹默与现代帖学的振兴——《沈尹默论艺》前言

 《万物》:模件与创造

 越南汉籍中的书法文献

 二十世纪印章研究的集大成史料图谱——评《中国历代印风》

 中国印论研究的分类总录—— 读《中国印论类编》

 读《寸耕堂陶印辑》

 《祝竹篆刻选》编后记

第三辑 学艺自述

 书法:循典稽古发己意

 “印内”为体 “印外”为用

 金石笔法入画图

 “文献”与“德性”之间

 早樱时节访东京

序言

这本集子,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我二十年来零散地发在各种报刊上的,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

这些文章,大体分成三组,有的是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是课堂上的讲稿,有的是师友新著的读后感想,还有我个人学习书画篆刻的心得和海外见闻。文言文写的和考证类的文章都不收录。

书里所讨论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记录我各阶段的学习心得,每篇注明原文发表或写作时间。有些看法今天看来,并不成熟和完善,但这次仍保持原样,不再修改,也算记录我对艺术认识的历程,留下小小的印记。

唐代李白《梁园吟》中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句话,我很喜欢。通晓人生,不为世务所累,寻找自己的快乐,是多么有趣的事啊!清代艺术大家吴昌硕有一方流传日本的白文图章“且饮墨瀋一升”,刻的是宋代人的句子,与李白有同工之妙。我拈出“且饮”两个字,作为这本小书的名字。

愿读者诸君,且饮,且读。

二〇一六年十月,北京小汤山,七叶堂

内容推荐

如何与古人通过起笔、落笔获得心灵上的相通。朱天曙教授将从他的首部书法篆刻艺术心得随笔《且饮集(朱天曙谈艺)(精)》出发,带领读者阅读文字,感受文化之美,带给您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唤醒你沉睡的艺术之心。而作者的经历也会让你有所品味,正如书名那样,在闲暇间,且饮一杯酒,且读一页书。

编辑推荐

朱天曙著的《且饮集(朱天曙谈艺)(精)》所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作者二十年来零散地发在各种报刊上的,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这些文章,大体分成三组,有的是作者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是课堂上的讲稿,有的是师友新著的读后感想,还有作者个人学习书画篆刻的心得和海外见闻。书里所讨论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作者各阶段的学习心得,是作者对艺术认识历程的记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且饮集(朱天曙谈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天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00908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2
CIP核字 201629696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