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岭外别传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舜臣,1972年生于江西永丰。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佛教文学、古典诗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元明清诗僧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虞集与元中后期江右诗文化圈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历代释家别集叙录》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元明清释家别集提要》等课题。先后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宗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献》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1部,编著2部;获得江西省很好社科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5 三、前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1 章清初岭南诗僧群崛起的政治文化背景/21 节“应劫而生”的诗僧群/23 第二节明中后期“儒释会同”的学术背景与士人禅悦之风/33 第三节丰厚的禅文化土壤/40 第四节诗文化的蓬勃/47 第二章群体之构成与生活形态/55 节群体规模的基本估价/57 第二节以宗门世系为纽带的群体组织形态/69 第三节充满着法缘与俗缘纠葛的生活形态/79 第三章清初岭南诗僧的结社活动/99 节“莲社”的传统/101 第二节清初岭南诗僧结社活动考述/105 第三节清初岭南诗僧结社的文化意义/126 第四章清初岭南诗僧的诗心/133 节苦难的悲吟/135 第二节故国的挽歌/141 第三节尘劳的解脱与禅悦之风致/148 第四节友谊之求与媚俗之态/157 第五章诗学旨趣与诗歌风貌/169 节僧诗的特质:“蔬笋气”与“酸馅气”/171 第二节清初岭南诗僧的诗学取向/183 第三节诗歌风貌/196 第六章论金堡澹归——清初岭南诗僧个案研究之一/219 节从南明诤臣到岭南高僧/221 第二节金堡澹归的文/227 第三节澹归的诗/233 第四节澹归的词/239 第五节关于金堡澹归的历史评价/248 第七章论石濂大汕——清初岭南诗僧个案研究之二/255 节毁誉参半的石濂大汕/257 第二节《离六堂自叙》所蕴含的诗学思想/266 第三节大汕的诗品/271 第四节石濂大汕所透显的文化意义/287 结语/293 附录/299 附录一海幢阿字今无禅师年谱/299 附录二长寿石濂大汕禅师年谱/327 附录三王夫之与金堡澹归关系考论/354 附录四冼玉清先生未见两种清初岭南诗僧诗集叙录/36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清初岭南诗僧群崛起的政治文化背景、群体之构成与生活形态、清初岭南诗僧的结社活动、清初岭南诗僧的诗心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岭外别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舜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116157 |
开本 | 25cm |
页数 | 38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2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诗词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5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7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