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做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并非需要把这些生命的种子种植在温室里,而是要掌握气候变化和土质营养,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华与养分,舒展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上选。就喜欢心理强大的妈妈们说:“我们的孩子总不会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一切就对了!

我们被养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离这样的“宿命”,对抗并不是方法。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给自己、给孩子以信念——你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成为父母本来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想有纰漏,不想留下遗憾,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各种“理论”,我们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获得最正宗、最好的教育。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焦虑却成为父母的常态?

“孩子太安静了怎么办?”“太胆小怎么办?”“太活泼了怎么办?”“吃得太少怎么办?”“不爱学习,总撒谎怎么办?”……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完美,还是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刻意错过完美?每次在听各种父母讲座之后,无论哪种理念,最后都归结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一个我非常钦佩的教育专家直接回答:“没有办法!”家庭背景不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这些问题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在简单的几句描述中给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着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焦躁的节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在杰里·比格纳(Jerry J. Bigner)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这本书里,他提到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大部分来自于个体在儿童期观察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如何被养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专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似乎家长,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就是打击孩子:“你不够好,非常不好!”专制型的教养最终掠夺了儿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儿童正常的情感发展,令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放任型的父母“允许儿童尽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使用控制,同时不鼓励儿童遵守外部定义的标准”(Baumrind,1996)。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依赖性强,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权威型被认为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优点,强调儿童在合理限制内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在这种方式养育之下比较独立,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权威型养育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对家庭规则的遵从,允许儿童参与家庭决策(权威一词感觉不是特别精准,且当成温柔有原则来理解吧)。

这基本的几种教养方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儿童的不同成长期,甚至在父母对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取舍和走向。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养育的过程中,秉承“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共同制定规则和界限,并且遵守执行。那些焦虑提问的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暂时放下问题,回头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只有有意识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教养的方式。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loser),看上去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因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呵护和激发,达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大学目标。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较少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我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们难以这样和我们的孩子确认: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实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最大的命运是他的父母。从遗传的基因到后天养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大的因素。我们作为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经验,依然在学习,如此而已。

纽约的设计师朋友杰西(Jessy)思维活跃,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她,提问非常犀利,并刨根问底。她问我,做妈妈的过程学到最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脑袋里,但我喜欢自己的回答:“学会了放下和继续,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觉。”必须忏悔,我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一个很紧密的妈妈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第一次知道一个朋友严重到因此去了“愤怒管理”的课程……我想,除了我们逐渐学习面对情绪,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人。因为对于自己做错的愧疚感是最要命的一件事,必须放下,也只有放下,然后才能继续前行。

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状态,看到孩子在和我们互动中的变化和影响,就会迎来越来越放松的阶段,说到底,爱是所有人与人当中最奇妙的现象。“我展露真实的自己,而百分之百地放心,你依然爱我。”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而健康的爱是相互的。  当孩子有更多语言可以交流,当共同的经历让我们连接更加紧密,交流更有深度,每天的谈话就是极其享受的时光,他们带来的灵感和对生活的反思比我们给他们的价值更大!

两个妈妈朋友聊到2016年夏天热热闹闹的毕加索展览,这个被行业吐槽,号称史上价值最高的展览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朝拜”。回忆起这个经历,有个妈妈说:“孩子完全没感觉,我不懂,不知道怎么讲,就很快出来了。”另一个妈妈说:“孩子很开心,指着毕加索的《酒神祭》说:‘妈妈,你喝醉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两人会心大笑。为什么两个展览带给孩子的体验完全不同?

据我的观察,其实正是两个妈妈的状态影响到孩子的体验。一个因为努力地想获得教育回报,又因为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而不自信,孩子作为敏感的“探测器”,他们都能精准地感受到这些非语言的信息。而如果能够不设限,和他们一起平等地去“逛”,总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角度,一起笑到人仰马翻。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个哭和笑的经历,串起我们的生命。父母们,且放下教育,走下“神坛”。

P8-11

作者简介
戴亚楠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艺术爱好者以及家庭美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她认为美和艺术的教育可以开启和孩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创办家庭美育社群蝌蚪同学之前,她有多年海内外企业及教育行业咨询经验,她还是自然体验师和靠前认证情商培训师,伊利诺伊大学MBA。
书评(媒体评论)

一看到书名,就喜欢了。就知道,是对的人在做对的事。关键词字字都敲在鼓点上:“不外包”“不焦虑”“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启蒙”“陪伴的力量”,和我的三观气味相投,和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启蒙教育没有太多玄妙,无非就是“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这两件事做好了,后面的事儿就会越来越省心。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生命合伙人”,希望学校也能有幸成为家长和孩子有时限的“生命合伙人”。

——《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作者,留美教育博士钱志龙

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创见,给迷茫焦虑的父母以借鉴,育儿的初衷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敢于做自己。

——著名幼教专家,《教养智能》作者,陈禾

1982年,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名著《谈美》中提倡“人生的艺术化”,呼吁人们要:慢慢走,欣赏啊!我很高兴看到八十四年后,又一本提倡生活美学的著作面世,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娓娓道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们一起塑造一个更为艺术而美好的生活!我会和我的女儿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一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趣。

——上海百特教育创始人、理事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王胜

同为人父母,很期待有这样一本书,给予自己一些内在的引导,告诉自己:侵慢来,比较决。从带一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就觉得自己所学一直在追赶她的成长,追来追去,后来还是觉得妥协更好。接受自己的无知,倒空自己,换位思考,与小朋友共同成长。

——《等世界给予,不如自己成长》作者,音悦台创始人,时颖

后记

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等世界给予,不如自己成长》作者,音悦台创始人,乐评人、译者 时颖

我和蝌蚪妈①的交集,源于十多年前曾服务于同一家外企。

我一直都觉得,同事是一种缘(好俗气的比喻),就是说它不是结果,也不是原因,就是一种把人与人连接起来的——际遇。

所以人与人的连接,并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在共同的平行空间里;有没有同一频率的吸引力,而最终决定彼此,后来会有多少的交集。

我和蝌蚪妈的交集一直继续着,身姿臃肿的时候,讨论着产检的问题;带娃到暗无天日的时候,讨论着幼儿园的话题;创业的时候,彼此分享一些行业心得;到了今天,又常常互通一些关于出版的经验。

同为人父母,很期待有这样一本书,给予自己一些内在的引导,告诉自己:慢慢来,比较快。从带一个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就觉得自己所学一直在追赶她的成长,追来追去,后来还是觉得妥协更好。接受自己的无知,倒空自己,换位思考,与小朋友共同成长。

我从来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妈妈,在小朋友二年级写下的作文里,别的同学形容妈妈是“慈祥啊”“严格啊”,因为平时太喜欢编笑话,自己家小朋友对妈妈的评语是“幽默大师”,老师看了都有点崩溃,以为我职业是喜剧演员——但我有用心学习与感悟。

看了不少书,我依然觉得好的亲子关系是朋友,就像蝌蚪妈所写下的:“孩子是你生命中的合伙人。”比起教学方式,上几种培训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当你拥抱孩子,有没有心心相依的感受,当135CM的她坐在你旁边认真看着3D电影,165CM的你也会想把头靠在她肩膀,依赖这个小小的生命,用肢体传达真真实实的爱。

曾经参与过一次蝌蚪同学群的语音分享,引用了龙应台的那句话:“在所有的关系里,只有亲子关系是以分别为最终结果的。”很多妈妈听了都瞬间泪目,可这也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已经到了不断接受失去的年纪,失去青春,失去曾经,失去身边的人,失去某一种曾经不以为意的健康。

2015年8月的一个周末,我和蝌蚪妈匆匆做了一次家庭美育线下分享,就带着小朋友去暑期旅行了。路上听到了蝌蚪妈家里的变故,很震惊,也很抱歉没能在她身边去帮忙打理。盛夏的京都,那一天酷热难耐,脑中也空空回响地乱着,小朋友却非要缠着我去南禅寺爬山。

我明显有点中暑,坐在寺前的台阶上,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做不到。劝小朋友和她爸爸一起向上爬,而终于难得片刻的独处清静,才写了很长的微信给蝌蚪妈。告诉她,别忘了,未来的路上,有我们这些朋友的支持。  是的,有些事,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做不到、会犯错、无力回天。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小孩子,那个产房里强撑镇定的你,那个晚睡早起苦苦平衡工作与育儿的你,也都曾是别人的女儿,无邪的新娘。也抱抱自己内心的小小的你吧,说声尽力就好。

希望书中文字能帮我们沟通,在共鸣中成长。

首先,我们接受失去,并且继续往前走。哀乐中年,同行者有很多。

其次,我们在平凡生活中继续寻找意义。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体验是五感的,平常日子也一样。看到好的绘画、听到好的音乐,还有对美食的品鉴力,在家居中注意气味的清新,时常拉着孩子的手,用肢体接触表达爱。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蝌蚪妈目前所做的所有事,都全力支持,并且相信会对早期教育行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力。

最后,感谢每个人对这本书的支持。同为创业者,我知道一个女性在职场上,会面对多少的不容易;同为写作者,我知道用心敲下文字,是这个世界上多么珍贵的倾诉;同为一个妈妈,我知道我们有多少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而同为一个生命体,我们也应该换位思考去感知,孩子有多么爱我们,依赖我们,你一直是被爱的。所以放下焦虑和冲冲冲,蹲下来,拥抱一下这个小小的身体,也是拥抱多年前小小的自己,同为生命的合伙人,共同成长,好好爱。

目录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1 你最尊贵,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2 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用艺术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没有批判思维,人与咸鱼无异

3 妈妈,你要守护住孩子的创造力

 权威扼杀了创造力

 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征

 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4 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轻松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在干啥

 艺术启蒙就是一起玩儿和聊

 其实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5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的绘画水平停留在10岁

 关于儿童涂鸦,父母了解这些就够了

 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

 12岁是儿童艺术学习的分水岭

6 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闭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带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7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艺术是和孩子心灵交融的纽带

 和孩子一起创作是种什么体验

 零基础爸妈也能让孩子爱上艺术

 建立秘密的艺术家庭语境

8 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鼓励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无条件的爱不打分

 全身心倾听,心怀孩子般的热情

 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外 五个家庭艺术“实验”

 随时随地的线条游戏(2~7岁)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家(3~10岁)

 尝尝你的作品(4~10岁)

 符号猎人(3~10岁)

 小小收藏家(3~10岁)

代后记:你们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样

 ——假装N年后给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附件1 1~18岁艺术能力发展时间表

附件2 家庭艺术教育工具的使用参考

附件3 用卢浮宫秘籍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美育出行计划

附件4 主要参考文献暨推荐阅读

序言

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听说,时间是一种错觉  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验证了时间

这一次的写作之旅是我的人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第一次见编辑的时候是在2015 年仲夏,在一家茶餐厅相洽甚欢畅谈着这本未来的美育书而忘记了时间。孩子的爸爸那时候还没有去世,因为个展而忙碌了很久的他在旁边睡着。那天的景象还在眼前,一个家庭的崭新画卷好像就在徐徐展开,一切却戛然而止。  如果注定分离,一切还有意义吗?  还是正因为注定分离,一切都有了更多的意义!

陪伴不是义务,而是彼此生命的见证

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月,你会做些什么?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星期,你又会做什么?无论清单上有什么相信鲜有人关注股市的走向或是娱乐八卦,做父母也一定希望把最珍贵的时间投注在孩子身上。事实是我们不必等到被宣判的那一刻才开始这样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提前一个月、一个星期的通知。生命并不是租房子,尽管我们的确是借住在一个躯壳里而已。

看到玩具箱里掉出来一个小鱼玩具,孩子们黯然神伤:这是爸爸给我买的;吃着吃着饭,孩子说:“我想爸爸和我玩儿,他用胡子扎我的脸……”在最初的日子里,每个这样的生活桥段都是一个悲伤的回忆,但我却是安慰的,因为毕竟曾经有很多的陪伴,而孩子们还有着很多的记忆存在。在搜集插图的过程中,翻出散落在硬盘里、旧电脑里的照片,就像一帧一帧的生活在回放。

无论生命的无常是什么,对孩子而言,这一个个片段串起的是爸爸的印象,让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凄惶。

最奢侈的教育资源是时间

在玩具被丢满地,妈妈即将发威的时候,孩子们突然会说:“你还是像组织活动的时候那样笑才好看!”这让我啼笑皆非。他们所说的组织活动就是指从2015年以来发起的亲子生活美学实验。我们一起用彩色面粉涂抹,在自然中触摸,嬉笑怒骂表演戏剧,一起做斑斓的月饼、一起喝茶、一起制作皮影、一起编故事写绘本……这很像瑞吉欧所描摹的一个乌托邦,充满希望的教育社区,父母和孩子都有归属感,并激励支持对方。

因为忙碌、因为压力,大部分父母都把教育作为一项消费和服务在看待,“外包”是更舒服和方便的方式。可是,在一次卢浮宫的艺术教育讲座上,我听到教育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的项目鼓励那些离婚之后,但未获得抚养权一方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因为不在一起生活而在短暂的相处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生命的一段,缘分修到才可能相见。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老去,高品质的陪伴,才能够在家人中建立共同的情感纽带, 才是孩子的安全感和对未来建立家庭的信心的关键。

找到最好的,把孩子带到跟前

教育中的“软性”内容,比如美和艺术,是孩子的成长中重要的养分,给他们精神力量。我们都有这样迫切的诉求,找到最好的,把孩子带到跟前。而在一次与公司同事的普通午餐上,不经意地我们聊起各自成长的话题。在座的六个成年人当中,每人都亲身经历和目睹对孩子的家庭暴力的发生。天才工程师,直升小学三年级的90后,边吃面条边笑着形容:“打断两根皮带……”80后的已为人父的同事则深深记得除了被暴打之外的精神屈辱;还有HR经理目睹过因为家暴母亲尝试各种方式自杀……中国人真的不会做家长吗?或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或许这本是正常的,但没有任何渠道来帮助我们?

似乎是从这一代家长开始的,受到各种新型开放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想做到最好,给他最好,又深深感到自己所受到的局限。跳脱束缚成为自己认同的理想家长又谈何容易?!这一代父母正在蜕变,需要一点无畏的创业家精神,把育儿也当成生命中的一段有无数挑战而又绝不后悔地踏上的旅程。

在孩子们探索生命宏大主题的成长过程中,用艺术、自然和生活,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和自由的呼吸。

和孩子做生命的合伙人

每个父母都走在教育创业的路上,既然不能回头,我们何不把孩子作为这份人生事业的合伙人?唯有用热情,用创业家精神创造性地激发出孩子和父母两个合伙人的潜力,这份创业才可能成功。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有的是走在这个“不求回报”的创业路上,合伙人的信任、共同的价值观是事业进步的保障。平等相待、互相欣赏、花时间了解孩子、探究孩子的内心、接受彼此的变化……终于,共同的经历和努力会成为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

如果把人生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就会知道与孩子陪伴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即使未来孩子会离开我们,去开创自己的人生,毋庸置疑的是,命运送来一个礼物,却包着丑陋的包装,我打开礼物的方式,就是专心去接收生命的启示分享给你。那些一起随意谈谈艺术的时光,那些和孩子泼洒颜料的时刻,那些一起看过的画展,那些稚嫩却生动的涂鸦,那些读来分外过瘾的艺术教育专著,那些自然中拂过脸庞的风,都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推动指尖在键盘上跳跃。  听说,时间是一种错觉  无论走多远  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感知到  我们超越时间的爱

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现付出心力的亲人和朋友,感谢蝌蚪姥姥,感谢工作伙伴,感谢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妈妈们。感谢编辑一年多的等待。

感谢你们付出的时间,感恩所有的遇见。

内容推荐

戴亚楠著的《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是一本基于热爱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美和艺术在生命及成长中更高层面的意义,更介绍一系列身体力行的家庭美育“实验方案”,在玩乐中探究,创立私密家庭语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丰富彼此的生命。艺术、自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场。作者用娓娓道来讲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课,化解中国妈妈事业家庭难以平衡的焦虑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门——美的教育。用美和艺术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创感时代的感受力、创造力、幸福力……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轻松区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编辑推荐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作者戴亚楠用深刻的思考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急需正视的深层次家庭关系命题: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合伙人。

融合了一个留美外企高管的视野、研究者的严谨和妈妈的感性,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真谛一一道破。书中呈现给我们一个丰盛的家庭美育盛宴,拓宽了我们对于美育的感知。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美的启蒙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亚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46489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7-02
首版时间 2017-02
印刷时间 2017-0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13311661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9.8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