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戏剧史学史稿/传媒艺术学文丛 |
内容 | 作者简介 丁明拥,男,1971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研究所副教授。 目录 第一章 戏剧史学史是对戏剧史著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戏剧史著的发展 第二节 第一部中国戏剧史 第二章 戏剧史撰写的体例和方法 第一节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戏剧史撰写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观下的戏剧史撰写 第三章 王国维的范型意义 第一节 《宋元戏曲史》的开启性意义 第二节 《宋元戏曲史》的规范性意义 第三节 《宋元戏曲史》的国际性意义 第四章 吴梅的学科开启之功 第一节 王国维与吴梅的学术地位之争 第二节 吴梅对戏剧戏曲学科的开启之功 第五章 周贻白的七部戏剧史 第一节 周贻白的治史历程 第二节 周贻白的治史实践 第三节 周贻白的史撰概览 第四节 周贻白的撰述体例 第五节 周贻白的戏剧史观 第六章 日本汉学家的贡献 第一节 迁听花与《中国戏曲》 第二节 青木正儿与《中国近世戏曲史》 第三节 田仲一成与《中国戏剧史》 第七章 有意识形态的戏剧史 第一节 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 第二节 董每戡的《中国戏剧简史》 第三节 “前海学派”的《中国戏曲通史》 第八章 任半塘与《唐戏弄》 第一节 任半塘的学术个性 第二节 《唐戏弄》的贡献 第三节 “一段公案” 第九章 新时期新史著 第一节 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 第二节 台湾孟瑶的《中国戏曲史》 第十章 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 第一节 全史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戏剧史的压卷之作 结论 大历史观下的中国戏剧发展史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丁明拥编著的《中国戏剧史学史稿》通过对20部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戏剧史著做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它们在中国戏剧史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赓续、互文的关系;通过对诸位作者所秉持的历史哲学祀使用的学术方法进行回顾和检讨,试图对既往的戏剧史著研究进行系统性整理。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戏剧戏曲对中国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超过了其它艺术样式。与戏剧繁盛的同时,戏剧史的书写也出现过一个中外争著的热潮,一百年内先后出版了六十余部不同流派、不同视角、不同意识形态的戏剧史专著。面对这些有影响的著作,研究的成果虽有不少,但将十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一起做方法论和比较研究的“中国戏剧史学史”还没有过,丁明拥编著的《中国戏剧史学史稿》正是做此类专门研究的第一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戏剧史学史稿/传媒艺术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明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156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3 |
出版时间 | 2016-10 |
首版时间 | 2016-10 |
印刷时间 | 2016-10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78 |
CIP核字 | 2016316658 |
中图分类号 | J8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