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磅新书】【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民法典】民法典文化解读
内容
亮点展示

4.jpg

作者简介

刘云生

男,1966年11月生,国家二级教授,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科带头人。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现任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主讲人;《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主编;广州大学中国不动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2012);重庆市中青年骨干(2006)。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2014年开始担任《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目前已播出《大明权宦刘瑾》 14集(2014);《大明魔咒魏忠贤》30集(2017);“民法总则法文化解读”6集(2017)。大型专题节目《中国家法》50集分别作为2017年、2018年春节特别节目、“两会”特别节目、“十九大”特别节目播出,获得了一致好评,荣获频道“*具引导力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12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电视节目的图书版,在播讲稿基础上进行修订。

本书从法文化的角度解读民法典的”三性”,即时代性、国际性和民族性,带领人们去追寻民法典编纂的艰难足迹,探讨民法典的热点、亮点所在。通过深度发掘法律背后的文化内涵,系统阐述了法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把严肃的法条通过富有趣味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将民法典的价值诉求、制度功能、时代特色进行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立体再现。

本书选题角度独特、主题凝练、价值定位准确、文本表达通俗晓畅,学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既具有历史的纵深度,也具有时代需求的高关注度和民生需求的高契合度,帮助人们充分运用民法典保护自身权益,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

目录

第一集? 遵循善良风俗 / 001

第二集? 保护胎儿权利 / 009

第三集? 尊重民间习惯 / 017

第四集? 彰显家国情怀 / 025

第五集? 护航见义勇为 / 034

第六集? 开启绿色征途 / 042

第七集? 人脸上有哪些法律权利 / 050

第八集? AI 换脸会换出什么风险 / 059

第九集? 智能机器人有法律地位吗 / 067

第十集? 基因编辑有什么风险 / 075

第十一集? 人死如灯灭,还有法律权利吗 / 083

第十二集? 我的姓名谁做主 / 091

第十三集? 配偶权是什么权 / 098

第十四集? 性别可以选择吗 / 106

第十五集? 有没有拒绝当爹的权利 / 114

第十六集? 恋爱合同有效吗 / 122

第十七集? 婚约有约束力吗 / 130

第十八集? 贞操权受保护吗 / 138

第十九集? 什么是生育权 / 146

第二十集? 父母有没有管教权 / 154

第二十一集? 《民法典》如何对待自卫权 / 162

第二十二集? 揭“丑”有底线吗 / 171

第二十三集? 家丑真的不可外扬吗 / 178

第二十四集? “同命同价”有问题吗 / 187

第二十五集? 无人机有没有法律“航道”/ 195

第二十六集? 性骚扰怎么承担责任 / 203

第二十七集? 赔礼道歉有什么用 / 211

精彩书摘

《民法总则》第 16 条规定:凡是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这里所谓“视为”,就是法律上叫的“拟制”,就是一种假设-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胎儿生下来是活蹦乱跳的小生命,知道又哭又叫找奶吃,那他在母体里的时候,就算是“人”了。还没生下来就能继承他爹一个亿的遗产,还可以享有他姥爷送他的玛莎拉蒂所有权!这种拟制第一次让胎儿获得了法律上可能的法律地位,是中国民事立法的重大进步,代表了民法典可贵的生命立场。

在《民法通则》时期,民法没有界定胎儿的法律地位,只是技术性地确立了胎儿向婴儿转换的标准:“出生”。所谓“出”,是指脱离母体;所谓“生”,是具有独立的生命体征。但这个标准在价值上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价值上,胎儿只要还没脱离母体,那就不是民法上的“人”,不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逻辑上,既然不是“人”,也就不享有法律人格,不受法律的强力保护。

《总则》的进步意义有多大?我们看一个案例就知道了。

2010 年 9 月,江西丰城市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遭遇车祸,自己没受什么伤,但腹中胎儿却因此死亡。后来,当事人向丰城市法院提起诉讼,主张了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损坏赔偿费。特别是对胎儿死亡提出了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两项诉讼请求。法院支持

了对孕妇本人的各项赔偿请求。对于胎儿权利的请求,法院怎么判决的呢?不予赔偿。理由是:因为胎儿还不是“人”,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既然还未“生”,就不存在所谓“死”!

法院的判决依据是什么呢?《民法通则》第九条: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尚未脱离母体,不能算“人”,也不享有民事主体的一切权利。

胎儿到底算不算人?这是一个永恒难解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高度。如何解答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胎儿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构建,还涉及到对胎儿本身的侵权损害赔偿。

按照今天的标准,胎儿和婴儿的转换条件就两个:是否脱离母体;是否具有独立的生命体征。我们穿越一下,看看古人如何解决这种难题。

在早期文明中,谈不上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道德、法律双向关注的是对婴儿权利的保护。

婴儿权利的保护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纵观人类进化史,世界各地都存在过“杀首子”的习俗。中国早期的少数民族、迦太基人、腓尼基人都有过这种“人祭”的历史,将头胎子女杀掉敬奉神灵。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齐桓公时期“三邪”之一的易牙,杀掉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蒸熟了献给齐桓公,赢得了齐桓公的绝对信任。实际上,按照史料,在易牙之前,被奉为仁君典范的尧也杀过自己的大儿子,所以被人斥为“不慈”。

为什么要杀掉第一个孩子?敬奉神灵只是表面的解释。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保障丈夫血统的纯粹性:在杂婚制时代,男女关系开放度很高,男性娶妻回家,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极有可能不是自己的。为了确保血缘正统,杀掉头胎就成了自然的选择。但通过杀害生命来确

保血缘正统,无论理由有多正当,也显得残酷寡恩,所以,才拉大旗作虎皮,抬出神灵来遮遮掩掩。

为了终结这种野蛮习俗,孔子提出了男女大防理论。这理论到今天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嗤笑,觉得荒唐可笑。但回归历史,孔子是一个爱心满满的人,他通过男女自然禀赋进行角色定位、科学分工、分类管理,通过物理区隔、内外有别来净化男女关系。

这种区隔的标志就是垂帘相对,但闻其声,不见其人。那时候没QQ聊天,没微信传艳照,更没有表情包。垂帘而对,确实遮蔽了男女的自由交流,但从文明的演化历程来看,这道帷帘也筑起了生命的屏障,保全了无数婴儿的性命。

后来,汉族文化又用另外一种仪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分居拜庙。所谓分居拜庙,就是新郎迎娶新娘后不是夫妻双双把家还,不是三拜之后进洞房。新郎得把新娘送到一个特定的地方静养,自己孤零零回家,陪一帮光棍朋友喝酒侃大山。三个月后,当新娘没有异响异动,

再由新郎接出来,先到祖庙,相当于后来的祠堂,拜见列祖列宗,再回家拜见公公婆婆。从这一天开始,新娘才算是名花有主,成为夫家的一员。

说白了,这三个月就是考察期。如果新娘有婚前怀孕迹象,必然躲不过夫家的监督。如果发现新娘已经有孕在身,夫家就有权解除婚约,新娘就只能从哪来回哪去。所以,这又催生了另外一种习俗:新娘家特怕女儿被遣送回家,女儿出嫁出门后,当妈的就端着一盆清水,

狠劲泼出去,向夫家宣告自己女儿的清白。这就叫“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说起来,分居拜庙让新婚夫妻失去了洞房花烛的快乐,也不怎么人道,但和杀首子相比,这已经算是进化到了很高的文明形态。

到了中古时期,文明进化到了第三个阶段,不仅对婴儿进行保护,对胎儿权利也倾注了更多的人道呵护。无论是传统法律,还是人伦法则,抑或是街头巷尾大爹大妈的道德话语场,都不同程度地将胎儿视为“人”并给予最严格保护。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遵循善良风俗 ; 保护胎儿权利 ; 尊重民间习惯 ; 彰显家国情怀 ; 护航见义勇为 ; 开启绿色征途 ; 人脸上有哪些法律权利 ; AI换脸会换出什么风险等。
编辑推荐

1.契合时机: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历经几代人,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2020年5月29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基于此契机,我社这本《民法典文化解读》应运而生,旨在于帮助广大读者朋友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用好民法典。充分运用民法典保护自身权益,形成遇事找法的好习惯。

2.填补市场空白: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从文化角度为切入点,进行民法典相关法条解读的同类产品,我社的《民法典文化解读》填补了市场这一空白,可谓是**解读。

3.捕捉热点:本书围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胎儿权利、老人跌倒、个新信息、高空坠物、见义勇为、离婚冷静期、姓名做主、性骚扰、变性手术等对民法典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解读,这些案例均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不仅可用于民法典的理论学习,它还将为人们遵守民法典、运用民法典提供有益的帮助。

4.植根沃土:本书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和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如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的立法、司法实践。通过书中所述,可以感知到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的宝贵资源,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华法系的历史沿革,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不断探索中日臻完善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在伟大实践中铿锵前行的。

5.承接地气:民法典专业术语多、条文多、体量大、编章结构复杂,因此让广大群众能读懂、理解、运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对待严谨枯燥的法条,鲜有严肃的说教语气,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活泼的俚语或俗语,如王小二、刘三妹的姓名用词,案例的叙述以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都有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磅新书】【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民法典】民法典文化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云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222874
开本
页数 220页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3.04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北京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