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失莫忘
内容
试读章节

“永诀”让我把许友伦存在心里的样子化成了一轮明月。所有那些我们曾以诸多方式给过对方的伤害或伤怀,反而逐一淡化。仿佛,在被我自行神化过的那些“好”的映衬之下,那些伤害或伤怀,统统月朗星稀了。

是啊,我不会为失去他而后悔,后悔是对往前走的否定,而又有谁能阻止时光流逝中无法逆转的“往前走”?

我也终是没有力气去恨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恨他,就等于否定了青春,就等于否定了过去十年的自己——那个在磕磕绊绊的生存中,为一点儿幻想中的爱苦苦挣扎的我自己。

在终于相信不再会有牵扯时,就没有了过往数次分手后的那些折磨。好像一颗长在身体里的结石,与它同在的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绵绵的疼。分明是疼,久了,也染上了瘾,好像需仰仗那份疼证明些什么。等到终于下决心割舍,剧痛之后则是终于失去隐疾的平静和松弛。

为此,我甚至开始相信“天意”的存在。

很多人的人生中,大概都会出现那么一两个人,让我们相信“天意”的存在。若那些让人奋力纠缠的过程,只是证明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天意就成了最后的告慰:所谓因缘,它跟欲望的多寡、情爱的深浅都可以没有关系。那就是关于欠与还的宿命,两个人因缘未尽时,怎么样都分不开,尽了,则就是尽了。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段的生命带血带泪地渐行渐远,然后用告别之后的时光,去缓释那些一定有过的遗憾。

遗憾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感到遗憾,至少代表没有了恨,也说明在内心中,期待和恐惧在某段停歇时一度达成和解。只是,要如何安静地放置,则又是另一番未知的苦行。

许友伦是我生命中让我相信“天意”的那个人,或许,在他出现的那一天,就已经有过清楚的征兆,只是我当时麻木懵懂,需要生生耗费命中的十年,才换来这样的相信。代价则是一部分的呼吸,不知不觉,在岁月里,被磨成了叹息。

十年前,我跟许友伦的第一次见面像是一个纯粹的偶发事件,且当时的情景看不出会有后续。

那是2002年初冬,我二十五岁。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进了一家很小的私人公司,虽然那几乎不能算是一份“正式职业”,但已是我当时能在北京找到的最好的工作。

那家公司对外宣称是“奢侈品公关公司”,实际上也就是协助高档消费品品牌开发布会,业务内容包括租场地、安排设备公司、请礼仪小姐之类的,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

那个公司的老板是个女的,姓陈,叫陈伶伊,她让我们叫她Chloe。

Chloe年纪比我大不了几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特别会跟比她强的人撒娇。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靠她四处给不同的客户或示弱或哭穷换来的,所以经营很不稳定,忽忙忽闲。全公司一共九个人,分工特别不明确,有事的时候一哄而上,没事的时候就一哄而散。

我起初去这家公司应聘是因为实习期间在一个杂志社,我帮他们做版面的时候刚好看了他们给Chloe做的访问。她北漂的励志故事特别符合我对首都最初的向往,以为北京的职场到处都是充满平等博爱的机会和挑战。

P8-9

作者简介
秋微,作家,主持人。曾出版《再见少年》、《男人相对论》、《女少年》等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告别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却仍面向着未来。

——刘同

人生是别离,都是要告别的。我从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洒脱不代表不疼,洒脱是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柯蓝

秋微是一个张爱玲式的、拥有小女人缜密心思的女子,原来《莫失莫忘》竟不是言情小说,而是对十年大时代的纪念;而她要致敬的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另一部远比儿女情长更广阔的小说。

——杨澜

记忆中,告别的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多年以后,你会觉得那也是温暖的。

——戴军

当你真的面对一切可能会失去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变得更认真,也变得更坦然。

——陈默

后记

2003年成为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SARs。

十年之后,有很多“事情”已不太记得清,就记得很多的“画面”。

其中有一幅画面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独自在家,满屋子烧艾条的味道——那时候流传说熏艾条能预防SARs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我正在读《圣经》,当看到《马太福音》中的这几句时,我哭成了泪人。“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那是被迫自己把自己关在家的不知多少天,其问,传说中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在短短一个多月里,我迅速而密集地经历了其中四样。

在当时,好像真的很需要安慰和怜恤。

十年之后,当回忆那个画面时,留在心里的,就只有那天的阳光灿烂,和那次哭泣前心底受到触碰时松软下来的那种被驯服的感动。

没有了恐惧的慌,也没有了自怜的酸。

不免感叹,时光真神奇,它真的能“抚平”内心的伤。

只是,“抚平”不等于“遗忘”。

经历波折时常奇怪,为什么人在碰上天灾人祸的时候心底纯良的那一面特别容易被调动,一旦天下太平,反而常常会表现得锱铢必较或麻木迟钝,仿佛天性中的真善美需要磨难的刺激,方得以顺利释放。

而即使当某些发生和遭遇与此刻的我们无关,又有什么保证书能发给自己永葆健康快乐,让日子过得像贺年卡上烫金的祝词?

这十年,有那么多共同经历,以至于最初在设计故事发展的时候,我为男女主角设计出分分合合的“社会原因”和“环境因素”竞多达四十几种。

写到后来,素材像自动跳进故事进程中一样自行取舍,我再次认命地发现,原来所有的发生都服务于内心,不论那是生活的真实还是写作的虚拟。

这大概就是我写这篇小说最初的动因:不管经历过什么,要紧的是不要忘记保护好自己内心那一定存在的纯良,并让它尽可能多地作用于左右。天晓得当所有人最终必定会离我们而去之后,那才是这一程我们能在最后留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所谓,爱。

哎呀,其实有时候我也有点儿受不了自己没什么节制地甩酸词儿。

你呢?哈哈。

目录

序言 练习未满爱别离

非典型开场

故事

后记

序言

好多年之前,有一天我的好朋友柯蓝跟我说:“你别当主持人了,出不来。写电视剧吧,还能挣点儿钱。”

那时候,我已经当了十几年的主持人,也尝到过“脸熟”带来的甜头,虽然说,“出不来”的局面在我的主持生涯看似昭然若揭。

但我当时对说话、写字和“热闹”的热爱,等量齐观。

凡事“习惯”既成障碍,哪儿那么容易“事了拂衣去”。

有价值的友谊从来都不在于彼此取悦。我在经历了那段话带来的伤筋动骨后做了取舍,更专注地写字。

我还记得当时柯蓝的家,石灰地面,原木长桌,一只快十岁的蓝猫像小狗一样挤在人堆里,用最舒服的姿势呆着,同时保持眼神的警惕,两不误。

画风乍看是见怪不怪的冷,但说不上哪儿又颇有些“深藏功与名”的贵气,跟柯蓝的个性很像。

由于我看过的国产剧数量极其有限,辜负了柯蓝的期许,没写成电视剧,没挣上钱。

但《莫失莫忘》是专注后的产物。

《莫失莫忘》不是我写完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但它是我第一部“放下一切”完成的小说。

那年我搬去了上海,住在建国西路上的一个石库门风格的老房子里。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的咖啡店写字,加上当时在那儿朋友有限应酬锐减,很容易就练成了劳模,一周写七天,每天写超过八小时。

上海是个宜居的城市。

从我的住所出发,走路能及的咖啡店有十几个。因而尽管写作的过程艰辛且伤神,但上海给这个过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舒适。

也许真的有“风水”的存在吧,在不同的地方写出来的文字,调性也不是太一样。

迄今为止,我写完了四个长篇和六个中短篇,在不同的地方写的,字里行间就自动保留不同地方的气息。

在北京写的《女少年》和《再见,少年》,基调就是横平竖直的艳阳天芳草地,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年的小说集基本是在东京完成的,就算故意用回第一人称,也还明显存在零星“飘洋过海来看你”的旁观感。

只有写《莫失莫忘》的过程全在上海。

大概这是为什么也只有《莫失莫忘》自成一格,兀自披挂着伤春悲秋的调调,那些让我有幸被误解成“文艺青年”的元素,是我不曾真的拥有,但想起来总会笑一笑的“朱砂痣”和“床前明月光”。

从查资料到最后写完,横跨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写到小说的结尾,已是上海的初冬。我记得回家的路上影子起伏于枯黄的梧桐叶之间,心情也跟着萧瑟了好一阵,对于如何安排许友伦和林小枝的结局,在删了两万字和一个男三号之后仍旧举棋不定。

那是难过的事,心境恍若失恋。

结束的文本不仅是他们的告别,也是我自己不肯面对的人之常伤情。

收尾阶段,被神经衰弱和失眠折磨,当时我并不知道,“神经衰弱”和“失眠”,原来是完成每一本书的一段必由之路。

这些写作阶段的艰苦,每每回看时说出来,又怎么都有点像撒娇。

是啊,毕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事安身立命,是运气。

所有放弃和坚守,失眠和忧伤,为了这份运气,也值了。

这本书最初我自己起的名字是《爱别离》。

这三个字,出自佛教哲学中的八苦之一,是我想要透过那两个人的分分合合分享的欲哭无泪。

在书里试图安抚这个苦,汇成那句后来被转发最多的句子,成了“接纳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因而,完成这本书,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五年之后,《莫失莫忘》再版了。

承蒙磨铁抬爱。

我在年过四十之时,这种调性的小说,不管搬去哪里住,恐怕,都再也写不出来了。很多事都是这样,时过境迁,花相同,人不再。

要不要在一起,看似是一个问题。

然而,“不管要不要在一起,最终都要面临分离”,难道不是一个早就预备好程序的固定结局?

道理反反复复。

故事七七八八。

关于遇见,关于告别,似乎还是有许多“接纳”的实际问题,需要持续练习。

时光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东西。

如果每一个人的出现同时就附带着告别,如果每一件事的发生就注定了不可逆转的结束,那么答案早已预备好了在时光之外: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也只有为每一个此时此刻,尽量奉献出最好的赤诚。

再好听的道理,也只是说时容易。

创作是创作人自救的药,企图在另一个维度中,用无始无终也无解,渐渐假装平静于轰隆隆的世道哀欢。欲说还休,敬奉炎凉好春秋。

内容推荐

学会与亲人、挚爱告别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十年爱念,四次分离。秋微著的《莫失莫忘》是一本关于告别的笔记,写给我们在心底日夜牵挂的人,没有好好说再见的人,还有生命里不能触碰的痛。写尽了温柔的、漫长的、闷声不响的、没有好好准备的告别。总有些人,虽已不在身旁,却给你力量。在绝望、无助、迷茫的日子里,是他们让我们没有放弃希望,不再孤独地行走,这也是他们离开的意义。爱是一生的修行,能安放好感情,就能安放好人生。我们离开了彼此,我们成全了爱。

编辑推荐

十年前,塔罗牌告诉她:如果你们在新年之前连续见三次,你们就会有至少十年的姻缘。一场SARS降临,他们相遇相恋在布满灾难的空城。秋微著的《莫失莫忘》是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写了文艺女青年和一个香港男人之间爱恨情仇纠缠了整整十年,最后终于放下过往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和蜕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失莫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秋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5193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6
CIP核字 201700611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9.8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