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的《楚辞》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的“志”“情”“形”“境”“神”为主线,以译本比较与评析为依托,从跨文化、跨时空、跨学科的角度,将翻译学与楚辞学进行整合探索,挖掘《楚辞》英译的翻译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构建以诗学为纲的《楚辞》英译理论,体现“古今”“中西”“体用”三个范畴的相互交织,突出“本土化”“传统化”“多元化”三个特征的关联互鉴。 作者简介 严晓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麻省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南通大学拔尖人才、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翻译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已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等省级、市厅级奖项6项。 目录 绪论:远涉重洋,谱写华章 第一章志情论:托物言志,体物缘情 第一节发愤抒情创作观念的传译 第二节露才扬己抒情风尚的诠释 第三节怀质抱情修身意识的彰显 第四节翻译活动的情志交融 第二章境象论:立象尽意,境生象外 第一节香草、飞鸟、云雨意象英译 第二节山林、歌舞、佳肴意象英译 第三节天帝、圣贤、神灵意象英译 第四节言、象、意、境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形神论:借形传神,形神兼备 第一节叠词、“兮”字、溆浦方言的音律表达 第二节对偶句、长短甸、排比句的神韵再现 第三节颜色词、数字搭配、夸张的功能传递 第四节尚形重神的翻译追求 第四章启示论:翻译批评,理论构建 第一节译者的多重角色及翻译的主力军 第二节《楚辞》复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 第三节《楚辞》英译理论的本土化与多元化 第四节出版、发行、传播的路径探索 第五节翻译局限性指瑕 结语:古今互释,中西互渐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严晓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275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6 |
CIP核字 | 2016290188 |
中图分类号 | H315.9,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