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欢乐/失忆的年代长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谢尔·埃斯普马克编写的长篇小说《欢乐》是一个身陷缧绁的女人的看似有人倾听实际上也是内心独自的絮语。作者承继了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但他的这部作品的批判性,更直接地指向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悖谬。因此,这是一部洞察人性弱点、曝露人性弱点、希望疗治人性弱点的悲悯之书。

内容推荐

谢尔·埃斯普马克编写的《欢乐》为“失忆的年代”长篇小说系列之七。小说描述了瑞典社会的阶级差异影响了人的整个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女叙述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人,15岁在学校里就被家庭出身上流社会的男生们凌辱,之后就脱离学校流落风尘,游走在“另一个瑞典”里。在那里,她甚至有了孩子也没有自己抚养的权利。在“这个瑞典”的语法规则里,她是被蔑视的,不自由的,没有发言权的,但她仍选择了“抵抗”,虽然结局是被关进了拘留所。

目录

作者中文版总序

正文

译者后记:一个叙述者的多种声音

试读章节

别动啊,再坐下吧。你不用发什么火啊。我明白,这件事是很敏感的啦。可你以为呢,我该怎么觉得呢?除了我,还有那些跟我一样被抛弃的人呢?或者说吧,那些被唾弃的人呢?失忆症有时候还他妈的真管用,在你不太愿意记住什么的时候,它就用得上。比如说吧,在你不太愿意记住另外那个瑞典的时候,就是那个我和其他你们看不见的人一起住在瑞典的时候,那就管用了。你们让这些人存在,可他们却过不下去。就好像这些人又活着,同时又没活着。这种人只会越来越多。

你们已经把身上的过去都抖干净了。而你现在还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当然啦,你的意思是说,在我们身上,也应该能找到什么过去的东西吧。我们要把身上的东西抖落干净可不像你们那么容易,所以,我想去记住点什么事情的话,也许还能有点戏。

你没说到点子上。很可能我脑子还剩下了这样那样的东西啊,特别是那些打了烙印的东西。不过,也不是说我能讲我记住的东西,不是那样的。是我讲故事的时候,我才能记得住。我要说的词儿,全都是从那个我够不着的地方跑出来的,怎么会是这样我也不知道。它们会钻所有的窄子,又从所有弯弯绕绕的路上逃走,能够找到我从来没想到过的什么东西。所以,是故事为我记住了东西。

不过,还得有人在听才行啊。

现在可是你坐在这里,睁圆了眼睛等着呢。你盯住我的嘴唇等着。你要我帮你看到什么事情呢?也是帮我自己壮起胆子去看?行了,什么都别说了。你先得听我把故事给说了,听听那个残酷无情的语法的故事。什么事都是从那个开始的。当然也是说,从我坐到这里开始。不过我想也是因为你到这里来了。对的,我怕那种残酷无情的东西有一点点是在你的眼睛里,而你自己还不知道。

就看你能不能扛得住了。有那么难理解吗?

你们,你和其他那些人,都很滑稽。你们只要忘记了就心满意足了。要记忆有啥用呢?记忆都他妈是烦人的,还是死皮赖脸缠人的,只会唠叨不停告诉你,这件事过去是这样子的,不是那样子的。那些发生过的事情多半不是你们想要的事情,不是你们觉得眼下正想要的事情。所以你们就认了失忆症,同意让你们可怜的生活给挖掉一大块。然后你们就可以坐在那里,脸上空空的什么都没了,嘴里还要嘟嘟哝哝骂骂咧咧。

没错,也就是今天晚上,你倒不那么麻木了。现在要紧的是对付出了的事,不愉快的事。又偏偏是你要负这个责任。突然你得让另一个女人记得,哪个星期六上午十一点十五分的时候,她干了这样那样的事情。现在我们是坐在这个蓝色的门的后面,这门还是铁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进了局子了,是我伤害了什么人。或者比这个还要严重,对吧?这样的话,失忆症就不太方便了,对吧?不过,不这样的话,又会是怎么样呢?

没人做什么正当防卫。除了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没别人了。是的,我注意到你又要发火了。你以为我就是为了让人注意我,让人觉得我很重要是吧?可这件事不是我自己的事,这是说那个故事的事。我自己什么都不是——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我差了一大截。不过,当我嘴里有词儿可说的时候,我就聪明伶俐起来了。我要讲的故事本身,真他妈的可比我狡猾得多了。故事里那些词儿比我知道的多得多,比我看到的也多得多。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唯一的还敢跟失忆症较量一番的。也许,它甚至还能帮我找到孩子昵……

在失忆症里我和孩子已经互相丢失了!你有孩子吗?你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吧?不回答也好,也许这是个最聪明的办法。要是我开始想这些事情,想到自己可能在那片白色的世界里失去了什么东西,我也会觉得有点难堪的。那样的话,我的整个生活就成了一个寻找什么的问题了。

对了,不管怎么说,我是有孩子的。是你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这让我感到痛苦。也许你说的对,我一定干了什么事情,是和他们有关系的。

不过,就在所有这些事情中间,总有点什么东西是不愿意让人讲出来的。就在我身上,既有一个大洞,什么东西掉进去就没了声音了。或者这么说,那个洞里的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一声尖叫,叫的时间那么长,以至于没人能听到了。我不知道。不管是你还是我,不管什么人,我们都是不那么相干的。不过,我身上的那个洞,不是一般的破损。此外,它还让你痛得要死。要是我能明白,是什么妨碍我去看,去明白,那该多好啊。

时不时我能看到一丝亮光,那比一秒钟的时间还短。会不会是一只小手,穿过一个汽车上摇下来的车窗在向我伸过来?也许是另一个孩子,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那只是一声叫喊,是什么东西拼命要抓住你不放,可是又被拉开了,被拖走了。

P7-9

序言

29年前,我写过一部题名《欢乐》的小说,现在,我读了谢尔·埃斯普马克的小说《欢乐》。我的《欢乐》是一个濒临绝境的男人的内心独白,他的《欢乐》是一个身陷缧绁的女人的看似有人倾听实际上也是内心独自的絮语。

在一个被普遍认为迹近理想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存在着人对人的欺凌和压迫,依然存在着那么多的痛苦和孤独,犹如一个鲜艳的苹果上存在着的腐点,而且这腐点还有曰渐扩大的趋势。这是作者独具只眼的伟大发现。有办法消除或制止这些腐点的扩大吗?作者没有提出办法,读者也似乎读不出办法。

毫无疑问,作者承继了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但他的这部作品的批判性,更直接地指向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悖谬。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部洞察人性弱点、曝露人性弱点、希望疗治人性弱点的悲悯之书。

发现了弱点才能认清优点,就像沉浸在痛苦中才能更细微地体会欢乐一样。认识到悖谬的不可逃脱,才可能更理性地对待现实,就像洞明了生死之限才可能更好地生活一样。

莫言

后记

一个叙述者的多种声音

就在翻译完《欢乐》写译后记的这天,2015年元月6日,我在瑞典最大的报纸之一《晚报》上读到社论《好托儿所是不够的》。这篇社论说的是瑞典的社会平等和公正越来越差,阶级分化日益严重,虽然在全民享受管吃管睡的托儿所里,孩子们看起来都很平等都很幸福,但从小学开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就在各方面拉开了距离,贫困家庭的孩子已经感受到了阶级地位的压迫。这篇社论的小标题说“阶级差异影响到整个一生”。

《欢乐》正是讲述这样一个阶级差异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女叙述者和《蔑视》里的女主角艾琳有些类似,也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人,十五岁在学校里就被家庭出身上流社会的男生凌辱,之后就脱离学校流落风尘,甚至有了孩子也没有自己抚养的权利。不过她没有落入艾琳那样最后睡到垃圾堆里终老的地步,也没有那么蔑视自己,而是抓起了刀子进行反抗,因此被关进了派出所拘留室。整部小说就是她对自己的辩护律师的独白式叙述。当然小说并没有清楚说明她实际上用刀伤害了谁:是“偷”走了她孩子的民政局女办事员,还是后来那个女儿找到她时又把她女儿骗走的男嫖客。因为作者采用的不是写实的手法,不告诉读者具体的结果,采用悬念最后解开的俗套,而留给了读者自己去解读的空间,也因为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命运本来就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她们的故事其实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因为都是被“这个瑞典”抛弃到“那个瑞典”的“异乡人”,具体答案就并不重要了。

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发现在这部小说里,虽然和前几部一样,基本上还是一个叙述者的独白,却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女叙述者把自己比作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善于讲故事的山鲁佐德,不仅叙述还加表演,会模仿不同故事人物的口气说话。有的部分甚至不再是独白,而是对白了。例如第87页:

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啊?

不怎么样。他又失业了,这回问题严重了。

可他之前不已经是一个几乎拿了执照的建筑师吗,我的意思是说,就是那次战争之前?

没错啊,可在我们这里这对他有什么用呢?要他重新给那些房子画图吗?可他连在那些房子里做做清洁工都不可以呀?

类似的对白还很多。而在有的地方,我作为译者不得不使用了加引号而成为直接引语的方式。例如第101页:

“请你别走。你得原谅我。”这些词从他那里蹦出来是太容易了。

如果没有引号,那么前两句读者可能误解为叙述者本人的语气,就可能莫名其妙。

……

我赞赏作者说的这种敢于独立抗争的“公民勇气”,也在作者身上和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这种勇气。因此我更认为作者秉承了易卜生这样的北欧作家的文学传统,他就和易卜生剧作《国民公敌》中的斯多克芒医生为了说真话而不惜得罪国民一样,不怕做最孤独的人。

早在翻译这个长篇系列的第一部《失忆》的时候,作品的风格就让我联想到卡夫卡寓言体小说和加缪式荒诞叙述作品,但又独创一格,其独白叙述的结构和人物设置,兼具剧诗和诗剧特色的语言(作者本来也同时是诗人),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瑞典文学中独树一帜,就是在欧洲和全世界的文学中也罕见可比之作。

翻译完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欢乐》,我的这种体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确:我在读在译的不是一部平常意义的小说,我在读在译的是一部当代的寓言。闭目回想,在我所读所知的瑞典或者欧美当代作品里,还没有一部具有这种风格这种结构。就社会批判的意义来说,我也没有看到哪个瑞典作家对世人当作天堂的今日瑞典有如此尖锐如此强烈的批判。而我自己在瑞典生活二十多年的经验却告诉我,作者是对的,作者的思想是犀利的,他看到了一般人和平庸的作家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了最具当下意义的问题。

我因此敢这样断言,“失忆的年代”系列小说不愧是承继欧洲社会批判性文学传统的大作,不仅承继二十世纪作家如卡夫卡、加缪或贝克特,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家如巴尔扎克(可参考我为《蔑视》写的译者后记《从“高老头”到“高老妈”》),甚至追溯到更久远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比如《欢乐》中故事套故事的连环包孕手法也是作者对阿拉伯民间文学名作《一千零一夜》的合理运用,而两个王子的故事又可追寻到《圣经》故事。作者不愧为兼有文学教授身份、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身份、诗人和剧作家身份的小说家,文学修养深厚,文学知识渊博,文学语言丰富,文学风格独特。我终于能顺利完成这个包括了七部作品的长篇系列的翻译,当然感到轻松和欣慰。

在交出最后这部译稿的时刻,我愿意再次衷心感谢对这个长篇系列的翻译和出版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士。包括作者本人、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我的妻子陈安娜、上海世纪文睿公司总编辑邵敏和负责出版发行事务的林岚、本书的封面设计者等。我也感谢瑞典文化部艺术委员为译者提供的慷慨资助。

万之

2015年1月6日深夜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的批判性,更直接地指向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悖谬。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部洞察人性弱点、曝露人性弱点、希望疗治人性弱点的悲悯之书。

——莫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欢乐/失忆的年代长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典)谢尔·埃斯普马克
译者 万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8026
开本 32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44
CIP核字 2015029594
中图分类号 I532.45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5
12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