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学方法论(一流本土企业家的管理实践)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孙科炎将这本《学学方法论(一流本土企业家的管理实践)》分为11个章节,分别从团队、培养一战略、统筹、谋势、竞争、激励、执行、控制、优化、创新等方面来阐述管理方法和理论。同时,本书通过案例的引入,经验、技巧的介绍,对这些成功企业家提出的管理方法或理论进行了解读。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具体经营实践案例与案例分析的汇总和归纳,能够帮助读者领会、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从而更清楚地领悟到管理行为背后蕴含的真谛,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内容推荐

孙科炎著的《学学方法论(一流本土企业家的管理实践)》针对国内管理工作低效的普遍现象,结合对本土一流企业管理者(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李嘉诚、董明珠、马云)的管理实践的剖析,系统介绍了他们在队伍建设、战略制定、统筹规划、竞争方法、执行与控制、优化与创新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本书通过对案例、口述经验和技巧的分析解读,使全书的论述深入浅出,从而有助于读者领悟本书的精髓并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团队:唱戏先搭班子

 建班子是第一位的

 在赛马中相马

 只唯发展潜力

 人人是人才

 因人设事

 带兵的班长要会打枪

 选人要看“后脑勺”

 杀掉“野狗”和“小白兔”

第二章 培养:先成长再谈成功

 “缝鞋垫”理论

 发动机文化

 “折腾”人才

 “入模子”理论

 海豚式升迁

 岗位轮换制

 “l+l+N”模式

 “周而复始”论

 抓反复,反复抓

第三章 战略:方向错了,就什么都错了

 不要“蒙着打”

 先瞄准,再开枪

 先难后易

 退出画面看画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不要被过程牵着鼻子走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跪着活,就赢了

第四章 统筹:先解决思路,再考虑技术

 想清楚了再干

 把嘴皮子磨热

 建立降低失败的架构

 砍柴之前先磨刀

 用90%的时间考虑失败

 系统性地考虑问题

 房屋理论

 拐大弯

 旱则资舟

第五章 谋势:善于谋势,赢得先机

 浮船理论

 三只眼理论

 “抢棒子”战略

 “吃土”理论

 “不断敲门”理论

 把鲨鱼引到长江来

第六章 竞争:赢得竞争,必须求“法”

 压强战术

 “龟兔赛跑”战略

 盲人背瘸子

 “毛巾拧水”的学问

 借力,借梯登高

 “竞合”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成利益共同体

 先进入,再做强、做大

 本地人管理本地企业

 寻找“盖帽点”

第七章 激励:盘活人,再盘活企业

 赛马不相马

 “大鸡”与“小鸡”理论

 项链理论

 先变“硬”,才能变“软”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SBU理论

 80/20法则

 不打粮食的干部要下台

 通过“讲故事”来管理企业

 “零距离”与“闻味道”

 “退下来”的思想

第八章 执行:三流的想法,一流的执行

 现在、立刻、马上

 擦桌子理论

 潜到水底下去看

 步步逼近战略

 别把长跑当成短跑

 工作韵律法则

 把重复的事情做好

 像兔子一样快,像乌龟一样有耐心

 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

 爬坡理论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第九章 控制:想要时钟走得准,就要控制秒针的运行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以稳为主,稳中求快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只抓一只兔子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走动式管理

 管理无小事

 领先竞争对手半步

 带着放大镜找问题

第十章 优化:不优化,只有死亡

 做一个“造钟师”

 只朝前走,不往后看

 抓短板,均衡发展

 “抢学问”理论

 一小步一小步地跑

 复盘理论

 学会自我批判

 检讨今天,规划明天

第十一章 创新:挖掘自我的革命新思维

 倒立着看世界

 不断地打倒自己

 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

 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主张“拿来主义”

 激活“休克鱼”

 不能关起门来做企业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建班子是第一位的

提出者: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中心观点:先有战略而无班子,战略就不能得到顺利执行;先有班子再有战略,才能群策群力。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按照纯理论的逻辑分析,企业应该先有战略目标,下一步才是找人来实现目标。按照这种思路,他们会让“定战略”在“建班子”之前完成。

存在这种想法的人多数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他们习惯于依靠一个人领导企业,自然容易忽视班子的重要性。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成千上万人的规模时,管理问题就频频出现了。领导者要真正树立威信,希望自己制定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就要有一个群策群力的班子。

柳传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向MBA们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企业到了成千上万的规模时,没有一个班子而只靠一个人的领导肯定是不行的。只有一个人领导的话,领导出差了,原来制定的东西马上就会走样。好一点的结果是阳奉阴违,坏的结果就是完全不照着做。因此,领导如果真的要树立威信,希望自己制定的东西能够顺利实现,就要有一个班子,有了班子以后,才能群策群力。”

柳传志非常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管理三要素,而且认定“管理三要素”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柳传志认为“建班子”事关重大。柳传志说:“建班子是第一位的。没有一个意志统一的、有战斗力的班子,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不论什么情况下,班子的团结永远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相比较,柳传志的提出的“先建班子”的理论似乎有些“老土”,但正是这个“土得掉渣”的理论,成就了联想这一中国IT业最大的民族企业。其关键在于联想有一个在柳传志领导下的群策群力的班子。这样,联想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单个领导者的素质,而是取决于整个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合理,比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专业结构等。

就拿2000年前后联想的领导班子来说,联想班子成员中既有柳传志这样的战略规划大师,又有李勤这样执行能力超强的总理式人物;既有马雪征这样善于沟通、在政商两界都吃得开的CEO,又有杨元庆、郭为这样的青年业务骨干。这样的班子,无疑是一个在年龄、知识、能力和专业结构方面都合理的班子。

联想凭借这一批志同道合并有着共同理想的领导班子,并基于这批人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最能发挥这些人长处的战略,才成就了今天的联想。可以说,没有柳传志、李勤、杨元庆这些人组成的班子,就没有今天的联想,也不可能有联想今天这样的战略和目标。

所以,谈到联想为什么要建班子,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好比一辆火车,要想跑得快,全靠火车带。柳传志希望联想的车头是一个团队,一个班子,而不是一个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跑得更快、更稳。

如今,联想的“管理三要素”不仅顺序没有改变,而且内容日益丰富。因为建好了班子,企业在制定战略方面也越来越成熟,这使得联想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战胜挑战。

在赛马中相马

提出者: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中心观点:根据外部特征判定的人才可能是一匹“良驹”,而只有在实践中识别的人才才是“千里马”。

没有经验的管理者在选择人才时,通常只看重这个人当下的工作表现,没有意识到应该通过长时间的考察来判定一个员工的真正实力。结果,这些员工正式走上岗位之后,他们在能力上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

这跟相马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相马的人只根据其外表、筋骨等特征进行判断,只能得到一般的好马。而那些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呢?虽然表面看起来它与一般的马差不多,但是一旦同场赛马,劣马就会现出原形,病马则是病态毕露。唯独千里马能够在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就远驰得无影无踪。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柳传志说:“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最好的认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去做事,只有在赛马中才能识别好马,才能发现千里马。”

这就是柳传志提出的“在赛马中相马”策略。柳传志认为,识别人才不能靠“相面”,也不能光看简历,而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提出“在赛马中相马”的策略后,柳传志就开始大量提拔、任用年轻人,几乎每年都会有数十名年轻人受到提拔。

联想的“在赛马中相马”策略执行起来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年轻员工会被安排在副职的岗位上,由一个资深的联想人充当师傅的角色。比如,在联想的10个部门中,年轻员工担任其中3个部门的主任、经理,另外7个部门皆由资格较老的联想人担任主任、经理的职务。不过,在这些老资格的联想人身边,你总是能看到年轻员工的影子。这些年轻员工承担着副主任、经理的角色。

通过这种方式,柳传志不断地把年轻人推到企业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参与更多的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发现“千里马”。由此,联想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其中,杨元庆是最让柳传志感到满意的人才之一。柳传志为培养杨元庆,煞费苦心,为他提供了多次参与“赛马”的机会。

P2-4

序言

在各种管理学说和管理思潮纷纷涌现的今天,管理者开始被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维弄得晕头转向。当韦尔奇被评为世界最伟大的CEO时,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在学习韦尔奇的管理方式;当丰田生产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人们又开始疯狂地学习丰田方式。但是,照搬了这些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国内企业,大部分都以失败惨淡收场。能够将这些管理方法应用成功的企业则少之又少。

事实证明,盲目地仿效国外企业并不是国内企业追求成功的捷径,因为国内与国外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差距。一味地照搬外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势必会出现“水土不服”情况,甚至会使企业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只得以倒闭收场。

然而,一些本土企业的崛起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如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张瑞敏创办的海尔、柳传志创办的联想、董明珠领导的格力、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以及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实业集团等,这些企业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毫无疑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是促使这些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当我们羡慕这些企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之时,更应该学习这些国内一流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方法,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整合了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李嘉诚等人在管理实践中采取的方法和理论。这些管理的方法和理论,不仅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武器,也已成为各大商学院和企业研究的重点。

我们将本书分为11个章节,分别从团队、培养一战略、统筹、谋势、竞争、激励、执行、控制、优化、创新等方面来阐述管理方法和理论。同时,本书通过案例的引入,经验、技巧的介绍,对这些成功企业家提出的管理方法或理论进行了解读。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具体经营实践案例与案例分析的汇总和归纳,能够帮助读者领会、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从而更清楚地领悟到管理行为背后蕴含的真谛,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给那些致力于提升管理成效、谋求持久发展的企业管理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如果您发现本书中的不足之处,请向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孙科炎

2014年5月

后记

后记

获悉本书即将出版,不胜感慨。这本书从最初的调查研究到中途的设计与写作,以及随后的出版审阅等,都是一个艰难而且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之所以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是因为围绕这本书的研究与写作,我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心智上所受的点拨、具体写作方法上所得到的指导和在资料的收集与核实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协助。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入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洪少萍、孙科柳、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丽、李国旗、石强、孙科江、陈智慧、安航涛、李艳、姜婷、潘长青等。本书最终由我和孙科江进行文字修订,并定稿。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孙科炎

2014年6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学方法论(一流本土企业家的管理实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科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361713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4148916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