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记者(第7卷)
内容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梅益被任命为副局长。1952年9月梅益继李强之后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从此开始全面领导和统筹我国广电事业的建设。

1952年至1956年梅益主持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这四次会议在推动新中国初期广电事业的建设方面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城市居民有条件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而在偏远、贫困的广大农村只是在县一级设有专人负责收听的收音站农民不能直接收听到广播。为此国务院下发“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的指示决定大力发展农村广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广播收音网是一项浩大而又艰难的工程。身为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主持召开全国性的广播工作会议商讨发展农村广播收音网的措施。为了解决广播设备和收音机的生产问题中央广播事业局还专门创办了广播器材厂和收音机厂。经过多年努力到1956年底广播收音网终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普及这是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新中国的对外广播源头可以追溯到1941年12月在延安开始的日语广播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其规模仍然很小。根据毛泽东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的指示梅益领导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广播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规划中确定了“先中央后地方先对外后对内”的广播重点发展方针积极筹划建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梅益还为新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有要办电视的重要指示。1956年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听取了梅益的工作汇报后提出要尽快创办电视。在此之前虽然我国在广播事业方面有所成就但在电视方面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事业建设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甚至是一片空白。期间日本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工业展览会会上展出了一部50千瓦的黑白图像发射机和一套接收系统。为了尽快创办电视梅益主持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将此套设备全部买下并召集清华大学的专家、技术人员同广播器材厂的员工一同努力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换调试终于在1958年提前试制电视成功。同年5月1日首次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由此开启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道路。

广电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最初的广播电视专业教育始于1954年3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创办的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1956年刘少奇提出设立培养广播干部的高等学校。同年8月梅益主持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于1958年9月2日在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9月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扩建为北京广播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广电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北京广播学院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梅益的大力支持。  P56

目录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 李东东

新中国广播电视创业者

 梅益(1914-2003)

 人物评介/哈艳秋 李晓光

 作品选编

 《在西柏坡的战斗岗位上》

见证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黎秀石(1914-2007)

 人物评介/刘婧婷

 作品选编

 《惩前毖后》

赤诚健笔写新闻

 彭子冈(1914-1988)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老邮工》

人民广播第一代探索者

 温济泽(1914-1999)

 人物评介/哈艳秋 张静

 作品选编

 《大家都来说话——-XNCR周年纪念广播》

对外广播开路先锋

 邹晓青(1914-2011)

 人物评介/邓绍根 叶丽丽 廖文琪

 作品选编

 《打破常规的一次争分夺秒战》

 《展现中德人民友谊篇章的力作》

走在新闻理论探索前沿

 王中(1914-1994)

 人物评介/杨唯汀 刘艺

 作品选编

 《安全发言术》

 《论评论文写作和新闻学上的几个问题》

 《(民立报)等报“迂迥宣传”的几个问题》(节选)

 《两个“新闻”概念》(节选)

自学成才的传奇报人

 冯英子(1915-2009)

 人物评介/邓绍根 陈玲玲

 作品选编

 《轰炸给了重庆些什么?》

 《也谈“心有余悸”》

 《摇头婆婆和孤臣孽子》

 《要一点移山精神》

 《反封建的课题》

 《清醒脑子》

让“光明”划破禁区

 杨西光(1915-1989)

 人物评介/邓加荣

 作品选编

 《回顾1978年改版初期的(光明日报)》

 《理论的作用无可置疑》

 《思想解放无止境》

把新闻人生献给中国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

 人物评介/王义鹏 柯永权

 作品选编

 《反共堡垒西安》

 《重访台儿庄》

 《80年代的西藏变革》

大智大勇探新闻

 刘时平(1915-1999)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沈崇小姐》

 《为何“七星楼”闲置不用 却又大兴土木盖宾馆》

 《邀请普通党员列席市委常委会》

从文艺青年到新闻英烈

 萧逸(1915-1949)

 人物评介/王会

 作品选编

 《定县城解放第一天》

 《一个新兴连是怎样锻炼起来的》

 《核心堡战后巡礼》

扎根群众办报办台

 金照(1915-2005)

 人物评介/曹宇辰

 作品选编

 《写什么?》(节选)

 《城市电视台节目怎么办》

倾心省级党报改革

 白汝瑗(1915-1987)

 人物评介/张利民 陈长辛 刘荣升

 作品选编

 《讲究宣传效果 改进宣传方法》

 《找到了提高报纸工作的途径》

往事不如烟 津事尤亢之

 王亢之(1915-1968)

 人物评介/冯帆马艺

 作品选编

 《抗战第八周年的冀中平原》

 《全市工商业者积极行动起来,开展

 反行贿、反偷税、反诈骗国家财产运动!》(节选)

愿做海燕迎风雨

 缪海棱(1915-1996)

 人物评介/郑德金

 作品选编

 《两个村代表》

 《狂欢之夜》

 《新闻记者的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节选)

镜头定格南京解放

 邹健东(1915-2005)

 人物评介/谭林茂

 作品选编

 《我送亲人过大江》

 《占领总统府》

 《周恩来视察密云水库》

 用生命记录战争史

朱启平(1915-1993)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硫磺地狱》

 《落日》

“新华军”中笔杆子

 熊复(1915-1995)

 人物评介/哈艳秋 陈雪

 作品选编

 《内战与外援》

 《时代在斗争中前进》

 《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

《北京日报》首任总编辑

 周游(1915-1995)

 人物评介/吴惠凡

 作品选编

 《冀中宋庄之战》

台儿庄血战记录者

 赵家欣(1915-2014)

 人物评介/王大龙

 作品选编

 《今日的厦门》

 《大炮声响了》

 《胡里山劳军记》

 《台儿庄血战》

序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是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竭诚奉献,倾情投入,发挥了传播真理、唤醒民众、鼓动革命、引领潮流的巨大作用,谱写出辉煌而多彩的篇章。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想者,他们凭借积极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在历史演进的轨迹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而他们抒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则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发展。王韬、梁启超、秋瑾、邵飘萍,陈独秀、蔡和森、邹韬奋、瞿秋白,范长江、邓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的主角,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优秀的新闻记者;所要反映的,就是他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纪事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他们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活动从晚清开始,白那时算起,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其问,几代中国优秀记者,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下,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创造者。《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就是从千千万万记者中遴选出400位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著名记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选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评析其内容和价值,力图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展示这些著名记者的思想、业绩和情操,以激励今人,启迪来者。

收录于本丛书的著名记者都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历史跨度达一百四五十年。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西学东渐的先驱严复、近代舆论界第一人梁启超,到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铁肩辣手”邵飘萍、党的报刊开拓者瞿秋白,到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或为启发民智而呐喊,或为揭露黑暗而拍案,或为寻找光明而高呼,或为坚守正义而发声。他们的生命和追求,“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邹韬奋语),是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众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品格,无疑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弘扬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整个社会奋发有为、创新进取的重要力量源泉。

我国最早的一批优秀记者、报人,面对民族生存的深重危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热议朝政,力倡革新和革命,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革命战争年代,一批红色记者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对社会进步潮流的自觉顺应。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反映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针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声音和图像,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可以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这些著名记者的共同追求。虽然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看到,在这些优秀记者身上,体现的是深沉的历史担当,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赤诚。当代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写出真正有分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责任意识,站在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投身于时代的火热实践之中,积极推动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发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

就专业素养而言,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深度思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相说理,拒绝虚假新闻,反对胡编乱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新闻名作不是偶然的,这些前辈们为了一篇报道往往奔波数百里、上千里,采访上百人,深入下去采写,精心凝练思想,每一篇名作背后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泡在会上、盯着网上要新闻,那是出不了名记者的。只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新闻”,切实把前辈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

收入本丛书的著名记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并且把不断学习视为重要的人生信条。新闻记者前辈如胡愈之、爱泼斯坦、穆青、范敬宜等,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总是每次采访前先做“功课”,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正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优美的文字,使得新闻作品充满了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读者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当代新闻记者要在新形势下作出成绩,也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全球传播意识。加强现代经济、法律、文化和各种科技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信息、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工作。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搞新闻,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竞争力的,必须要把前辈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发扬光大,争做新闻高手。

在改革开放的恢弘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新闻出版大国,全国共有十多种传播业态在发展,报纸、刊物、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均在世界前列,新媒体更是全球领先,新闻工作者达40多万人,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可谓规模巨大。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闻出版广电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虽然已经是新闻出版广电大国,但还不是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我们继续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实现新闻出版广电业的科学发展,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新时期的新闻记者们还需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开拓进取。要继承前辈记者的精神品格,发扬前辈记者的优良传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新闻事发地、灾区、战场、疫区等地实地采访,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组组镜头,生动书写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宏伟历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国作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此之时,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展示一百多年来优秀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业绩与精神,总结其新闻实践的经验和价值,不仅是对前辈新闻记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为了引导和激励今天的新闻记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努力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内容推荐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拟编撰20本,收录40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史上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

本书为柳斌杰主编的《中国名记者(第7卷)》。

编辑推荐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书中所收录的人物入选标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继而,陆续收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的优秀新闻记者。

本书为柳斌杰主编的《中国名记者(第7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记者(第7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斌杰主编
译者
编者 柳斌杰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61372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34
CIP核字 2016084472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5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