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人间
内容
试读章节

大师兄在女顾客面前,双膝跪地,动作麻利地张开手指,给女顾客测量鞋子的尺码。他两只手直哆嗦,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女人的脚,好像生怕把她的脚碰坏了似的,而女顾客的脚非常的肥,活像一只倒放着的歪脖瓶子。

有一次,一位太太抖动着她的一只脚,缩着身子说:“哎呀,您弄得我直痒痒……”

“这是出于对您的礼貌。”大师兄急忙热情地解释说。

他缠着女顾客的那副模样,看着真叫人觉得好笑;为了不笑出声来,我转过身去,面对着门上的玻璃。但我非常想看看他是如何揽生意的——大师兄的手法太使我感到可乐了,但同时我又想,我永远也不会这样彬彬有礼地张开手指在顾客的脚上量尺码,也不会这样麻利地把鞋穿到顾客的脚上。

有时候,老板常常离开商店,到后面的小屋里去,而把萨沙也叫过去;这时店里就只剩下大师兄和女顾客两个人了。有一次,他的手触摸到了一位褐色头发女人的脚,然后他就把那几个手指头攥在一起,在自己的嘴上吻了一下。

“哎哟,”那女人惊叹道,“你真够调皮的!”

他却鼓起腮帮子,使劲发出接吻的声音:“啧——啧!”

这时我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我前仰后合的,伸手去抓门的把手,结果把门给拉开了,门上的玻璃也被我的脑袋撞破了。大师兄气得冲我直跺脚,老板用他那戴着大金戒指的手指头直敲我的脑袋,萨沙则使劲揪我的耳朵。晚上回家的时候,他严厉地对我说:“这样老板会把你赶走的!喏,这有什么好笑的?”

并且解释说:要是太太们喜欢大师兄——生意就会好做一些。

“即使那位太太不需要买鞋,但为了看一眼她喜欢的店员,也会买上一双的。这你就不懂了!真让人替你操心……”

这话我很不爱听——没有谁关照过我,更不用说他了。

每天早上,那个病病歪歪、脾气很不好的厨娘,总是比萨沙早一个小时先把我叫醒;起来后,我得把老板一家人、大师兄和萨沙的皮鞋擦好,把他们的衣服弄干净,把茶炊摆上,给所有的炉灶预备好木柴,再把午餐时用的饭盒洗刷干净。到了店里,我便扫地,擦灰尘,准备茶水,给顾客们送货,然后,回家取午饭;这时守店门的差事就由萨沙替我来干;他认为这活儿有伤他的尊严,便骂我说:“笨蛋!要别人替你于……”

我感到烦闷与无聊,我过惯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从早到晚,一直在库纳维诺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在浑浊的奥卡河岸边。在田野和森林中游荡惯了。这里没有外婆,没有伙伴,没有人可以说话,然而生活却使我感到愤愤不平,它让我看到了它丑恶的、虚伪的一面。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女顾客什么东西都没有买便走了——这时,他们三个人会有一种被人欺弄的感觉。老板将自己甜蜜的微笑装进了衣袋,命令道:“卡希林,把东西收起来!”

接着便开始骂骂咧咧:“呸,这头母猪,鼻子拱到这儿来了!在家里坐得无聊了,跑到商店里闲逛来啦。你若是我的老婆,瞧我不把你……”

他老婆人长得很干瘦,黑眼睛,大鼻子,经常冲他跺着脚,大声吆喝,像对待用人似的。

他们经常一面鞠着躬,一面说着恭维话,彬彬有礼地将熟悉的女顾客送出店门,然后便恬不知耻地对她大加诋毁,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我真想跑出去,追上那女人,把他们背后议论她的话告诉她。

我当然知道,人们一般背后都互相说坏话,但他们几个人是无人不说,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好像他们是被什么人认定的几个最优秀的人物,他们的使命就是来评判世界的。他们对任何人都感到嫉妒,从未夸奖过什么人,对每一个人,他们都知道一些他的短处。

有一回,店里来了一位年轻女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两眼炯炯有神,身上穿一件黑毛皮领的天鹅绒斗篷,其容貌在黑毛皮领的衬托下简直就像一朵奇妙的鲜花。她从肩上脱下斗篷,递到萨沙手上,这时她显得更加楚楚动人了:浅灰色的丝绸衣裙紧紧裹着她那苗条的身材,耳朵上的钻石在闪闪发光——她不禁使我想起了聪明美丽的瓦西里萨①,因此,我相信她就是省长夫人本人。

P4-6

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936年6月18日因肺炎逝世。
郭家申,河南南阳人。1953年南阳中学毕业,1960年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回国后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工作。历任《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部主任,编审,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翻译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翻译俄国文学名著《谁之罪?》《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1、2卷等多部。
后记

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平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的同时,鲜明地刻画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这种体裁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并不鲜见,C.T.阿克萨科夫、Π.H.托尔斯泰等先辈作家都曾经写过。但一般地说,他们的作品社会视野都比较狭窄,叙事往往只围绕主人公一个人展开,而且描写的对象也大都只限于贵族。

高尔基的着眼点则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几乎涉及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外婆死后,破了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进行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传体作品,首先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来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写作的主观思想出发点和作品所达到的客观效应。

阿克萨科夫生长在俄国农奴制下的贵族世家,他笔下的童年生活脱不开他自己的历史环境,他的记述充满着对贵族生活的留恋与痴迷,他对自己童年时仆人们如何侍候他、呵护他,讲起来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一去不复返的往昔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写自己自传体三部曲的时候,正是19世纪50年代,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思想已经成熟,他对自己因出身贵族在社会中所享有的特权地位已经相当不满,而且其在自传体三部曲中对一切妨碍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贵族旧礼教已多有批判。但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毕竟他和阿克萨科夫都出身贵族,其立场虽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想起“幸福的童年”时心里仍不免是乐滋滋的。

……

三部曲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成长历程。我们眼见他对小市民和小私有者的做派是多么的深恶痛绝,看到他逐步地认识到必须要推翻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也看到他对那些脱离群众、只会空谈的所谓“革命”知识分子的怀疑态度。高尔基是在外公家长大的,后来到了“人间”,过的也是在城镇打工或流浪谋生的生活,很少接触农村的现实,但底层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己后来所看到的农村的状况能够作出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农村中的负面消极现象和农民们的落后意识并没有使他完全感到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斗争决心,因为他相信劳动人民,而且只寄希望于他们。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不代表群众中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它恰恰说明需要革命者脚踏实地地到群众中去,把这种蕴藏的革命积极性给挖掘出来。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走一些弯路都在所难免,但这都是前进中所遇到的挫折;只要追求革命真理的决心不动摇,终究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的,高尔基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高尔基在自传体三部曲中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俄国革命者整整一代人怎样从最底层一步一步踏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这也是三部曲的巨大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之所在,不仅如此,高尔基在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时,也在履行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一项革命职责,即批判俄国和欧美文学中无视人类的真正思想与感情,践踏自由、民主理想的颓废、反动的文艺思潮,因为就在高尔基着手创作三部曲的那几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有针对性地为现实主义的文艺进行斗争,批判形形色色颓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高尔基当时就旗帜鲜明地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他不只是简单地在维护已有的现实主义,而是希望在原来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因素,即后来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东西。他在后来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深化这些因素和原则,努力发掘和揭示正在觉醒的劳动者和他们所身处的资本主义险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所面临的苏维埃文学如何解决关于新人形象塑造的迫切问题,因为他们虽然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摆脱了出来,也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但他们身上还不同程度地背着旧世界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写出这些人的发展与变化,高尔基,特别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的大学》的基本意义在于回应时代,弘扬革命思想。当时,诸如《毀灭》《恰巴耶夫》《铁流》等塑造新人的苏联早期革命文学作品还未出现,毫无疑问,高尔基的丰富创作经验为它们的诞生做了及时的文学铺垫,在描写新思想的产生,特别是在对旧思想的批判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我的大学》中对形形色色小资产阶级思想一一知识分子的消极悲观、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乃至农民小私有者心理这些与社会主义革命原则格格不入的思想都有鞭辟入里、耐人寻味的批判。这也是高尔基三部曲的深刻认识意义、教育作用和重大影响之所在。这也完全符合作家本人所说的话:一个革命作家应该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实。高尔基的创作实践就验证了他的这番话,他的三部曲不仅描写了苦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点出了希望在即的光明未来。高尔基深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因为他的这一信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高尔基三部曲在译注工作中始终得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庄慧君同志的鼎力相助,为拙译增色不少,译注者在此谨深表谢意。该译本于2013年4月荣获第五届中国社科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录

正文

内容推荐

《在人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一部,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至1884年的生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70年代俄国下层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的瓦解过程,创造出了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烈的少年的生动形象,是重要的革命文学经典。

编辑推荐

1916年,高尔基将《在人间》全文发表在《编年史》杂志上。故事从1878年末一直写到1884年,正是作者10到16岁青春年少的时候。但这时高尔基面对的却不是学习和憧憬,他必须想尽办法,自谋生路,应付命运的挑战。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干,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所以,《在人间》向我们揭示的不光是作者新的所见所闻,而且还告诉我们他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的所思所想与切身感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人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郭家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5418
开本 32开
页数 5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17-02
首版时间 2017-02
印刷时间 2017-0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36
CIP核字 2016005485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