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苦乐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世俗的快乐经不起考验

标准高低也是衡量苦乐的重要指标。佛家的标准非常高,可说是高标准、严要求,按照这一标准,只有达到涅槃才叫快乐。在这一标准下,世俗的所有快乐都经不起考验,都不是真的快乐。标准高低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别就会很大。譬如我们要做一个非常精细的东西,自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但是让行家一看,可能就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根本就不达标。

在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印度人往往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总是把现实生活看得很美好,以非常低的标准要求自己。

佛家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人生无我、人生不净,初转法轮,讲无常、苦、空、不净。讲这个道理是为了破除当时印度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破除他们的精神胜利,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式的满足感,指出人生的本质其实是无常、苦、空、不净的。寿命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甚至到一百岁,最终还是要死亡,还是要人轮回,即便是像天神那样,寿命达到几千年、几万年,最终还会死亡。人只要有出生必然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三四十岁,甚至七八十岁,根本就不足为贵,寿命一事,原本就是无常的。

佛家认为世人所谓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一种极低标准的快乐。生活本身很没价值很悲惨,却麻醉自己,说自己活得很快乐,这种自我欺骗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是苦。人生是无我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你是领导,上边还有领导,即便是皇帝,上边还有皇太后和很多有权力的大臣,也同样受到制约。没有一个人能够绝对自由自在,而且越是身处高位的人,所受的约束和限制也越多:出门逛街有一大群警卫跟着,要爬山就更得兴师动众,派人把山先搜查一遍,然后才能爬。

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因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粹的自性,而我们的心里更是杂乱无章,各种思想各种念头时时涌出,到底哪一个是我?说不清楚。如此我们在社会里能有什么自由,能有什么自在,连自己都得不到保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能自由自在?所以人的本性是无我的,是空的,不可能有自由。同时佛还指出,现实社会里不可能有清净,人体本身充满各种污秽之物,各种器官藏污纳垢,是不干净的。人自身的干净都不能保证,环境的干净就更不能保证。不论你多富有,家里有多少台吸尘器,也不能保证把所有的灰尘都吸干净。所以人身的清净得不到保证,生存的环境的清净也得不到保证。

人心里的清净更得不到保证。在现实社会里,社会问题很多,如犯罪、贪污、出卖身体、出卖人格尊严,这些现象到处都是,很难找到心灵的净土。所以人生种种无常、苦、空、不净,是不值得留恋的。按照涅槃的标准,按照更深的理解,这个现实社会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留恋的,只有达到涅槃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清净、真正的自在。所以佛强调人生是苦,激励人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激励人摆脱世俗社会的烦恼,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向涅槃迈进。

佛从几个方面把人生的本质,人生丑恶的一面,完完整整地揭示出来。让大家都认识到原来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快乐和幸福都是假象,都是虚幻不实的,都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真正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是苦,有受皆苦。

P5-7

后记

贺业师楼宇烈先生八十华诞

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佛教研究的学者和讲授佛教课程的教师,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即通过一部篇幅不长的著作把佛法大意尽可能说清楚。2007年,这一心愿得到了初步的满足,当时与中智信达公司合作,出版了一套音像著作《和谐圆满的人生智慧:佛学》,其中《佛法精要》篇就是有关佛教基本理论和根本道理的部分。

这套光盘曾经在机场热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盗版的流行,发行量不如从前了。我自己从不追究盗版,反正都是传播佛法,但有些盗版特意给我穿上一套西装,实在有趣,因为我根本没有西装,当然不可能穿,所谓盗亦有道,盗版也最好做得精致一点。

我的合作方希望把这部作品变成纸版著作,这正合我意,因为原来录制的时候我只是对着镜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不大可能旁征博引。这次修改增补,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即引经据典,把所讲的道理尽可能都找到经典依据。这件工作看似容易,实则特别困难,尤其有关四谛的部分,有的一找就出现几千条,至少也有几百条,要从这些条目找出最为合适的一两条,实在费劲,往往头昏眼花忙了半天,还是无法确定究竟哪一条最适当。

经过我的艰苦努力,学术价值自然大大增加,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大量引用经文,其难度亦直线上升,与通俗读物的初衷严重背离。我本人不会考虑销售量,但是法归因缘,此书的出版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有很多人已经为此付出了心血,我必须尊重合作方的意愿,因为让更多的人通过本书了解佛法同样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

各种合理的诉求都需要尊重,因此本书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妥协的结果,虽然作为作者有决定权,但是我也不能太霸道,因为这不符合佛法。最后还是乐知信达的朋友们特别有智慧,想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也是最佳方案,将最难当然也最有价值的部分经文和解释放在最后作为附录,让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虽然如是,我自己还是希望将来出一本专门的佛法枢要,将我对于根本佛法的理解和思考充分表现出来,这只有留待于来日了。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最为忙碌的一年。上半年完成了《佛山佛教》,又赶紧把《云门宗研究》写了十几万字,然后又花了一个多月增补修改本书,又用一个多月修改另外一本书。下半年进入会议周期,写论文、开会就成了主旋律。

感谢乐知信达的策划人刘颖和几位年轻的编辑,他们给了我中肯的建议,也对我一再推迟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和容忍,还对我的书稿进行了删繁就简的工作,更有利于普通读者。我的学生刘田田也对本书文字进行了修改和润色。

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楼先生,今年是老先生的八十大寿,老人家对我的研究工作始终关心支持,我也愿以此书的功德回向恩师及一切众生,愿众生安乐,见者增寿。

徐文明

2014.6.18

目录

上篇 读佛:佛法的根本——四圣谛

第一章 人生是苦——苦圣谛

 ◎何谓“苦”

痛苦是世俗感受的本质

世俗的快乐经不起考验

苦的本质——三苦与八支分苦

 ◎如何修炼苦圣谛

人生是苦,有受皆苦

世间无美色——“不净观”与“白骨观”

 ◎由苦及乐

苦乐是相对的

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快乐是有限量的

第二章 贪爱为因——集圣谛

 ◎何为苦集谛

小乘经典对爱的分类解释

大乘经典论集谛

 ◎缘起说与因果论

“一因说”与“顺世论”

“缘起说”是灵活的因果论

 ◎“十二因缘”解读生命苦之因

佛说“十二因缘”

从现实人生谈“十二因缘”

佛家认为的“有”和“无”

第三章 清净寂灭——灭圣谛

 ◎“灭”则“涅槃”

佛家经典说“灭谛”——涅槃

涅槃的真实与美好

自杀并非涅槃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无限寿命的“常”

无副作用的“乐”

自由自在的“我”

绝对纯粹的“净”

 ◎涅槃的几重境界

无余涅槃是最高的境界

有余涅槃是众生的需要

过程的涅槃与结果的涅槃

第四章 修行方是正道——道圣谛

 ◎“八正道”是修行的方法

正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思:纯正的思维

正语:净善的语言

正业:众善奉行

正命:正当的职业与正当的生活方式

正精进:积极的精神

正念:心住当下

正定:排除杂念,达到禅定

 ◎六度:“八正道”发展出来的修行方式

布施:度悭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恨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

 ◎三学是修行的必修途径

戒:防非止恶

定:身心轻安

慧:到彼岸的智慧

下篇 修行:用佛家智慧把握人生

第五章 佛家的根本原则——中道

 ◎什么是“中道”

不偏不倚才是中正之道

中道需避免极端和错误

 ◎“八不”中道

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

不来不去

 ◎中道的现实意义

坚持中道才能和谐

无欲无求有违中道

极端的都是错误的

第六章 佛家的行事方针——不执著

 ◎对名利不应执著

名字与命运无联系

出名是把双刃剑

难副盛名之累

钱财身外物

 ◎对权色不应执著

过分追求权力会带来痛苦

美的本性是空的

 ◎对中道不应执著

追求从容自然的中道

对不执著也要不执著

 ◎对修行不应执著

执著于修行是一种病

放下,才能获得更多

 ◎不执著是种智慧

莫把虚幻当真实

看透:不执著的智慧

附录 经文集锦

 ◎四谛论

 ◎苦圣谛

 ◎集圣谛

 ◎灭圣谛

 ◎道圣谛

后记 贺业师楼字烈先生八十华诞

序言

近佛而明心见性,把握人生

学佛者、拜佛者常常在思考:佛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佛所探讨的是人生中的烦恼、痛苦、困惑、生死,也就是说,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学佛、近佛的目的。人生的苦恼,至少包括:出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的事苦恼(怨憎会苦)、同亲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到的苦恼(求不得苦)。而凡此种种,人生一切的“苦”难,都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即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得到苦难“灭”绝的果,则必须修行正“道”。也就是说,要克服、消除这些苦恼,得到真正永久的快乐,可以用佛法寻找一条解脱之道。

(一)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人,一种消极,一种放纵。消极者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因而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而放纵者则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并不明白人生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这两种人生观都是不可取的。

佛家的人生观,既不属于消极,也不属于放纵,而是一种“中道”。所说“中道”,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用的是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真正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也许有人会怀疑佛家思想太悲观,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眼前的世界都是以短暂的聚合而成,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佛家是要我们先认识人生之苦,指出这些苦恼的根源,然后告诉人们不必太贪恋,太执著,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能挣脱名利的枷锁,净化心灵,才能心安理得地欢度人生。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佛家精神可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解决我们生活中各种现实的问题,并不是只作为一种信仰来装饰自己的“门面”。

许多未曾修习过佛学的人,不懂人生真相,不懂如何理性处理。有些人为了满足私欲,做出杀人、放火、盗窃、贪污、敲诈、欺骗等违法犯罪的事,导致牢狱之苦;还有的人,在为人处世中不讲孝道、不讲良心、损人利己,常常犯下大错,难于出离苦海;还有一些人满心贪嗔痴慢疑,心灵得不到提升,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痛苦难熬……这些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我们能用佛学来破除自身的无明执著,用佛法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坚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就能逐步地看破和放下妄想、执著、烦恼,身心愉悦,就会离苦得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三)建设和谐社会

人们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问题后,更需要进一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用佛家精神则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

好的精神生活和好的物质生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大家都能自觉地行善去恶,做到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当好人,这就能更好地理顺和平衡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得到更及时的化解,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可能真正实现。

佛学的内容是广博无尽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学的精神也是不可穷尽的,本书中我们将在徐文明教授的帮助下,对佛法中的精髓抽取一二加以解读,以期让大家认识过去、现在、未来,了解虚空法界一切真相,从而了解自己,甚至明心见性,把握人生。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纰漏,在此不揣冒昧,权作抛砖引玉,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乐知信达编辑部

2014.6.8

内容推荐

徐文明编著的这本《苦乐人生》紧贴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烦恼和磨难,分成六个章节,结合佛理和哲学辩证思维,通过一个个心灵励志的小故事,告诉读者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人生有很多苦难挫折,但只要懂得苦与乐的辩证智慧,多一分坚强之心,怜爱之心,就会多收获一份幸福,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编辑推荐

佛学探讨的是人生中的烦恼、痛苦、困惑、生死,也就是说,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佛学的内容是广博无尽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学的精神也是不可穷尽的,在《苦乐人生》一书中我们将在徐文明教授的帮助下,对佛法中的精髓抽取一二加以解读,以期让大家认识过去、现在、未来,了解虚空法界一切真相,从而了解自己,甚至明心见性,把握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苦乐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文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09281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4074926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