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来地图(创造人工智能万亿级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路径)
内容
试读章节

定律1:利他=利己,为他人点灯,也照亮自己

有人说,价值观是虚的,只有买卖才是实的。这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价值观的巨大能量,或者说是没有尝过价值观甜头的人或企业的无知。如果信仰很虚,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优秀企业在乎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文化呢?其实,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信誉,既表达了其“利他的价值观”,也表达了其“能做到利他”的能力。《牛津词典》早就对“商业信誉”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信誉是一个被视为可量化的企业声誉的资产”。换句话说,“商誉=公司价值+物理资产+金融资产一负债”,是一种无形资产。

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它们的业务通常遍及全球。1975年,这些公司83%的价值来自现金、存货、设备等硬资产。但是,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完全逆转,这些公司只有大约16%的价值是来自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其余84%的价值都来自信誉等无形资产,包括品牌、知识产权、人才、管理者的信心、产品创造与赢利的一致性等。

例如,苹果的净资产为1196亿美元,市场价值为5949亿美元,其中,无形资产占79.9%,有形资产占20.1%。谷歌拥有的有形资产为1006亿美元,市场价值为5 295亿美元,其中,无形资产占81%,有形资产仅占19%c,如果苹果或谷歌被证明欺骗客户、编造公司数据,或存在大量腐败行为,那么,它们的市场价值马上就会暴跌,可能是50%,也可能是100%。最近,已经有上市公司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缺乏利他的理性观念、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导致一些公司倾向于一次性买卖。它们并不是在真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而是在为自己快速圈钱。

最近,我的家人在网上购买某品牌木地板时,就碰到过不诚信的问题。卖家寄来样品,说可以定制。下单后,我的家人按样品颜色设计了其他家居用品。但是,卖家寄来的货物却与样品颜色不同!当我的家人提出重新发货或退货的要求时,这个品牌的销售人员却耍赖说,工厂生产出的每一块木地板颜色都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不在向客户做承诺时,事先说清楚呢?好在有支付宝,保护了消费者权益,最后帮助退货退款。

但是,顾客在一些线下商店消费时,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半年前,冲着大品牌,我的家人曾购买了某大品牌的定制橱柜,在服务员口若悬河的介绍后,家人动心先交了定金。然后,设计师上门设计,家人交付了全款。但是,自从收到款后,该大品牌就再也没有音信了。直到三个月后,家人向其催问,才知道对接的人员变了,订单才刚刚下到工厂。又过了两个月,当我的家人再次追问何时到货安装时,这个大品牌橱柜的工作人员居然才想起来这件事,姗姗来迟上门安装。可是,装上后就立刻发现,这里尺寸不对、那里产品设计走样的问题,而且安装时,还将家中的电线弄断了。家人要求修补,对方说工厂很忙,要排队,过完年才能回来修补。作为业内大品牌,居然承诺与执行不一致,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行业乱象让人惊讶!

我是某专车平台第一批“先交押金后享受服务”模式的VIP(贵宾)用户。但是,在北京,大多数时候,我仍然不得不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原因很多:

1.很多时候,你需要车的时候,这个专车平台是派不出车的,或者要等上很久才有。

2.大多数的服务并没有让人感受到专车的专业,常常遇到迟到、甩单、不守信用、不熟悉路线等让用户生气的事情。

3.“先交押金后享受服务”的VIP用户尽管享有50%的优惠,但这个打折后的价格,仍然与其他专车公司的价格差不多,有时还要更高一点儿,这让人感觉就像大街上的甩卖店,将价格和折扣都提得高高的。

4.该平台让人感到不专注改善服务质量,却用力在大明星身上打广告、吸引眼球,让更多人加入“交预付款”的“圈钱模式”。

5.从用户角度,很难感受到该平台用了什么先进的技术。用户一个意见,一周也得不到回复,反而是公司发了几个“106900……”开头的短信,要你再打电话给公司总机。

有很多消费者都说,在中国,不诚信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但我比较幸运,也遇到过一些守信用的好商家。从设计到生产,到安装,虽然曾经也出现过个别安装工人粗暴、不守承诺、带坏徒弟的事件,但你仍能体会到,这类商家的项目经理是关怀用户的,所有的问题一定会在24小时内完善地处理好。当然,这也许与其更高效的管理有关。例如,项目主管和设计师,从头(设计)跟踪生产过程(生产对接),直至服务结束(安装),确保了消费者在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都能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P32-34

作者简介
[美]吴霁虹(Jihong Sanderson )吴霁虹,创新管理学家,专注于优选化竞争与创新领域的研究,崇尚**。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哈斯商学院讲席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研究生导师。被誉为离中国企业家很近的美国学者,出版过《众创时代》《下一步:中国企业优选化路径》《Doing Business in China》等多本著作,她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战略、策略,并被中外企业应用。研究之余,吴霁虹女士还倡导“以油画于冥想,以自然于行走,以电影于取乐”的生活方式。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中国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商业图书,作者吴霁虹女士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学院,长期致力于中美之间全球竞争战略与创新管理的研究、教学、实践及合作工作。为了完成这本书,她走访和调研了各种与AI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收集了规模庞大的丰富案例,与各位学者,尤其是她的丈夫,同时也是一位AI专家的乔恩·桑德森(Jon Sanderson)先生共同研究、探讨、总结得失,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知名财经作家 吴晓波

霁虹教授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商业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金沙江风投董事总经理、百度独立董事 丁健

吴霁虹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中国能量是如何卷入人工智能爆炸的”这个议题,我想,中国有着世界上消费群体,再加上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方面的快速崛起,我坚信,我们中国人、中国企业,一定能成为用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生力军!

——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

后记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智商与真情商

书写完了,交稿了,我并没有因此松口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战略、策略和创新,但事实上,在我心底深处,最担心的仍是人工智能未来对自己、对人类的突变问题。在研究中,我有很多新发现,有些发现即使与这本书的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让我不得不继续思考。

例如,为什么很多出了名的高情商的人,有时智商却比较低?有人说,“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如何让人舒服”。“让人舒服”真的是高情商的标准之一吗?过去,也许是,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想,要害一个人,恐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让他或她感到舒服了。因为,习惯舒服了,就容易进入舒适区,导致惰性;有了惰性就会不再热爱思考问题,而将时间、精力浪费在外在的讨好上;不思考了,智商怎么可能提高呢?智商低了,还有能力解决难题吗?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帮助人类,甚至代替人类,就是因为它有着自我学习复杂运算、高效解决问题的超级能力,这正是高智商的重要指标。那些创造了人工智能的人类,哪一个没有高智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创造者都有真正的高情商。这还涉及是非对错的价值观问题。

就在我交稿后不久,我与部分企业家在一个企业的地下密室里,激烈地探讨了上述问题。头脑风暴后,让我更坚定了这样的观点: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人类的可持续、智人真正的高智商,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而智人真正的高情商,不可没有利他的自我驱动能量源,包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抵抗艰难万险的承受力,以及乐于担当的责任心。这样的高智商加上真情商,才是智人的未来。仅靠世俗所谓圆滑的高情商,人类怎么可能实现可持续?人们似乎将圆滑和真情商混为一谈了。

未来世界,人类在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还要有利他的人文关怀,必须勇于挑战、勤于探索、善于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在此,我真诚感激那些创造知识、分享智慧,以及为我提出建议的个人和机构。是大家的创造、分享,帮助我完成了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我也进一步明白,智人的高智商和真情商的内涵。

感谢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创新者们,包括但不限于:杰夫·辛顿(GeoffHiton)、卡洛斯·格斯特林(Carlos Guestrin)、德米什·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严乐村(Yann LeCun)、斯图尔特·拉塞尔(Stuart Russell)、尼尔斯·尼尔森(Nils J.Nilsson)、巴巴拉·格罗兹(Barbara J.Grosz)、汤姆·米契尔(Tom Mitchell)、埃里克·霍尔维茨(Eric Horvitz)、玛莎·波拉克(Martha E.Pollack)、亨利·考茨(Henry Kautz)、奥伦·埃奇奥尼(Oren Etzioni)、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约索赫·本希奥(Yoshua Bengio)、埃里克·桑德沃(Erik Sandewall)、弗朗西丝卡·罗西帕·多瓦(Francesca Rossi Padova)、巴特·塞尔曼(Bart Selman)、约瑟夫·哈尔彭(Joseph Y.Halpem)、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托比·沃尔什(Toby Walsh)、戴维·帕克斯(David C.Parkes)、伯特霍尔德·霍恩(Berthold K.P Horn)、格哈德·博卡(GerhardBrewka)、约翰·沙文一泰勒(John S Shawe.Taylor)、海克特·莱韦斯克(Hector Levesque)、伊万·布拉特科(Ivan Bratko)、彼埃尔·沃尔珀(Pierre Wolper)、邦妮·韦伯(Bonnie Webber)、玛丽一安妮·威廉姆斯(Mary.Anne Williams)、弗兰克·范·博盖尔特哈默伦(Frank van Harmelen)、恰巴·季佩斯伐利(Csaba Szepesvari)、拉贾-夏蒂拉(Raja Chatila)、诺埃尔·沙基(Noel Sharkey)、诺韦·安(Nowe Ann)、斯蒂芬克(Stefanuk)、瓦迪姆(Vadim)、斯齐利亚诺(Bruno Siciliano)、慕达发·苏蕾曼(Mustafa Suleyman)、尤根·施米德胡贝(Juergen Schmidhuber)、迪利普·乔治(Dileep George)、斯科特·菲尼克斯(Scott Phoenix)、罗纳德·梵天(Ronald J.Brachma)、李飞飞(Fei~i Li)、吴恩达(AndrewNg)、邓力(DengLi)、张首成(Shoucheng Zhang)、丁健、李开复、任正非、刘庆峰、胡郁、胡国平、秦安、刘志宏、吴军、阿弩普·哈辛、达蒙·马泰奥(Damon Matteo)、皮耶罗·思卡路斐(Piero Scaruffi)、凯文·凯利(Kevin Kelly)、萨姆·奥特曼、彼得·蒂尔、雷·库兹韦尔、尼什·沙、克里斯·汉森(Chris Hanson)等。

感谢那些来自中国第一线的成长型企业家和管理者,感谢他们愿意与我探讨技术与商业的融合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因为部分企业家和管理者在采访后坚持要求不要提及他们的名字):张燕鹏、吴晓波、吴晓茹、聂小林、徐玉林、于继栋、杜兰、江涛、徐景明、陈涛、葛勇、章继东、王智国、赵志伟、黄海兵、刘聪、王玮、徐甲甲、吴骏华、李建新、曹犇、陈未染、李成才、张荣耀、刘东华、陈为、周文彪、丁彦辉、韩小红、程政、王蓓、史船、唐闻、吴宪、李连柱、郭恒华、樊晖、颜艳春、张正斌、杨毅、孔剑平、王福柱、赵建斌、李响、赵胜、钟定华、王晶、曲子龙、周启兵、张听、纪顺友、郭承恩、熊逸放、武红、李金生……特别感谢韩小红、程政、王蓓、史船、唐闻,我们那次在地下室里激烈而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促使我完成了这篇后记。

在这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我还受益于很多研究机构、媒体杂志的成果分享,以及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CIFAR、DARPA、谷歌DeepMind、IBM DeepQA、DFKI、英国战略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财富》杂志、Geekwire专家博客、IJSAA JOBs网站、HBR.Org网站、Kurzweiltech公司、IDG、Researchmoz网站、Appleinsider网站、比利时列日大学理学院(LJniversity of Li6ge)、联合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维基百科、iTechPost平台。《商业周刊》杂志、TechCrunch网站、SalaryList网站、SIRJ、CB Insights网站、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her Education)、分析小组(Analysis Group)、《经济学人》杂志、WeAre Social网站、《纽约时报》、中投研究院、吴晓波频道、今日头条、机器之心、36氪、虎嗅网、雷锋网、新智元、腾讯网、阿里研究院、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麦肯锡、美洲银行、美林证券,以及《信息规则》《动物精神》《新科学家》《创新的沟通》《下一步: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跨越断层》《众创时代》《重新定义公司》《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自然法则》《机器之爱》《机器人时代》《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做过什么》《心智的构建》《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脑机穿越:脑机接口改变人类未来》《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次序的重建》《时间的种子》《谷歌将带来什么》《信号与噪音》《自由的选择》《技术的本质》等。

特别感谢我伯克利母校的校友,斯图尔特·拉塞尔教授、丁健、阿弩普·哈辛、周文彪等,他们在我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还有刘庆峰、胡郁、胡国平,他们对我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商业的诸多问题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本书最终命名为“未来地图”,不得不感谢吴晓波、陈为、吴骏华,以及中信出版社王颖的智慧和贡献。与智者同行,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对我最亲爱的先生乔恩(Jon),仅用感谢很难表达他对我生命的重要意义。他不但超级聪明睿智,将我研究的商业强基因体系编程,创造了一个可以评估商业提升价值的AI算法;而且,他对中国之喜爱超过对自己的关心,他放弃一切支持我的研究,帮助我周围的人解决问题。我的任何成果,都凝聚了他的共情和智慧,有他的陪伴,我能获得更多的真情商,这是我人生最幸运的事。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第1章 没有危险,哪来变革?

 “不明是非”的

 三道危险,AI闯的祸

 “越过雷池”的AI商业潮起

 一张通往新商业的门票:未来AI的第四次浪潮

第2章 基于AI的多级繁荣新生态

 从一个AI法官说起

 三大定律让世界共情

 一张AI价值地图,看懂技术商业化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TOP–A价值创造规律

 新BOT商业生态圈模式

 从C2C模式到BOT模式的区别?

 互联网+、工业4.0、AI+的区别

 跟踪全球六大AI引领者

第3章 AI新锐崛起的奥秘

 终局:人人AI,事事新锐

 “技术牛尖,现金流油”的规律

 知觉如何以AI进化电商?

 “功能性AI”的商业威力

 能否一根针捅破天?

 改进现有系统获得的优势

 “管道战略”能否成就AI世界架构师?

第4章 引领者明争暗斗的AI战场在哪里?

 得真知者得天下

 向AI新商业的制高点进军

 既统率百万人,又写出颠覆世界的软件

 争抢与生态微生物共舞

 谁将是下一个AI航母?

第5章 中国能量是如何卷入AI爆炸的?

 华人的天赋异禀

 播下一颗AI技术的种子

 技术爆炸与AI商业价值体系

 小公司要跨越的第一个“死亡谷”

 大公司为何会掉进第二个“死亡谷”?

 炸掉“金字塔”,重塑新生态

 不可缺失的九类AI生态成员

第6章 AI神器如何抢夺用户界面?

 半人半神的AI神器平台

 当O2O嵌入AI神器,让你尖叫

 成就数据耕民才能成就自己

第7章 供给侧企业如何实现AI+?

 一场静悄悄的AI+产业增强革命

 认知革命,从两大维度“动手术”

 谛听——从BOT模式找切入点

 从地狱到天堂的新逻辑

 超级运营系统助力指数级增长

 新技术让麻雀变凤凰

 100岁长寿公司的秘密

第8章 新创企业的捷径在哪里?

 成为微小的全球公司

 为什么不要再穷折腾了?

 一个人的零售驿站

 吃香的AI合伙人

 一个年轻人的社区梦想

 尝试这“10条商规”

 孵化平台、创业空间的路在何方?

第9章 传统教育如何实现AI+?

 一个人的全球学院

 AI+教育,“超脑计划”的突破点

 5种创新教育模式

 挡不住的两股力量

 智人结构的演变将走向何方?

第10章 尚未解决的人类幸福问题

 能让人类幸福的AI治疗师

 BOT新经济有多大?

 不得不提的AI前辈巨匠

第11章 AI助力人类幸福

 一个让人类身体变得更强大的机器人

 “千人千面”的AI咪咕是如何做到的?

 飞行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给输入法倾注生命力

 每家都要“一生约”?

 898的召唤:当人生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

 “易听说”的尝试

 香草小鲜也要实现

 哪些岗位即将消失?或许这100个人工智能公司说了算

后记

案例索引

序言

人工智能的降临

两年前,我把跟踪世界8年的研究成果梳理成文,出版了《众创时代》一书,并有幸入选了《书评周刊》《新智囊》等媒体的年度好书榜,至今,该书已经加印十多次,我感到非常欣慰,总算没有辜负读者们的期待。事实上,那时交给中信出版社的书稿,是从我的百万字写作中挑选出来的。8年的研究,我不仅发现了众创时代下的C2C(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消费)商业生态圈模式,还洞察到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商业的规律,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商业特殊化规律。所有这些,不可能在一本书中详尽,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未来地图》。

2015年年底,我受刘庆峰博士之邀,回国参加了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发布会。当时,除了好莱坞大片登场的冲击感外,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居然已与世界一流同行的水平不相上下,有了我们自己原创的产品!我立刻萌生了要研究一个中国本土企业创新案例的想法。我在想:中国企业能在世界前沿引领人工智能商业化吗?要知道,人工智能商业化可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资本对新商业是最有敏锐力的,但即使放眼全球,投资界对人工智能的商业化问题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当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好友丁健后,他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研究一下人工智能在商业化道路上,有什么新规律、新模式?这可就不是我原来想象的简单案例研究了。当然,也有很多人说,人工智能技术仍在不断突破,连技术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能搞清楚商业或商业模式呢?而对我来说,这恰恰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活儿,我就喜欢挑战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于是,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创作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开放而又非常封闭的过程。

我先说一下“非常封闭”,是指我不得不专注,排除或停止所有与研究无关的事,因此我选择了闭关,我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消失”了一阵。但是,我知道,真正的朋友绝对会支持我。

“非常开放”指的是,我在2016年春天,决定彻底放空自己,踏上了强化学习人工智能的新旅途,向科学家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向创业者学习,向工程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时代,机器都在学习,人不学习就完蛋了!

我的第一站,无疑是美国硅谷。在与我曾经在伯克利哈斯商学院的学生阿弩普·哈辛(Anoop Sinha)博士见面时,我惊喜地获知,他就是苹果Siri(苹果公司一项智能语音控制功能)项目的领导!他告诉我,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他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得以进入很深的领域,他鼓励我说,世界太需要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的新思想、新模式了,我的研究课题对当前该领域的发展非常有价值。这个反馈给了我无穷的信心。

我所到之处、所学之人,无论是伯克利、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教授,谷歌、微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苹果、亚马逊等公司的产品和科学家,还是无数正在崛起的小公司的顶尖创意,五彩缤纷、超级前沿的研究,都让我受益匪浅。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就是一次人类历史上跨时代的认知革命。当我在一些中国企业学习和研究后,更是惊喜地发现,在这次认知革命中,不少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前沿创新领域,与世界一流的团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与此同时,我也惊讶地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我身边原来的那些中产阶级精英分子,有越来越多的人都被迫走上了快速沉沦的滑道。原因并非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说的那样(写这本书时,他还没有上任)——被中国人抢去了饭碗,他们其实是被人工智能淘汰了。更宏观一点儿的研究,也佐证了全球中产阶级正在被消亡的事实。

于是,我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商业应该如何创新,才能既得以获得人工智能增强人类的红利,又能让这种红利普惠人类商业和经济,而不是加大贫富两极分化。沿着这个问题,我的学习、研究和洞察,都有了清晰的目标,也就更顺利地有了这本书的成果。也许,你能在书中看到我研究的足迹。

这一年多来,我很幸运,遇到的人和事,企业和组织,都充满了未来感,这让我有一种好像画画的感觉,每一次触笔,都是创造。我在敲打每一个字时,都会刺激我的创作突触。这一年,我也很担忧,眼睁睁地看着很多企业家和企业还没赶上互联网+的浪潮,就又要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企业处在煎熬中,本来要上市的,没能上成;本来要转型的,没有转好;本来要改造的,改倒下了。

对很多企业和个人来说, 人工智能及其簇群的爆发,也许意味着“淘汰”、“贫困”,甚至“战斗”的终结。大众也许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人”(intelligent),而成为被降维的“聪明人”(smart)——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描述的那样:“不是什么人都是有用的”。而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智人”正在成为“神人”。这正好佐证了这本书所关注的商业中“强者恒强,弱者更弱”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观点。

于是,我们发现,人工智能也许会让人类进入一个隐形的、争夺未来的“战争”之中。这场战斗,已经从商场开始了!其中有可能包含了智人与人工智能,智人与聪明人,智人(好人)与智人(坏人)的对抗。我暗暗想,我的这本书应该有点儿使命感,那就是提出这样的一种观点:通过技术商业化的创新,可以化解对立,而解决对立最好的方案,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级繁荣,而不是少数寡头的游戏。

因此,为大众转型、升级、创业、投资,至少提供不走弯路、不被淘汰的一些洞见,就成为我对研究成果的最低要求。而我最真切的希望是,如果这本书能通过发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一些科学规律,为大众创业和企业转型、创新,提供可用来落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帮助企业走上多级繁荣的新商业大道,那就是最理想的了。当然,这有赖于读者的最后收获。

同时,你一定要知道,我的研究是动态的,因为人工智能将一切变化都带入了超速发展的轨道,而且要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停地工作,处理我们不可预见之事,人工智能行政助理可以完成比人类更靠谱的日常任务;人工智能助教或呼叫运营员可以比人类更高效地应对要求;人工智能工程师可以做出比人类更好的设计创意;人工智能飞行员可以比人类更安全地引导飞船落地;人工智能研究员可以比人类更快地发现新科学定律;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比人类更聪明地实现自我组装。

你也一定知道,上面所提到的这些,都已经不是人工智能最新的创造了。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加速进入一个更神奇的领域。那就是人工智能对人类能力本身的增强,让普通人变成天才。人类只要拥有一种特殊的人工智能产品,就可以用心智/意念与其深度连接和沟通,借助云资源,让人类本来非常有限的资源和记忆,变成比之前聪明百万倍的新智人。

雷·库兹韦尔将这种因人工智能而增强人类能力的变化,称之为“双指数级增长”,因为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人工智能参与更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是同步叠加的。20世纪80年代时,人工智能的突破需要10年,而未来,可能只需以毫秒计算。

可以想象,2017年1月,我写完这本书,而当你在春节后读到它时,也许就已经又有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概念出现了。如果你在2027年时再读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想法、策略、规律将会被检验。正像2006年,我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下一步: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一样,我当时提出,中国碎片市场与全球系统市场之间,有一个强基因与弱基因的全球竞争框架,其中不乏诸多规则、效应、路径等,有幸今天都被验证了;也像2015年的《众创时代》,我提出的共享经济商业生态圈模式,也在今天被广泛应用。当然,在2027年第一次读到这本《未来地图》的新读者,也许会感觉这像一本古怪的历史书。

因此,我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创新、迭代新思想和新方法,无论是打印的还是在线的。我感到,生在这个时代,是如此幸运!让我们一起迎接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技术与商业的认知革命,并享受人工智能时代多级繁荣新商业的创造过程。

吴霁虹

2017年1月16日

内容推荐

《未来地图:创造人工智能万亿级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路径》不是一本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书,而是一本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路径的书。作者吴霁虹为技术公司、传统企业、个人创业者、机构投资者,绘制了一份AI商业化的价值地图,这也是一张AI商业化的战略发展图。全书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下AI冲击传统商业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发展下一个万亿级的多级繁荣新经济?

全书主要从两个重要维度,对核心问题做了阐释:

如何重塑商业价值主张。作者用大量案例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利他=利己,分享=获得,选择=进步”是成功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何重塑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本书深度剖析了AI商业化的诸多难点,包括如何深度解决用户/客户痛点、企业运营痛点和商业生态协同痛点,以及如何创建全新的商业生态竞争优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总结出AI新技术对商业的“TOP-A”颠覆规律和“AI多维工作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了“BOT人机交互系统”解决方案,为AI+的创新、转型、升级找准切入点。

编辑推荐

《未来地图:创造人工智能万亿级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路径》是中国第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商业图书,作者吴霁虹女士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学院,长期致力于中美之间全球竞争战略与创新管理的研究、教学、实践及合作工作。

这本书能通过发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一些科学规律,为大众创业和企业转型、创新,提供可用来落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帮助企业走上多级繁荣的新商业大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来地图(创造人工智能万亿级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路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吴霁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3776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70
CIP核字 2017055672
中图分类号 TP18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