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共12册)
内容
试读章节

译文

鲁定公说:“为什么叫做郊祭?”孔子说:“在南面郊区的地方,建筑一个圆丘,因为在阳火的位置,就在郊外地区举行,因此叫做郊祭了。”定公说:“所用的祭牲和礼器,会是什么呢?”孔子说:“用来祭祀上帝的小牛,牛角有如蚕茧和栗子一样细小,必定要隔离饲养三个月。祭祀后稷的牛,随便就可以,由此分别出事奉天神和人鬼的不同。牲畜可用红色的马,以红色为主;用小牛祭祀,是表达真诚的意义。打扫清洁地方,才进行祭祀,是要质朴自然的环境。礼器的餐具和酒瓶,用陶土和葫芦做成,象征天地自然的性能。万物没有可以与这些物品相称的,所以用这些物品表达祭礼的感恩。”

译文

鲁定公说:“天子的郊祭,其中的礼仪,可否告诉我呢?”孔子回答说:“我听闻天子先行占卜,才举行郊祭,在祖先的庙堂接受祭天的使命,于父亲的庙堂灼龟壳占卜,是尊敬祖先爱戴父亲的孝义。占卜的当日,天子亲自站立,在射箭选士的泽宫里,听取宣誓使命的内容,是接受教育和劝谏的忠义。占卜完毕,在库门内重申告诫和使命,用以做戒百官。将要郊祭的时候,天子穿礼服和冠冕,听取有关祭祀的详细安排报告,表示人民对天子非常敬重。郊祭的当日,有丧事的人也不敢哭,穿着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家首都的大门,全面打扫清洁道路,封路禁止行人通过,其实没有正式下命令,人民已经听从,因为恭敬到了极点。天子穿的大礼服,绣有黑白相间的花纹,礼服有日、月、星辰等图案,取法于天;乘坐朴素的车辆,是看重它的质朴。旗杆上有小铃,下面系着十二种饰物,有龙形的图案花纹、日月等等,都是效法上天。到达祭坛,天子脱下大礼服的外衣,穿着衮服,走到摆放祭牲和礼品的柴草旁,戴上礼帽,帽前垂着十二串玉饰,便是天的数目。我听闻:吟诵《诗经》三百篇,不如一献礼的隆重细致;一献礼的细致,不如合祭祖先的尊贵;合祭祖先的尊贵,不如祭祀五帝的大礼;祭祀五帝的大礼,不如祭祀上帝的礼仪。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不敢随便议论礼仪。”

译文

冉有问孔子:“古代的三皇五帝不用五刑,是真的吗?”孔子说:“圣王预设防止犯罪的措施,贵在让人不去犯罪;制定五刑而不使用,就是最好的管治结果。一般民众作奸犯罪,盗窃和做出违法的行为,最大的原因是生活物质不充足,不充足的原因,便是无节制的浪费。无节制的浪费,下层人便去偷窃,上层人便奢侈糜烂,尽情花费。所以君主有了节约的制度,使民众知道有所遏制,民众知道有所遏制,便不会犯罪。虽然仍旧有作奸犯罪、盗贼偷窃的法律条文,却没有人陷入法网而受刑。不孝的人是因为没有仁爱,没有仁爱是不明了丧祭礼义的内涵,明了丧祭礼义的内涵,是用以教育民众仁爱的道德行为。能够达到仁爱,便会在穿丧服时思念和仰慕死者,祭祀父母时就不会松懈,仍像父母生前,向他们馈赠和奉养。丧祭的礼仪被充分了解,并且加以推行,民众便会孝敬父母。虽然有不孝的法律条文,却没有人陷入法网而受刑。谋杀上司的人,胡乱妄为,因为没有忠义。义,是用来分别贵贱,使人明白尊卑的秩序。贵贱是有分别的,尊卑是有秩序的,清楚之后,民众自然尊重上司,恭敬长辈。诸侯朝见天子,薄来而厚往,天子厚礼回赠,得到爱护,因而明白忠义的道理。忠义的道理,必定要使人明白,人民就不会犯这个罪。虽然有谋杀上司的法律条文,却没有人陷入法网而受刑。争斗作乱要改变现状的人,产生于恃强凌弱;恃强凌弱的人,产生于长幼没有秩序,忘记恭敬礼让。乡饮的礼仪,就是教育民众长幼要有秩序,崇尚恭敬礼让。长幼有秩序,民众便会心怀恭敬礼让。虽然有争斗作乱的法律条文,却没有人陷入法网而受刑。淫乱产生于男女没有分别;男女没有分别,夫妇之间便会失去恩义。婚姻聘享的礼节,可以分别男女的地位,明白夫妇的区别。男女既然有了分别,夫妇有了明确的地位,虽然有淫乱的法律条文,却没有人陷入法网而受刑。这五个方面,是刑罚产生的原因,各有本源。

译文

冉有问于孔子说:“从前的帝王制定法律,使刑罚不加在大夫身上,礼仪不要求平民去实行。这样大夫犯了罪,不可以用刑罚判决,平民做事,不可以讲究礼仪吗?”孔子说:“不是这样。一般要管治有修养道德的人,要用礼节驾驭他的心境,所以要培养他注意廉耻操守,令他可以自我节制。因此古代的大夫犯有不廉洁而贪污的罪行,而被罢退或流放时,不会说他不廉洁而贪污所以被罢退或流放,只会说他在祭祀中礼品没有安排妥善。有乱搞男女关系、犯了淫乱罪的人,不说他淫乱堕落,男女混乱,只会说他修理帷幕不妥当。有欺骗上司、不忠诚的人,不说他欺骗上司、不忠诚,只会说他礼节品德没有完善。有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职务的人,不说他软弱不能胜任职务,只会说他的属下工作不称职。有犯了国家法纪的人,不说他犯了国家法纪,只会说他做事前不向上司请示,擅自做主。这五个方面,大夫既然自定罪名,君主仍然不忍心当面斥责他有罪。”

P208-216

作者简介
名誉主编
饶宗颐
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靠前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编委会成员
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
目录

《周易》

《礼记·孝经》

《心经·金刚经》

《净土三经》

《六祖坛经》

《黄帝内经》

《孔子家语》

《颜氏家训》

《淮南鸿烈》

《近思录》

《围炉夜话》

序言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内容推荐

《中信国学大典》共12册,包括周锡导读及译注的《周易》;刘志辉导读,刘志辉、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的《礼记·孝经》;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的《心经·金刚经》;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的《净土三经》;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的《六祖坛经》;苏晶、袁世宏导读,苏晶、袁世宏、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潘树仁导读及译注的《孔子家语》;李小杰导读,檀作文、李小杰译注的《颜氏家训》;潘树仁导读及译注的《淮南鸿烈》;吴震、孙钦香导读及译注的《传习录》;杨祖汉导读,杨祖汉、许惠敏译注的《近思录》;何淑宜导读及译注的《围炉夜话》。

编辑推荐

《中信国学大典(共12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本套书由何淑宜、净因法师等导读及译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共1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淑宜//净因法师
译者 潘树仁//净因法师
编者 饶宗颐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6259
开本 16开
页数 40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9
首版时间 2013-09
印刷时间 2013-09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2
丛书名
印张 25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254
17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