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活跃的黑珍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笔耕不辍,饱含深情地发掘着黑人民族的故事。1993年,莫里森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走进莫里森的小说世界,解读其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里森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总结:莫里森以其哲人般的敏锐,关注着美国黑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存苦难与精神困境,为个体灵魂的迷失、民族文化的痛失、人类精神的荒芜发出焦虑的呐喊,并积极地为人类寻求脱离自身困境的良策。
图书 | 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活跃的黑珍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笔耕不辍,饱含深情地发掘着黑人民族的故事。1993年,莫里森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走进莫里森的小说世界,解读其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里森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总结:莫里森以其哲人般的敏锐,关注着美国黑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存苦难与精神困境,为个体灵魂的迷失、民族文化的痛失、人类精神的荒芜发出焦虑的呐喊,并积极地为人类寻求脱离自身困境的良策。 作者简介 龚玲女,湖南汨罗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级博士生。2001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在《湖南社会科学》《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碎片的消融:(宠儿)的“百衲被”审美研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托妮·莫里森及其作品 第二节 悲剧和悲剧意识 第一章 莫里森悲剧意识之一:爱的沉思 第一节 爱的困惑——《最蓝的眼睛》中的爱 第二节 无爱的悲歌——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妮·莫里森的悲剧意识 第三节 生存的夹缝,执着的爱——《宠儿》中爱的表达 第四节 毁灭与重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爱的哲学 第二章 莫里森悲剧意识之二:人性的追问 第一节 分裂的人性——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妮·莫里森的悲剧意识 第二节 美国黑人的苦难与抗争一《宠儿》的悲剧性审美 第三节 人性的剥脱与回归——《宠儿》中的人像群体分析 第四节 天堂不再——《天堂》中人性丧失的恶果 第三章 莫里森悲剧意识之三:文化的执着 第一节 脱离传统的悲剧——秀拉 第二节 追寻黑人文化之根——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与《宠儿》 第三节 黑人传统与白人现代价值的抗争——《柏油娃娃》中的森与丹雅 第四章 莫里森悲剧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节 女性哥特式特征在《宠儿》中的表达 第二节 碎片的消融——《宠儿》的“百衲被”审美研究 第三节 爵士乐的叙述 结语 第一节 爱的缺失 第二节 人性的分裂 第三节 文化的断根 附录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龚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57820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75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71 |
CIP核字 | 2020129512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15 |
宽 | 15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