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北大的故事/老大学故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北大的故事》由谢冕、胡的清编著。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经历南迁长沙,又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内容推荐

老大学故事丛书通过全国六所名校诞生之初、成长历程、校友回忆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学生展现一幅名校画卷。

《老北大的故事》由谢冕、胡的清编著,为“老大学故事丛书”之一。

《老北大的故事》介绍了北京大学的故事。北京大学通过百年的历程和发展,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声誉,培养了一批为国家、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北京大学优美的人文环境、严谨的学风、灵活的治学,无不吸引着一个个青春的灵魂。

目录

忆冯友兰先生

师门仰望三题

我与北大往事三则

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

往事杂忆

我的几位业师

燕园忆旧

飞来的一群

名师片断三则

那是三十三年前

青春岁月:北大日记(节选)

草棚大学纪事

情怀

魂留燕园

情系北大

往事星花

未名湖往事

老师的回忆

燕园,我们的精神家园

历任校长

著名校友(不完全名单)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燕园忆旧

张毓茂

余生也晚,北京大学在沙滩红楼时的峥嵘岁月,只是从师长们的讲述和文章中略知一二。我入学时,北大已经迁至湖光塔影的燕园了。燕园的旖旎风光和在那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实在令人终生梦绕魂牵。

在北大的五年,回忆起来,很温馨,也很苦涩。这里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他们在我们年轻学子的心目中是一座座崇高的偶像。有丰富的藏书,有活跃浓郁的学术气氛。教授们的讲授,也是千姿百态。有娓娓而谈,如坐春风;有出神人化,令人陶醉;有的标新立异,骇世惊俗。当然,也有的大学者讲起课来,实在沉闷乏味,催人人睡。那时候,确实有点百家争鸣的气候。吴组缃和何其芳两先生同讲《红楼梦》。吴先生认为薛宝钗和花袭人都很坏,一个如女曹操,奸诈无比,险恶虚伪;另一个简直像女特务,以出卖别人来讨主子的欢心。而何先生则认为她们都是善良人,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唐弢先生发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一文,杨晦先生则主张杂文不是艺术,谈何“特征”。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热潮中,杨晦先生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关汉卿》中,认为关汉卿就生活方式而言“跟猪在泥坑打滚的情形十分近似”,引起许多专家的批驳。高名凯教授主张“汉语实词无词类可分”。王了一、朱德熙等先生不但在学术刊物上与高先生论战,而且在课堂上展开争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确实大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吞食着知识的成果。

学生中的社团活动也很红火。北大校园内有诗社、戏剧社、美术社……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学生社团,我至今也说不清。只记得每到星期六,大饭厅外面的墙壁上,贴满了海报,都是在昭告某社请某某名家前来讲学的。听这种讲座,也要精打细算,因为太多,必须做出选择。我听过曹禺、冰心、艾青、雪峰、赵树理等作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的报告。有三件事,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一是雪峰对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评价。雪峰当时是《文艺报》的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我们都知道他是鲁迅深为器重的:‘左联”领导人、诗人、文艺理论家,曾作为党的代表和鲁迅保持密切的联系。那时他已满头白发,神态严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时间将会证明,《保卫延安》将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三国演义》、《水浒》一样传之后世。尤其令我们惊骇的是,他认为杜鹏程之所以写出这部杰作,是因为他远离当时的文坛,否则他在公式化、概念化理论的影响下,就什么也写不成了。

另一件事是美术社请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冯法禊教授。冯是油画家,讲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他一进会场,就向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深深一鞠躬,连称“师母”……我们很惊诧。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端庄清秀的女士就是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她在悲鸿先生去世后就到北大中文系进修,准备将来回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据说她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了工作顽强地学习,令人感动。

还有一件事是周扬来校讲美学,讲题好像是“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上午一直讲到下午,大家午饭都没有吃。周扬当时名气很大,如日中天。他不但是大名鼎鼎的理论家,更是党在文化界的领导人。建国初期一次次运动和批判,都是由他来代表党做总结的。他当时的形象、仪表,也让我们这些小青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但讲话却和他的论争对手雪峰不同,似乎一边思索一边讲,有激情却很沉稳,颇具权威感。他那天讲的内容很广博,时日太久,很难清晰回忆。但他关于时代精神的论述,至今还有印象。他说什么是时代精神?就是一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共同要求、愿望和心声。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愈强,就愈是好作品。即使写爱情,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不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也好,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也好,都体现了时代精神。若与时代无关,两个人关起门来爱都是了,管别人什么事,何必去写!周扬又举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为例。抗战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国统区广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无法表达,惟一的途径是《生活周刊》,因而这家刊物风行一时。1937年“七七”抗战炮声一响,人民大众的抗日要求已经在台儿庄、平型关等战场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生活周刊》虽然办得仍很出色,却无法与昔日相比了。同样的例子,周扬又举了19世纪俄国的文化现象。他说俄国在沙皇统治下,十分野蛮、黑暗、落后,但在文化艺术领域却一度群星璀璨,涌现出果戈里、普希金、托尔斯泰、别林斯基、列宾、苏里柯夫等艺术大师。何以如此,就是因为当时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文艺领域。当马克思主义政党出现后,时代精神就主要由党来体现了。周扬以此来回答为什么当今社会没有出现托尔斯泰、鲁迅那样大师级作家。他说,就表达时代精神来说,作家难道比党还高明!周扬这些说法,我们当时不仅感到新鲜,而且对其正确性是深信不疑的。

在周扬之后,刘白羽、邵荃麟、蔡仪等专家也来北大做学术报告。刘、邵讲些什么,一点印象也没有了。蔡仪教授是当时美学讨论中一派的主要代表,他既反对朱光潜,也不同意朱的批判者黄药眠。我们都以为他是唯物论美学的正统代表,可惜他讲话不行,方音重,口齿不清。往往他慷慨激昂的时候,我们却莫名其妙。开始听讲的人很多,后来就少了。我也没有坚持下去。现在能记得的就是“美是典型”……有的同学在下边开玩笑说,难道典型的癞蛤蟆也美吗?李泽厚也来做过美学报告,他不但批评朱光潜,也批评蔡仪、黄药眠。他当时很年轻,没有多大名气,但他做学问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很佩服。

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到反右斗争以后,就难以继续了。代之而起的是“学术批判”和“科研大跃进”。我们的老师游国恩、林庚、王瑶、王力、吴组缃、高名凯等著名学者,都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严厉批判。学生被动员上阵,写批判老师的文章。这些文章收集在《文学研究与批判》专辑中,一共出了四大本。在这基础上,我所在的中文系五五级集体编写出《中国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造成全国范围内的轰动效应。当时被捧得很高,说是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辉煌战果。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给我们年级写信,表示支持和鼓励,我们年级也因而被评为先进集体……四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今日回顾,我们那部文学史是带有极浓的“左”的色彩的。例如,我们认为,过去出版的文学史,轻视和排斥民间文学。这,自然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反动偏见。我们的文学史就要对着干,奉民间文学为正宗,把民间文学置于每一编的首位,尽力拔高。不仅如此,在分析和阐述其它许多文学历史现象时,也不同程度地带有这种左倾幼稚病。然而,不管怎么说,对我们年轻学子是一次特殊的学术训练,还是有积极作用一面的。今日学术界著名的专家,像孙玉石、谢冕、孙绍振、张炯、王水照、黄修己等,都是当年编写这部文学史的骨干或积极参加者。我想,编写文学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他们日后学术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那些年月,北大和全国一样,政治运动不断,整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1957年反右斗争之前是整风运动,号召向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据说能不能向党积极提意见,是考验跟党的感情是否深厚。我没提什么意见,倒不是我有先见之明,实在是我没什么意见好提,全部心思都用在读书上了。但对有些意见很赞赏,有共鸣,也跟个别同学议论过。所以给我一个留团察看的处分。二十年后,北京大学团委通知我,当年处分错了,现在宣布撤销。如今回首往事,我还得感谢自己,假如当时不是埋头读书,也跟人家乱说一气,那后来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时光似流水,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步人老年。追忆旧事,尽管自己一生碌碌,但仍感欣慰,那就是我们年级中确有不少学友,在各自领域内成就卓著,为祖国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负母校的哺育和栽培。

P62-6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北大的故事/老大学故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冕//胡的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2413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