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敦煌
内容
编辑推荐

古老的经卷,肃穆的佛影,飘逸的飞天广场,曼妙的乐舞身姿……敦煌,一个永不缺乏传奇的神秘世界,等着你来探索和发现……

神秘的莫高窟,是中华艺术美学世界的一块瑰宝,是我国壁画艺术的一块圣地。此书以敦煌壁画艺术为研究中心,以美学探求为主旨,涉及雕塑、建筑、乐舞、文学等众多门类。为我们展现乐一副难能可贵的敦煌美学长卷。

内容推荐

戈壁的古道风尘湮灭了多少风起云涌、时代变迁;大漠的长河落日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过客匆匆。荣辱盛衰的兴亡故事已随风而逝,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驼铃隐约的宁静中守望着昔日不朽的文明……

《敦煌》一书根据央视同名纪录片精心制作而成。全书不但用文字记录了敦煌千余年风云变幻的磅礡历史,还用大量珍贵图片向人们直观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风雨沧桑和璀璨绚丽。从亲和的视角出发,用故事讲述历史,以访谈沟通古今。历史不再遥不可及,艺术不都高不可攀,就让本书带领你亲历敦煌历史、领略敦煌艺术、思考敦煌命运……

目录

第一集 “探险者”来了

 1 斯坦因的第一次敦煌探险

 2 伯希和的法国探险队

 3 流失的残卷

 4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第二集 千年的营造

 1 《莫高窟记》题记

 2 营造的缘起

 3 文明的碰撞

 4 供养人

 5 逐渐兴盛的莫高窟

 6 96窟的开凿——莫高窟的黄金时代

 7 涅榘窟

 8 敦煌营造的最后黄金时代

 9 敦煌的南北窟

 10 千古的绝唱

第三集 藏经洞之谜

 1 藏经洞与三界寺

 2 避难说

 3 废弃说

 4 敦煌遗书

 5 难解之谜

第四集 无名的大师

 1 初来敦煌

 2 敦煌壁画——佛教的入门教材

 3 佛教艺术的传人和壁画风格的演变

 4 无名画师的清苦生活

 5 经变画

 6 大师的身影

 7 艳丽的色彩

 8 史小玉追随艺术的激情

 9 难解的身世

第五集 敦煌彩塑

 1 五代塑匠的落寞

 2 莫高窟——中国最重要的彩塑艺术宝库之

 3 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艺

 4 洞中临摹——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5 敦煌彩塑的外来印记

 6 五代塑匠赵僧子的遗憾

 7 隋代彩塑的繁荣

 8 唐代——彩塑艺术发展的顶峰

 9 莫高窟第45窟塑像群

 10 释迦涅榘像

 11 走向没落的敦煌彩塑

第六集 家住敦煌

 1 “伯希和3257号”文书

 2 还原历史

 3 千年后的相逢

第七集 天涯商旅

 1 意外发现

 2 丝绸之路

 3 送往撒马尔罕的失踪信件

 4 一个虚构的粟特商人——沙拉的真实经历

第八集 舞梦敦煌

 1 天衣飞扬的神韵

 2 程佛儿所处的时代

 3 敦煌壁画——盛世舞蹈的珍贵蓝本

 4 被迫返乡

 5 空气中都飘荡着舞蹈的音符

 6 卖艺为生

 7 《丝路花雨》

 8 霓裳羽衣舞

 9 佛国的乐舞壁画

 10 樊洁兮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11 离乱的终了

 12 不曾消逝的乐舞神韵

第九集 敦煌的召唤

 1 从安西到敦煌和从巴黎到敦煌

 2 巴黎街头的偶然发现

 3 从北平开始的逃难生活

 4 历史上的这些名字

 5 常书鸿初到敦煌

 6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7 研究所日常工作

 8 张大千的《采摘蘑菇秘密地图》

 9 环境对人的考验

 10 抗战胜利和回家

 11 莫高窟全面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展开

 12 不能忘却的敦煌

第十集 守望敦煌

 1 敦煌艺术的新希望

 2 值得寂寞相守的艺术圣殴

 3 中国敦煌学的发展

 4 科学保护敦煌

 5 远离繁华的执着守望

试读章节

1 斯坦因的第一次敦煌探险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这个英国人”指的就是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1907年初夏,斯坦因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这个中国西部仅有18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1000年前,曾有4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就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布满了大小各异、高低错落的石窟。走入洞窟,庄严神秘的气息便会扑面而来:端庄肃穆的佛影、合而不露的微笑;飘逸灵动的飞天、天花烂漫的净土……洞窟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这就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但是,当斯坦因来到这里时,这个沙洲小县却早已被中国人遗忘。在这里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王圆箓的发现

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探险。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就在这一年,敦煌城外一个小人物不经意的发现,将他和莫高窟连在了一起。

那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从王圆箓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可以看到,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有关藏经洞的发现在敦煌还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据说,王道士雇了一个人在这间甬道内写经。写经人休息时,经常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_中。一天,芨芨草居然一下子深入到了墙体中,他小心地敲打了一下墙壁,里面传来了一阵空洞沉闷的声音,密室就这样被发现了。

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关于他的基本情况有一篇墓志铭。从中我们得知他来自湖北农村,八九岁时因为饥荒来到西北,曾混在军营,却又“历经魔劫”,最终出家当了道士。应该说,藏经洞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小人物的一生。这之前,当地人称他为“王阿菩”,意思是他有菩萨一样的心肠。人们还说他很节俭,很辛苦,一年到头都只见他在四处云游化缘。

当王道士打开藏经洞尘封多年的墙壁时,他一定不会想到,因为他的这一发现,这个湮没在风沙中的边陲小县,即将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探险精神的一批西方人。他当然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发现,在此后的100年里充满着备种话题、争议和解读,许多人的生命轨迹甚至还因它改变。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藏经洞里有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还有佛教、道教的经卷等”,“官方的文书、私人的文书、经济的文书,还有户口、账本、典籍,什么都有,全都是第一手的资料。”

对于藏经洞的发现,王道士的心情很是复杂:这些经卷虽然珍贵,但他能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他决定挑出一些佛经写卷和绢画,送给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但是,没有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他年轻时当兵的上司廷栋,一位驻扎酒泉的满族官僚,甚至觉得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的好。

一百年前在兰州担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收到了敦煌县长汪宗翰送来的一批礼物——几本来自藏经洞的绘画和经卷。就现在来看,叶昌炽是当时最有可能将藏经洞文书留在中国的学者。从他的《缘督庐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位进士出身的老学究,隐隐感觉到了这批古物的价值。他建议甘肃藩台把藏经洞中所有古物运送到省府兰州保存,藩台衙门的回答竟是,没有经费。

就在这一年,负责全省考试的叶昌炽去了酒泉,但没有再往西去敦煌。县长汪宗翰更甚,他住在敦煌却从没有去过藏经洞。酒泉距离敦煌300公里,藏经洞距离县城不过20公里。两位读书人就这样与历史的一次大发现失之交臂,而此时,欧洲人斯坦因正不远万里向敦煌进发。

P4-6

序言

定格历史见证文明——央视《敦煌》纪录片文字单行本序言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它雄踞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在人类文化史的坐标系上,敦煌堪与长安、罗马、耶路撒冷等名城并肩争辉。由于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敦煌成为世界文明史的关键地标。在其境内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中,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敦煌莫高窟背靠浩瀚的鸣沙山,面对高耸的三危山,前有大泉河流过。窟前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窟内则美轮美奂、别有洞天。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直至元代,经过近千年的不断营造,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集各时期建筑、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敦煌遗书的发现,更是震惊了世界。藏经洞藏有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宗教典籍,还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生活等众多方面内容;除了有汉文,还有西域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故成为研究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民俗、民族等方面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民族衰微和国运不济的岁月里,敦煌莫高窟的名声大噪虽然为之带来了一系列厄难,但也因之引发了文化史上两大重要事件的产生:一是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兴起了一门专门以藏经洞出土文献和莫高窟石窟内容及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显学一“敦煌学”;二是敦煌以巨大的文化艺术魅力,吸引了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奔向敦煌,开创了绵延至今的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事业。

敦煌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古代艺术家之智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在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无私奉献中方兴未艾,正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理想境界持续迈进。历史上的敦煌是佛教圣地,如今已成为人类所共享的文化遗产。敦煌是艺术的圣地和文明的殿堂。敦煌莫高窟有诸如“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和“世界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等众多美誉。面对敦煌,中国人以此了解自己辉煌的过去,西方人以此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日本人、韩国人则由此看到了自己的本来。对艺术家而言,敦煌是一条沙漠上的大画廊,一个千年绘画史博物馆,一座世界上最浩大的美术宫殿;对学者而言,敦煌是那汗牛充栋、包罗万象的中古历史、敦煌文献,以及壁画、彩塑、建筑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无可否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敦煌。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敦煌就是令人神往和憧憬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对敦煌研究院而言,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文化遗产工作者不变的天职。一份好的遗产,应该为大众所了解,所分享。因此,我们不但要尽可能地保护好莫高窟,而且还要善于展示和弘扬莫高窟,穿越时空隧道,唤醒沉睡文明。为此,敦煌研究院与在高清影视传媒制作及发行方面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作出品了10集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目的就是通过现代化的高端技术手段,利用最主流的电视传媒,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和宣传莫高窟独一无二的价值,博大精深的文化,乃至保护研究的艰辛历程,把莫高窟放在敦煌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区域大背景下加以弘扬。

拍摄神圣的敦煌,用有限的荧屏镜头去描写百科全书式的敦煌莫高窟,必然要经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由观众来评判,但制作组将莫高窟兴衰变迁、艺术内涵与莫高窟人的苦乐忧思凝结为不同的主题,以系列片定格历史、见证文明的方式,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探索与创新,值得肯定与鼓励。

为了满足公众多方面的欣赏需要,制作组还将节目解说词改编为文学作品配合《敦煌》纪录片一起发行。在书的序言中,我十分高兴能进一步向大家介绍敦煌。愿更多的人关心敦煌、了解敦煌,促进敦煌石窟保护和敦煌文化弘扬。

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

书评(媒体评论)

“在敦煌,在千佛洞,我就是看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餍足的。有那样桃源仙境似的风光,有那样奇妙的壁画,有那样可敬的人,又有这样可爱的影子。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

——季羡林

敦煌是艺术的圣地和文明的殿堂。敦煌莫高窟有诸如“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和“世界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等众多美誉。面对敦煌,中国人以此了解自己辉煌的过去,西方人以此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日本人、韩国人则由此看到了自己的本来。……无可否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敦煌。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敦煌就是令人神往和憧憬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樊锦诗

以前纪录片的拍摄道理讲得太多了。这次我要讲故事,讲敦煌的发现者、开拓者、破坏者、守护者、舞女、画家等这些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人们从中可以发现,除了张骞、霍去病、鸠摩罗什、张议潮、斯坦因、常书鸿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外,《敦煌》还将着力表现这片土地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郭长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敦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锦诗//高小平//梁建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77074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