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在历史深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背影,这是中国古代优秀诗人的背影,又何尝不是我们古老民族和文化的背影?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是谢耀德二十多年阅读与思考的积累,是一部用诗化的语言叙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著作,语言精练,思想深邃,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由谢耀德编著。

一个民族的文学就足整个民族习性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映;一个图家的文学就是这个同家性格的反映,也是历史文化的反映。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用个性化的人生演绎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他们是我们的昨天,我们也将成为历史。

一个时代需要一种伟人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灵魂。

他们才华横溢、诗文流芳百世,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屈死、病死、冤死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十大诗人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和璀璨夺目的文学之光。

目录

汨罗诗魂

建安风骨

田园诗宗

大谢小谢

诗仙诗圣

赤亭落日

东坡风度

明月清照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谢灵运去世31年后,影响六朝的另一位大诗人谢脁诞生了。

谢脁比谢灵运为人谨慎,但一样无法摆脱六朝黑暗政治的漩涡。

谢脁生于公元464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他的祖父谢述是谢据第三子谢允的第四子,父亲谢纬是谢述的第三子。

元嘉十年(433年),也就是谢灵运被杀的那一年,谢纬被招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的驸马,任都尉。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谢纬的两个哥哥谢综、谢约因参与范哗拥立刘义康的政变被杀,谢纬虽未参与,但也被流放岭南。直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才得以赦免,回到建康。他与长城公主将乌衣巷旧宅修葺一新,吟诗作赋,尽享田园之乐。10年后生下谢脁,可以说晚年得子,甚是喜爱。夫妻俩对谢脁百般疼爱,对谢脁的教育颇为重视,这是家规门风。

谢脁自幼聪明,史称“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受家风影响,他自幼学习士族文化修养和山水诗歌,青年时代就赢得诗名,深得南齐诸王子贵族赏识。那是后话。

就在谢脁出世的这个时代,刘宋王朝有个时代人物崭露头角,他就是后来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萧道成据说是西汉萧何的24世孙。他也是士族出身,少年时代好学,受到当时著名教育家雷次宗的赞赏。萧道成在宋明帝时为右军将军。明帝死后,他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朝政,逐渐掌握实权。公元477年,萧道成废帝刘昱,立刘准为帝,自封齐王。后来,萧道成假意禅让,自己却当上皇帝,是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元年。

这一年是公元479年,谢脁16岁,依然在家读书。

公元482年,齐高帝死,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改元永明元年。

第二年,20岁的谢脁踏上仕途,担任太尉豫章王萧嶷的行参军。一年后,又转任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这些年,他虽然担任的都是些随从小官职,却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轻裘肥马,饮酒谈诗。他的文学才华受到京师贵族的追捧,谢脁就是京城的文学明星,经常出入王府,穿行在王公贵族的家宴酒会上,不亦快哉!

齐朝王室是土族之家,子弟多数好文学。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爱佛经,酷爱文学,他在西邸组织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活动,谢脁、沈约、范云、王融等文学名流都参与了,人称“竟陵八友”。他们常在一起探讨文学,倡导将声律应用到诗歌中,并且极力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彼此唱和,互相勉励,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新文学,史称“永明体”新诗。永明体诗歌可以说是唐朝律诗的开端。而“竟陵八友”的创作中,尤以谢脁成就最高,主要作品为《永明乐十首》。沈约的《四声谱》虽不成熟,但在寻求音韵规律方面有积极的意义,谢脁非常敏锐,他积极借鉴声律和韵律规则,应用于诗歌创作,他是最早写出律诗的中国诗人。他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就是唐诗的标准。

西邸的文学活动对谢脁的诗歌影响很大。但是,那段时间他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十章》、《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九章》等这些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风》、《咏竹》这类咏物诗,比起游宴应酬诗,咏物诗虽有所寄托,但主要还是求其形似。还有就是模仿汉乐府、魏晋民歌等。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是8年。公元491年,永明九年,随王萧子隆调任荆州刺史,谢脁作为他的文学官来到荆州。现在的谢脁已经是当朝数一的文学才俊,很受萧子隆欣赏和器重,两人朝夕相处,关系亲密。应该说在荆州这段时间,也是他一段春风得意的时间,这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诗篇。主要作品有《隋王鼓吹曲十首》,佳句甚多。《入朝曲》中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出藩曲》中有:“渺渺苍山色,沉沉寒水波。”《从戎曲》中有:“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泛水曲》中有:“玉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百年如流水,寸心宁共知。”《江上曲》中有:“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游东田诗》中有:“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乌散余花落。”表达了他愉悦的心情。

有时候,乐极生悲。大诗人谢脁也逃不过这条俗规。

祸事说来就来。谢脁在荆州春风得意,一时不慎就得罪了权贵。这个人就是荆州长使王秀之。

王秀之心里很恼火,谢脁一个随从文学,凭什么跟随王殿下如此亲密,让他这个荆州长使情何以堪?

如此看来,谢脁确实是个十足的文学青年,在官场上没有一点经验不说,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他在荆州得罪权要、遭人忌恨的原因。

荆州长使王秀之气不过,嫉妒生恨,就向齐武帝告了密。齐武帝萧赜正在病重中,接到密告非常生气。

齐武帝为什么生气呢?谢脁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实他就是跟萧子隆关系过于亲密。萧子隆是随王,是一方诸侯啊。这种过密的关系就有政治嫌疑了,一旦跟政治扯上边,这种关系就复杂了,也就严重了。他给随王歌功颂德有何目的?随王是不是在笼络势力,另有企图?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怀疑。尤其现在,太子身体多病,齐武帝萧赜自己又染重疾,情势复杂而微妙,他能不猜疑吗?哪怕是风吹草动,宁可信其有,绝不能轻易放过。

齐武帝一纸诏书将谢脁召回京师,降职待查。这对谢脁来说是一次严重打击。

离开荆州时,他给同僚写了一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诗略)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厨罗者,寥廓己高翔。

他把那些谗害贤良的小人比成鹰隼、严霜和蔚罗者,也正告那些谗言者。这也反映了他那时候的恐惧心态。

谢脁自幼就体会到了这种政治的残酷性。一个钟鸣鼎食之家,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今天就可能被灭族。谢氏家族几代人的悲喜历历在目,族伯父谢灵运那样的大诗人被杀了,堂伯父谢晦三兄弟被杀,两个亲伯父卷入政治是非被杀,母亲身为公主也受到牵连。在血的教训I面前,必须警醒,必须小心谨慎。

谢脁被调回建康后,齐武帝也未审查出大的问题,不涉及政治嫌疑,看来他对自己是忠心的,这才放过了他,让他担任新安王萧昭文的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一年后又任骠骑谘议、领记室、掌中书诏诰等职。

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文惠太子和齐武帝先后去世,皇孙萧昭业即位。齐武帝萧赜留有遗诏,由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和堂侄西昌侯萧鸾共同辅政。萧鸾是萧道成之兄萧道生的儿子,面对年幼的小皇帝,身为皇爷爷的萧鸾心里另起盘算,他酝酿着政变的阴谋,欲从孙子手里篡夺皇帝宝座。他一方面清除异己,削弱皇帝和竟陵王萧子良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快培植自己的班底,加强势力。他想起用文名卓著的谢脁,借用这个旧土族的声威提高自己的威望。

一向老谋深算的萧鸾先挑起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曾欲立萧子良为帝而卷进皇族矛盾中,被萧昭业诛杀。这次事件对萧子良震动很大,这个优柔寡断的萧子良内心恐惧,忧郁而死。萧子良一死,萧鸾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第二年秋季,萧鸾先是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又假手萧昭文,将武帝的诸王子全部诛杀,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踏着亲人的血迹登上了皇帝宝座。

这一年,谢脁升迁为齐明帝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等显要职位。

谢脁此时的心理非常矛盾。一方面,他对新皇帝是感恩戴德的,毕竟新皇帝信任他,提拔了他。他为新皇帝歌功颂德也是在情理之中,反正是他齐氏的天下,谁做皇帝是自家的事,外人又能怎么样呢?只要于国于民有利就是了。另一方面,他被亲身经历的同室相残、刀光血影的杀戮场面惊呆了。素曰饱读圣人之书,一心向往的出人头地的高位,就是在这样的残酷斗争中得来的。这样的显赫充满了太多的残忍,恐怖至极。难道仕途之路就是这样的吗?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P94-98

序言

诗人的背影

一个时代需要一种伟大的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灵魂。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史,人们惊奇地发现,以公元前6世纪为轴心,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这600年,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期。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的先知们,如希腊诗人荷马,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以不同的身份从东西方不约而同地走了出来。他们带着自身的苦难和殉道精神,却为人类走向新的文明带来了灿烂的精神食粮。

被誉为中国人文宗教的诗歌也不甘寂寞。约公元前340年,正值春秋战国末期,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巨人——屈原诞生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诗人。

屈原的出现对中国诗歌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这是公认的事实。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撰,收集西周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不计其内。《诗经》在先秦时被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所谓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分为“风”、“雅”、“颂”3部分。《风》是土风、风谣的意思,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的核心部分。《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经》的写作手法包括“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的作者情况非常复杂:一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真实姓名;二是作者来源于几百年间的社会各阶层;三是有些作品可能是集体创作的。这些作者或是宫廷、民间诗人,或是祭师、巫师,我们只能从作品中感受其思想、内涵、艺术情趣和魅力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古代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代,魏晋六朝是艺术精神最自由的时代,唐宋时期是古典诗词成就最高的时代。

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逢盛世,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学也达到一个高峰,如汉赋、唐诗、宋词;每逢乱世,则是文学形式转换或者推陈出新的重要阶段。真是这样的规律吗?我们逐一来探讨。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歌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宗教。从春秋末期到唐宋时期,出现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天才创作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向了巅峰。他们没有辜负这个古老民族对诗歌的信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伟大诗人。

一个民族的文学需要一个审美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度。

有人说,诗人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在2000多年专制统治时代,在黑暗政治的荆棘丛林和愚昧世俗的原始荒原,伟大的中国诗人们进行着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诗歌创作。  大诗人屈原出生的公元前4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代,战国七雄,连横合纵,群雄逐鹿。他虽为楚国贵族出身,一生忠君爱国,然而遇上了楚怀王、顷襄王这等昏君,他的爱国热情都是枉然。他遭受庸臣排挤,被奸臣诬告,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最终被驱逐出都城,流放汉北。他遭逢人生残酷命运的打击却不屈不挠,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化作精彩的诗篇,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话。他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篇章,无论内容还是思想艺术成就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财富。

汉朝结束了东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两汉400年间,文人们沉浸在汉赋和经学里,诗歌上没有新的起色。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发起了建安新文学运动,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以建安十六年(211年)为界,这一时期实现了“汉音”向“魏响”的历史性跨越。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五言诗,对中国诗歌具有重大意义。

建安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曹植,因为天赋诗才和父王的宠爱,他卷入了世子之位的竞争中,遭受了最终的政治失意,又经受了奇异的叔嫂恋的情感悲剧。而政治压迫、情感压抑和人生磨难,最终造就了这位天才的诗人。

《古诗十九首》真的是他和甄氏留给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

《古诗十九首》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建安风骨”到底是什么?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造就了诗人。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民族在北方建立了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与晋朝长期对峙。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包括后来的南朝宋、齐、梁、陈,一直处于军阀混战局面,民不聊生,社会极不稳定。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人心思安,以寻求精神寄托,安慰疲惫的灵魂。

仕途不顺的陶渊明辞官回乡,归园田居,过上了躬耕田亩、饮酒作诗的隐士生活。他在田园生活中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人生的哲学,开创了田园诗派,还为世人描绘了他的理想之国——桃花源。士族子弟谢灵运为摆脱尔虞我诈的政治漩涡,在永嘉山水之间发现了诗意,寻找到了心灵的某种平衡,开创了山水诗派。应该说,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在这种大的社会动乱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社会各阶层包括普通百姓寻求安宁的一种精神需求和寄托。

事实上,山水题材的诗作,曹魏时代已有,曹操的《观沧海》应该算一首山水诗。入晋以来,王羲之父子、顾恺之、谢安等都有山水题材的诗句,但是,刻意去欣赏自然,发现自然美,用纪实手法全篇描绘自然山水的,谢灵运是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山水诗鼻祖。谢脁踏着谢灵运的脚步,将山水诗推向了高潮。

山水田园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文学的又一座里程碑,它唤起了人们的大自然情结,是文学艺术从宫廷贵族士大夫走向民间的前奏。在盛唐“李杜”时代,诗歌开始走向民间、走向底层,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而使诗歌走向繁盛。也可以说,山水田园诗造就了唐诗宋词。

公元7世纪初崛起的大唐帝国,就像它的缔造者李渊、李世民父子身上流淌着的那一丝鲜卑血一样,仿佛整个王朝都涌动着一股刚劲的北风。唐人的乐观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或许也正是他们拥有的这股豪气,创造了一个神话。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等诗人,踏着前人的足迹,用他们的一身朝气和才华,对魏晋六朝业已僵死的诗歌制式进行了大胆创新。进入盛唐,中国诗歌空前繁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用他们的才情和智慧,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向巅峰,形成了自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盛唐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高潮,就像整个繁荣富强的唐帝国一样充满了豪气,就像清新明朗的唐人一样充满了乐观精神,就像边塞诗人岑参豪气横溢的诗歌一样,雄健奔放中透出一种阳刚之美,彰显着唐人豪放洒脱的性格和盛唐的时代精神。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形势日趋严重,到了晚唐,朝廷已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这时候,唐人的锐气和乐观都已不在,剩下的只有叹息、悲伤和无奈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们的诗词也摆脱不了时代风气的影响。被誉为“小李杜”的李商隐,诗意寄托深远,措辞婉约;而杜牧之诗有一股豪气,但也是辞藻华丽,精致婉约。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以绮艳香软的花间词闻名于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庄,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他的词风清丽,情致婉曲。后人将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

还有五代时偏安江南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诗词哀婉凄绝,被誉为“千古词帝”。

到了公元10世纪中叶,北宋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末近百年来四分五裂的局面,国家统一,人心思安。虽然北部仍受到辽国、西夏的威胁,但宋太祖赵匡胤实施了重用文臣等一系列的治国之策,实现了盛唐以来的又一次繁荣。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杰出的文人活跃在北宋朝廷的政治舞台上,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代。苏东坡就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一身豪气,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世智慧和练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兼有唐人的豪放和宋人的睿智,且个性幽默,虽几次遭遇诬蔑、诽谤,被贬官,甚至被投入刑部大狱,但风度依然。他用精彩绝伦的文字、独特的诗人气质和风度,将中国文人的才华和精神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称“东坡先生”。

北宋末年,朝廷软弱,官吏腐败,金人犯边,内忧外患。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就出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她确实是一位天才,少女时代初到京城,一首《如梦令》名震朝野。有一点跟杜甫很像,她也是生于盛世,后目睹了国家的战乱,她的人生就像衰败的北宋一样充满了失意和不幸。“靖康之难”,国破家亡,她循着高宗皇帝南逃的踪迹颠沛流离,在生死挣扎中期盼幸福,就像期盼朝廷能光复北方失地一样。她才思敏捷、文辞犀利,诗词成就巾帼不让须眉,堪登中国古典诗词殿堂,流芳千年。她的《夏日绝句》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女子的失望让这个泱泱大国汗颜。

纵观这1500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特征:

地域上,春秋战国时期以屈原楚地的南方诗歌为代表,建安时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北方诗歌为代表,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谢脁的东部诗歌为代表。唐朝以后,诗歌以长安、洛阳、成都、金陵等城市为中心,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

诗人层面上,从西周至魏晋六朝,诗人为宫廷贵族士大夫。入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行吟诗人”在漫游中将诗歌“普及天下”。这个说法不是那么准确,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

诗歌形式上,以《诗经》为代表的风体诗,歌谣味较浓,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呈现散文化倾向。只有到了《古诗十九首》时,才呈现出纯诗特征,也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

诗歌功能上,《诗经》和《离骚》都以“诗言志”为主旨,政治功能较浓。到《古诗十九首》才实现了由“诗言志”向“诗缘情”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以抒情为基调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诗,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诗学研究家们将《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离骚》并称为中国诗歌之源是有一定原因的。

从大的时代来划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之作是《诗经》和《离骚》,代表诗人是屈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之作是《古诗十九首》,还有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是陶渊明;唐宋时期的经典之作当然是唐诗宋词了,代表诗人是李白、杜甫和苏东坡。

最伟大的诗人、最可爱的诗人和最真实的诗人都永存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绝对算得上一个。他是非常受百姓热爱的诗人,虽然很少有普通百姓能够读懂他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但是他以自己的身躯为笔,在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写下了一首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史诗,这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爱国之歌,也是他写给楚人的一首警醒诗,是最深刻、最感人、最发人深省的诗篇。他的爱国情结或许是狭隘的,但依然是最伟大的情怀。屈原、《离骚》、汨罗江、“端午”,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爱国魂。

屈原之后,最受百姓热爱的诗人之一是诗仙李白。李白受百姓喜爱,原因有几个方面:他骨子里没有士大夫观念,容易接近普通百姓。他对酒的爱好古今少有,尤其对于我们这个酒文化深厚的民族来说,更是可爱。古代的酒店,无论是灯笼、酒幌,还是酒帘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醉太白”随处可见,层出不穷。而李白最受百姓敬仰的,是他藐视权贵的精神,尤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等民间传说,更让李白其人其事具有了狂放不羁、古今第一的神秘色彩。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真实的诗人之一。他是魏晋六朝士族子弟的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士族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背影,而他又是那样的不甘心,那样的张扬,那样的真实,有时候又天真得可爱。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在中国文化里是个另类,有点像美国的嬉皮士,好像有些过把瘾就死的味道。鲁迅先生说,魏晋南北朝,从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左思、鲍照、陶渊明等人,都是一代文豪。但是,他们中真正有资本活得真-实浪漫的,只有谢灵运一人。鲁迅先生是深解中国文化的,他是谢灵运的知音。

屈原涉江,用自己的生命警醒世人,伟大而壮丽。曹子建才高八斗,饱受了政治失利和情感的失意,抑郁而死。陶渊明归园田居,生活窘迫,长期饮酒伤身,病逝山村。李白寻仙问道,漫游一生,穷困潦倒,过度饮酒造成胸穿孔,病死在当涂李冰阳家。杜甫报国无门,流落湖南耒阳,食用不鲜牛肉,饮酒导致重疾发作而死。岑参两次出塞没能建功立业,在嘉州辞官后,滞留四川,客死成都旅馆。苏东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流放被赦,返回途中感染痢疾,在常州病逝。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晚年流落到杭州,病逝在西子湖畔。

死得最惨的,要属谢灵运和谢脁了。谢灵运被杀,有被冤枉的成分,有政治斗争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问题。谢脁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痛惜。

谢脁之死是他个人的不幸。放大来看又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诗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是集权专制的社会造成的。没有真正_的民主政治和公平的法律制度作保证,诗人的不幸是不可避免的。

我一直在想,要是李白、杜甫们活在今天,又会怎样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

他们是我们的昨天,是我们的历史。

其实我们都是历史,他们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将要成为后来人的历史。

突然想起兰州诗人阳飚的诗句:明月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和篡改,明月知道人类太多的底细……

文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跟整个民族的习性和国家的性格密切相关。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学就是整个民族习性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学就是这个国家性格的反映,也是历史文化的反映。

阅读中国文学史,是否发现了这样的特征——一个朝代的文学形式与这个朝代的精神和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诗经》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性格?《离骚》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性格?《古诗十九首》呢?

应该说,建安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体现,反映曹魏时代的士人走出经学死胡同的决心和追求自由洒脱的风尚;山水田园诗是两晋南北朝士人远离黑暗政治漩涡,亲近大自然,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追求和信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在历史深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背影,这是中国古代优秀诗人的背影,又何尝不是我们古老民族和文化的背影?

后记

这部书稿是多年的阅读积累和思考,也是对古典诗词、诗人传记阅读的一次自我总结。写作时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汗牛充栋的史料里发现真正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诗人的生平事迹、作品写作时间等内容,本着客观的原则进行推断,尽可能选用专家们信得过的考证,包括新近的考古考证,保持时代的新鲜度。比如诗仙李白的历史踪迹,郭沫若先生和李长之先生的考证有些分歧,这是正常的。当然不能单凭想象一味求新,应尊重历史事实。《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一直是历史之谜,钟嵘的《诗品》里说,可能是曹植、王粲之作。唐宋诗人诗文中也时有提及,明清至近代,文人们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当代学者木斋先生研究推断,一部分确为曹植所作,我深以为然。我坚信,流传千百年的叔嫂恋之谜与十九首之谜直接相关,此谜之解将拨云见日,揭开历史迷雾。由此,对郭沫若、陈寅恪、李长之、木斋等大师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表示敬意。同时,书中个别地方引用了古人和今人的部分结论,这一点需要说明。在参考文献里列出了部分参考书目。

在这里,感谢《美文》常务副主编、著名散文家穆涛老师对初稿的肯定和所提的宝贵建议!感谢江苏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精心策划出版!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文学界朋友们,包括几位中学语文老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对我的家人多年来的支持和鼓励表示感谢!

是非成败,任凭世人评说。

2012年3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耀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03209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9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