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彩绘珍品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尽管红学家们对其题旨的解读言人人殊,各家各派主张虽异,但在肯定《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其爱情描写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大手笔这点上,是共同的。本书专门探讨《红楼梦》爱情心理,特别是爱情故事主角宝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一见如故、言和意顺,到青春萌动、悱恻缠绵,再到大吵大闹、死去活来,然后经过倾诉肺腑,两情相照,而归于平淡……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和爱情话语变化过程的细致考察,可以断定,怀疑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为后来的作手所拟补者是正确的。

在雪芹看来,真正的爱情也许是永远无法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一种空幻。

内容推荐

《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现代人如果不熟悉《红楼梦》,他们的爱情语言符号会显得单调而不够典雅,不读懂贾宝玉,就不知道什么叫对所爱女性的体贴;不理解林黛玉,就不明白恋爱中的女性的复杂心理。

宝黛爱情故事的第四方因素是否存在,研究者多予忽略,我持肯定的态度,这“第四方”不是别人,乃是地位、身份和美貌与钗黛具有同等竞争力度的史湘云。

论容貌,林黛玉的美是超群的,王熙凤说所有的丫鬟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但是王夫人眼里的晴雯,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读者可以想像黛玉的眼睛是何等动人的美丽。黛玉的身材也超乎寻常的美,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句已思过半矣。但宝钗也美不让人,明显的是她雪白丰腴的身体,透露出一种性感的美,所以宝玉第一次看到,就惊呆了。她又善于养护自己的身体,吃冷香丸,可以增加体内热量,避免衣服穿得臃肿,陈寅恪先生考证,宝钗此举和欧洲贵妇为同一取义。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情爱与性爱分离,足以为苦。《红楼梦》既写了有爱情却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有情爱而不能实现性爱的苦,还有大量的既无情爱又无性爱的悲。

目录

 明清谈情

 引

 一 前世宿因

 二 一见如故

 三 言和意顺

 四 不虞之隙

 五 黛玉含酸

 六 误铰香囊

 七 静日生香

 八 亲不间疏

 九 迷眩缠陷

一○ 禅机解悟

一一 青春萌动

一二 西厢戏语

一三 艳曲惊心

一四 黛玉苦闷

一五 众人打趣

一六 春困幽情

一七 燕泣残红

一八 升华之乐

一九 天降波澜

二○ 怒砸通灵

二一 求近反远

二二 情发一心

二三 舆论反弹

二四 妒生麒麟

二五 肺腑心迷

二六 棒打不回

二七 旧帕题诗

二八 梦兆芸轩

二九 深悟分定

三○ 秋霖夜探

三一 钗黛和解

三二 情笃言稀

三三 紫鹃试情

三四 宝玉痴呆

三五 誓同生死

三六 难得知心

三七 姨妈何来

三八 归于平淡

三九 寄语桃花

四○ 代临小楷

四一 改文成谶

附录 《牡丹亭》与《红楼梦》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前世宿因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按书中介绍,是有前世宿因的。这是传统社会解释爱情故事的老套。《红楼梦》的高明处,是袭老套却有新创获。

作者引入了一段非常奇妙的“还泪之说”。据说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草,由于殷勤的神瑛侍者,天天用甘露浇灌,结果这棵草变成了人,而且是个女儿身。恰好神瑛侍者动了凡心,想到人间经历经历。警幻仙子知道绛珠因一直没有回报神瑛的灌溉之恩,心里好大不自在,便征询意见于绛珠。绛珠说: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段叙述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僧一道的对话。听僧人如此一讲,道人说:“实未闻有还泪之说。”因此他认为这段故事一定与以往的风月故事不同。僧人说:当然不同,特别是以往的故事从未有写出“儿女之真情”。这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一书极重要的话,它告诉我们宝黛爱情故事的特点,就是写出了“儿女之真情”。

“绛珠草”三字尤耐人寻味。脂砚斋批语说:“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而草,是比喻女儿的薄命。《红楼梦》第一回预置的绛珠仙女还泪给神瑛侍者的神话故事,既埋伏下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前世宿因,又提示这不是寻常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出饱含血泪的爱情悲剧,女主角的悲剧命运的缠绵悲惨可想而知。

[二]一见如故

《红楼梦》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但此前第二回都用不同的方式有所介绍。先介绍的是林黛玉。说她是新点的盐课林老爷林如海的女儿,五岁的时候,父亲聘请被革职的知府贾雨村为西宾,教其读书。六岁,母亲贾氏去世。书中说:“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黛玉的家庭身世,她的病弱的特点,都介绍出来了。对贾宝玉的介绍是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演说”。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红楼梦》里的大回目,既介绍贾府的家族、世系、门楣,也介绍主要人物。对于贾宝玉,先说宝玉的出生是一件“新奇异事”,因为生的时候,嘴里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然后就是一岁时“抓周”,专门抓那些脂粉钗环,乃父贾政于是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如今长了七八岁,居然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天底下的人也没有讲这样话的。连演说人冷子兴都说“将来色鬼无疑了”。但贾雨村别有高见,他说这是正邪二气“搏击掀发”而后诞生的第三种气所生之人,他们既不能成为仁人君子,也不会成为大凶大恶,而是聪俊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而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的极特殊的人物。

宝黛会面之前,作者就这样先介绍了两个人的身世、来历、性格特征。

到了第三回,林黛玉来到了贾府。自然是先见外祖母史太君,大哭一场。然后贾母一一引见贾府中诸般人物。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珠大嫂子李纨是第一拨;贾家三姊妹迎春、探春、惜春是第二拨;不同凡响的王熙凤是第三拨;第四拨是去看贾赦、贾政两个母舅。

可是见了这么多人,就是没有见到宝玉。王夫人说:“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到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这番话反而把黛玉说糊涂了。直到晚饭后,王夫人、王熙凤、李纨等都散去,贾母和林黛玉说话——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

“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书中接着对宝玉的装束、打扮、面目表情,有一段极细致的描写。然后写道: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贾宝玉见到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说:“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说:“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这就是书中对宝黛见面的描写。突显两个人前生有缘,一见如故。

其实这是世间所有真正的爱情的通例。所谓缘分的“缘”,就是两人相遇,另有前因。就是乍见之下,完全没有陌生感。本来是新相识,却以为是旧相知。爱情的奇妙性在此,所谓爱情的一见倾心,亦本此。

P19-25

后记

本书的纲目系八十年代拟就,写作完成是新近的事。

我没有料到专门探讨爱情心理的文字,还会有考证学方面的收获。《红楼梦》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过去就曾有研究者怀疑是伪作,我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和爱情话语变化过程的细致考察,可以断定怀疑论者的结论是正确的。

自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和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黛的爱情关系已是情极而淡的爱情,见面已不需要说什么话,如同黛玉所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第五十八回写两个人见面,只“些微谈了谈”,如此才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发展逻辑。也就是汤显祖《江中见月怀达公》诗中所昭示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然而第六十四回写黛玉因七月瓜果之节来临,自己在潇湘馆中祭奠亡父亡母,宝玉进来时,正在收拾陈设。书中说宝玉“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这时——

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座。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作无益之悲。”

整个描写完全不似宝黛此时应有的心理情态。黛玉竟然斥责宝玉“可是你没的说了”,以此回应宝玉的问候。宝玉也变成了一个生硬的说教者。曹雪芹断然不是这样的写法。

至于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从南方带来的笔墨纸砚和扇子、香袋、泥人等土仪,分送给黛玉一份,黛玉触物伤情,引起家乡之念。宝玉走来劝解,对紫鹃说:“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生气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更不是宝玉应有的口气!对紫鹃说“你们姑娘”,已属不伦,又说黛玉“淌眼抹泪”,尤不雅驯。而黛玉隔了一会对宝玉说:“你不用在这里混搅了。”语言更加粗俗不堪。

人物心理过程的演变是有阶段性的,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这是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所使然,作家自己亦不能完全预设。《红楼梦》描写的宝黛爱情心理过程,从开始的一见如故、言和意顺,到青春萌动、悱恻缠绵,再到大吵大闹、死去活来,然后经过诉肺腑,两情相照,而归于平淡。第六十四、六十七回那样的过火而粗陋的文笔,完全违背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爱情的心理过程,因此不大可能是曹雪芹的原作,而是后来别的作手所拟补。此一结论实属意外,特在此拈出质之高明。

现在当这篇研究《红楼梦》的主人公爱情心理的文字即将付梓,就要以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我要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北京贝贝特公司,表示我的由衷感谢。承他们的慧眼,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书。《情问红楼》的书名,也是他们与我商议采用的。原来想叫《红楼问情》,我说还是《情问红楼》更好些。书中插图采自晚清孙温彩绘绢本大幅《红楼梦》,配诗选自《红楼梦卷》的几家题红诗。我并不满意这些诗的内容和格调,如果不是曹凌志先生耐心地与我一起挑选,我怕要打退堂鼓了。书前的几段“明清谈情”我比较满意,它们可以为《红楼梦》的爱情观念提供历史背景的参照。附录的《<牡丹亭>与<红楼梦>》,是2004年6月向在台湾召开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里面对比两部作品对“情”的不同写法、可补本书的未尽之义。

二oo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改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彩绘珍品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梦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3704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