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上的皇帝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个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与国家的兴亡盛衰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快慢、进退或兴衰。

大清一朝,帝王十二,还历史以真实,增历史以趣味。放宽历史的眼界,品读历史细节,解决现实问题。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揭开这家族内部皇权博弈,由龙柒主编。

内容推荐

历史与斗争共生,天生带着血腥味儿。历史上权力的争夺让人深思也让人心疼。皇权斗争无疑是封建皇朝权力斗争中最高级、最集中也是最真实的体现。每当一个封建帝王要谋求或登上帝位时,对权力的欲望和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就像梦魇一样紧紧地跟定了他。

大清皇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鼎盛时期,大清国各帝王演绎了怎样的争储夺位、唯权独尊、视权如命的权谋诡计?现在,让我们跟随《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跟随清王朝十二帝的脚步,来揭开这家族内部皇权博弈的第一页吧!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由龙柒主编。

目录

历史的沉重:华夏三百余年辉煌没落再现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并存

 一、从弓马娴熟到愚昧无知

 二、从开疆拓土到割地辱国

历史的重演:一朝登基谁知多少坎坷

 几代帝王难料世事风云

 一、志存高远——清太祖努尔哈赤

 二、乱世枭雄——清太宗皇太极

 三、变化无常——清世祖顺治

 四、千古一帝——清圣祖康熙

 五、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六、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七、命运多劫——清仁宗嘉庆

 八、志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九、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

 十、荒淫无度——清穆宗同治

 十一、遗恨千古——清德宗光绪

 十二、末世悲歌——清逊帝宣统

历史的智慧:清风明月见证几多帝王术

 史官外传记载多少诡诈篇

 一、皇太极运筹江山

 二、顺治帝的变化无常

 三、康熙帝的刚柔并举

 四、雍正帝的刁钻狠辣

 五、乾隆帝的黑白手段

 六、咸丰帝的权术计谋

历史的迷雾:悠悠史迹道不明疑团怪影

 众说纷纭理不清扑朔迷离

 一、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

 二、努尔哈赤死亡之谜

 三、顺治帝继位之谜

 四、顺治帝“下诏求言”为什么失败

 五、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六、顺治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

 七、康熙皇帝死因之谜

 八、雍正身世传说种种

 九、雍正即位之谜

 十、雍正暴卒的历史疑案

 十一、乾隆身世传说迷离案

 十二、同治死因——天花?梅毒?

 十三、光绪的直接死因

历史的论坛:盖棺定论自有后人评说辞

 鉴古知今可了世事因缘果

 一、名人评说

 二、一家之言——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后记:大清帝王的后宫生活

试读章节

一、从弓马娴熟到愚昧无知

中国为什么会在清朝的时候大幅落后了呢?纵观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从政治斗争中拼出来的、绝顶聪明的人物,和那些西方的沙皇啦,女王啦,皇帝啦比起来只有比他们强的没有比他们差的。嘉庆虽然差点,但也不是笨人,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大地同世界拉开了差距?

有一个外国史学家曾经这样评论过中国的历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五千年的战争史,中国唯一热读海内外的一本书就是《孙子兵法》。我们不能否认这位学者看法的一些偏激,然而他讲的也并不脱离实际。

军事是流血的政治,有一点必须明白,那就是清王朝军事技术的落后。清军曾经吃过武器落后的大亏,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袁崇焕用火炮炸伤而死。其实清军作战也需要火炮,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的时候,外国人把大炮送上门来也不愿研究一下呢?在此,有必要对中国火器的发展进行一下回顾和分析。

(一)宋元时期

单就火器发展历史而言,中国早期的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

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铸造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近,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二)明朝时期

明朝除大量生产铜火铳外,还开始铸造铁炮。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明洪武十年(1377年)造的3门大铁炮(明初时较大型的火铳已开始被称为炮),其口径、身长和重量都大大超过元代的火铳,炮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火炮制造的较高水平。

据史书记载,明军已大量装备火铳。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定,在各地的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二十六年,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20支。永乐年间,创建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中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

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安置火铳加强守备。永乐十年(1412年)和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隘口,安装炮架,加设火铳。嘉靖年间,长城沿边要地,几乎都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它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冷兵器还占主要地位。

16世纪初叶,随着欧洲殖民者用新式枪炮对外进行掠夺,西方火器及其制造技术先后传人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郎机铳、鸟铳和红夷炮。

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3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越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亦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

明朝开始使用火绳枪的时间和日本差不多,都应是16世纪早期。但日本由于处于战国时代这一特殊时代环境,因此自1534年引进火绳枪后,便迅速推广。由于战争的需要,火绳枪在日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实际上日本的铁炮制造技术后来者居上,16世纪后期便迅速超越了西方。因此当时的日本军队的装备和战术,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就是西方国家也鲜有匹敌。

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后,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与之对抗。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但当时中国冶炼技术有问题,枪管制造的合格率低,发射时经常炸膛,明军批量订造的火绳枪有时甚至多数不堪使用。戚继光对此也是非常遗憾的。这就是当时明军火器装备并不很多的主要原因。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

P3-6

序言

正说与戏说的历史

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在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的时间约为其七分之一。大清王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鼎盛时期,是值得史家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上的皇帝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个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与国家的兴亡盛衰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快慢、前进和倒退。

爱新觉罗家族从天命元年(1616)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296年,历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称汗;太宗皇太极东征西讨,建立了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圣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祖孙三人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黯然如多情天子顺治皇帝,为爱妃董鄂氏伤情欲绝,弃国逃禅;一心要江山图治,重振山河,却被幽禁而终的苦命天子光绪皇帝;懵懂无知,尚在襁褓之中,却被推上帝位,又在权臣逼迫下黯然退位,一生被洋人与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末代皇帝溥仪……大清十二帝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想象。

现在的正史被逼无奈,敌不过“戏说”群狼似的撕咬,只能给自己贴上“正说”的防伪标签。但戏说固然有误人之处,可它吸引我们去关注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人,其娱乐化的面孔或许值得正史借鉴。学术气息重一向是这门国学面向大众的障碍之一,但如果能以吊胃口的悬念循循善诱,使更多的人发现史学乐趣所在,未尝不是获得更多拥趸的办法。

本书正是基于此种理念,以正史为基石,野史为砖瓦,艳史为窗棂,秘史为雕梁,将历史装扮一新,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笔触,还历史以真实,增历史以趣味;引经据典,用通俗的语言,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史实,公正的评判,为读者营建了一座解读清史,研究清史,畅游清史,享受清史的宏伟殿堂。

江山有代谢,一字写尽,大汗淋漓,心存未了情。然“放宽历史的眼界,更应当避免随便作道德的评议。因为道德是真理的最后环节,人世间最高的权威,一经提出,就再无商讨斟酌之余地,故事只好就此结束。”梁启超先生有句名言:“戴绿眼镜者所见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皆黄。”确认数百或几千年前某人的忠邪善恶并不是我们研究学习历史的主题,而认识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我们目的所在。唯善于研读历史者方能得文化浸润滋养,方能增人生英明智慧。

谈国是,非我所愿。非不能,实不为也。何者?针砭时弊,必犯时忌。

祸从口出,凡读史者莫不了然于心。

纵然如此,心中之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至此一篇,以后当不再议,此论亦不做任何解释。

但愿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吧。

后记

一、皇宫太医

在封建社会,皇帝贵为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位历来就是继承者们梦寐以求的对象,争夺皇位自然是非常激烈,甚至是不顾亲情的血腥厮杀。皇位来之不易,保住皇位更是皇帝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保住皇位,除了政治手段以外,应该就是保命了。

为了保命,清朝的皇帝与封建社会的所有皇帝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名医和名药,这些名医和名药也就成了所谓的御医、御药。太医院是为宫廷服务的,御药主要是皇帝、皇后和妃嫔们吃的,因此御医和御药就有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坐落在北京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今天仍然保存着大量清官御医、御药的原始档案,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关于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置,据《汉书》记载,黄帝时已有岐伯,管理宫廷医药的事情。周朝设有医师、上士、下士为帝王及卿大夫行医治病。秦汉时也曾设有太医令、太医下大夫、翰林医官等职官。到了金代,开始用太医院这一名称,隶属宣徽院。元代,太医院开始成为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自此以后,各朝都设有太医院,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的太医院,最初设在北京正阳门东江米巷,也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用黑漆书写“太医院”三个大字的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大门前为门役的住房。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内有大堂五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大堂内悬挂着康熙皇帝御赐著名御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大堂左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办理公务的处所。大厅右侧是北厅。后面是先医庙,外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先医庙外北向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连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后面还有三堂五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依照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七款,将东交民巷划为各国驻中国的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按时搬走。太医院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御医白文寿的宅子应差。不久,又暂移至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建立新的办公衙署,其建筑规模较之从前要简陋许多,现在遗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昔日衙门形式,难以再现。太医院在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岁月流逝,现也倾毁无存。

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医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位,堂官称为院使,相当于院长,为五品官,副职称为左院判,官居六品,所属官员有御医,官居八品。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御医均受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还有吏目、医士、医生等,这些人员享受从九品的待遇,一般通称御医(又称太医),各医官的品级,历朝稍有变动。历朝御医人数,略有增减。以光绪朝为例:有御医13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生30人。这些御医全部是汉人。

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各省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在康熙年间,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就曾担任太医院吏目一职。此外,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由御医、吏目充当教习。学习的内容有《类经注释》、《本草纲目》、《伤寒内经》、《脉诀》等专业知识,经过六年寒暑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

虽然在康熙年间已有西药进入宫廷,以后历朝也引进了西医、西药,但太医院主要是以中医、中药为皇帝和妃嫔诊脉开药。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康熙因患疟疾,就服用过法国传教士洪若翰送的金鸡纳,也叫奎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也曾为光绪诊病开药。尽管如此,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相信中医、中药。正因为如此,中医、中药始终是太医院的主导医疗手段。我们给大家讲述的御医、御药基本上就是中医、中药。

太医院按医术分类设科,清朝初年为11科,康熙朝合并为9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同治、光绪时期,又合并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五科。各科都有专科医生。

太医院御医,日常在紫禁城内东墙下的待诊处轮流值班,随时听候太监的召唤,为皇帝、妃嫔看病、配药,同时,也担负一些其他与宫廷有关的医疗事务。这是其主要职责。此外,太医院还承担王公、公主、驸马以及文武大臣等的医疗服务,这些人遇有疾病,太医院奉旨派医官前往,并将治疗经过向皇帝奏报。在外地的公主、驸马及台吉大臣有病,也得奉旨携带药品前往诊视。军营、文武会试,就连刑部大牢囚犯得病太医院也要派人前往应差。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鱼打捞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22个时辰(44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

又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员经常向皇室进“鲜”,即各地应节的新鲜食品,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节向清宫进贡食品与饮料。春季,“今有新出燕来笋,理合供进,少尽臣煦一点敬心。”初夏,“苏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苏州今秋十分丰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进”。刚刚人冬,李煦又进“冬笋”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李煦向清官呈进了一批江南鲜果和露酒:“佛手计二桶,香橼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百合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计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泉酒计一坛。”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年).一月十二日,法国传教士张成一行抵京。玄烨在畅春园热情款待远道的客人,赐给他们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型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玄烨邀请传教士们一起过年。除夕晚膳又赐给他们“年饭”12盘菜肴,21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族“简单”的烹制方法,使清代宫廷饮食在“质”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的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清代宫廷饮食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乾隆在位期间,清王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统治之后,正是鼎盛时期,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盛一日。皇帝居于封建统治的最高层,饮食服御,豪华奢丽,达到惊人的地步。宫廷饮食不仅打破了“关东货”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在饮食结构、烹饪技术上都得到改变。首先是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易患重病。因此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前代定制的宫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统的条文加以修订。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国朝宫室》中对宫廷饮食的等级标准及其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后、妃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标准。皇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的妻妾。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标准的饮食,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包括菜肴、小菜、饽饽、粥、汤及干鲜果品);每天用盘肉16斤、汤肉10斤、猪肉、10斤、羊2只、鸡5只、鸭3只、蔬菜19斤、萝卜(各种)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青酱3斤、醋2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妃、嫔等按照等级相应递减。皇贵妃、贵妃食半份膳(是皇帝的二分之一)24品,妃以下食半半份膳(是皇帝的四分之一)12品。

清统治者“王天下者食天下”,对全国各地的贡物,则是有选择食用。皇帝御膳的主食——五谷杂粮,专用东北的黏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铃铛麦,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苡仁米,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恩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直隶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在北京一地仅选用玉泉山、丰泽园、汤泉三处交的黄、白、紫三色老米。再有,清宫的御膳机构逐步健全,每日的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依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食应节食品:冬至馄饨,上元元宵,端阳粽子,中秋月饼,重九花糕……都以宫廷特有的原材料制作,在色、香、味、形上追求吉祥富贵,渲染皇家富豪的气派。

三、选秀女制度

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后妃来源,清代皇帝与历代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

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

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嘉庆六年(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秀女年满13岁称“及岁”,超过16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六年时,两广总督玛尔泰的女儿恒志,年已过17岁,但从未入选秀女,玛尔泰为此奏请皇帝为女完婚,结果遭到皇帝的斥责。

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选秀女由户部主办。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时间一到,由户部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直隶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将适龄备选女子呈报备案。每届人选日期,均由户部奏准,然后通知各旗,具备清册,准备人选引看之日,秀女们都在神武门下车,按顺序排列,由太监引入顺贞门,让帝后们选看。

例证——光绪帝选妃

面貌俊朗的光绪是清代帝王中后妃最少的一位,只有一后二妃,这一后二妃的选出也不是光绪本人的意思。

1888年,光绪18岁。经过多次筛选剩下的五名秀女让光绪自己过目。这五名秀女是慈禧兄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慈禧太后上座,光绪站立一旁。前面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如意一柄,绣花包两对。按规定,选中皇后授予如意;选中妃子则授予荷包。一开始慈禧故作姿态,坚持让光绪自己选。于是,光绪慢慢走到德馨长女面前,正要把如意递到她手里,这时慈禧却大叫一声:“皇帝”,并用嘴暗示站在第一位的秀女。光绪无可奈何走到桂祥之女面前,把如意授予了她。  看到光绪中意的是德馨的女儿,想到她们一旦被选为妃嫔,也会有夺宠之忧。慈禧太后便不容光绪再选,命人把两对荷包交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桂祥之女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长叙的两个女儿就是后来的瑾妃、珍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龙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813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