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不是老外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其他外国人写关于中国的文章不同,本书作者不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也不模棱“骑墙”,而是以一个中国人,从中国人群中看待中国的一切,从内部的眼光看待中国,热爱也加倍,愤世也嫉俗,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因而有中国公民的自家人之感。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美国”,写他的童年、家庭等趣事,第二部分是“在中国”,主要是由一些杂文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鲁迅的影子。

内容推荐

在中国,作为一个看起来比较引人注目的美国人,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一些无稽的传言和猜想,比如有人说我是因为“无法在美国混”才到中国来居住的。在这本书中我写下了我的成长经历,试图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为什么有些外国人选择移民中国。出国未必是有什么消极的动机,就像今天有不少中国人虽然拥有了很好的生活条件,但还是渴望去异国探险。我原来的生活环境很美,我对我亲人的爱很深,对我妈妈的感激很真诚;我永久离开美国,是因为我要跟着中国人往前走,汲取这里优美而浓厚的文化内蕴,与此同时也给中国朋友带来一种新鲜的文化影响。

目录

第一辑 在美国

 1.乌龟壳里的孩子

 2.我孤僻的偶像——巴瑞

 3.车道尽头是我家

 4.岛屿

 5.蓝莓煎饼

 6.芬芳之草

 7.龙卷风

 8.第一块美金

 9.“酷迪病”

 10.我们家的汽车故事

 11.冬天学打赌

 12.叛逆者的朝圣

 13.我的表哥埃里克

第二辑 在中国

 1.大家做好心理准备,陶老师来了!

 2.我为何来中国

 3.学中文

 4.珠穆朗玛身的导游

 5.关于《西游记》的“后现代误会”

 6.木工工具国

 7.被拆走的南京美食

 8.大嗓门妈妈和她的儿子

 9.古怪的一天

 10.室友老王

跋:陶先生的“异国情调”

试读章节

很久以前,有位很特别的孩子,就是小小的我。有的弱智的孩子会被委婉地形容为“特别”,而颇有天赋的孩子一般也会被称为“特别”。我小时候别人说我“特别”,可能是因为我有些木讷寡言,学不会人家教的知识,但时不时又会出一个奇怪的“艺术杰作”。那么那些说我特别的人,究竟是哪个意思?

一个母亲一定要对她的小孩乐观。如果别人说我“笨”,我妈偏要说我“特殊”;如果别人说我学不会常识,我妈照样能想个办法夸我。她隐隐约约辨认出我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长处:艺术气质。社会总是宽容地看待艺术家,所以一般的人还能被我妈妈说服。

可是我父母对别人提起我时,讲的一定不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能想象在他们眼中我是多么的迟钝,主要是因为我那比我大一岁半的姐姐,智商发展得异常地快。她很小就开始说话、认字、解决数学问题,很小就开始迷恋书籍,以致小小年纪就开始戴眼镜。我跟她比起来肯定显得不太聪明。如果一个小孩只是偶尔地表现出对颜色的敏感,只会单独去玩,非常内向,旁边又有一位戴着眼镜、谈吐斯文敏捷的小女孩比照着,陌生人都会为他担心的。无论是跟我姐姐还是跟亲戚家别的小孩比较,我的确是很难理解的。

在我父母的家族中,一个艺术家也没有,所以他们对这样的人不是很了解,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对待。但父母做了一个决定,一定要给我姐姐科学家的对待,给我艺术家的对待,生活、行动都按这个决定来安排。他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我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过仍然宽宥我心神不定的一面。

四岁时的一次身体检查破解了我的性格之谜,医生宣布:小陶基本上是聋的。

怪不得他那样自己跟自己说话,单独玩游戏。他的世界大部分是他自己创造的。怪不得他虽然那样乖,却不听话,只乐意呆在他的小世界里。

从四岁到八岁,我一直在适应耳朵给我的限制,忍受治疗过程的痛苦,同时还要适应父母离婚后我有了两个家庭的复杂生活环境。我很爱我爸妈,却怕妈妈强迫我用耳药水,又怕爸爸严格的管教风格恰好碰上我的心不在焉与迟钝,这种感情让我有时一边跟父母拥抱一边不寒而栗。

我尽量对父母好——有机会便给他们揉背、跟他们拥抱,他们命令我睡觉时我绝不反驳。然而,在我看来,无论父母还是其他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身上都有让我怀疑的事情。我爸爸有他自己顽固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对自己的看法不负责,还很霸道;我妈妈任性,信仰西药。对这些我常常心存疑虑。但无论谁让我置疑,我这个孤立的小孩都是同样的反应:像乌龟一样缩身于壳里。

是的,我的性格如同乌龟般的——不要管人也不要被管。乌龟缩在壳里的时候它究竟在想什么呢?也许它心跳完全正常,只是在那个极小的房间里呆着,耐心地等待那僵硬的疑心软下来。此时它可以让视线凌空,沉思往事,然后观察玳瑁壳的结构,想累了再做场白日梦,无意识地跟自然共鸣一会。我退到自己的透明的壳里去时也是如此。

怀疑成人的眼光、摸索大自然的法规,这也是个奇妙的“贝壳”,也是最可靠的一种寄托。父母让你迷惑的时候,我们可以像诗人惠特曼一样投靠大自然、研究草叶。

但我个人觉得草叶似乎太年轻了,比我还年轻,所以我选择跟小石头交融,以手指的摩挲去聆听石头的话。比如说,在石子沙砾铺就的车道上,我选出一块有贝壳印的石头,大概有乌龟的头那么大,灰白色的,充满皱纹似的裂痕,似乎是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我问“他”:

“起床了没?”

“还没呢,你起得真早。有何贵干?”

“昨天我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了恐龙在水里吃海带。您那时已经出生了吗?”

“那当然。”

“那您愿意告诉我您是怎么来到车道里的?是不是每天被车踩得很不舒服?”

“是有点不舒服,但车子这玩意儿一会儿就会消失。我是从附近的采石厂运过来的,你的继父的卡车带我来的。”

“我想知道的是更早的,恐龙那时的事情。”

“你知道吗,俄亥俄州原来是被海水覆盖的?我的祖上曾经都是贝壳。我身上还留着他们的印记呢。”

这话激发了我的幻想,多少多少万年以前,这儿曾经是大海,多棒啊——那个时代一切都是纯净的,海水和碧空一样清澈优美。有个自然的、漂亮的、随意的家园,多美妙啊!在这种遐想中我可以沉思几个下午。

我决定要说话时就这样说话——跟石头、水晶和化石交谈。只要家人还没起床,或者不理我,我就到它们那里去探索真相。继父巴瑞或妈妈发现我总是一个人在笑,就会问,“跟你自己聊得高兴吗?”

到了上学的年龄以后,我跟我的第一个老师产生了矛盾。刚上学的九月份,天气还比较热,老师认为我的外套很多余,硬要我把外套脱掉。她差不多跟我进行了一场摔跤比赛,才把我红色缎子的外衣抢走。这让我十分难过。为什么在学校,连自己是冷是热我说的都不算?我最不理解大人为什么要按自己的想法来管我穿衣服,我并不觉得热呀。

可能就是这种赌气般的心理让我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不愿意按老师说的去做。我叛逆的方式很安静,所以老师难以挑出我的错处来把我赶出去,但学期结束时她一清二楚地说,你这个孩子真“落后”。老师的这种说法像敲响的警钟,引得我外婆和其他亲戚频繁来电话问:“上学上得怎么样?升级没问题吧?”

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有公报,我们将进行第一次全国统考(缩写为CAT)。老师们敦促我父母让我留级,说我赶不上别的孩子。但父母还是坚持让我去考了。题目都很陌生,但我按它们的结构找出了头绪,据此来猜想正确答案。

两周后公报结果,我的总分居然名列前茅。这意味着我的智商是偏高的。突然之间大家说的话都转调了,我不仅没必要留级,学校反而特地安排了个培养小天才的专家,要我一周上两次与专家一对一的课,增加课外知识。可是我和这位教学专家也合不来,他批评我只对矿物有兴趣。他要么是不愿意教给我矿物知识,要么是对此不在行。

虽然课程没成功,我父母还是很高兴,大家终于不再暖昧地形容我“特别”了。

星期四和星期天,是爸妈离婚后爸爸探视我和姐姐的日子。他接我们出去玩,再把我们送回来。对我来说他的每次接送都会带来一股凛冽的北风。他跟我妈妈寒暄非常不自然,两人碰面就像猫和狗见面一样,只有很尴尬的“汪”和“喵”的一声,就尽快闪人。我的继父巴瑞呢,他站在家门口卫护着,一看到我爸爸就来气,觉得我爸爸害了我们。

和我们单独在一起时,爸爸则很严格,假如爸爸听到“屁股”这词就会打你,骂你嘴脏。

我对父母在一起时的样子,对他们冲突的来源很好奇,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空格。他们在一起时我太小了,能记得起的仅有他们站在爸爸的车前怒目相向那副可怕的样子。

我知道他们互相爱过,可能是因为他们互相太爱,开心时觉得一切完美如梦,不开心时就如同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我亲生父母都特别敏感,命运因此决定他们俩的离异。

他们闹矛盾时我妈妈正好要生我。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无意中发现了她写给他的一封旧信,我好不容易才认出写信的人和信的内容——我看得很震撼,世界刹那间万籁俱寂,只有信上的话在我耳朵里轰响。信插在惠特曼的《草叶集》后面,两张雪白的小型信笺纸,毫无污渍的连笔字无疑是妈妈的,她写道:我已经恨死你;我恨死我肚子里的胎儿,因为他是你的。

他们的爱与恨不就跟草叶一样生而短暂吗?他们俩在一起的凭据就只剩那两张纸上的文字了。

P3-9

序言

陶亦然其人其事

学 汉 语

第一次见陶亦然是在英语口语培训课上,他上身穿着厚厚的长袖T恤,下身却穿着短裤,这奇特的装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得知我是中文系的学生以后,他用英语问了个有关书法的问题,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下课后,他便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和培训机构的中方教师们聊天,也和我聊,我便推荐他上南大艺术中心的“书法创作”选修课。这便有了我们第二次见面乃至以后发展友谊的契机。

除了练习书法,他还表现出对中国汉字的极大兴趣,我又推荐他去蹭中文系滕志贤老师的课。幸好南大对求学一向十分的宽容,这位未曾注册的洋学生也便有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机会,并由此对繁体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孜孜讫讫地钻研起繁体字来。像我名字中的“珏”字,我向未考证过其来历,这家伙有一天邀我去他象,却给我上起课来——他在一块白板上写字,说“珏”字的繁体字应写作“彀”,其部首为“彀”……

陶亦然同学弄不懂的是,汉字如此有趣,如此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拼命学习英语。在他家里可以看到,信封、草稿纸、包装盒等等纸质物品的背面都密密麻麻地抄满了汉字、词组、成语和解释,他每碰到新的生词,必定要查字典、搜例句,体会其词义和用法。由于对学习汉语极其严谨认真,陶亦然的普通话几乎全无“洋腔洋调”,十分地标准。他有件最头疼的事,便是常有朋友操着一口夹着方言的普通话,对他说:“你教我英语、我教你汉语?”有一次两位女士也向他提了这个要求,他没吭声,待那两位女士夸他房间整洁干净,问他是否“有洁屁”的时候,他说,那个词念作“洁癖”,第三声,不念“洁屁”,于是她们的脸红了。还有一次跟他聊到关于剽窃的话题,他说:“嗯,你的发音是对的,是‘pioo qie’,很多人都说成‘pioo qie’呢。”——咳咳,跟陶亦然同学对话,压力是蛮大的。

南 京 通

陶亦然是个十分敏感的人。第一次见到他的自行车——那是我所见过的自行车中最破烂的一辆,眼光不由得在那车上多停留了0.1秒。真的只多了0.1秒,因为我知道那样不礼貌,可陶亦然还是看出了我的惊奇,主动解释说,南京偷自行车的太厉害了,只有这样破破烂烂的车。小偷才不感兴趣。

在南大三年,我埋头学习,踪迹所到之处,未出过以学校为中心的千米之外。第一次去明孝陵,是陶亦然带我去的,(汗!)当时我这个超级路痴完全不知道怎么走,小心地骑着车紧跟在他的破车后面。在景区里,他给我做导游,“这条路往右是石象路,就是门票上印着的那个地方;那边通向中山陵……”路人莫不侧目以视,大约总以为自已眼花:怎么是老外在向中国人介绍景点呢?不应该是中国人自豪地向老外介绍南京吗?

在陶亦然的带领下,我们一人一辆破车,游览了年票上很多景点。最远的一次是骑车到了灵谷寺,寺里一位法号“果圆”的和尚还记得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还下起了雨,我们在山径上差点迷路,但陶同学沉着地举目四望,准确地指出了市中心的方向,终于出了景区,回到了灯火通明的大道。

南京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比如常常尘土飞扬,偶尔可见痰迹斑斑,随时有人抽烟,老头老太太们总是倚老卖老……可是陶亦然还是最喜欢南京,因为它的生活安全、温和、闲适。有一回学习汉语的时候,他对我说,如果以南京话为基础制订汉语的语法和语音,那么,我们就要学习以“啊”字开头的是非疑问句,比如,“啊是的啊?”“啊要辣油啊?”

请 客 记

由于身体一向比较弱,陶亦然同学十分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并且“与时俱进”,从不固守一方。如果有新的饮食保养方法,他查阅资料,研究、分析后认为有道理,就会接受新的饮食方法,而且极力向他的朋友们推荐。所以如果你没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个坚强的胃,还是不要接受他的请客为妙。

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只是不吃米饭,说会过敏。后来常到他家一起学汉语,他虽然吝啬,偶尔也会做顿饭请我吃。第一次比较隆重,还有牛肉。只见他烧开一锅水,将牛肉往开水里汆了一下便捞将起来,切成片,拌上南瓜酱,加些蔬菜,便是午餐。偶一咬,好嘛,那牛肉就外面烫到水的一层熟一点,里面完全是生的,血管里的血还在流哪,怎么嚼也嚼不碎,只好囫囵吞。

第二次请客他做了西芹炒香肠。由于我不吃西芹,他另做了土豆招待我。土豆切成片,在微波炉里烤熟,撒上意大利盐,好了,请吃吧。偶吃啊、吃啊,怎么也吃不完。后来他看我吃得实在艰难,哈哈笑着给我加了几片香肠。托那香肠的福,终于把土豆片给吃完了。

陶同学吃东西很是讲究,比如面包片,一定要烤了再吃,绝不能买回来就吃,说是对胃不好。有一回他忽然叫我去他家,送我两个土豆,半袋面包片,几个鸡蛋。原来他开始奉行生食主义,理由是远古的人在未发明取火方法的时候,吃的都是生食,照样健健康康地生活。他要开始吃“80%”的生食了,至少蔬菜他都会吃生的。土豆送给我是因为生土豆实在太难吃,面包送给我是因为他连烤面包都不再吃了,鸡蛋送给我是因为想劝我跟他一起吃生食。

他知道我一下子很难做到,所以让我从鸡蛋开始逐步适应。他教我做“陶氏奶昔”——半袋牛奶。打一个有“绿色标记”的生鸡蛋进去,搅碎,就是了。陶同学说,这样一份“陶氏奶昔”喝下去,一个晚上都不会饿。我信以为真,回家当晚就如法炮制,以“陶氏奶昔”为晚餐,其他什么也没吃。半夜被咕咕叫的肚子唤醒,把厨房和房间的边边角角想了个遍,也没想起来哪里存了点可以充饥的固体食物,就这么一路饿到大天亮。

尽管总在心里发誓“以后再也不吃陶亦然的请客”,可时间一长我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一回几个人聚在他家吃晚餐,西兰花吃生的,玉米吃生的,胡萝卜吃生的(这倒是见过的)。陶亦然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他的朋友都愿意和他吃一样的东西,葛健雄吃了,小梁吃了,本着“要死一起死”的想法,我也吃了。倒也不难吃,还有些清凉的甜味,可是回家后深更半夜狠狠地拉了一回肚子,不停地跑洗手间,那个折腾啊。第二天被同事取笑,说西方人的胃和我们不一样,还是别跟他学好(葛和梁皆老外也)。嗯嗯,后来吃他的西瓜,他要求连皮一起吃(不仅是那层白色的,也包括那层绿黑相间的外皮),我就没照做。

……总之,陶同学请客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的几次请客,令我终身难忘。

不 宽 容

尽管陶亦然深爱中国文化,深爱南京这座城市,但毕竟成长于西方文化氛围之中,有些习惯,他有自己顽固的原则,不肯妥协。

去超市买菜,有些老人家喜欢把排骨、火腿什么地挨个拿起捏一捏、掂一掂,看看成色,最后再挑一个自认为最好的。陶亦然会在旁边小声说:“看中哪一个,就选哪一个,不要每个都摸,脏!”老人家意外地看看他,也就不再挨个摸了。

在我们一起去游明孝陵的路上,有路人听到他对我说的话,会啧啧称赞:“他的普通话说得真好!”陶亦然会小声说:“请不要议论我!那是不礼貌的。”

在陶的眼中,有某种特征的少数人就属于弱势群体,“老外”在南京也是少数,所以他常常觉得受歧视。在去中山陵的路上,有个小孩子指着他喊:“老外!老外!”陶亦然气恼地嘀咕道:“兔崽子!”小孩子的父亲变色道:“你说什么?”于是陶亦然清晰地回答说:“我说他是兔崽子!”那父亲气得摩拳擦掌要揍他,陶看那父亲比较胖,便道:“你长得胖,别人指着你喊‘胖子’、‘胖子’,你会不会生气?”那父亲一听有理,遂息了怒气,赔了个不是,然后二人友好分手。

陶亦然对抽烟很是反感,常常跟我说他掐人烟头的故事。在快餐店、超市、银行等公共区域,若有人不自觉地抽烟,他就会不动声色地挨近那人,然后猛地掐住那人的烟头扔掉。他这一招屡屡得手,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付款时发生的,前面有位男子抽烟,他悄悄伸出手,挨近烟头……这时他身旁的朋友诧异地问:“你在干吗?”他回头解释:“我要掐一个人的烟头……”此话被人听见,那男子用手肘护住了自己的香烟,结果差点发生一场打斗!

可惜我从未亲见过他掐人烟头的壮举,深为遗憾。

后记

陶先生的“异国情调”

陶亦然是我记忆中一个有趣的名字,但他似乎害怕别人想到与他英文名的相似之处,仿佛他的本质应该用中文才能揭示出来。记得几年前我受邀去南大讲小说,这个有着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佬,就像个喜好探索的优等生坐在教室第一排。他第一个举手提问题,发音和用词的纯正令我刮目相看。后来他请我去他的住处吃晚餐,主动弹奏了他创作的吉他曲,我很惊讶他对艺术中现代个性的狂迷。当时我想,行,我们可以做朋友了。我一直把音乐视做一种生命风格。喜欢能被这种风格笼罩的人。

也许是写小说的神经在起作用,我本能地喜欢和普通人交往,喜欢他们没有被声名或于连似的心机扭曲的个性。陶亦然便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一个长得颇有耶稣受难之相的普通人,这种长相似乎孕育了他对美国文明的悲观情绪。

在他眼里,美国存在种种社会问题,是问题的合众国,他的这个经验应该说吸引了我。当他用欧洲或中国知识分子的口气来概括和评价美国,我意识到他不得不为他的家乡——美国——的消失,寻找另一种语言。据说他五年前就那么做了,每天花十小时研读汉语,直到可以对英语说:走开,我要把自己安顿在汉语里了。当时我很想看他在汉语中能走多远,我想弄清他不能用汉语表达的自我的是哪部分。

读过他写的汉诗,我明白了,诗意被两种语法争夺着。一旦帮他清除掉美国语法,他的诗意便像珍贵的出土文物给掘了出来。当我把他的汉诗转给《扬子江诗刊》,编辑们感到了震动或说惊愕。他们不费劲就能看出,这是所有美国佬学汉语中所能创造的最高奇迹。记得他的汉诗发表后,曾被当做中国诗人的诗收进一本年度最佳诗歌选本。至此我只能同意语言是人的第二天性的说法,没辙,有的人的天性就是比另些人丰富。

他写完诗歌再来写散文,我就知道他无所不能了。他的确有胳肢读者的那些本钱,散文仰仗依靠的那些情趣,他样样都有。他喜欢昆曲、交响乐、梧桐树、丹麦面包,研读《易经》、勋伯格、巴尔托克、塔可夫斯基……自从我告诉他如何用易经给人算命后,他很快就有了一个算命先生的形象。他的悟性极好,实在懂得《易经》是一个隐喻体系,人的命运都可以据此而生,给人算命不过是类似诗歌的手艺。他的气质也更似一个俄国诗人古米廖夫,有某种中国人不屑一顾的纯洁性(比如公德等)。这些都是可以交织出散文的宝藏。记得看过他写吃丹麦面包的散文后,感觉他的汉语文字就像刚孕育出来的一个新生命,对周围的陌生环境越来越有适应力了。看这个可爱的美国佬说出那些令人感兴趣的“异国情调”,的确能让我们学会如何热爱自己的民族。我想对一本书来讲,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既是事实也是愿望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不是老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陶亦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636820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3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