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咖啡馆遇见莫扎特/了如指掌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咖啡馆遇见莫扎特》由朱利安·拉仕顿编著。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短暂的35年生命中,他惊人地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在自己创作的曲目中融入了独特的创意和美丽。如同他的音乐一样,他的谈话内容也充满了生命力,让你发现他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焦虑、对成就的的看法,以及他和朋友、家人、对手、赞助人……和他们的金钱之间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关系。

内容推荐

《在咖啡馆遇见莫扎特》由朱利安·拉什顿编著。

《在咖啡馆遇见莫扎特》内容简介:莫扎特是个天才,他的音乐让我们心醉神迷。他就像一块清澈透明的水晶,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他的旋律、节奏与和声,就是大自然的本来风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坐下来跟这位一袭红衣、戴着发卷的音乐家一起喝杯咖啡吧。他会为你讲述短暂的三十五年生命中,他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以及他与家人、朋友、对手、赞助人之间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关系……

目录

序言/9

导读/13

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1756—1791):生平简介/17

现在,谈话正式开始/35

奠扎特其人/37

莫扎特和他的同行/43

一个普通的丈夫/51

工作中的作曲家/57

从学生到老师/65

萨尔茨堡岁月/77

远走他乡/87

维也纳,琴键之城/93

娱乐皇帝/99

关于政治和反叛/105

多样而新奇:莫扎特的器乐曲/111

歌剧人/117

道德意义:莫扎特的歌剧/125

宗教音乐、信仰和孝道/l39

安魂曲/149

NOTES/154

REFILL?/155

试读章节

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1756.1791):

生平简介

“莫扎特”这个名字会引起一些遐想——他是一位作曲家,他创作的乐曲十分美妙,悦耳动听;他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他是一位曾被忽视的艺术家,他英年早逝,并且被当做乞丐埋葬。前两种印象是正确的,但后一种却经不起推敲。莫扎特逝世时35岁.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了。他的讣告使他跻身于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的行列——他完成了鸿篇巨作,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他死于自然原因,并且在没有动用多少财力的情况下被体面地埋葬了。他债台高筑,这也是事实,但是.正当他的前途目趋光明的时候,死亡降临了——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他正在创作一首关于死亡的弥撒曲。如此浪漫的情境自然会引发传奇的诞生。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1719一1787年)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作曲家,后来晋升为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管弦乐队副指挥(音乐总监)。

玛利亚·安娜·莫扎特原姓佩尔特(1720—1778年),为她丈夫生了七个孩子,活下来并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出生于1751年7月的玛利亚·安娜·沃尔布加·伊格娜提娅(即人们熟悉的娜奈尔)和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的乔安尼斯·克里所斯托莫斯·沃尔夫冈吉斯·西奥菲勒斯。这个男孩的前两个名字很少使用,对家人而言,他是沃尔夫冈,也就是人们熟悉的沃弗尔;对外人而言,他则是莫扎特——甚至对他的妻子而言也是如此。与西奥菲勒斯(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上帝的宠儿”)相比,他的家人更喜欢用德文同义词戈特列布;至于阿马迪厄斯这个拉丁文表达方式也只是在他去世之后才普遍采用。

莫扎特的生平分为两个阶段。从出生到1780年,萨尔茨堡这个独立的小州是他的故乡,从出行到归来,这里一直是他生活的中心。而他最后的十年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府维也纳度过的。传闻表明,莫扎特15岁时就已经在抚弄键盘并尝试作曲了。他开始成为一个熟练的小提琴手,然后又用与小提琴同源但体积稍大的大提琴来演奏室内音乐,但他最早是以键盘天才而闻名的。在多次旅行中,莫扎特对外语和各种音乐风格的学习如鱼得水。尽管从未上过学,但他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他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广泛的阅读面,并且开始留意到当时的智性思潮。

利奥波德很快便意识到,他的颇有天赋的孩子们(同样,娜奈尔也是一位有天分的音乐家)可以为他提供逃离萨尔茨堡的机会。这个城市是与世隔绝的,它被看成是——特别是被晚年的莫扎特看成是——一个粗野的乡下,但是这里的贵族与教士同王国的其他地区联系紧密,他们也往往是有益的赞助人。莫扎特一家最早的旅行是离开萨尔茨堡前往慕尼黑和维也纳(1762年).这一举动开始了他们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通常是有益的,但其间也充满了挫折。自1763年6月起,莫扎特一家的又一次旅行持续了三年多,并以较长的篇幅登载在萨尔茨堡地区发行的小报上.目的在于维护利奥波德在那里的地位。

在德国、巴黎和伦敦,童年时代的莫扎特见到了顶级的音乐家,并在特意挑选出来的观众——贵族和知识分子面前演奏。奠扎特一家在伦敦住了一年多,那里的音乐文化以意大利风格为主,这一点正适合莫扎特家族(他们鄙视法国音乐)。这座城市同样吸引着德国音乐家,特别是亨德尔”l,他逝世后一直没有被人淡忘;还有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他是约翰-塞巴斯蒂安最小的儿子。在伦敦,莫扎特创作了键盘乐曲,他最初的几首奏鸣曲”‘也是在这里发表的。他还学习声乐课程。莫扎特家族的孩子们是大众好奇的目标,也是准科学研究的调查对象,关于他们的一份报告被呈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在归来的旅途中,莫扎特~家游览了荷兰,并再次参观了巴黎,直到1766年11月返回萨尔茨堡。利奥波德收到了赞誉和金钱——还有诸如鼻烟壶这样的礼物,一旦回到家。他就可以把它们当做货币来使用了。他这笔可观的收益是否能够证明,让孩子们直面旅行的严酷是正确的呢?或许不能。但是,利奥波德由衷地相信,上帝赐予他的奇迹,必须展现给全世界。

利奥波德继续筹备着逃离萨尔茨堡的计划,并希望借助儿子的天赋最终获得一个高薪职位,即成为管弦乐队指挥。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日臻成熟,很快就和比他年长的孩子们打成平手。他创作了一首清唱剧的片段(“第一戒律的义务”)、一首简短的拉丁歌剧(《阿波罗与雅辛托斯》)以及为数众多的宗教音乐。在他的世俗音乐作品当中,有几首小夜曲是在大学学年结束的庆典上使用的,结合了交响曲和协奏曲的元素。莫扎特还为地方音乐家和访问音乐家创作了协奏曲,其中包括五首小提琴曲和他最初的几首键盘协奏曲,还有几部交响曲。

他渴望创作歌剧,这也是他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主要机会。1767—1768年间的维也纳之行因一场天花疫情而中断,莫扎特一家逃往波希米亚。当他们重返维也纳时,因为皇帝约瑟夫二世对戏剧充满了浓厚兴趣.利奥波德相信有必要让他年幼而富有天资的儿子创作一部歌剧。但是,剧院的管理人员并不这样想,相反,他们对这个男孩的能力提出质疑。莫扎特的第一部喜歌剧(意大利喜剧)《虚伪的善意》被拒绝了。随之而来的狂怒使利奥波德疏远了维也纳的那帮意大利音乐家,他不信任他们了(在维也纳和在萨尔茨堡一样,按照惯例,他们拿到的报酬总是高于同等水平的德国音乐家)。更为严重的是,利奥波德或许已经激起了皇室的愤怒。在莫扎特一家回到故乡之前,这个12岁孩童的第一部德国歌剧——短喜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1768年)得以上演,第一次展现了他的天主教弥撒曲的宏大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家族的名誉。P17-21

序言

我对莫扎特的毕生喜爱始于12岁的时候,我那浪漫的、具有贵族美气质的教母带我去格林德伯恩观看《魔笛》。我被这部作品的魅力征服了:它的美始终徜徉在我的生命中,我为它倾倒。然而只是到最近,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喜爱莫扎特胜过其他作曲家。

奠扎特属于一个对我毫无吸引力的历史时期——那个时代盛行虚浮之风和施粉的发式。西方最“神圣”的作曲家似乎不大可能出现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用“神圣”这个词来形容莫扎特或许会引起一些惊讶,可我确实相信.莫扎特的《魔笛》与克利须那的长笛有关联。同样地,就其神圣性而言。莫扎特的音乐总体上也可以与波斯和印度的细密画相媲美。当然,我并不是说,莫扎特自己在精神上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上帝利用这个身体虚弱的人,向世界传达着童真般的永恒想象力和莱拉的神圣世界。——这二者用一个梵语词来表示,意思就是“神圣的游戏”。

莫扎特就像一块清澈透明的水晶,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同样,他也是迄今为止最富有自然风格的作曲家。他的旋律、节奏与和声。就如同大自然本身的原始风貌一般,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可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先于我们这个时代而存在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突破既成范围的限制。与我知道的任伺作曲家相比.莫扎特的音乐更加富有阴柔之美.也更加让人心醉神迷。他为普通事物赋予了非凡的品质,在他笔下,一切都变得神圣。他随处可以听见上帝的声音.他的每一个歌剧人物,从萨拉斯特罗到帕帕盖诺,再到《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和唐·乔瓦尼,都唱出了上帝的狂喜。他情不自禁,因为他就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刻不停地庆祝着生命的狂喜。

很多学者之所以喜欢仔细研究安魂曲,或是《唐·乔瓦尼》中的大统领不同凡响的出场曲,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喜爱创新的缘故。但对我而言,感受到莫扎特作品中的神圣色彩并不是在这些时候.例如《唐·乔瓦尼》中泽林娜的那段轻唱“可怜的马赛托”。她的嗓音如此美妙,让人无法抗拒。这激起了我所有的渴望,引发了我对所知的一切真与美的思考:在一个孩子眼中,当泽林娜把她的怦然跳动的心交给马赛托的时候,她也化身为上帝的一声心跳。我经常演奏这支曲子,而且发现,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音符,整支曲子就会支离破碎。每一个简单的间隔和神圣的和弦都是如此完美,再次显示了这首曲子应属天籁之音。

对我而言,莫扎特恰恰表现了苏菲派所说的“上帝的本质”。用这样的语言来称赞莫扎特,就将他归入了一个独特的类别,游离于西方音乐界的总体标准以外。从本质上讲,莫扎特在我面前展现了一片天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咖啡馆遇见莫扎特/了如指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朱利安·拉仕顿
译者 王昭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669050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7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