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事先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写的是作家父亲阿尔贝·博达尔在中国四川的往事,它跟《领事之子》、《安娜·玛丽》组成了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带有自传性质的三部曲。作家的父亲阿尔贝·博达尔在他三岁那年调任法国驻成都领事。当时的成都既是川滇军阀势力斗争的矛盾焦点,又引起了英法两国的殖民利益冲突。围绕着鸦片和军火贸易,一条连接河内到成都的铁路计划在领事先生脑中慢慢成形,于是印度支那总督梅尔兰、青红帮头子杜月笙、云南军阀唐继尧、法国政治流氓杜蒙纷纷卷入了臆想的阴谋之中……

本书获1973年联合文学奖!

内容推荐

领事先生阿尔贝·博达尔是我的父亲。父亲几乎为法兰西的中国事业贡献了一切心力,他虚慕荣华、喜怒无常,又多愁善感、玩世不恭。而母亲总是带着蒙娜·丽莎式的高傲微笑,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精明虚荣。

在我三岁那年,我们举家从重庆搬到了更偏僻的成都——这个充满了鸦片、粪肥和麝香,充满了乞丐、小脚女人和“小花”的城市,也充满了四川军与云南军的对峙,充满了英国与法国的利益争夺。四川的罂粟花诱惑着上海的资本家们,上海的军火吸引着四川的军阀们。在各种情势威逼利诱下的父亲,开始梦想修建一条从河内到成都的铁路,梦想着以此晋升总领事,于是印度支那总督梅尔兰、青红帮头子杜月笙、云南军阀唐继尧、政治流氓杜蒙纷纷卷入了臆想的阴谋之中……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试读章节

第一部

少妇饱满的前额上覆着浓密的黑发,嘴角挂着谜一般的微笑。她注视着峡谷的入口:那像是个洞。丈夫站在她身旁,神情威严持重,衣服纤尘不染,磨洗过似的。他胡子刷得挺翘,分头一丝不乱,开口也得体恰切:“别害怕,宝贝儿。”帆船一晃。中国舵手趴倒在桅杆上,受刑者一般。周围,江水打着漩。

一年前,安娜·玛丽在小镇昂热结了婚。眼下,二十多天来,她正沿扬子江溯流而上。上海,那个白人、有钱人和南方绅士的大都会,早已幻化成往日的泡影。后来,开来了一条锈迹斑斑的汽船,船长是个两眼血红的英国酒鬼。这家伙对什么都瞧不上眼,特别是那些瘤子一样挤在行李中间,攒聚在甲板上的中国人。之后便是港口、码头、装货、卸货、租界俱乐部里的招待会、筵席、高谈阔论——尽是耀武扬威的殖民主义那些繁文缛节,文质彬彬地搀和着法国式闲聊和英国式玩笑。威士忌。西装革履、红光满面的胖子。训练有素的中国仆人,对宾客的谈话充耳不闻。酒桌上的谈资,总也离不开生意和混蛋黄种人干的龌龊事。在丈夫赞赏的目光下,安娜·玛丽开始小心翼翼地学习操练这一整套礼仪,她听见他的鼓励:“好,很好。表现不错。”先生露出满意的微笑,而她却不以为然。

又来了一条汽船,更旧,更破,挤得更厉害。“船老大”是个身家不明、脸色铁青的肥佬儿,人称“oId china hand”。他对中国水手一个劲儿地叫骂,水手们却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地迎合着。 四周,一切都糜烂了。昏黄的雾压住一大片黏糊糊的水,无边无际,汩汩作响。中国人,簇拥在各个角落里的中国人,麇集在跳板、木筏、舢板上的可有可无的中国人,他们喝的就是这生了锈的水。漂浮的民族。安娜·玛丽不时瞥见一角风帆、一截桅杆。但那图景很快便闪到一边,不见了。有天晚上,一只小船被撞开了花,船上的人吞没在江水里。安娜·玛丽乘坐的大船没有停。那一刻,船长正对着酒瓶开怀畅饮。天朝的乘客个个面不改色:眼珠一转不转,眉头一皱不皱。安娜·玛丽猛地跳起来,丈夫却一把抓住她的袖子: “别作声,这不合适。”他在教她适应中国。

终于,景象不再是虚无。出现在安娜·玛丽眼前的,是古老中国蛮荒的壮美,是她奇异的形貌。寺庙里鬼怪林立,飞檐上腾龙舞凤,塑像神态夸张,城墙雉堞连绵,环环相套的宝塔宛如直立的毛虫,颤颤悠悠的钟声袅袅不绝。一个小港湾里,“木架”上,一双双眼睛注视着:那是帆船的眼睛,注视着扬子江峡谷的水神布下的陷阱。汽船不再向前开,前面的水路得另租一条小木船。

星期天中午,安娜·玛丽在帆船上做起了噩梦。有个梦很吓人,她梦见自己被囚禁在一个幽深、狭小的监狱里:一个通向神秘之国的洞。这里不再有真正的阳光。一束昏暗的光线顺着两三千米高裸露、光滑的峭壁射下来,那峭壁夹江对峙,气势压人。绝壁之下,是深幽的水。这壮观的走廊,这江水的走廊,裁山而过,九曲回肠,蜿蜒不绝。峭壁如刀削,赭石似生肉。有时候,峡道又是一暗,瞬即染上丧葬的铅灰色。

怕。丈夫握住安娜·玛丽的手。他么,这峡谷,他从前曾沿着这里溯流而上。那是季风时节,被囚住的江水涨起了四五十米,只见一股流、一束光。那是剑刃,是刀光,在漩涡、湍流中激烈交锋。江心的大船像陀螺一样拼命打转,直至散架。而那一条条小帆船,从高处飞冲而下,一头撞在被江水冲刷蚀损的巨礁上,粉身碎骨。水流急转直下的地方尤其危险。这是以险著称的地方,船、人,一旦在这里触礁,便立刻被深水吞没,冲到低处平原上,扬子江铺展开来的地方。

丈夫在安娜·玛丽面前表现得很勇敢。他告诉她,现在是枯水期,没那么危险。而事实上,她眼前就是一片帆船墓场。每一角江湾里都垒着残骸。旱季的扬子江不会狂澜汹涌,可它仍然咆哮着、翻腾着,白花花一片。浪花团绕着刀片似的礁石,无数小船在这里葬身鱼腹,却从来没人想到把它们炸掉。

安娜·玛丽得时时刻刻面对这惨不忍睹的天灾,这狂纵无度的江水,这百转千回的峡谷。江涛雷鸣不息,单调乏味。大自然惊心动魄,叫人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只能看见被水卷走的帆船上死命挣扎的人影。她坐的船一步一步顺着峭壁上凿出的狭道前进,这竟是路。拉船的、拖船的,是一队赤身露体的汉子,身上正挨着工头的鞭笞。这些拉纤的苦力,悲惨的社会最底层,几乎都在二十岁上便死去了,不是被打死,就是活活累死。安娜·玛丽听见他们“哎嗬哎嗬”的喘息声。

身着素衣的安娜·玛丽和丈夫不时瞟一瞟俯临江面的尖崖,担心强盗们会随时从上面冲下来。强盗么——先生有经验,他得同他们交涉、谈判、砍价。 瞧他们杀气腾腾的假客套,翻脸就能跟你拔刀相见,放你的血,要你的命。丈夫的忧虑也萦绕在安娜·玛丽的心头。此时,光线亮了些,一直照到她脸上,好像峡谷张大了似的。原来,缓坡上裂开一条缝,一道口子,一个山洞,里面窝着一座庙,庙里,两尊爬满铜绿的佛像高高在上。

钟声响起。是祷告,还是信号?苦力们拉纤的小道上站着个穿长衫的中国人,那黄脸郎的面皮上皱起微笑,油滑、狡黠、和善、滑稽。这笑的后头,究竟藏着怎样的威吓?怎样的谄媚?怎样的诱惑?怎样的贪婪?帆船停住了。苦力们幸福地蹲下来,大人物登上了岸——法国“翘胡子”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宝塔里运筹帷幄的强盗们派来一个信使。听着丈夫和那家伙用中文交谈的沙哑声音,安娜·玛丽笔直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没了知觉。谈话从谦卑的寒暄、阿谀开始。旋即,来访者脸色一沉,理直气壮起来,不时还要硬上几句,好像在下最后通牒。安娜·玛丽明白,这是游戏。因为在中国,一切都是游戏,赌注是他的脑袋、别人的脑袋、所有人的脑袋。

丈夫脸色刷白,用法语跟安娜·玛丽嘀咕道:“这帮强盗要两千两,一大笔。如果给了他们,肯定还会要得更多……”她看见宝塔里冲下来一伙人,扎着头巾,缠着子弹带。“别太贪了。”她告诫又在操着中文吹毛求疵的丈夫。

一支银箭亮起在扬子江上。汽笛拉响了,螺旋桨剧烈地搅动水流,军号吹起来,桅杆顶端,三色旗迎风飘扬。随即,炮弹开始轰山。是法国炮舰。信使不见了,强盗们也消失了。军舰好不容易与帆船对接成功。从不多虑的安娜·玛丽登上舷梯,丈夫紧随其后。海军军官们敬礼欢迎。乘着这艘军舰,夫妇俩抵达了重庆。

P1-4

序言

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先生从中国打来电话,跟我说他和他老师还有他两个优秀的学生合作翻译了我丈夫吕西安·博达尔有关中国的三部曲:《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和《安娜·玛丽》。我感到非常高兴。许钧教授是我们家的朋友,他曾多次到巴黎来看望我们,吕西安很开心地跟他谈写作,谈翻译。我知道对许先生来说,翻译是文本的生命在另一个社会与文化空间的延伸。

我丈夫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对他来说,中国有魅力,有奥秘;有美德,也有流弊;有幸福,也有不幸。他一直牵挂着她,对她有恨,也有爱。这三部小说是他的尝试,他一次又一次,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度。关于文学创作,我想还是让我的丈夫自己来讲。下面是十几年前,他对《观点》杂志的读者说的一席话:

写作万岁!对我来说,写作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提到写作,我便感觉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进入我最隐秘的地方,如同问自己,我如何呼吸,我为何而活。恰恰我害怕私密,同样地,我也厌恶陈词滥调,不信奉教义教条。但是,姑且试一试吧……我是一个笨拙、粗心、傲慢的人,没有多少能力,遇事待人又爱钻牛角尖;对所谓的娱乐,我不太感兴趣;甚至,难以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这一点,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很遗憾。别人认为我不易亲近,我宁愿自己不受到任何影响,超脱地看待一切。然而,与世界如此格格不入的我却承蒙上天的眷顾,拥有一种神奇的禀赋,观察的禀赋。因为观察,所以我必须写作,出于莫名的、急切的需要,我要感知,继而怀着自豪,用词句加以表达。由此,我获得了新生。写作,曾经是、也依然是我的天职,我的避风港,我的支柱。

我说写作是一种需要,显然,我要探询的正是“需要”一词。需要从何而来?来自怎样的忧愁?又是来自何种怀旧的心?我的童年异常精彩,少年时又享有各种特权,我曾经自认为是外交家,看遍世事,或是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偶然因素,我成了记者,甚至绝对权威的专家,杰出的通讯员。杀戮、骚乱、战争、革命,我从中脱颖而出:这般的混沌,我乐于介绍它,控制它。似乎我个人存在着一种风格。凯塞尔(Kessel)——我一直认为他很欣赏我——谈到我时,他曾引用了科克托(Cocteau)的一句话:“没有文学流派,只有医院”,又补充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特殊的医院,不向任何一位名医求救,因为我从“自身也是惟一的血液”中汲取一切。

然后,我渐渐老去,我已经厌倦了混杂在麇集的人群中。我筋疲力尽,难堪重负……尽管如此,我依然享受着无穷的、难以想像的乐趣,写作像是美妙的麻醉剂,始终支撑着我。我开始梳理以前的电文,整理文书。有人对我说,我在不知不觉中触及了某种故事性,虽然我并不十分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小说让我敬畏。是我的挚友,编辑让一克洛德·法斯凯尔(Jean—Clalade Fasquelle)一直鼓励着我。

一阵眩晕向我袭来!我看着自己,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我曾经走过的路,我曾经经历的一切,我曾经感悟到的种种……再也没有尽头。逝去时光的深渊中浮现出以前的瞬间,画面,情感,还有几张面孔,我不禁陶醉了。我可以重新演绎这场戏,重新赋予它生命,以探究内在的奥秘;我甚至可以创造出另一部戏,许多其他的戏。我亲爱的母亲,奇妙又肮脏的中国,法国式的激情,女人,权力,所有的一切又都回到我的手中。小说引领我进入至尊的境界。

而现在,我这位可怜的王者为人掌控,却乐此不疲,沉浸在词语的海洋中,如痴如醉。我发觉词语是那样冷酷,那样挑剔。为了它们,我不得不每天工作,无休无止,比人们所说的要艰苦得多。从来,我都不作任何规划,任凭想像随意驰骋,正是我内心深处这股难以名状的力量唤醒了无数幻觉中的人物,我无法控制自己。人物和词语自然地来到我的面前。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激烈战斗:我修饰、删改,但不断遭到抵制,小木偶们一时离开了,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回来,我威胁他们,我承受煎熬,我兴奋不已,因此我也获得无限乐趣。

写作就这样诞生了,有人将之比作滚滚的扬子江。丰富的词语,一种所谓处于险境的文学体裁,我便由此慢慢迫近那些对我而言可以洞察的真理……这是多么可笑的异想天开!我厌倦了,其他的,我丝毫不感兴趣。风烛残年之际,我惟有一个信念:小说是解释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或许也是惟一的方式。写小说的人走进梦境,并邀请他的读者同入其中。我也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梦想,必将走向死亡。

是的,写作可以超越死亡,写作万岁!几年前,丈夫离开了我,但他的作品今天仍然还活着。通过翻译,他作品的生命在延伸,在丰富。我最衷心地希望——我想他也同样希望——他能在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那是他儿时的中国,是他永远的梦。

玛丽-弗朗索瓦丝·勒克莱尔。

2006年11月28日于巴黎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丈夫(吕西安·博达尔)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一直牵挂着她,对她有恨,也有爱。这三部小说是他的尝试,他一次又一次,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度。

——玛丽-弗朗索瓦丝·勒克莱尔

吕西安-博达尔的自传体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读者,凭借的是对传统中国丰富细致的描写。他行文运墨很容易使人想到浩浩奔泻的黄河。

——迪迪埃·塞内卡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事先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吕西安·博达尔
译者 陈寒//沈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6748
开本 32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