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锦书来(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林徽因:“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

《此去经年》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4年1月第1版

1927年2月6日,林徽因在美国费城写信给胡适,想请他从纽约到费城,为“彭校新创的教育会”作讲演。信中说,这个会和讲演本来“极不要紧”,只因她十分期待和胡适“聚会晤谈”。实在不行,她要争取去纽约见胡适。

林徽因的急切,在信中表达得很充分,她说:“我这两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惨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意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

胡适其时正因参加中英庚款会议而转道美国游历。他对林徽因说的事很认真,去了费城,尽心尽力。用林徽因的话说:“一个小小的教育会把你辛苦了足三天,真是!”“从早到晚不是说话便是演讲真是辛苦极了。”

当然,对林徽因来说,更重要的或是“他乡遇故知”,见到老朋友,听到“狂念”的北京声音,自己也能说些朋友间的掏心话。胡适回后,她致信感谢说:“你的来费给我好几层的安慰,老实说当我写信去请你来时实在有些怕自己唐突,就是那天见了你之后也还有点不自在。但是你那老朋友的诚意温语立刻把我putatease了。”

他乡遇故知的宝贵,也许就在偶然、短暂,可遇而难求。欢叙过后,各有其事,终要分别。续谈只能靠笔,靠纸,靠书信。林徽因算着下次和胡适见面的可能时间,是“大约还有一年半”——半年后,胡适将回国,她还要“再留美国一年”。

当时,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林徽因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据说她是到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一代才女,远在大洋彼岸,牵动着此岸几位才子的心。

1925年5月22日,徐志摩写信给林徽因说:“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林徽因的情感生活及影响,涉及当年多位名流,错综微妙,热望与失望,理解与误会……难与外人道,却愿意对胡适这样善解人意的朋友讲。

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写信给胡适说:“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同一封信中,林徽因还提到了“叔华女士”,希望“叔华女士若是有暇可否送我几张房子的照片”,“她母亲的院子里就有我无数的记忆”。字里行间的语气,应是友好、信任、期待的。看来她们是同一所房子不同时期的主人,徐志摩又属于她们共同的好友。这种关系是暖人的。

谁知世事难料。徐志摩遭遇空难的突然变故,其书信的归属与处理,导致与他密切的几位未亡人关系生变,甚至出了纠纷。林徽因身处其中,一些传言使她感到委屈,认为起因全在凌叔华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她写给胡适的信中说:“志摩刚刚离开我们,遗集事尚觉毫无头绪,为他的文件就有了些纠纷,真是不幸到万分……事情已经至此,现在只得听之……这一桩事的蹊跷曲折,全在叔华一开头便不痛快——便说瞎话——所致。”

接下来,林徽因罗列十二条文字,谈她经历的事情始末。多半年前,徐志摩与她说起他俩在英国的一段事,表示自己的“康桥日记”放在家乡硖石,可以找出给林徽因看。如果她肯要,他愿意给她,以便同林徽因保留的徐志摩当年写给她的信合并收藏。

徐志摩去世后,朋友们开会讨论“悼志摩”事,凌叔华于当晚约叶公超去看徐志摩遗留的日记。叶公超在凌叔华那里看到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并告诉过林徽因。徐志摩追悼会的次日,凌叔华到林徽因家,说想要点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以便由她编成一种如“志摩信札”的读物。

林徽因告诉凌叔华,“旧信全在天津,百分之九十为英文,怕一时拿不出来,拿出来也不能印。”说过,林问凌:“听说你有志摩的“康桥日记”在你处,可否让我看看?”这一问,让凌很不高兴。她语无伦次地说:“是!不是,说不清……”又道:“似乎——本是——”林徽因信中告诉胡适:“问此话时,她的神色极不高兴。我大窘。”

此后,林与凌约好时间,去凌家取徐志摩的“康桥日记”。林准时到凌宅,凌不在家,留信告:“昨归遍找志摩日记不得。”林徽因想起旧事——“志摩常说‘叔华这人小气极了’。”她把这话写给胡适,又说:“女人小气虽常有事,像她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大方点才好。”

P106-110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做过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远古的纸草》《纸年轮》《过去的先生》《晴耕雨读》等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书信类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存在,值得珍重。我的阅读视野远不够开阔,也不作专题收集,只是稍加留意,就如此醒脑益神。这本小书,就是从书信类读书随笔中选出的一些文字。微信时代,纸质书信凤毛麟角,四顾茫然,大概只能回到历史中找寻。《任鸿隽陈衡哲家书》那样美好的书写会代代相传吗?《以赛亚·伯林书信集》那样浩瀚的挥洒会后继无人吗?如果可以乐观,谨以此书致敬;如果只能悲观,谨以此书致祭。

——张冠生

后记

致敬或致祭

本书的文字,是“补课”所得。

“补课”的原因是缺课,缺课的原因是“文革”。

1966年,我十二岁。过了暑假,该读小学六年级。拜当年教育所赐,那时已能读厚本书,即便繁体字的“三言二拍”,也可连猜带蒙地看了。

暑假未至,“文革”火起。

六年级才有的历史课和地理课,本在强烈期待中,顿时乌有。

学校图书馆贴了封条。街上一堆堆的书,成了“封资修”标本,被人泼上油,点上火。那些书,来自知识分子的一问问书房。

初有阅读能力,突然失去正常阅读条件,如此十年。

缺多少课?实在难计算。十年后,作为“七七级”重归课堂,求知若渴,却因恢复高考系临时决策,仓促得很,人校报到后,连教材都还不全。

“文革”十年,缺课不止十年,却没有自动生成“补课”意识。

又二十年,一位老先生说:八十岁想起八岁该看的书还没看,要补课。

一语惊心。学贯中西的大师如是责己,我等后生小子焉能安神?何况老先生追加警告:看看世界潮流,不认真补点课,混都混不下去!

再怎么愚钝,有此棒喝,也不能不去补点功课了。

岁近知命,不在学界,没有职称压力,所谓补课,只是补“读”。

十多年来,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承接了媒体一个栏目。开始很随意,到手什么读什么,写什么。后来有所调整,一段时间侧重某一类书,如传记类、日记类、年谱类、书信类……看上去有了点节奏,实际上仍属漫漶无归。

这本小书,就是从书信类读书随笔中选出的一些文字。

书信类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存在,值得珍重。我的阅读视野远不够开阔,也不作专题收集,只是稍加留意,就如此醒脑益神。

很希望联合国能有机构搜求天下所有书信类书籍,供世人浏览。果能如愿,会是个博物馆形态的遗存式存在吗?

微信时代,想看手书纸质书信,凤毛麟角,四顾茫然,大概只能回到历史中。

《任鸿隽陈衡哲家书》那样美好的书写还会有吗?《以赛亚·伯林书信集》那样浩瀚的挥洒有否后人?

如果可以乐观,谨以此书致敬。

如果只能悲观,谨以此书致祭。

2016年6月20日于京西北博雅西园

目录

上辑 把我的心地澄清

 张謇:“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

 梁济:“真堪向天大哭”

 任芝铭:民国扑面而来

 梁启超:勤恳尽本分便是堂堂一个人

 任鸿隽:“但求于实业学问一途稍有贡献”

 张学良:“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

 陈布雷:一日写下十封遗书

 曾琦:“理想的少年中国”

 左舜生:“不赞成则作堂堂正正之反对”

 胡适:“时时要替别人想想”

 雷震:“希望我的孩子多多读书”

 钱穆:“学问深浅一视其德性修养为判”

 杨联陞:“积习先生除未尽,殷勤异域访遗书”

 严耕望:抄写的卡片数量以十万计

 殷海光:“长一双翅膀来芝大求学呵”

 陈之藩:“把我的心地澄清”

 冯友兰:“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

 宋云彬:“我心中有三扇门紧闭着”

 梁思成:“为解决将来之营国筑室计”

 林徽因:“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

 萧军:“我不愿失落了它们!”

 费孝通:“从从容容地读读自己心爱的书”

 梁从诫:“美国梦?有什么了不起”

 王仰晨:结怨了有势力的人

 沈昌文:“这些宝贵的信函”

下辑 只向极少人敞开心扉

 黑格尔:在这样一个难于捉摸的时代里

 托克维尔:“我被最黑暗的阴郁困扰”

 卫三畏:“最后一个箱子已经锁好”

 达尔文:滑铁卢车站有人问这本书

 夏洛蒂·勃朗特:扬名显迹非我所求

 梅森葆:“喜悦在我内心苏醒”

 莎乐美: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

 里尔克: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雅斯贝尔斯:“被搅进了世界史车轮”

 葛兰西:《狱中札记》笔记本积累到三十三个

 本雅明:只向极少人敞开心扉

 伯林:“我只能碰巧捡到鹅卵石”

 怀特:“拿邮票的力气都没有了”

 比尔:亵渎了许多出版社

 斯维特拉娜:“没有别的国家像我们这样”

 后记:致敬或致祭

序言

记住信札文化/沈昌文

同冠生兄相交几十年,这次我才发现,原来他老兄也是文化界信札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

我是出版界的老编辑匠,这一行干了一辈子。干我们这一行的,通信是重要交际手段。我们要常同不少大学者写信,向他们请教、约稿。他们的复示,就是我们的宝贝,值得我们反复拜读,永久珍藏。比如吕叔湘老人家,我几次向他请益之后,他几乎每月给我一封信,畅谈对我所编书刊的意见和看法。我每次读他的来信都几乎感动得下泪,老人家对我帮助实在太大了。

当年我十分喜欢同海外与台湾的书友通信和请教。我觉得,他们对信札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比我们更珍视。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书信被“造反派”抄获往往是致人死命的重要手段。这我所见多矣!

但更奇怪的是,海外朋友的信札大多还注意形式,如用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国内的朋友多不如此。国内的特别是共产党内的朋友来信,我只见过一位海宁查家出身的同志,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余未见过。

读冠生兄此书,我懂得,信札文化在全世界都受重视,因为它既具史料价值,又具艺术价值。这使我又想起一件小事。上世纪80年代我筹备出版一位保加利亚作者写的一本书时,发现书中所引马克思的书信在国内出的有关文集里都只列出原文,不加翻译,原因是那里谈到了性的问题。我们当年连马克思老人家的书信都要忌讳,还谈得上别人吗?

但是,我担忧,在世界范围内,信札文化都会渐渐退化。因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似乎越来越不用笔写信了。有事,发个电子邮件,谁还拿起笔写信?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冠生在做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我祝贺他!

2016年7月

内容推荐

《锦书来(精)》作者张冠生从读者做起,选取现已公开出版的梁启超、胡适、钱穆、冯友兰、萧红、费孝通、林徽因、本雅明、以赛亚·伯林、夏洛蒂·勃朗特、黑格尔等四十余位中外人文学者的书信集作为阅读对象。信件种类繁多,有私信、遗书,也有公开信、退稿信;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师长对学生的教导、伴侣之间的情感交流、学者之间的切磋探讨……作者以学者的眼光,品读这些鲜活有趣且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书信,或结合写信者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或参考其专业成就、交友范围,淋漓尽致地展现真情实感,为读者了解这些文化大家的思想气质、成长历程、家庭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也为读者开掘出一条通往丰富而幽深的人文世界的秘密通道。

编辑推荐

《锦书来(精)》作者张冠生从书信——这种更切近真情的私人化书写中,一窥梁启超、胡适、钱穆、冯友兰、林徽因、黑格尔、本雅明、以赛亚·伯林等四十余位中外人文学者的某个侧面。有血肉情深的舐犊之爱,有撼人心魄的家国情怀;有情感交流,有学术探讨……切点小,探点深。请随作者笔触一起探寻中外人文学者的精神归属,在喧嚣和浮躁中感受见字如面的质朴与纯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锦书来(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冠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406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6
CIP核字 2017020567
中图分类号 I106.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