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晋汾遗踪(民国山西游记)(精)/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大同石窟寺

沉闷的旧京,困人的天气,在浓厚的空气当中,处处都感着压迫;尤其是埋头在研究室的人们,更感觉无聊,听到有人约我们出去游玩的消息,就同困鸟出笼一般,一飞就飞到大同。

事前的头一天,我的朋友方君壮猷,约我一同去逛大同。第二天的午前十时,我们在西直门车站会集,乘平绥路十一时三十分的车出发。那时是初夏的时光,蜒蜒的火车,从绿阴中经过,穿过了无数的山岭,南口的战场,长城的伟迹,苍翠的树木,秀丽的山色,都现在我们的眼帘。火车走过了青龙桥,就是平坦的大路,到了张家口已在夜间八九点钟了。火车在不辨方向的黑暗的夜中前进。一辆似二等而非二等的火车,充满了丘八太爷,恶浊的空气中加了不少纸烟的臭味,而八太爷的谈判又形发生:

“喂!第十九路军第三旅第五营三连的王连长,你可认识么?”

那一位穿着灰布军衣衣服不整的同志,又接着说道:

“三棚的头目王连隍,他已经开了差喇!”

自从谈李副官作了团长发了大财,一直谈到平绥路上的小绺偷了女人的皮鞋故事。由嘈杂的人声中,又归于平寂。八太爷东横西竖,在车中鼾声大作。除了听见汽笛的几声叫唤,还有车轮子不住的走着的响声,一切都归于寂寞了。夜深了,不耐烦起来,到车快要停的时候,我出去车门,看见一片白茫茫的沙土,树林中间有几个灯影。我问了路警,他回答我说:“这一站是阳高,再有一个大站就是大同。”我喜欢极了。不到一个钟头,火车就停下来了,我们就下了车,恰恰是夜中三时四十分。

因为在路中认识了一位北大的学生,他也是从大同下车,他做我们的领导,他教我们住西门内的琵琶老店。但是到了大同,他们店已经住满了客,由琵琶老店的伙计,介绍到车站附近的永义客栈住下。一间被煤烟熏过的屋子,屋子中间只有一个大土炕,炕上摆了一张半明半灭的煤油灯,我多少年不过的外乡的旅店生活于今又形领略。我们少微休息了片刻,吃了点面条,那时天色已微亮了,就托店家雇了一辆轿车,到云冈去。

微明的天色,一辆破旧的轿车在一片沙土上行着,远看着已经颓废黄土堆成的城墙,仅剩下几堆东倒西歪的土块,有一群的骆驼在城边上走,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进了土城的玄冬门里边还有一层城墙,就是新城,然实际上,墙上的炮痕很多,——是前几年阎冯之争打坏的——也不能算是新城了。大同最热闹的地方买卖还不坏,是十字街上四门的四条大街的交叉点。我们经过了十字街一直住西去,出了西门,就到乡间,往西去全是山路,山全是砂碛堆成,一棵树木也没有,仿佛是被火烧过一样,偶然有一棵杨柳好像是插在上面一样。山上出的是石灰、煤末。石炭、石灰的成分,全现在外面,我们一望就可以看见。我们在山边上走,经过了佛索湾,远远看见山腰当中有一片树林,树林的山半腰里有一座绿色的楼阁,涉过一条山涧,不满半尺深的水,车子可以过去,那就是石窟寺。

我们未谈石窟的内容以前,不妨先谈石窟寺简单的历史。

石窟寺是在北魏拓拔氏释昙曜造的,比洛阳的龙门造像还要早五六十年。是北魏初人中国,建都的所在,所以他的石刻也比龙门精美得多。原来北魏太武皇帝太平真君极喜欢道士,听了司徒崔浩的话,崇信道士寇谦之,拜为太师,尊敬老氏,毁灭佛法,把庙和塔全都焚毁了。不久太武皇帝就得了病,他信以为得罪了佛法,改快悔过,把崔氏杀了。太武崩了,子文成立,这时候昙曜正住在武州(就是大同),他劝皇上赶快崇信佛教,修理庙宇,就在武州的西面,离城三十里,云冈山的地方建立祠庙。昙曜的意思是:佛法既然遭了这场损失,非切实的提倡不可。他以为木雕的佛像,不如石刻,石刻小的,不如大的,要是石刻的石像,有几十丈高,那么无论如何,是毁灭不掉的了。P22-25

作者简介
张元卿,笔名白鱼,山西原平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民国诗史、民国通俗小说、天津都市文化。著有《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漫拂书尘》《望云谈屑》等。
崔文川,山西定襄人。现为西京学院图书馆研究员,白鹿书院院长助理。曾任《艺术画刊》杂志主编《艺文志》副主编等。编著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系列藏书票》、《趣味火花》、《趣味藏书票》,《珠玉文心》等。
后记

编选本书时,我们曾找到一些中小学生写的游记,希望通过学生的视角来展示他们眼中的山西,而且希望能有一篇是写偏远地域的,可惜一直没有遇到,有些遗憾。民国学堂的作文簿中常有一些游记,出版社又出过“游记写作法”一类的书,也有人编过学生游记,这说明民国游记教育还是略成体系的。有了这样的教育,才会看到一批批后游者在感叹“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的同时,与前游者共同接受江山胜迹的陶冶,在文化传承上步伐一致,在情趣格调上前呼后应。本书虽未能收录学生游记,但所收游记也大致能反映出前贤在情趣格调上之前呼后应。我们编选这部游记,就是希望后人能在文化传承和情趣格调上追踪前贤,既守护江山胜迹,又留下吾辈足音。

三校定稿前,责编向磊老师建议我对林徽因那篇作些删节,抽去一些从学术上谈建筑的内容,突出她写乡村风情的段落。这个建议是从游记的角度来“整编”名作,集中为读者呈现建筑考察中的游记情怀,非常有见地。我随即按这个原则做了删节,并调整补充了一些原文插图,这样内容虽略有减少,但情怀依旧。

我是山西人,虽然上大学后一直漂泊在外,山西话也早说不地道了,但乡情还在,因为我是从那里出来的,那里有亲人,有祖坟,有记忆。然而那里又是陌生的。我的小学校门早看不见了,中学教室也没有了,放学路上土墙边卖桑葚的小摊也消失了,我的“江山胜迹”已难觅遗踪。山西的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编选本书,真正是神游故国。前贤眼中的山川多是有历史通道的,乡村、城镇、山河,配合得古韵悠然,而这古韵悠然中自然也都包涵着无数个“我”的“江山胜迹”。我原是在这山川之中生活,却未能多走出去领略那远近的风景,实在辜负那的山川清气,但回头是不可能的,除借助前贤游记神游之外,亦惟有合十祝福:“祝福山西,祝福山川。”

本书由崔文川兄初选,我做了增补校订,是两个山西人的联手之作。

编者

2016年12月1日夜

目录

出版弁言

前言

插图目录

第一辑云冈恒岳

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陈垣

大同石窟寺/谢国桢

恒山游记(附雁门关游记)/吴少成

恒岳游记/关颖人

第二辑五台佛光

五台山游纪/蒋维乔

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梁思成

乳山记/陈敬棠

同蒲路原平宁武段视察记/邸毓灵

第三辑晋中风物

游晋祠记/藏园

晋祠游记/我一

天龙山游记/李庆芳

太原通讯/坎侯

第四辑晋南行旅

晋南旅行记/张硅权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林徽因梁思成

记临汾的两大寺/阿芸

初入临汾的回忆/舒湮

凭吊晋南旧战场——从垣曲到长治/希明

后记

序言

一代旅人有一代旅人之看点,民国去今未远,可要说清民国人是如何游山西、看山西的,也不大容易了。编一本《民国山西游记》,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编者所能做的只是尽量让这浮光掠影接近民国旅人的看点。

旅人眼中的山西,不外是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山西的自然风光,北人不觉其异,南人罕言其美,然其历史人文却多得民国南北人士之垂注,可见当时旅人之看点多在历史人文。于是本书乃以反映山西历史人文的文章为主,选编了十七篇游记,按自北而南的顺序,分四辑排列,当时的主要看点大致应关照到了。

入选之游记,皆按其初版文字收录,“的、地、得”之使用一仍其旧,一些不合今天的规范但理解不致产生偏差的时人用语亦不做改动,希望尽量呈现民国文本之原貌,虽然在字体版式上没能实现繁体竖排。选文收初版文字,这是整理文献的常识,但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发现陈垣、傅增湘等人的文章在后来入集时多有改动,一般读者已看不到初版面貌。有鉴于此,本书均按初版照录,力求恢复原状。例如,梁思成的《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通行本是梁氏后来据初版文言本改写的白话文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文采则远逊。这次依据初版收录,不仅意在恢复其文言面目,更在于藉语言之恢复,使其文采、情怀与看点浑然一体,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林徽因、梁思成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多次收入各种文集,却多未能照录初版文字。如通行本中“……两旁有卷耳,略如爱奥尼克(Ionic)柱头形”一句,初刊本并无“爱奥尼克”四字,而今本多有。本次收录,除省却原文中标示附图的文字外,悉按原样照录。林徽因、梁思成在文中称,在探访古建时多对“名胜”表示怀疑,因“名胜”最易遭到“重修”,乃至于“重建”的毁坏,故原有建筑最难得保存。又说:“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故古建筑保存得特多。我们以前在河北及晋北调查古建筑所得的若干见识,到太原以南的区域,若观察不慎,时常有以今乱古的危险。”今天,《纪略》记载的古建筑,有些已消失了,尚在的面目也不同了。是“重修”惹的祸,还是后人自负,“以今乱古”,已不可知。

林徽因在晋汾调查古建时曾写过一篇《山西通信》,可与《纪略》对读。《山西通信》的开篇写道: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当时一般旅人只为着山西的尘土、“醋拌面”叫苦,谁还会像林徽因一样觉得“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

……远地里,一片田亩有人在工作,上面青的,黄的,紫的,分行的长着;每一处山坡上,有人在走路,放羊,迎着阳光,背着阳光,投射着转动的光影;每一个小城,前面站着城楼,旁边睡着小庙,那里又托出一座石塔,神和人,都服帖的,满足的,守着他们那一角天地。近地里,则更有的是热闹。一条街里站满了人,孩子头上梳着三个小辫子的,四个小辫子的,乃至于五六个小辫子的,衣服简单到只剩一个红兜肚,上面隐约也绣有她嬷嬷挑的两三朵花!

“神和人,都服帖的,满足的,守着他们那一角天地”,今人多视此为“保守”,可这却是顾炎武称赞傅山的“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所谓人生的“跌宕自喜”,就是如此的吧。

我们走时总是一村子的人来送的,儿媳妇指着说给老婆婆听,小孩们跑着还要跟上一段路。开栅镇,小相村,大相村,哪一处不是一样的热闹,看到北齐天保三年造像碑,我们不小心的,漏出一个惊异的叫喊,他们乡里弯着背的,老点儿的人,就也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知道他们村里的宝贝,居然吓着这古怪的来客了。“年代多了吧?”他们骄傲的问。“多了多了。”我们高兴的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呀,一千四百年!”我们便一齐骄傲起来。

“走时总是一村子的人来送”,可见昔日民风之好。1982年施蛰存游山西后写了一篇《五台赞佛记》,文中写道:“五台山区大小寺院的佛像,似乎都没有在十年内乱中被毁坏。寺院的建筑物,也都好好地保存着元明清代的原样,这使我有些诧异。但司机同志给我解释:当年这里的‘造反派’,也都是信佛的。原来如此,阿弥陀佛。”看来,建筑老,也要民风好。

林徽因看到的是山西最美的一面,或者说她能领略平凡山西之至美,可民国山西毕竟不都是那样,环境之闭塞,市人之委顿,战乱之侵扰,也都在其躯体上留下了印痕,或多或少映人了旅人的眼中。收入本书的游记也有这方面的内容。至于窄轨火车、架窝等给旅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交通工具,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移动风景,读者看到这些内容,想来也会有一番浮想吧。

谢国桢《大同石窟寺》称云冈的土炕,炕上的桌凳椅,与日本相同;又说当地土语“百”读作“鳖”,与日本“百”字读音相近,“仅少了一个语尾”,“我们可以看见中国文化传到日本的确据”。谢国桢游大同,不只看石窟,也留心民情民俗,还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其所见所闻,处处流露着民国文人的情怀,让后人看到了他们是怎么游山西,看山西的。今人游晋,比前人更为方便,足之所至理应更为辽远,若能像林徽因、谢国桢那样,用审美的、开阔的眼光看山西,而不是老嫌弃气候之干燥、蔬食之粗淡,即便不和当地人一起骄傲那“宝贝”之古老,至少也能获得些了解之同情,情感上就能接近民国旅人。

用有限的篇幅来展示山西的历史人文,自无法面面俱到,相对于真实的历史,任何资料的辑选都只是按某种意愿接近历史真实的主观努力。本书用游记文献来探寻遗踪,接近历史,也是一种带有主观意愿的个人努力。不管这种努力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仍希望基于史实的对话能成为了解山西的基础,希望今天的古迹日后仍为古迹。

2016年9月30日于南秀村

内容推荐

张元卿、崔文川编的《晋汾遗踪(民国山西游记)》是“民国分省游记丛书”中的一本,以反映山西历史人文的文章为主,选编了十七篇游记,分为四辑,按自北而南的顺序编排。本书收录的陈垣、傅增湘等人的文章在后来入集时多有改动,一般读者已看不到初版面貌。有鉴于此,本书均按初版照录,以恢复原貌。再如,梁思成的《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通行本是梁氏后来据初版文言本改写的白话文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文采则远逊。这次依据初版收录,不仅意在恢复其文言面目,更在于藉语言之恢复,使其文采、情怀与看点浑然一体,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此外,本书中还有一批反映乡村和县城的民生状况的文章,是了解民国山西底层生活的鲜活资料。

编辑推荐

《民国分省游记》是以省以及省级市为单位,用游记来呈现民国历史文化生态之丛书。选文首重史料性,同时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科学艺术类考察记,凡记载社会生活较丰富者,均酌情收录。故本丛书所收录之游记,并非皆是传统意义上之文学性游记。

丛书之推出,既想以史料之展示,来复原一些消失之历史细节,也想与读者一道重温先贤观察社会历史之角度与情怀,因此,丛书之核心是呈现细节与情怀,在内容上并不求全。张元卿、崔文川编的《晋汾遗踪》是该丛书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晋汾遗踪(民国山西游记)(精)/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元卿,崔文川 编
译者
编者 张元卿//崔文川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129681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6-12
首版时间 2016-12
印刷时间 2016-1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78
CIP核字 2016282356
中图分类号 I266.4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92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