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不去的时光
内容
试读章节

供销社

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末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穿用都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

那时候,人们的贫富差距还不明显,市场也没有放开,没有所谓的个体户,没有超市和便利店,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所有的吃穿用度均要凭票供应,买粮食凭粮票,买布要布票,买食用油要油票,甚至买肉还要肉票。

自古“民以食为天”,镇上最高大上的单位是粮站,负责每季农户们公粮缴纳及计划内售粮。其次就是供销社了,整个小镇上只有两家供销社,分别位于我家正对门和北侧。

母亲自小受过饥饿的苦,对粮食有本能的敏感。小时候印象中母亲最爱囤粮食,即便这样,因为家里人多,粮食总也不够吃。我还清楚记得别人送来粮票,母亲如获至宝,因为有了粮票就可以去粮站买粮食,否则只能买高价黑市粮。

每顿的餐桌上,尽管都是素菜,母亲也总能变着花样做出可口的饭菜,小时候鲜少能吃上肉,偶尔吃上一顿肉,就会开心好几天,即便如此,这也并不影响我们拥有快乐的童年。

那时没有休闲娱乐去处,没事最爱逛家对面的供销社,那里能满足一个孩子对物质的所有欲望,尽管只有看的分。当然,还有个秘密,每次趴在玻璃货柜底下我都能捡到钱,有时候是五分两分一分的硬币,运气好能有绿色和紫色的纸票,那时候五分钱能买一颗糖,两毛和五毛对我来说无异于捡到巨款了。

对门的供销社,是南北方向一字排开,长条形通透的门面房,一共有八间,黑色裸露的外砖墙,墙体上还清晰地印着“毛主席万岁、社会主义好、为人民服务”等大字。

南北两端各有一个正对街道的大门,三步台阶上去,地面也是砖块铺成的。有两扇小门通到后面的院落,院子里长了一排高大的梧桐和杨树,一整个夏天,聒噪的知了声不绝于耳。

院里有一排矮平房,与供销社门面房平行,这是员工宿舍,林荫庇护,小时候最爱到这里来捡杨树叶,用叶上的柄与小伙伴们的交叉拉拽,看谁的柄先断,断者为输。

供销社八间门面,里面按日用品类别分为四个分管柜台,每个柜台各占两间房的空间。自南向北,分别是文具书籍类、五金灯具类、针纺内衣类,最北边的是布匹。

每个柜台都是相同的陈设,整面靠墙的立式货柜,前排清一色三层玻璃货架,货架靠里那面有推拉门,可以上锁。两个店员负责一个柜台,那时候没有手机,店员上班时一般都会搬个凳子,在玻璃柜台后面正襟危坐,有客人要看商品,店员需要起身拿,碰上总看不买的顾客,店员甩脸是常有的事。

在我记事后,镇上供销社依然存在,但职能已经削弱很多,小镇上已经有了一两家私营小店,人们购物有了其他选择,供销社的管理也日渐松散,有时候一天天地静守着,也没几个顾客进来,阿姨常常坐在板凳上织着毛衣,叔叔则将收音机调到合适音量,赖以打发午后无聊时光。

位于我家北侧的供销社,是专卖油盐酱醋的。这里门面大,足足有四间,房子也更高,但里面到处都是酱醋味,所以我很少到里面玩。不过房前却有一大片空地,我和哥哥常在这里滚铁环,空间大到能够连续拐弯,不会停下来;或是找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用小刀沿着直线挖出几个小坑来,玩滚弹珠。

玩这些我向来不是哥哥的对手,但哥哥每次都还跟我玩得不亦乐乎,估计实在找不到玩伴吧,两个人玩,总比一个人玩有趣。我俩常常双手糊满了泥,口袋里装满了透明的玻璃球,跑起来裤腿呼呼生风,弹珠在口袋里也“嚓嚓”乱响。

网络上曾经一度流行“打酱油”这个词,意思是凑人数、出工不出力,或指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却明哲保身,相当于“路过”的意思。

可在我们小时候,酱油真是打的,一口半人高半人宽的黑釉色大缸,上面两扇拼接的木头盖子,还压了个白布包的什么东西,沉甸甸的,柜台后面全都是这样一口一口的大缸。

每每放学回家,母亲喊:“晓伍,去打酱油!”

于是屁颠屁颠地拿着玻璃酱油瓶,走到隔壁,卖货的姐姐拿着一根竹竿做的长柄容器。下端是没锯掉的空心竹筒,伸进缸里,再往对准瓶口的漏斗里一倒,空瓶基本满了,姐姐用抹布利索地将瓶口擦干净,拿一个烟盒叠成的有点像“妙脆角”形状的瓶塞,往瓶口一放,酱油就打好了。

那时候的盐也没有现在这种成袋装的细盐,都是大颗粒的粗盐,也是要用秤称的,买盐也是我去得最多。我捧着一个黄绿色的陶罐盐钵,往柜台一放,姐姐用铲子铲了往秤上放,每次都是一斤。牙白色的盐,由于颗粒大,吃菜的时候咬到盐粒子是很正常的。

小时候很爱看书,却没钱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趴在卖文具书籍的玻璃柜台上,仔细盯着一本本书,那时候做梦都想拥有一本《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每次一放学就去看,如果这两本书还躺在那,就舒了一口气,只要没卖掉就高兴。

后来开始练毛笔字了,平时用的都是劣质毛笔,在柜台看上一款中狼毫,天天去转。终于有一次鼓起勇气,跟卖货的伯伯说:“把那支笔拿给我看一下。”

伯伯看了看我,半天没有动,一脸鄙夷不屑的表情,半晌,回了句:“你买不起。”

那眼神和语气让我很多年都难以忘记。随着时间流逝,后来我定居省城,每每回家看到他都会主动问候,记忆中的不快早已完全忘怀。

小镇就那么多人家,向来没有秘密可言。谁家贫穷、谁家有钱、谁家丧葬、谁家嫁娶,基本都是人人皆知的。总体来说乡情融洽,在粮站和供销社上班的人,优越感比较强。

也有人缘很好的,卖五金的叔叔就是。镇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叫他小鲁。叔叔家住县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风雨无阻地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往返于县城和小镇。叔叔人很瘦,皮肤白净,高个头,浓眉大眼,很帅,而且人也很热心,经常帮人修个灯修个车的。

卖布匹的沈阿姨是上海人,知青下放时来到附近乡下,在县城认识李叔叔后结了婚。阿姨在供销社售货的时候,人缘是极好的,整条街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为人亲切随和,说话轻言细语,每次量布时都会主动放一两寸给顾客,镇上的人都喜欢在她手上买东西。

阿姨有两个女儿,小女儿亮亮学龄前跟着她,阿姨每天从县城骑车来供销社上班,孩子无处托管,后来放在我们家,所以,亮亮基本上在我们家长大。因为比我小,我小名晓伍,她便成了晓六。

当年,那个用铁皮水瓶盖吃饭,搬个小板凳坐门口,唱着“大海,就是我亮亮”的小毛丫,随着阿姨回到上海,有了自己的家,也已为人母。

亮亮始终对我们都念念不忘,每每在电话里亲切地叫母亲为妈妈,叫父亲为爸爸,已俨然成为我们家一分子,每次见面都会搂抱着我们一起合影,临别时流泪。

到了90年代,市场完全开放,小镇沿街都是私营的杂货店、布店和五金店,购买日常用品,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价格和地点是主要参考因素,或价格更低,或地点更便利,于是更少有人会专门跑去供销社买东西了。

供销社作为一个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逐步削弱甚至丧失了它的功能,紧接着,店员工龄被买断,店面被承包,再后来被全部拆迁,建成商品房出售。

那片门前滚铁环、玩弹珠的空地,和院里的一排杨树,随着那两排门面房一起,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商品房,和房里的主人——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情不自禁地在门前那条路上伫立良久,看看对面,看看北侧,脑子里像是装了台播放机,往日的时光又纷纷浮现。当一段记忆变得无处安放的时候,那种无奈和失望的心情总想找到发泄口。

供销社,这个被刻上时代烙印的产物,承载了父辈和我们太多的记忆,现已消失得干干净净。若干年后,可能只有在词典里才有关于它的解释和身影。

P11-15

作者简介
钟华,笔名林溪,安徽郎溪人。现居合肥。
中文女生,从事销管工作十余年。热爱文字,如影随形,近于不惑,止思践行。文风质朴、淡然,于生活中窥见哲理,于哲理中道明人生。
后记

看得到繁华,摸不到回忆

历时整整一百天,写完了《回不去的时光》初稿,这期间,往事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脑海里翻涌。

成长,其实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每一个明天变成今天,每一个今天成为昨天。如今的我,看得到繁华,却摸不到回忆,那段鎏金岁月像尘封的内存,鼠标点击的瞬间,儿时的记忆、小镇的旧貌,皆一一重现。

都说人到中年,开始变得喜欢回忆往事,于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爱回忆被认为是心理成熟,甚至是逐渐变老的信号。我一直是个不爱回忆的人,也不知是因为心底有意识地抵触,还是因为走了太多弯路,往事不堪回首。

相反,我常常有种错觉,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仍像是二十刚出头的毛丫头,内心里充满激情和梦想,处变不惊地过好每一天,喜欢制订新的目标和计划。憧憬并编织着未来。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种强烈的冲动,想记录下心灵深处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那些童年的记忆,儿时的风景,渐渐在现实中无迹可寻,日久经年,在我脑里也慢慢变得浓烈,随着年龄渐长,成为内心越来越珍贵的东西。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家乡小镇的变化堪称日新月异,当年的面貌已无迹可寻。最初的小镇,只有简单的两条街道,主街是一条柏油马路,每天车来车往,扬尘和喧嚣并存,供销社、农资社、银行、邮局、茶馆、农贸市场、公社大院、汽车站等等,由南向北,分列于柏油马路两旁;后街与主街平行,但是不通车辆,镇上的糖坊、糕饼坊、粮油加工厂和税务所都在这里,两边大都是居民住户。

如今,黑黝黝的柏油路和街道早已不复存在,被灰白色的水泥路和拔地而起的商品房代替,国购广场、亚太新天地、建材城、汽贸城等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商业中心,完全连起了小镇到县城间的距离。

小镇往北不到一公里,曾是上海知青下放的分流农场,如今早已成了县级经济开发区。印象中农场里的小舍、农庄、竹篱、院墙,早已不知所踪,被成片的厂房和笔直的水泥路代替;一座气派的国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矗立在省道东边;一块写着“经济开发区”的蓝色大牌竖在路的东南角。而记忆中那条直通小云家,行走间嬉戏打闹的柏油公路,已是宽敞的双向四车道,两侧的绿化带郁郁葱葱,俨然一副城市的装扮。

犹记得,第一次离开小镇,是十五岁,独自一人到离家三百公里的省城上学。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里一家国企下属单位工作,一张报纸一杯茶。成为每天不变的内容,日复一日地上下班,生活看似惬意,实则重复而单调。一年后,我像着了魔似的想要逃离这个地方,背着家人偷偷递交了辞职信。  终究是要摊牌的,临行前一周,我鼓起勇气,将辞职的事告诉了父亲和母亲,显然,他俩断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脾气暴躁的父亲,指着鼻子骂我“忘恩负义”;母亲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能劝服我。

我坐在一边静默,一声不吭,那一刻,我说什么都是狡辩,都是顶撞,都是不孝。我低头听着父亲的指责,母亲的痛哭流涕让我心酸,但是我不想就这样过完这辈子,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一边想挣脱这种状态,一边责怪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了父母,任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始终没有掉下来。

接下来的一周里,我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撤离计划:将积攒了一年的工资,扣除路费和两个月的生活费,其余悉数交给了母亲,将自己的行李简单打了个包。父亲一直与我冷战,不说一句话,母亲常躲在厨房唉声叹气地抹眼泪。我有过那么一刻犹豫,但事已至此,我只能继续往前。

我选择在中秋节前两天,离开了小镇。那天一早我收拾完毕,提着背包将要跨出家门时,正在洗脸的父亲,一周以来跟我说了第一句话:“要我送吗?”

我倔强地脸都没转,嘴里蹦出两个字:“不要。”

母亲站在门外墙角处,用衣角擦拭着眼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停下,故作轻松,笑着说道:“妈,别哭了,我走了啊,出门挣大钱去!”

脚刚踏上门口的第一道台阶,我突然觉得鼻腔里涌出一股温热,从眼角里溢出,快速滴到门前的石阶上,我紧走了两步,不敢回头,任凭热泪在脸上肆意横流,没有回头,更没用手去拂。

那一年,我十九岁。

当年那种无畏的勇气。那股一腔热血和义无反顾,现在想来,便是年轻吧。

离开小镇后,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先后尝试过各种不同的职业,做过文员、区域销管、省区经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管,在外面跌打滚爬的这十几年里,痛过、笑过、委屈过、伤心过,唯独没有后悔过。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兜兜转转,你无法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会生生念着最初的生活。回头想想,故乡对我来说,从十九岁那年毅然决然迈出的那一步,便注定了这一生对她的执念不忘。

离开小镇这么多年,无论时空流转,或是白发陡增,在外面活得再光鲜,或是穷苦潦倒,回到小镇,我总能迅速变回最真实的自己,没有世故,没有虚伪,没有敷衍,完全是一种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卸下所有的伪装和言不由衷后,那种浑身轻松的感觉无以言表。

每次回到家,和母亲同行,街坊邻里总一脸诧异地问:“这是你家老几啊?”

母亲微微轻笑,答道:“晓伍!”  对方一脸诧异,瞪大了眼睛:“都这么大了啊?!”

每每此时,我总忍不住掩嘴而笑,其实我一直想知道在他们的眼里,我的变化究竟有多大,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其实都还是曾经的模样,甚至老远我一眼就能辨认出谁是谁,他们除了身形佝偻了些,皱纹多了几条,音容笑貌都还跟记忆中一模一样,也许我在他们眼里,完全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个记载了我快乐童年时光的小镇,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见到一处地名,我必须睁大眼睛搜寻方位信息,同时与脑子里的记忆相结合,才能最终确认这里就是曾经熟识的地方。

那些旧时的风景和建筑一个个逐渐消失,就像熟悉的小镇老人们,也在逐年减少。不敢想象,若干年后,再回到那个出生与离开的地方。是否会遇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记忆真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明明过了很久,想起来的时候,却恍如昨日,那些伴随着我年少时的所有人与事、草与木、桥与路、风与月,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写这些文章时,每次要将脑海里的记忆,像抽丝一般,一点一点翻开、拉长、聚拢、重新整理,再变成流畅的文字,写完后,有种人被抽空的感觉。每每徜徉在篇章里,熟悉的景象在字里行间跳跃,仿佛自己又回到曾经、当年,还是那个无忧无虑、自在如风的少年。

蓦然发现,过往的记忆在现实中,被拆得七零八落,细细想来,竟常有断片的感觉,原来记忆和现实之间,早已有了一道深深的沟壑,再也无法填平。

人生成长的轨迹里,每段经历都存在固有的记忆,就像穿过小镇的那条长河,原本是长江支流的支流,在某一地点突然转往不同的方向,虽然依附主体,但从此独立存在。且再难交会融合。

感谢所有关注公众号“彳亍堂”的粉丝们,是你们持续的关注才促成了这本书的面世;感谢“白骨精”的所有小伙伴,在文字校对、文稿润色方面给了我帮助和启发;最后,要感谢我的先生邵武军,一直以来对我的爱、理解和支持,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谨以此书,纪念那些流逝的岁月和回不去的时光。

目录

序言 乡愁不老

一 白驹过隙

 桥下那条河

 供销社

 西门老街

 蜂窝煤

 货郎担

 通讯

 老屋

 电器

 集市

 洗澡

二 乡愁不老

 过年(上)

 过年(下)

 母亲的小菜

 猪油渣

 糖坊

 饺子

 艾香

 生日

 过夏

 雪天

三 那年那月

 外婆

 汤庄

 静静

 钓鱼

 小云

 洪灾

 吵闹的幸福

 白茅岭往事

四 天真岁月

 入学

 六一

 儿时的伙伴

 零食和游戏

 冰棒

 骑车

 野菜

五 如风少年

 春游

 班主任

 音乐课

 食堂

 晚自习

 茶话会

 那些年追过的神剧

六 四季流年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种

后记 看得到繁华。摸不到回忆

序言

乡愁不老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出生于小镇,拼搏在城市的自己,习惯了追逐梦想、奋力前行,时间的长针从年初转到年末,心上便多了一圈年轮。不知几时,鬓间竟浸染了一缕白,光阴模糊了岁月,乡愁却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从未老去。

小镇因一座石拱桥而得名,她叫钟桥,地处江南,隶属郎溪,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境内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桥下那条河,始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郎溪的母亲河,小镇简单至极,却不失江南古镇的烟雨空蒙。

随着年龄渐长,乡愁如酒,变得浓酽而微醺,在无数的深夜里,即便浅尝一口,也会沉沉醉去。曾经一心想要逃离的自己,越来越多地在梦里回到儿时的故乡。

回去了,才发现她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小镇在我眼中,突然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即便如此,这片土地上的日月星辉、石桥土路、只砾片瓦、一草一木,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风景,更仿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友,相隔再久,再见的瞬间,我的心底还会升起无数柔情,温馨又亲近。

河依旧是那条河,桥也还是那座桥,再闻乡音,记忆像开闸的潮水,在脑海里瞬时涌起,思绪像是乘坐了时光机,一点点往前拉,回忆像丝带,越抽越长。

我仿佛看见家乡的夜空中,繁星点点,草丛边流萤乱飞,月光照在河埂上,一块一块发白的亮处,那是下雨形成的水毯。

书中记载了70后、80后一代人经历过的时代印记,这不仅是我曾经的记忆,也是同时代人共有的记忆。

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

《白驹过隙》:弯成一轮月的桥梁,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青石铺成的老街上,竖着段段斑驳的砖墙。

《乡愁不老》:世间熙攘人海茫茫,思乡情一生注定断肠,浓酽如酒微醺泪光,数不尽明月夜诉衷肠。

《那年那月》:秋雨微凉一念心殇,铭记渐远独倚的凝望,岁月如梭时光流淌,透露出挥之不去的伤。

《天真岁月》:童言无忌心波无痕,蓦然回首似清水洗尘,繁华如梦今夕何夕。洗尽铅华忆年少荒唐。

《如风少年》:时间流转举杯惆怅,如今皆四散天各一方,你我曾年轻的容颜,有多少倔强渐渐淡忘。  《四季流年》:一瞥惊鸿梦回故乡,炊烟斜阳青,山绿水长,春生夏长秋收冬种,任时光荏苒记忆芬芳。

文中记载的供销社、录音机、货郎担、蜂窝煤、粮票、书信……这些曾在生活中熟悉的旧物和名词,渐渐成为时代的象征和缩影,若干年后,也许只有在词典里,才能找到它们的解释和身影。

有时,追忆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紧跟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脚步之余,放空心情。让灵魂跟上节奏。那些过往的岁月,连同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人、事、景、物,依旧能够每每忆起,时时回味。

依稀中,仿佛飞过无数的昨天,飞过白天黑夜,飞过流转的时间,又回到当年追逐嬉戏的自己,归来的时候,我依然是那个自在如风的少年,只是少了一些青春的容颜。

忘不掉的记忆,回不去的时光。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回不去的时光》以时间为线索,将作者钟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老景点等串联起来,如描写了上学时淘气的经历,和小伙伴们挖野菜、骑车的快乐时光以及吃冰棍、买蜂窝煤等一些属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集体回忆。

编辑推荐

对于故乡的记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就像出生时刻上的烙印,无法磨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回不去的时光》是一部回忆怀旧的散文集,分白驹过隙、乡愁不老、那年那月、天真岁月、如风少年、四季流年六辑,着力描写了作者钟华青少年时期在故乡小镇上度过的美好时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不去的时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60042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6
CIP核字 201700639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