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断裂的诗学(1998年的文学思想与行动)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三元体制”时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格局。本书通过行动(事件)、文学(文本)、思想(亚文本)三个不同层面的考察,借助循环反复的经验描述,深入探讨了生成这个新格局的内在动力因素,并借此勾勒出一个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精神主题:个体与社会的特殊约定与疏离。这个精神主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话语传统相联系,更与他们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曾念长,男,1978年出生于福建潼平。2002年本科毕业,工作多年,方知世界虽大,唯有一张书桌可容我,遂重返学院。2010年获福州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已出版《中国文学场》和《货币的尖叫》等著作。现供职于福建省文学院。 目录 代序 引论相约1998:一起来听“狼故事” 第一章食指归来:一个断裂原型的浮现 第一节钩沉幸存者:让食指“浮出水面” 第二节代言与独语:食指及其诗歌中的精神世界 第三节意义再生产:有关“食指精神”的叙述 第二章“断裂调查”:行动者的归来 第一节复数的行动:“断裂调查”及其始末 第二节谁在断裂:行动者及其身份问题 第三节问卷与答卷:“空间断裂”及其可能 第三章自我的断裂:朱文笔下的漫游者 第一节垃圾与爱:漫游者及其自我的结构 第二节自我教育:异质世界中的性、疾病和眼泪 第三节自我启蒙:“意义排空”与“无聊叙事” 第四章通往论战:“盘峰诗会”前夕 第一节线索:于坚的“诗歌之舌”与“断裂经验” 第二节选本:从“家谱重建”到“出版竞赛” 第三节诗会:文学社交关系的恶化 第四节回到于坚的线索:理解“盘峰论战” 第五章日常生活的转义:于坚的《飞行》 第一节隐喻:对一次飞行的命名 第二节悖论:把倒置的真理继续倒置过来 第三节反讽:面对新的庞然大物 第六章代与反代:“70后”女作家登场 第一节年龄的秘密:“70后”及其世代逻辑 第二节欲望的秘密:年龄背后的美学渐变 第三节两种时间逻辑:“70后”的断裂密码 第七章众说王小波:不再沉默的大多数 第一节命运的转折:王小波的“死而后生” 第二节话语的狂欢:王小波的“穿越体写作” 第三节可能与限度:王小波的自由观念考辨 第八章思想的和声:自由主义之争 第一节传统之争:对两种自由观念的阐释 第二节主义之争: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 第三节问题之争:“现代化的陷阱”及其出路 第九章两种文学性:断裂的文化诗学 第一节异质文本:文学、行动和思想的话语同构性 第二节语言形式:自由主义之争的两种文学性 第三节欲望形式:续论自由主义之争的两种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的态度: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第一节再政治化:新左派为何是“文学系” 第二节继续去政治化的路径:学院化与市场化 第三节影响:世纪之交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格局 尾声个体的意义与断裂的诗学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断裂的诗学(1998年的文学思想与行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曾念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571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3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70 |
CIP核字 | 2016118343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3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55.00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