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野性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性丛林的描述,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本书图文并茂,极富情趣,展现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国家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特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书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它展示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许多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味道浓烈的野菠萝,缠绕多变的龟藤,在共生黄蜂帮助下繁殖的半寄生树;美丽的箭毒蛙,可爱的蜂鸟,浩浩荡荡的切叶蚁群,顽皮的卷尾猴,凶猛的美洲豹,血腥的吃人鱼,幽灵般的吸血蝙蝠,残忍的鳄鱼……博大精深的亚马孙,精巧无比的大自然!透过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味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内容推荐

野性和原始交融,

恐怖与神奇并存,

雨林的奥妙,

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一个进入亚马孙原始森林进行野外科考的中国学者,在那野生动物的天堂、人类生活的禁地,19个月的科考生活造就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

一百多幅动人心魄的精彩照片,零距离探秘人类鲜有涉足的丛林深处;诸多人们从未见识的雨林生命照片,光怪陆离,作者倾心呈献。

目录

自序:那段刻骨铭心的丛林岁月

序言: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

奔向法属圭亚那

初入丛林,领教雨林的“雨”

热带雨林,难以名状的奇特世界

告别现代文明,开始丛林生活

第一个丛林之夜在野兽的咆哮声中度过

险些踩到毒蛇

与美洲豹捉迷藏

我的主要工作:追踪卷尾猴

遇到种蘑菇的切口十蚁

蜘蛛猴向我进攻

食蚁兽造访努里格

金刚鹦鹉——美丽的大力土

同事玛霞用友善的方式研究箭毒蛙

亚马孙食鸟蛛把同事的靴子当成了“家”

曾经难倒博物学家的奇特动物——树懒

拍摄小蜂乌

与蟒蛇较量

小心吸血蝙蝠

丛林里的“丢人”事件

我得了奇怪的“几何皮肤病”

我的故事成了新闻

一只小鸟把我当成妈妈

努里格人的科学研究

棕色卷尾猴行为生态的新发现

植物的繁殖计谋

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

我有一个希望

后记

试读章节

险些踩到蛇

第一天随法国同事在雨林里转了一罔儿,第二天便开始一个人闯荡了。动身去法属圭亚那之前,我在巴黎的实验室里精心准备了一副皮绑腿,以防在丛林里遭毒蛇咬;在右绑腿的外侧,还配上一把大学时代的同窗赠送给我的蒙古刀,或许在与野兽搏斗之际会派上用场。不知别人的感觉如何,我当时白以为有点美国西部牛仔的味道。

初入雨林,自然不肯将绑腿闲置起来。说实话,独自行走在神秘莫测的丛林里,真有点忐忑不安。但想起中国人“既来之则安之”的古语,胆子便一下子壮了起来。

沿着森林里被人踩出的小径慢慢向前走,东瞧瞧西望望,到处是高高矮矮的藤和树,形形色色的花和果,不知不觉中,已忘记了最初的恐惧。偶然问,不知从何处传来一两声清脆的鸟鸣,使雨林显得更加幽静。

雨林里千奇百怪的植物让我目不暇接。尤其是各种藤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雨林里充满了藤,有圆有扁,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义粗又长,有的则缠成一团。更有一种长满寄生花的藤,宛如丛林巨蟒悬游在卢_树之间。

有一种藤呈凸凹相问的节状,印第安人称之为“龟藤”,传说乌龟可以顺着这种藤爬到天上。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生态适应,它们可以本身缠绕而上,或以嫩枝卷绕支持物而上,或依靠卷须,或依靠吸根向上攀爬。总之是用茎干以最经济的手段攀缘到光照充分的上层,迅速生长达到成熟。

蜿蜒的小径延伸到离河边不远处的陡坡,没有伸进河里却沿着河流的方向拐了个弯儿,但小径与河之间也只隔着一片齐膝深的草。探头仔细瞅瞅,河水不深,清澈见底,还依稀可见半尺长的热带鱼在水中缓缓地游来游去。激情在一瞬间泛起,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冷水澡!什么都没再多想,我拔腿进了草丛。

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隐约感觉一个棍状物在急促地敲击我左侧的小腿。我收住脚,轻轻拨开草丛。天啊!竟是一条后背布满斜方纹、暗褐色的蛇,它有一米半长,尾巴高高地翘着,左右摆动,正打在皮绑腿上。冉看它的头,高昂着向后扭曲,似乎在盯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我一下子懵了,心想:完了,这家伙非给我一口不可。我呆呆地站着,任凭时间悄悄逝去;想抽出腿上的刀,却怕因此惹怒对手而闹个两败俱伤。蛇也保持着僵硬的姿势,似乎没有进攻的意思。

我定了定神,稳住心绪,默念一句上帝保佑,觉得还是走为上策。于是便缓缓地将左腿拔出来,慢慢放在右腿的后边;然后,再悄悄拔出右腿。一步、两步、三步,我一口气退回到离蛇十几米远的地方。这是在雨林中与蛇的第一次遭遇,或许还真是皮绑腿帮了我的忙。

不久之后又有一次更让我惊出一身冷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跟踪卷尾猴群到了一片潮湿的低洼地带。据生态站的“前辈”们介绍,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会遇到蝰蛇。我于是前后左右仔细搜索了一番,没发现“敌情”,便放心大胆地举起望远镜观察我的研究对象。

此时,两只未成年卷尾猴正在做游戏,它们纠缠在一棵粗大的横树枝上,半真半假地厮咬对方。其中的一只可能是被搞疼了,发出“嘎嘎”的叫声。另一只可能是自知理亏,调头就跑;发出号叫者则是不依不饶地追赶,情节颇为有趣。

我眼睛紧盯着两只猴子,快速移动脚步跟踪:忽然,一种本能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第六感觉,警示我地面有危险。我急忙收住脚,低头一看,一条将近两米长的蝰蛇就在我抬起的脚下。此刻,它正高昂着头,望着我,口吐鲜红的芯子。如果我抬起的脚落下,便一定会踩在它的身上,后果也就不堪设想。

我没时间,也不敢多想,轻轻向后退了几步,绕出几米远,继续追赶我的猴群。

并不是每次与蛇相遇都能这么幸运,不久以后就有生态站的同事被毒蛇咬了,情况非常危险。

那天傍晚,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实习生马克在森林里发现了一条小蛇,便用皮手套将它裹回来。玛霞在昏暗的灯光下川页手抓起蛇的颈部,谁知没捏住,小蛇扭头咬了她的食指。

仔细辨认一下,竟是一条剧毒的珊瑚蛇,生态站的空气骤然问紧张起来。不出所料,一会儿的工夫,玛霞的手臂开始麻木。大家慌忙翻出储备的蛇药,不料早已过期失效。再通过无线电与卡宴机场联系,直升机也因夜幕降临而无法进入森林。生态站的空气凝固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玛霞失去了往日乐天派的欢笑,昏昏欲睡,这正是眼镜蛇科蛇毒的发病症状,这类毒素的作用方式是神经性的,首先导致被咬者中枢神经系统麻痹,继而死亡。

我们不敢怠慢,费了许多周折与卡宴急救巾心通上了无线电话,根据医生的吩咐,大家在整个晚上轮流看护她,阻止她入睡。终于,漫漫长夜挨过去了。庆幸的是这条蛇还小,义只咬破了手指尖的皮肤,中毒不深,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P28-31

序言

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

张树义博十以执著的科学精神、对大自然高度热爱和非凡的勇气,作为第一个华人学者存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工作了近两年,完成了他关于动植物协同进化的博士论文。最近,他又以《野性亚马孙》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他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独特而又有趣的经历。我和张树义博士是法国居里大学的校友;看到他取得的成绩,我备感高兴和亲切。我荣幸地作为《野性亚马孙》最早的读者之一,为这本书作个简短的序。

《野性亚马孙》是一本有趣的、老少皆宜的书。这本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许多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味道浓烈的野菠萝,缠绵多变的龟藤,在共生黄蜂帮助下繁殖的神秘的半寄生树;美丽的箭毒蛙,可爱的蜂鸟,浩浩荡荡的切叶蚁群,顽皮的卷尾猴,凶猛的美洲豹……博大精深的亚马孙,精巧无比的大自然!透过字里行间,我体味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正如他与那只名叫卡十戈的鸟,宛如父子或朋友般情深意浓

《野性亚马孙》也是一本美妙的科普书。作者通过趣味丛生也不乏险象环生的捕述,向读者们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著的精神、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我是搞计算机科学的,不懂生物学,但也能从书中体验到“协同进化”实实在在的生物依据,及其理论上的深刻含义。正如书中所说:“大自然就是这样随着生命的进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不仅动物卜了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也有相生和相克,动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赖,协同进化。她似乎为每一个物种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朴的美、绝妙的诗、醉人的梦、神舒的谜!”

《野性亚马孙》也是中国与法国科技合作的硕果。中国与法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中法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我是一口气读完了《野性亚马孙》这本书的。掩卷沉思,我不仅为书巾有趣的描述感到欢愉,更为大自然的精巧而震撼。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和谐是在数十亿年的进化巾形成的。可是环顾我们周同的世界,大自然创造的最高级的生物——人类正在高速地毁坏自己赖以牛存的环境。

人类文明发展才几千年,可多少个像亚马孙那样的自然环境被彻底毁灭了?!人类大规模开采石油的历史才一百多年,但地球几十亿年来形成的石油资源已被消耗了一半以上!围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的测序工作,当然,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但立即就有人宣布:我们已经进入重新“设计生命”的时代。看一看像亚马孙那样在无人为干预下形成的精巧和美妙的原始森林吧。人类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是否应该谨慎、谨慎再谨慎?

值得欣慰的是,张树义博士在他的书巾也表达了对保护自然的强烈责任感,他对自然的珍爱,他对目前国际社会非法买卖野生动物的担忧,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同。这些,都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马颂德(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会长)

后记

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读,而且作者很在意读者的感觉。生活在网络时代,很容易便能查到读者对《野性亚马孙》的评语:

网名叫“北海365”的读者写道:“《野性亚马孙》所展示的亚马孙雨林是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世界,让人看了不自禁地就向往起它!理性中,那是一个充满了危险和不可预知的恐怖地方,但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美妙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那书中的世界,轻易就可点燃他梦想的火焰!想想,假如自己能在那样的一个世界呆上段时间,好好体味一下跟目前截然不同的生活,那种滋味,又该是怎样的?即使只是作为白日梦,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之余,感觉下梦想燃烧的激情,那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是最好的心理调节!这本书并不深奥,也没有什么说教,只是淡淡地述说曾经的经历,聊聊雨林里可爱或可十白的生物。这样的书,最适合在夜里静静地欣赏,慢慢地体会!”

网名叫“故园无此声”的读者写了一篇题目叫《爱上亚马孙》的推荐性文章:“我给朋友们介绍一本有关自然的书!这是个中国科学家在亚马孙雨林的考察笔记。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亚马孙雨林,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那是动植物的天堂,对人类来说,充满了许多不可知的神秘与诱惑,走近它,是许多探险家和科学家的梦想!走进《野性亚马孙》,就仿如走进了亚马孙,它掀开了亚马孙神秘面纱的一角,让你窥见那个充满了活力与独特魅力的世界。喜欢大自然的朋友,翻开这本书,它就会轻易的点燃你心中对亚马孙的向往与激情!”

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还是最喜欢我的博士研究生张劲硕写的题为《改变我命运的《野性亚马孙》的文蕈:“1997年,《科学时报》以《来自努里格生态站的报告》为题,连载了张树义老师的野外考察故事。这些文章,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我!毫不夸张地讲,它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坐标。我自幼喜爱动物,喜欢阅读这些动物学家的考察散记,也盼望自己能像他们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大江南北无所不至,研究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当时给我的震撼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并且取得了这么丰富而有趣的成果。我从中获得了诸多新知,比如动植物间的协同进化是怎么一回事、动植物在演化过程中是如何实施最优生存策略的、什么是动物之间的博弈等等,众多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如醍醐灌顶般不断涌入我的脑海中。我读到这些生动的故事,感到自己宛若身临其境,跟随科学家一道探秘个未知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我投身这一科学事业的热情,坚定了我为此奋斗一生的决心。当这系列的文章刊载完毕,我毫不犹豫地给张树义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当时只是想抒发感情,没有指望一位忙碌的教授会给我回音。但信寄出没多久,我便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不仅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鼓励我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今后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于是,在大一的时候,我便加入了张老师的研究团队,与张老师及其研究生跑野外、钻山洞、寻蝙蝠,在这支队伍中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后来,我又考上张老师的硕博连读生,继续追随他研究蝙蝠至今。毋庸置疑,当年的亚马孙文章,是促使我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原动力。”劲硕是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我们2007年一起在美国的《兽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蝙蝠新物种——北京宽耳蝠的文章。我真的希望《野性亚马孙》能启蒙出更多优秀的动物学者和环保人士。

《野性亚马孙》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评语这样写道:“《野性亚马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南美洲亚马孙热带原始森林,以及野生动物和植物协同进化的科普图书。该书将科学考察与科普创作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图书的出版与发行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的热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感激这样高的评价,也真的盼望这本书能被读者喜欢。

张树义  2008年2月18日于华东师范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野性和原始交融,恐怖与神奇并存,自然的奥妙,自然的和谐,在亚马孙那里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令人神往。如果你想领略自然的魅力,那就去亚马孙;如果你没有机会去亚马孙,那就读读《野性亚马孙》。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野性亚马孙》给人一种淳朴的美感。美在原生态的丛林,美在栩栩如生的生物群,美在难得的动物神态,美在作者对亚马孙的深情。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籁之音。

——高登义(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野性亚马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浪漫情怀,一个作家的科学精神,一个探险家的豪迈个性。这本书一定会激发很多人对于大自然的神秘的向往,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的了解,对于人类致力于探索发现事业的执着追求的赞叹!

——张 波(《DEEP中国科学探险》出版人)

奇妙的丛林生活,美丽的热带雨林,神奇的棕色卷尾猴。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充满了灵动与绿色!大自然与人和动物的关系,在作家的笔下自如地展开,华丽而朴实,艰苦而惬意,美景、美文、好书一部,千金难求!

——张腾岳(CCTV《走近科学》主持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野性亚马孙(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丛林考察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树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30074
开本 24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7-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2
21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