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村干部
内容
编辑推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请关注乡村干部吧!尤其是要重视和关注贫困地区的乡村两级干部。在我们国家的整个干部队伍中,乡村干部人数最多,又处于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他们立足基层,爱岗敬业,工作努力,他们太了不起了,令人钦佩和敬仰。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只是贫困大山区中乡村干部的一个缩影,更是独特地诠释了乡村干部的理想追求、工作的辛苦和丰富广博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二十一世纪初年的一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裹挟着巨大的泥石流,淹没了川北大山区高云县梅垭乡鹰嘴山村九社五十三户人家。在重建家园之际,此村因祸得福,被县里提前十年纳入了高山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

这一年,又遇全县乡镇大换届,乡党委书记何海被组织上安排到浙江挂职锻炼期满后调任县级部门工作。乡党委书记暂时空缺。

天灾人祸、抗灾自救、泥石流治理、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换届……这一件件大事都压在了主持梅垭乡全面工作的女乡长秋月身上。

小说以梅垭乡乡长秋月带领该乡干部建设新农村为主线,展开情节冲突,描绘了女乡长秋月、村长李青冈、选调大学生向天宇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川北大山区乡村干部的众生态: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也有分道扬镳的另类;有儿女情长的母爱,也有忠孝难全的无奈……独特地诠释了乡村干部的理想追求、工作的辛苦和丰富广博的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纯朴的川北风情的描摹,对于“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探索,更加凸显了全书的特色。

试读章节

星期五。下午五点。

梅垭乡乡长秋月准备回县城的家。她已有半年没有回家了。一提起回家,她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寄托在学前班的女儿旺旺,想起常年多病的母亲,想到这些,一种负罪感就涌上心头。上不能为母亲尽孝,下不能为女儿尽责,只身一人来到全县最远、最穷、最偏僻的乡村工作,不仅同事、同学不理解她,就连丈夫也不理解她,问她究竟图个啥?

秋月在房间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想着这些心酸事,不觉眼睛有些潮湿。她把在鹰嘴山找草药先生给母亲开的治类风湿的草药装进蛇皮口袋,又把给女儿买的几斤鲜核桃,还有在山沟里摘的几串八月瓜一起装进了蛇皮口袋。装上这些东西,她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实际上,装进蛇皮口袋里的也是她的一片孝心和爱意。

秋月提上蛇皮口袋,一步就跨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梅垭乡所有的下派和交流干部都是这样,寝室和办公室都在一个屋子里,只是在屋子的中间用木板或篾席隔开,一半用作办公室,一半用作寝室。不管是用木板还是篾席作隔断,都要用报纸裱糊,一是好看,二来遮光、遮羞和遮丑,若不隔开,办公室里放一张床,确实有些不雅。

秋月是乡长,又是女人,隔断自然用的是木板,还安了一扇门,门上装了锁。其他男干部就没安门了,有的就挂一块布帘子。

秋月来到办公桌前,把刚开了一个头的换届述职报告顺手丢进了抽屉,心里的矛盾不可言状。

良久,秋月突然像被电击了似的,感到一阵抽搐,头不停地左右甩动着。她张开双手,伸直十指,尽全身力气,使双手十指慢慢蜷曲,形成一个巨大的梳子形“钉耙”。然后,“钉耙”不停地在她那蓬松散乱的齐耳短发上用力地抓挠着,如同一个老人在深冬时节的荒山上收割茅草。秋月收割完“茅草”后,把蜷曲的双手放在眼前,又慢慢地伸开。头发掉得太多了,真是印证了“人闲长指甲,心累掉头发”的俗语。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缠绕在手上的散乱的断发吹得满屋飞舞……去吧,该去的就让它去吧。

“秋乡长,紧急电话通知!”党政办文书向天宇边喊边跑来到了秋月的办公室。

“什么事,这么着急?”

“县委、县政府紧急通知,四十八小时内有大暴雨,雨量在两百毫米以上,要求务必做好抗洪防灾工作。”向天宇把电话记录本递给了秋月。

电话记录上还有县委书记熊小康和钟县长的三条重要指示:一、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务必坚守岗位,扎实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抗洪救灾应急方案;二、积极动员、切实有效地组织党员、团员、民兵,进入实战准备;三、联村包村干部都必须下到村上去,务必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牲畜的安全。

秋月看完通知,脑子里突然想到鹰嘴山黄土坡的地质灾害情况。沉思片刻,拿起电话将此事报告了在浙江挂职交流锻炼的乡党委书记何海。然后叫向天宇通知在家的同志,马上要召开紧急会议,请他们立即到会议室。

开完紧急会议,已是下午六点多了。秋月吩咐天宇立刻给鹰嘴山村支书李青冈打电话,通知他们切实做好防洪防地质灾害的工作。秋月向留在家里的人大主席何天云、身怀六甲的妇女主任汪雪萍交代了一些事情后,就和向天宇匆匆向联系村——鹰嘴山赶去。

西下的骄阳像个巨大的火球,燃烧在鹰嘴山的山峰上,团团白云翻滚着、聚集着、咆哮着,直向火球扑去。霎时,团团白云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乌,乌云吞噬着白云,追赶着太阳,像群马脱缰般地疯狂。顷刻间,火红的太阳石沉大海般地掉进了乌云,不甘沉没的太阳向天穹放射出万道红光,又像把把利剑刺破乌云,剑光闪烁其间。

“太阳落海,要下大雨啊。”秋月指着天上的云层对天宇说。  “朝霞日头晚霞雨。上初中时,地理老师就讲过。”向天宇自豪地说。

鹰嘴山离梅垭乡有二十里地,山村公路只能通到鹰嘴山村的山脚下,要爬上鹰嘴山还要走十多里山路,乡上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摩托车,五辆自行车。书记不在家,秋月和向天宇就骑了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了鹰嘴山山脚下,把摩托车寄放在一个农户家后匆匆转上了山路。

天气闷热难耐,不到十分钟,两人已经浑身是汗。向天宇看到秋月疲倦的面容,困乏的身体,便对秋月说:“秋乡长,歇会儿再走吧。”

“赶紧走,天黑之前一定要赶到鹰嘴山!”秋月把随身带的公文包顺手递给了向天宇,说道,“天宇,你年轻,走前面吧。”秋月停下脚步,侧着身子,把手往前一挥,示意天宇走前面。

天宇接过公文包,看着秋乡长说:“还是秋乡长走前面吧,我快慢都行。”推让之后,仍是秋月在前,天宇在后,两人一前一后地向鹰嘴山走去。

鹰嘴山坐落在嘉陵江上游,地处川、陕、甘交界处的龙门山脉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当地有很多俗语印证了该村山高路远,行程艰难,如“一眼看得见,走路要一天”,“喊话听得清,半天不拢身”,“地无三尺平,牛马都难行”……

天宇见秋乡长今天爬山特别吃力,不像以前,风一样又轻又快地,一路上谈笑风生,有时还和同行的乡干部、村干部对唱山歌。那样走山路让人感到十分轻快愉悦,就是再远、再难走的山路,感觉也是一会儿就到了。可今天秋乡长不知是怎么了,不苟言笑,阴沉着脸,走起路来两腿像灌了铅似的,又像是在踩瓦泥,脚粘在了地上,半天拔不起来,一旦拔了起来,很快又着了地,走起路来一顿一顿地,而且汗水已经湿透了她的衣衫。P1-3

后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请关注乡村干部吧!尤其是要重视和关注贫困地区的乡村两级干部。他们处在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的最基层。他们的党性,他们的执政能力,他们的理论修养,他们的工作作风,他们的思想觉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政府的威望;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是否得以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小康新村建设的成败……

我不是专业作家,只是在业余时间比较爱看书,读到一些让人动情的文字的时候,久久不能忘怀,引起颇多感触,其中有愉悦和兴奋,有鼓舞和鞭策,有陶醉和惬意,有启迪和智慧,也有辛酸和悲伤。

于是,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感而发,就写出了一些文字。写出来的东西,同学们、朋友们看了,说很真实,有感情,反映了真、善、美的东西。

记得是2003年春天,在一个作家同学的鼓励下,想写点东西的冲动一发不可收拾。那一年的业余时间,节假日、星期天,很多个夜晚都成了有感而发的写作过程。大约写了六十多篇散文,其中写我母亲的散文就有五十来篇。当年,把写母亲的文字汇成了一本集子——《走进母亲的岁月》。至今,翻开这本集子,阅读每一篇文字都是对自己情感的一次检阅和洗礼。尊敬的老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老师看了此书后,不顾年迈视力不好,亲笔回信鼓励我:“你有这样一位好母亲,令慈又有你这样一位孝顺而且思念她的好儿子,令人起敬。你思念她,先后写了五十篇散文,集成一册,我选读了几篇,感到既有深情,也有思想,语言朴实无华,流畅好读,我喜欢这样的散文。”作家马平也说这本书蕴含着“最美的身影和最深的感动”。作家杨仕甫撰文写道:这本散文集“描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动人故事,抒发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深情”。作家们的评论让我感动不已。

我这里只想说的是,我所写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写”,是情感,是心声,绝不是为写而写,硬着头皮去写,挖空心思去写,那样的写作太痛苦,太无聊了。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业余作者来说,没必要,也太没意思了。工作本身就够辛苦的了,业余时间还去找罪受,太痛苦了。

《乡村干部》这本书,也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写的,是我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的又一收获。是把曾经经历过的、接触过的、了解的、认识的一些人和事,虚构成故事,展现给世人。我的写作过程也是我与书中人物一起工作、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喜怒哀乐的过程。因此,我的写作是轻松的、愉快的。同时,我把写作当做了一种业余生活,有空余的时间,就写一点儿,没有时间就算了。所以,写作本书不但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到很自然很愉快,就像和几个朋友,坐在茶馆里,泡一杯茶,边喝茶边摆龙门阵一样。

殊不知,这龙门阵摆大了,摆得有些时髦,与时下的新农村建设连在了一起。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的的确确是与朋友们在一起常谈的话题。

我的朋友大多是农村的,即使人是在城里工作,他们的家也是在农村。因此,大家聚在一起,首先问的是乡下的父母还好吗,接着就会摆谈今年的收成又如何,哪家的娃儿考上了大学,哪个在外打工赚了大钱,哪个村干部又不干了,哪个乡村干部又升迁了……于是,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曾接触过的乡村干部。我离开下乡的那个村已整整三十年了,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去。至今,我还与这个村的第三任、第五任村支书保持着联系。尤其是第三任村支书,我下乡时他是团支部书记,我是团支部宣传委员,一起做团的工作多年,至今我还常与他电话联系。一见到他们总有好多话想说,总要畅快地喝一顿酒。每次离别时总是依依不舍。回到单位后,我常常想起他们。特别是接触到城里的一些怪现象,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矛盾时,就会想到他们——行为伟大、品德高尚的人们,由之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他们写出来。最让我难忘和悲伤的是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他是一个村的支部书记,2000年夏天,在秧田里锄草时被毒蛇咬伤,因无钱医治,没有及时送到县城医院抢救,延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而死去。我曾经写了一篇散文《又到上坟时》,怀念自己失去的这位好同学。

我非常钦佩大山区的乡村干部,特别是干了一辈子乡村工作的同志。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一个山区的乡上搞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工作队队长,时间三个月,与乡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那段时间的密切接触,我认识了他们,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过度劳累,我得了间质性肺炎,长达一个月需要晚上打吊针,但还是坚持做到了“三同”。我这不是为了表白自己,我想说的是,乡村干部工作担子太重,压力太大,生活条件太艰苦了。三个月已使我付出如此代价,那么,长年累月,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山区的乡村干部呢,他们是咋熬过来的呀!

后来,我又搞过农村工作,与乡村干部打交道的时间比较多,从而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至今,有几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那也是构成这本小说中主人翁秋月性格的“原材料”。一个管辖近四十个乡镇的县,只有四个女乡长,没有一个作书记的,在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动人的故事。一个女副乡长,新婚二十八天,因工作需要而远离家庭,和丈夫分居在不通公路的两个乡,一干就是十多年。一个女乡长因长期在乡村工作,想调到县上与丈夫团聚,但多次申请均未能如愿,最后干脆要求把丈夫调到乡上工作,因丈夫是转业干部,担任了乡人武部长。一个女乡长下派到乡上工作,丈夫下海经商,女儿上幼儿园,一天,丈夫谈生意喝醉了酒,忘了接女儿,结果女儿被老师接回家,就在这天夜里,女儿高烧,哭着要妈妈,老师接通了女乡长的电话,通话的内容和情节可能只有做妈妈的才知道。后来,这位女乡长把女儿接到了乡下去读书。有一天是这个女乡长的生日,她自己忘了,女儿却记得,为她煮好了饭,还学着煮了腊肉、蒸了鸡蛋,放在桌子上等妈妈。妈妈回来了,女儿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妈妈喊醒女儿,两个人相拥而泣。一个女乡长,工作很能干,换届时完全可以作书记,可家族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地排挤她,诬告、污辱、性骚扰轮番上阵,迫使她离开了乡长的岗位。

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干部们表现得更突出、更优秀,他们为山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新的业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2007年夏天,我比哪一年都过得舒服、愉快。.星期天,我到高山上的农家乐去耍。那里真安逸,我又动了情,写了一篇散文。后来,这篇散文还获得了市里散文评选的一等奖。得奖不是由于我文章写得好,而是高山上的生态小康“农家乐”建得好。

在我们国家的整个干部队伍中,乡村干部人数最多,又处于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他们立足基层,爱岗敬业,工作努力,他们太了不起了,令人钦佩和敬仰。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只是贫困大山区中乡村干部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喜欢他(她)们,我也非常喜欢他们和山区农民精心打造的生态小康新村,但愿读者们也能喜欢他(她、它)们。

本书初稿写成后,征求了许多扎根在基层的乡村干部的意见,同时征求了一些作家朋友对初稿的看法。他们在肯定初稿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敬文东博士,作家马平,作家、编审杨仕甫等都通读了初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村干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浚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5863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