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洋人(百年时光里的碎影)
内容
试读章节

人流,从天边海角涌来

渺茫无边的大海上,一艘形如军舰的大客船在漂泊、远航。漫长的几个月里,船已经走过、停靠过世界的几乎各大口岸,却诡异的是,从未见有人走下船头。这天,客轮刚驶近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岸上忽然一阵风啸云涌,黑压压地赶来一群兵士,荷枪实弹布满了码头四周,如临大敌般的紧张、森严。

船被允许停靠码头,却传来禁令,一律不许船上的乘客上岸。

难道,船上有来犯的敌军?并无半点这样的迹象。只有客轮的船长心里明白,岸上的这番异动是为何事。这船来自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装载着从阿根廷扫地出门的两百来号“人间垃圾”。他们被委婉地称为“国际流浪者”,船长则称他们是“没有出生城市的公民,没有祖国的人民,没有护照的旅客”。他们的国籍五花八门,却又都无家可归。两百来人被一番细分,各自都标有如雷贯耳似的尊号——强盗、恶棍、奸细、杀人凶手、造假钞者、贩毒药者……

这是如苍蝇、臭虫一类的货色,谁都不愿意接收。从东到西、由南至北,船驶到哪里都遇到坚壁重障,不给一点供他们渗透穿越的空隙。让船长一次次地感叹:倾销他们,真比登天还难。

于是,客轮只能在大海上四处流窜,茫然无绪地继续漂泊。在里雅斯特港又遭到拒绝,只能再去寻找下一个港口。船正要启碇开拔,忽然流浪者中有人兴冲冲地赶来,向船长报告:一船人可找到着落了。

那人指着码头旁停泊的一艘大邮船,告诉船长,这船将开往中国的上海,船主已答应捎带他们到这座来者不拒的自由港去。只是,需要破费给他们一点酬银。船长一直如被霜打过似的脸上,第一次变得阳光灿烂。只要能清空这批宝货,钱,又算得了什么?

买卖一口敲定。两百来号人就全部转手到大邮船上。那个报信者一向足智多谋,是流浪者们公认的“军师”。“军师”又想出妙计,给同伙们都按上“工程师”、“技师”的名头,被一个个洗白身份。他自己也顶着大公司总经理的头衔,声言由他将带领他们,到中国去从事建设事业。哄得那邮船上的船主眉开眼笑。

这是1930年代的头几年,上海,经受开埠后八九十年的历练,早成了四海皆知的国际大都会。当流浪者们坐上邮船、惴惴不安于进入上海可能受到的阻拦时,“军师”却悠闲笃定得很。见多识广的他,早已打听到上海的宽容大度。他安慰他的同伙,让他们一百个放心。他说,上海是一个最自由不过的口岸,任何人都可任意进出,决不会遭受中国方面的麻烦;在外国人坐镇的租界,更不会查问你的身份、来历。“哈哈,上海真要把外来的坏蛋全都驱逐掉,那还能剩下几个白种人?”他得意地说。“上海,你这东方的巴黎,人间的天堂,无家可归者的家庭,冒险家的乐园……”像哼小曲似地,他又喃喃地说着,自己也醺醺然地陶醉其中了。

在上海上岸,一切都很顺畅。两百来人一登上岸,就如鸟兽散似地撒向各处;也更像污水泼入了茫茫大海,稀释得早已闻不出、看不见半点污臭。来到实地后的“军师”,也才发现,上海更有超出他想象的“自由”。踏进上海,不需要任何旁的必要的证明,有一张护照就一切OK;没有护照也不打紧,这里有兴旺的买卖护照的产业,搞到一张也容易得很。他还窥见了一个更大的奥秘,一切的一切,原来都源于洋人头上的那把保护伞——治外法权,或称领事裁判权。有它的庇荫、呵护,在这块遥远东方的地面上,自然足以让洋人们睥睨一切而无所顾忌。

外滩以西的租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这片上海县城外昔日的郊野农乡,已成为楼满人喧、货畅物涌的都市腹地。下船后的“军师”驰目远望,满眼尽是栉比鳞次、高耸入云的西洋建筑,新古典式的圆顶和廊柱,在外滩沿江排开的商行、银行、宾馆和俱乐部,还有楼宇里的电梯、空调,街头闪烁的口香糖和香烟霓虹灯广告……空气里,甚至也都能嗅得到约翰牛的倨傲、法兰西的浪漫。让“军师”看呆了的这座城市,在他眼里,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西方世界、上海的外国或“外国的上海”吗?那“中国的上海”又在哪里,那香烟缭绕的古庙、雕有龙头凤翼的高大建筑物……

有人指点他去看法租界南边的老城厢,或苏州河另一边的闸北。流浪者“军师”一片好奇,从法租界跨出一步之遥,来到被称为“中国城”的老城厢。走进狭狭的铺着石子的街面、弯弯曲曲的弄堂,和两个胖子对面走来都会发生交通阻塞的小路,看着黑发黄脸、神色呆滞的陌生人种,嗅着鱼铺的潮湿气、卖炒栗的焦毛气,让“军师”恍然感到时光倒流,似乎又回到了19世纪那样的年代。

“军师”踉跄地逃出了“中国城”。回到“外国的上海”,当他呼吸着租界为一个外国人提供的自由空气时,他才留意到,这真是一个外国人的世界: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土耳其人、日本人;黄皮肤黑眼睛的人、黄头发绿眼睛的人、黑皮肤厚嘴唇的人;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这里无不应有尽有。曾经周游过世界、阅人无数的流浪者“军师”,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他还从没见到过一个城市,会几乎囊包全世界各个国度的人,活如一个人种的“大拼盘”和“万花筒”。

“外国的上海”是一片海,来自外国的他,则就是一条鱼。海阔可任凭鱼儿遨游。眼前,已展开了他能拥有的一片自由广袤的天地。

无人记得这个名字:莫里西奥·福里斯科,曾长居上海的一位墨西哥名誉领事。但他采用“爱狄·密勒”的笔名,为这座“迷人而‘堕落’的城市”写的一本书却一直流传至今天。有书的传承,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能让人们一遍遍地温习这个流浪者的故事。

其实有更多的故事。而且,早已发生在流浪者“军师”的到来之前。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兵燹炮火的震颤中开始的。炮火划破了1842年初夏的宁静。上海,在炮火轰击中陷落了。从江边登陆、从陆路扑来的英军攻下上海县城,扫除了“日不落国”自由通商、阔步横行的一道障碍。一年多以后,巴富尔上尉首任英帝国驻沪领事,来采摘攻城胜利的果实:上海,正式宣告于1843年11月17日开埠。这年年底前,从西方又络绎来了一些人,已到的、新来的连巴富尔在内就有26个人,包括传教士麦都思,麦都思之子、领事馆翻译麦华陀,融和、宝顺、怡和、和记、仁记、义记等洋行的合伙人或大班、经理等。在巴富尔上尉的领衔下,这26个人就成了“海上洋人”的开山鼻祖,也是上海口岸向世界绽放的第一朵礼花。P3-5

作者简介
徐茂昌,1948年10月生,上海市崇明岛人,主任记者。自1974年至今一直供职于解放日报,在经济报道领域充任记者和编辑双重角色。2000年受命创办解放日报汽车周刊,并任周刊主编至今,由此深度接触汽车、汽车业和汽车人。著有《车轮上的上海》等书。
目录

序言 碎影与碎言

海上洋人狂澜:源与流的追溯

 人流,从天边海角涌来

 东方,谁“发现”了明珠

豪强,在洋场西风初起时

 巴富尔:开埠初演,荒郊就是舞台

 阿礼国:霜刀雪剑下的豪夺

 巴夏礼:铜像,原是铁血铸成的

 金能亨:云翻雨覆终有头

法兰西:晚来的二重奏

 敏体尼:荒宅升起帝国旗

 爱棠:在乱局夹缝中独行

洋枪啸鸣于乱世

 华尔:凋落空中的“不死鸟”

 白齐文:“龙旗兵”后代梦碎一地

 戈登:破产的军事“传教士”

巨商,不一样的人生

 哈同:在大海波涛中捕鱼

 沙逊:海市蜃楼上的狂欢

笔尖上的四条汉子

 鲍威尔:他的前沿,就在悬崖边上

 斯诺:生命之舟初航的博弈

 卡尔·克劳:三棱镜下的变幻人生

 阿班:奔腾在动荡岁月

文学场:三个女人三台戏

 赛珍珠:洋场都市的乡愁

 史沫特莱:总有尘烟身后起

 项美丽:一个独属上海的名字

走近神秘人部落

 佐尔格:“大隐”,就在市声喧阗处

 尾崎秀实:龙种,天骄,也是掘墓人

 中西功:魔宫的红人是天使

在太极旗下宣誓

 尹奉吉:在毁灭中永生

 金九:破碎的“复国梦”

客影匆匆,萦系文化港湾

 罗素:激荡于思想激荡的土地

 爱因斯坦:流星撒下恒久的光

 泰戈尔:迷茫在云空与泥淖之间

 萧伯纳:鲜花与蒺藜间的游走

参考书目

序言

碎影与碎言

关于上海的书,现在是越来越多,车载斗量了。因为上海的国际化,因为上海的现代化,因为上海的机会,因为上海的文化,因为上海的舒适,因为上海的非比寻常的魅力,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上海故事的书写,上海历史的叙事。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从书本的字里行间和生活的饮食起居里,阅读上海。上海是个千面人,它经得起人们一千次一万次的书写阅读。

徐茂昌的《海上洋人》从百年时光的粼粼波光里打捞起了一片片“碎影”,或者说是“倒影”,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阅读理解上海的新的路径。他从和上海有着几乎刻骨铭心记忆和重要人生联系的“洋人”这条线索,解读了上海的前世今生。他们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邂逅上海,上海成为他们一生施展自己的重要舞台。我不是上海史专家,但我在帮陈伯海先生主编《上海文化史》的时候,也大体了解过上海开埠后的风云变幻。其中少不了所谓的“洋人”。不管你是爱还是恨,喜欢还是厌恶,肯定还是否定,你都无法回避“洋人”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存在和曾经发挥过的积极和消极的重要作用。这种存在和作用很难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下结论。他们令我们屈辱,用坚船利炮,把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强加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上,以殖民主义者对财富的疯狂掠夺,富足了自己的母国。但他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明,使我们有了文化文明互补兼容的可能。“洋人”,在作者的笔下不是一个固化的社群,而是一个相当丰富多彩的社会存在。有以武力为后盾胁迫中国官员签订城下之盟、并且开启了租界大门的英美使节巴富尔、阿礼国、巴夏礼,有强暴蹂躏中国主权者残杀中国同胞者华尔、白奇文、戈登,有在上海发了“洋”财也同时为上海现代工业、金融、房地产增添了传奇一页的大亨巨贾,也有满怀着友好向世界昭示着中国苦难和抗争的新闻记者鲍威尔、斯诺、卡尔?克劳,有让欧美大陆迷上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项美丽,有在上海把生命献给了人类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的情报人员,还有为东西文化交流架设桥梁的一代文化巨匠……他们都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或光荣或耻辱的足迹。也是上海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特别的传奇。说到上海,我们喜欢追溯她遥远的历史,这是人类的寻根意识所致。但真正的上海城市性格和文化气质,依我看和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开埠有着最为直接不能一言以蔽之的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书中的这些“洋人”很可能上海就不是今天的上海。就此而言,言说上海,除了主体的上海人、中国人,当然也少不了“洋人”。缺了“洋人”角色的上海近现代史的叙事,多少有些重要的缺憾。

因为自己的阅读和工作,我对《海上洋人》里次第登场亮相的“洋人”虽谈不上熟悉,却也大多有所耳闻。徐茂昌是《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为写此书,他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确保了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性。经过他历史学家般的广征博引又兼以文学家的妙笔生花,这些散落在各种典籍里的片言只语变成了丰富完整的传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个性,他们和昨天上海和今天上海的因果关系。中国有纪传文学的悠久传统,现在西方流行非虚构文学。徐茂昌的笔法,二者兼有,婀娜多姿。这些洋人初来中国来上海,大都孓然一人,怀着一颗冒险的心。然后无所不用其极,在上海打拼出一方天地。这些凌乱的素材,经过作家的精心编织,就像一块镶嵌在历史大墙上的挂毯,充满了旖旎的色彩。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阿礼国在上海豪夺土地时与道台吴键彰的权力争的斗波澜起伏、刀光剑影。看到了如今已经灰飞烟灭的哈同花园主人财产被转移到沙逊名下秘为人知的经过。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走过外滩,父亲就会指着和平饭店绿色的尖顶,讲“翘脚沙逊”发迹的民间传闻。这些传闻,在作者的笔下有了准确、完整而且读来愉悦的解答。在上海人眼里的“洋人”大多是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作者的视野却别有只眼有趣地纳入了东“洋人”尾崎秀实、中西功,还有一般人很少注意的韩国义士尹奉吉、金九。他们在上海出生入死,乃至视死如归的曲折而壮丽人生和人生结局,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然,还有罗素、爱因斯坦、萧伯纳、泰戈尔这些文化巨匠在这座城市留下的永久的声音,播下的总在开着花的科学文化的种子。

我想,《海上洋人》一定是上海人重温乡土历史的一本好读物,也会赢得许多新上海人和对上海有兴趣的中外读者的欢心。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上海,我脚下这片曾经苦难深重如今欣欣向荣的土地。每次走过外滩,看着一栋栋大楼顶上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迎风招展,我心里都会涌上一股自豪感: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永远不会喜欢殖民时代、殖民主义,哪怕它们被涂脂抹粉非常的“美好”。再“美好”的殖民,也是殖民。何况,它们的“美好”实在是应了时间久远而被想象出来,所用的苦难都被遮蔽了的结果。我只希望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和“洋人”有不同于旧时代的平等而和谐的相处。

徐茂昌自谦他的文字是“时光里的碎影”,那么我的粗陋的文字,只是一堆不太匹配的“碎言”。

内容推荐

徐茂昌著的《海上洋人(百年时光里的碎影)》一定是上海人重温乡土历史的一本好读物,也会赢得许多新上海人和对上海有兴趣的中外读者的欢心。

上海开埠后的风云变幻。其中少不了所谓的“洋人”。不管你是爱还是恨,喜欢还是厌恶,肯定还是否定,你都无法回避“洋人”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存在和曾经发挥过的积极和消极的重要作用。“洋人”,有以武力为后盾胁迫中国官员签订城下之盟、并且开启了租界大门的英美使节巴富尔、阿礼国、巴夏礼,有强暴蹂躏中国主权者残杀中国同胞者华尔、白奇文、戈登,有在上海发了“洋”财也同时为上海现代工业、金融、房地产增添了传奇一页的大亨巨贾,也有满怀着友好向世界昭示着中国苦难和抗争的新闻记者鲍威尔、斯诺、卡尔·克劳,有让欧美大陆迷上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项美丽,有在上海把生命献给了人类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的情报人员,还有为东西文化交流架设桥梁的一代文化巨匠……他们都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或光荣或耻辱的足迹。也是上海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特别的传奇。没有书中的这些“洋人”很可能上海就不是今天的上海。言说上海,除了主体的上海人、中国人,当然也少不了“洋人”。缺了“洋人”角色的上海近现代史的叙事,多少有些重要的缺憾。

编辑推荐

关于上海的书,现在是越来越多,车载斗量了。因为上海的国际化,因为上海的现代化,因为上海的机会,因为上海的文化,因为上海的舒适,因为上海的非比寻常的魅力,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上海故事的书写,上海历史的叙事。

徐茂昌的《海上洋人》从百年时光的粼粼波光里打捞起了一片片“碎影”,或者说是“倒影”,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阅读理解上海的新的路径。他从和上海有着几乎刻骨铭心记忆和重要人生联系的“洋人”这条线索,解读了上海的前世今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洋人(百年时光里的碎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茂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13999
开本 16开
页数 5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794
CIP核字 2017019435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75.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