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43位战犯的后半生》详尽地介绍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败退台湾或流亡海外后的人生之路……蒋介石退居台湾后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曾经显赫一时的民国“四大家族”最终结局如何?著名将领白崇禧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在这本书中,您都可以找到谜底。

内容推荐

1948年12月25日,中共权威人士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的名单。

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些人早期大多追随过孙中山,后来又跟随蒋介石。

他们原本是时代的弄潮儿,后来却成为人民的罪人。

最后败退到台湾或流亡海外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坚持反共立场;但怀念故土,并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

少数活到李登辉时代的人,更是反对“台独”,心系祖国的统一。

本书以新华社所述延安权威人士列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被定为战犯时的职务与依据,同时尽可能详述这些历史人物此后的政治走向与晚年日常生活,尽量选择每个人生平材料中的亮点、特点、有传奇色彩的内容,也收集传主各时期的、或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人与事的照片,使读者能从这些相对简略的材料与图片中,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目录

前言/001

蒋介石/001

 军阀首领/002

 孤岛残梦/006

 排除异己/012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013

 油尽灯枯/016

 蒋介石的子孙后代/019

李宗仁/024

 从排长到新桂系领袖/025

 受人摆布的代总统/028

 爱国思归的海外寓公/032

 备受礼遇的多情老人/035

 妻子们和儿子们/039

陈诚/043

 步步高升/044

 内战主将/047

 经营台岛/049

 政坛腾挪/050

 病逝台岛/052

 家庭生活/053

白崇禧/057

 桂系出身的小诸葛/058

 北伐与抗战/059

 内战中的蒋白交锋/061

 痛苦的晚年/063

 家庭生活/068

何应钦/071

 一帆风顺的福将/072

 台岛的“顺民”/076

 “道德重整”的迷梦/078

 “国民外交”中的马前卒/080

 维护反共思想体系的老兵/083

 晚年家庭生活/084

顾祝同/088

 军校起家快速升迁/089

 消极抗日与积极反共/090

 老当益壮/093

 晚年生活/094

陈果夫/097

 蒋介石的心腹和左右手/098

 跻身金融界/100

 被疏远的台北晚年/100

 陈果夫的家庭/103

陈立夫/105

 从工程师到职业政治家/106

 从流放到回台定居/108

 夕阳无限好/111

 生命尾声与后代/115

孔祥熙/120

 皇亲国戚/121

 避居海外/124

 回归中国/126

 末日来临/128

 豪门后代/131

宋子文/135

 国民党的理财家/136

 对日抗战的强硬人物/137

 日薄西山/138

 意外身故/142

 生前身后/144

张群/147

 走进革命洪流/148

 新政学系首脑/149

 重庆谈判的主将/151

 出掌中枢/152

 最后的挣扎/153

 发挥“余热”/155

 体悟人生/158

 家庭生活/161

翁文灏/165

 求学之路/166

 报效祖国/166

 学者从政/168

 残局乱象/170

 境外徘徊/172

 回归祖国/175

 走向新生/178

 家人概况/181

孙科/185

 政坛角逐/186

 海外漂泊/190

 晚年“壮心”/193

 家庭生活/195

吴铁城/201

 早年追随孙中山/202

 右转投靠蒋介石/202

 老当益壮的党国“铁老”/204

 不堪的结局/206

 婚姻与家庭/207

王云五/209

 自学成才/210

 学优则仕 。/210

 步入商务/211

 弃商从政/212

 离港赴台/213

 “国大”附政/215

 政治点缀/217

 辞职挂冠/218

 重返商务/220

 老骥伏枥/221

戴季陶/224

 求学生涯/225

 走进革命大潮/225

 参与共产党早期活动/228

 渐行渐远/229

 大限已至/231

 家庭生活/234

吴鼎昌/237

 从经济界起家/238

 步入新闻界/239

 进入政坛/240

 幕僚生涯/242

 未了的遗愿/243

熊式辉/244

 早年经历/245

 依附蒋介石/245

 抢夺东北/246

 一介草民/248

张厉生/252

 求学经历/253

 参加北伐与担任党政工作/253

 主持内政/254

 在台湾的奋斗/255

 出使日本/257

 晚年生活/258

朱家骅/261

 早期的激进青年/262

 崭露头角/263

 教育、建设两不误/264

 身居要津/265

 乱世的科研组织者/265

 最后岁月/266

 家庭与健康/270

王世杰/272

 早期经历/273

 学者从政/273

 晚年与家居生活/276

顾维钧/281

 外交新星/282

 职业外交家/284

 国际法院法官/286

 绵绵思乡情/288

 家庭子女/289

宋美龄/294

 登上舞台/295

 第一夫人的魅力/296

 夫唱妇随/299

 在台美两地漂泊/300

 移居美国的暮年生活/304

 百岁华诞/307

 身后任评说/309

吴国桢/312

 进入仕途/313

 沪上挣扎/314

 失望的台湾省政/316

 隔洋对骂/320

 未圆的回国梦/323

 戏剧性的婚恋/326

刘峙/328

 戎马生涯/329

 香港寓公/332

 岛国教书先生/334

 安度晚年/336

 家人及后代/338

程潜/340

 投身革命/341

 随波逐流/342

 靠拢人民/344

 新的起点/347

 晚年与身后/350

薛岳/353

 青年军人/354

 围剿红军/355

 英勇抗日/355

 暮年失志/356

卫立煌/361

 往事如烟/362

 海外归来/364

 幸福晚年/366

 最后时刻/370

 家人后事/373

余汉谋/375

 从军之路/376

 主政广东/376

 广东抗战/377

 削夺军权/378

 经营广东/379

 孤岛残生/381

胡宗南1 384

 从小学教师到“西北王”/385

 内战祸首/387

 去台岁月/390

 浮华散尽/392

傅作义/395

 少年时期/396

 沙场岁月/396

 进退维谷/399

 和平将军/400

 开国之初/402

 情系水利/404

 毕生愿望/406

阎锡山/409

 弃商从戎/410

 誓死反共的“战犯”/413

 末任行政院长/415

 在台十年/418

 阎氏妻室及其子女/421

周至柔/424

 陆军悍将/425

 空军英才/425

 内战元凶/427

 政坛不倒翁/429

 晚年生活/432

王叔铭/433

 投笔从戎/434

 助蒋晋升/434

 空中老虎/435

 助纣为虐/436

 依然红火/437

 投桃报李/439

桂永清/441

 黄埔军校一期生/442

 “吉人自有天相”/442

 主掌海军/444

 人生寒冬/448

杜聿明/451

 军旅生涯/452

 人生逆旅/454

 阶下之囚/458

 幡然改造/459

 重获新生/461

 力践统一/463

 与世长辞/464

 家人后代/465

汤恩伯/469

 平步青云/470

 人称“汤阎王”/471

 自封“中原王”/472

 大势已去/473

孙立人/478

 早年求学/479

 初期练兵/479

 疆场扬威/480

 埋下祸根/484

 内战败绩/485

 台湾练兵/487

 终成冤狱/488

 青史公论/491

 家庭生活/495

马鸿逵/498

 走向“宁夏王”/499

 绥西抗战/501

 仓皇离乡/503

 海外余生/506

马步芳/509

 称霸青海/510

 战犯末日/512

 海外残梦/516

陶希圣/519

 求学生涯/520

 从政学人/520

 出走南京/521

 捉刀侍从/523

 晚岁时光/525

 家人小记/528

曾琦/531

 辗转求学/532

 青年党魁/532

 力主抗战/533

 与蒋结盟/534

 海外抗“赤”/535

 家人小记/537

张君劢/539

 早年求学/540

 国社党人/541

 第三势力/542

 制宪活动/543

 搅入政争/545

 晚年向学/547

 家人小记/551

后记/552

试读章节

蒋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盐商家庭。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共有六个子女,元配徐氏生下一女一男,分别取名瑞春、瑞生(即介卿)。第一继室孙氏没有生育。第二继室王氏生下二子二女,依次取名瑞元(即蒋介石)、瑞莲、瑞菊、瑞青。蒋介石与瑞春、瑞生虽然都是同父异母,但感情迥然不同,对瑞春长姐如母,十分尊敬,对瑞生则爱恨交加,常感厌恶。他对同母弟妹的感情都很融洽,尤其对早逝的瑞青怀念深切。

幼年的蒋介石十分争强好胜。在蒋介石和其他孩子玩耍时,尤其是面对年龄比他大、力气比他大的孩子时,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当上“大将军”、“督军’。蒋介石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孩子。家人为了让秉性顽劣调皮的蒋介石有所束缚,在他5周岁的时候便请一位塾师在家进行启蒙教育;7周岁时,又被送进乡塾,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书。在蒋介石8岁的时候,其父蒋肇聪因病暴卒。这对蒋介石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其母王采玉勤勉刻苦的品质使蒋介石的心灵受到深深的感动。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在孤儿寡母家庭中长大的,受到很多委屈,无可申诉。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1901年夏,蒋介石曾参加县里组织的‘童子试”,虽未能通过,但见了世面。以后他进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蒋介石进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时,校中的一位先生鼓励他读兵书和曾国藩的书。此后,蒋介石立志学习军事,并终生推崇曾国藩。

蒋介石的青年时代,即20世纪初年,正处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王朝的政治统治极端腐败的时期。这时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许多爱国青年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到国外去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蒋介石因家中受到当地官吏的欺压,对清政府产生反抗心理。他决心去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他到了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才知道,学军事必须清政府保送才行;只好进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回国。之后,他考入新成立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然后再在这所学校考上官派留日军校生,在日本‘振武学校”(为中国留日军校学生预科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并作了一年的实习。上次在日本,他就认识了陈其美,这次,经陈其美介绍,他加人中国同盟会,觐见孙中山,直至涉足于辛亥革命队伍中来,与陈其美并肩作战,完成了从一个空有抱负、前途迷茫的青年向民主革命者的转化。在日本,他因在《军声》杂志上以‘价石”为笔名发表文章,从此,蒋志清之名正式改为蒋介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应陈其美之召,由日本束装返回上海,受命赴杭州参加了光复浙江之役。1912年初,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派系之争,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刺杀了光复军司令陶成章,随后去日本避风,并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的发展。1912年冬,蒋介石从日本回国,他害怕刺杀陶成章的罪行被揭发,也不敢在上海政界中露面,如销声匿迹一般。直到全国上下一片讨袁之声,刺陶之事渐为淡化之际,蒋介石才又开始在陈其美的庇护下活跃起来。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他率众冲锋陷阵,直至子弹告罄仍不克,在转战闸北时又被英军缴了械。反袁失败后,蒋介石被迫东渡日本。1913年10月,蒋介石在上海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6年5月,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后,蒋介石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心情十分悲伤,一度在上海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流连于灯红酒绿之中。此后,蒋介石全心地投靠孙中山。1917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他曾多次向孙面陈作战计划书。11月,他被任为大元帅府参军,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后改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反复无常,常以辞职做晋级之术。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急电在宁波的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夜以继日地赶到广州,并潜入永丰舰,护卫孙中山直至脱险。事后,孙中山把蒋介石视为心腹,任他为东路军第二军参谋长。

1923年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筹备改组国民党。蒋介石被任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8月受孙中山委派,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被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由于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介石的仕途可谓一路飚升。

1925年1月,陈炯明再次袭击广州。蒋介石指挥军校学生军和粤军进行了第一次东征,击败了陈部。6月回师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0月,蒋任东征军总指挥,举行第二次东征,攻占了号称‘南中国第一险”的陈炯明老巢——惠州城。东征的胜利,使蒋的声望大增,被称为“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广东政府和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8月,国民党的著名左派人物廖仲恺遭刺,蒋介石利用‘廖案”,逼走了自己权力道路上的障碍胡汉民和许崇智。1926年1月,在国民党的二大上,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以最多的票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随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利用了“中山舰事件”,在国民党的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和打击在军队和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的左派,逼走了自己最大的政敌汪精卫。此后,蒋介石顺利地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

1926年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了国民党的一切军政大权。7月9日,蒋在广州宣誓就职,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之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参与,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半年的时间里,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把革命的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随着个人势力的增强和野心的膨胀,蒋介石的反共本性日益暴露出来。这时,蒋介石急调嫡系部队到沪宁一带,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加紧准备政变。1927年3月,他从南昌顺江东下至上海,沿途制造了一系列摧毁工农团体、摧毁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流血事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8日,在南京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1927年8月,因国民党内反对派的催逼,蒋介石被迫下野。9月去了日本,12月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上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委会主席。3月底,蒋介石率部进行了第二次北伐,以消灭奉、鲁军阀。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孙传芳被迫下野;张作霖率部出关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第二次北伐结束。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至此,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此后,为消除异己,蒋介石策动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1929年3月囚禁李济深,挑起了蒋桂战争;5月通缉冯玉祥,挑起蒋冯战争。次年4月下令免去阎锡山的职务,爆发了中原大战。在蒋介石的阴谋策划下,各地军阀之间长期互相厮杀。军阀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蒋介石的骨子里就反共,此时,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几次由于中共的正确领导,蒋介石均遭失败。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党内‘左”倾错误指挥,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沈阳。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不主动组织抵抗,使东北的大片领土遭受日军铁蹄的蹂躏。此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仍坚持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残酷地摧残抗日民主进步力量。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因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建议,迫于无奈发动兵谏,将蒋介石和他的军政要员扣押。在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调处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返回南京。P2-P4

序言

1948年12月25日,陕北新华社发表《陕北权威人士论战犯名单问题》,文曰:“此间各界人士谈论战争罪犯的名单问题。某权威人士称:全部战争罪犯名单有待于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形提出。但举国闻名的头等战争罪犯,例如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陈果夫、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张群、翁文灏、孙科、吴铁城、王云五、戴传贤、吴鼎昌、熊式辉、张厉生、朱家骅、王世杰、顾维钧、宋美龄、吴国桢、刘峙、程潜、薛岳、卫立煌、余汉谋、胡宗南、傅作义、阎锡山、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杜聿明、汤恩伯、孙立人、马鸿逵、马步芳、陶希圣、曾琦、张君劢等人,则是罪大恶极,国人皆日可杀者。应当列入头等战犯名单的人,自然不止此数,这应由各地身受战祸的人民酌情提出。人民解放军为首先有权利提出此项名单者。例如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地构成了战犯资格。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皆有权讨论和提出战犯名单。”

1949年1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中特别强调:“除了逮捕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以外,你们必须立即动手逮捕一批内战罪犯,首先逮捕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权威人士声明中所提四十三个战犯之在南京、上海、奉化、台湾等处者。其中最主要的,是蒋介石、宋子文、陈诚、何应钦、顾祝同、陈立夫、陈果夫、朱家骅、王世杰、吴国桢、戴传贤、汤恩伯、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等人。”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条件下提出的诸如“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战犯”等历史概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相当大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华民族需要休养生息,中国人民盼望和平的真正降临。然而谁都不愿见到的内战却又将中国人民卷入战火的漩涡之中。分析战争的原因,理清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有权利要求惩办挑起战火的战争罪犯,使历史不再重演。陕北权威人士提出的这个名单,是对内战罪责的初步清算,是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的呼声。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时代造就成的。上述名单中大部分人,出生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时期正赶上中国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革命大潮期。孙中山先生振臂一呼,消灭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在神州大地狂飙突进。当年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革命之中,摇旗呐喊,冲锋陷阵。革命,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啊!

十五年后,承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消灭封建军阀的大革命从南方向北方发展,这个名单中的人物,多已成熟,他们是大革命的中坚力量。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基础上,北伐大军广州誓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饮马长江。然而,野心与私心造就的反共逆流使大革命陷入绝境,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被断送了。

十年后,一场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使国共两党再次携起手来。这个名单中的人物,或者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或者驰骋疆场,指挥杀敌;或者从事科学文化工作,为抗战胜利贡献心力……绝大多数人都在这场保卫中华民族的血与火的战争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人民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历史也写着这些人的名字。

内战,并没有彻底泯灭人们的良知。内战后期,这个名单中的部分人就开始省思与警醒,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内战,靠拢人民一边,为早日结束内战立了大功;在新中国建设中,他们贡献余生,为祖国的统一与繁荣富强奋斗到最后一息。即便那些离开大陆到了海外的人,他们并没有忘记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牢牢坚守一个中国的理念与原则,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漂泊海外,心向祖国,老泪纵横,遥望大陆。晚年的他们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渴望回到父母出生之地的他们,在深深愁绪中细数剩下的岁月。历史给他们的惩罚远远超过了他们应该承担的痛苦。其中有一批人最终叶落归根,回到祖国。

历史的车轮辗过了近六十个圈了,当年的主人翁们已经零落成泥辗作尘,人去物非。透过历史,我们回到那个金戈铁马入梦来的时代,我们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鲜活的足迹。内战,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使一些原本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了民族的罪人。然而此后,相当一些人在维护祖国统一与团结方面,又作出了他们特殊的贡献,他们对历史作出了交待。

于是,我们写作了这部书,以新华社所述延安权威人士列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被定为战犯时的职务与依据,同时尽可能详述这些历史人物此后的政治走向与晚年日常生活,尽量选择每个人生平材料中的亮点、特点、有传奇色彩的内容,也收集传主各时期的、或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人与事的照片,使读者能从这些相对简略的材料与图片中,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然而,限于我们所能掌握的史料,我们很难说我们就真的已经完全弄明白了这段历史,或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已完全厘清了。历史是一步步朝前走的,历史的叙述也是一笔笔向前描画的。我们真切地盼望有更多的相关著作出现,历史领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满足民众的需要。

后记

这部书所涉及的人物,多为那个时代赫赫有名者。他们的后半生,也并不平静。要清楚叙述这些人物的生平及其晚年际遇,确实困难很大。好在有一个积极努力的团体,历史教研室的同事们;还有一大帮青年学子,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们的协助,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尽管我自己也不完全满意这个成品。

写作本书过程中,曾参考了大量前贤的著作。限于篇幅,我们只在每篇后列出部分篇名。谨对所有列出和未能列出的作者表示感谢,并请鉴谅。为了使读者对历史人物有直观了解,我们还从一些历史典籍、海外文献及相关网络中,有选择地借用了一些历史照片。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出处。谨向图片的原作者与提供者表示谢意与歉意。

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谢嘉星先生,他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深入的指导与帮助,并容忍了我对于时间的拖延。我的研究生陈鹏、黄茜、王莹及童学诸君在校时为本书的前期工作默默作出了奉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永铭

2007年春节于武昌蛇山南麓财大内东区蜗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永铭//范小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2856
开本 16开
页数 5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4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35.2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54
18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