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戏台下看草台班演戏

在景宁时,我五岁就上小学了。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城,根本就没有什么幼儿园这样的学前教育。我父亲上班,家中母亲要照料两个五六岁大的小孩,忙不过来,于是我父母决定把我和小姐姐两人都送到新办的“建国小学”去上学。这所小学还是浙江省教育厅迁到景宁后由教育厅主办的,大都招收教育厅员工的子女,同时也招一些当地的小孩子。我在建国小学从一年级上到四年级,读到五年级时,我九岁,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也就不继续念了。1945年11月,我随着父母返回了杭州。

在小学上学期间,老师教我们识字、写字,至于教的其他什么功课我也记不得了,反正后来我父亲对我说我和小姐姐会识字和写字都是小学老师教的,现在想起来,这小学前两年可能和现在的幼儿同大班差不多。

上学期间学习的事记不住多少,但在课堂外及放学回家路上的有些事反倒记得起来,我想绝大多数孩子可能都是这样,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都能记起来,学了什么就不容易记起来了。

景宁城的夏天,气候异常炎热,还特别潮湿,蚊子苍蝇臭虫尤其多,我们这些小孩全身长满了痱子,痒起来就只能用手乱抓。有时候有些痱子会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红肿的疮,我们都称之为“毒疥头”,这个红疮有时会长出一个白点,那就是脓头,脓疮破了,结个痂,也就不痒了,我们对这种情况,也都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怎么样。那时候哪有什么医药之类的东西,我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才知道生病可以到医院看医生、吃药,也生平第一次吃到了“棒冰”。

那时候,小学放暑假根本没有暑假作业之类的东西,放假了,就是回家玩儿,小孩子玩儿的花样和内容确实挺多的,恐怕比现在的小学生玩得有意思多了。譬如,抓棕黄色的毛毛虫,用来钓田鸡(青蛙),连鱼钩之类的东西都不要,直接用线扎住条毛毛虫绑在竹竿上,举着竹竿把毛毛虫在水稻田中一上一下地跳动,一会儿就会有一只绿条纹的大田鸡蹦起来咬着这毛毛虫饵,拉起来后大田鸡都死不松口,就这样一只田鸡就到手了,容易得很,一个下午可以钓上几十只。但我们从来不敢拿回家里去,当地人是忌讳吃田鸡的,如果拿回去被人看到,是要遭到呵责的(现在看来,当地农民的这个习惯确实很好)。等过够了钓田鸡的瘾,我们会把这些装在布袋里的田鸡倒回水稻田中。这只是夏天的一种玩儿法而已,天气太热时,还可以到附近的小溪中玩水,玩儿的花样也很多。

我上小学是走读,每天早晨我和小姐姐结伴由家中去学校,一般是从我们住的大院向南向西穿过好几个院落,然后走出这个“大宅第”,出门后一路向西,就到县城中了。一路上,我们每天都会路过一座小戏台。  P11-13

作者简介
胡绍学,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14岁就读于杭州不错中学,17岁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建筑教学及建筑设计工作至今。1989年于英国牛津理工大学进修,1993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993年至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1989年至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00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及省部级奖项,发表专业著述3本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忆故乡

 战乱中的童年

 胜利返乡

 动荡依旧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上学路上

 贡院前的回忆

 故居杂忆

 西湖情

忆故人

 “拙匠”与大师——梁思成先生的教诲使我终身难忘

 回忆戴念慈先生

 回忆张镈先生

 回忆汪国瑜教授

 回忆贝聿铭先生二三事

 回忆丹下健三先生访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一个有趣的法国朋友——和安德鲁先生合作设计国家大剧院

 参加“香港回归中国纪念碑”国际设计竞赛评选活动的回忆

 一颗殒落的明星——追忆扎哈·哈迪德

番外篇

 天籁之声——回忆齐云山之旅

序言

我以前听人说过,一个人到老年的时候,会发呆,会常常念叨过去的事情,而且年代过去得越久远的事,反倒越会想起来,我听到这种说法时,还不十分相信,心想不见得吧?!哪知道过了古稀之年后,此话却在我自己身上应验了。虽说我不会独自发呆,也不会不停地念叨什么事,但不知怎的,少年时代甚至是童年时代经历的事和情景,却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虽然是片段的、杂乱无序的、朦朦胧胧的,但这些情景确确实实老是出现。最常有的情况是,有时候看电影、看电视,甚至是看小说时,下意识地就会联想起我少年时候或是童年时候所处的环境。譬如说,看到一部小说中形容我国某个南方城市中的街市,我就会联想起几十年前我故乡杭州的河坊街,以及浙江景宁县城中的牌坊街;再譬如,我在小说中看到一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某地的偏远农村中建造起一个小教堂传教的事,我也会联想起我童年时在浙江景宁县看到过的一个小教堂,那里面墙上有一些挂着的画,其中有一张画上画着一条大蛇缠绕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些童年的印象居然那么深刻,几十年过去,它还会从记忆中蹦出来,真不可思议。

据科学研究说人到了老年,心灵深处的活动会比年轻时活跃,童年时、青年时的事情会一幕幕浮现眼前。回忆过去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也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就像有的人说的“不堪回首忆当年”那种事),但我的回忆谈不上什么特别幸福或者特别痛苦,我的回忆是一种自然而然流出来的往事,就像一缕在脑海中轻轻飘过的烟一样,是那种淡淡的但是又挥之不去的轻烟。

“像您这么大岁数的人还能记得童年的事吗?别人到您这个岁数,要回忆也是回忆青壮年时代或是大学时代的往事,抑或是在事业过程中值得说或写下来的事吧,去回忆那遥远的六七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您还能记得多少?有那么重要吗?……”实际上也没有人向我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决定写这些文字时也没有跟人说过,但我在决定写下童年与故乡的回忆时,这是我自己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想我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才使我有写这文章的正当理由。

首先,我的童年经历对我来说一生都难以忘却,虽说年代久远,往事如炯,有些朦胧,但是我现在却常常会想起。我的童年绝非是“祖国的花朵”般那种幸福的,充满阳光、鲜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一个处在战乱中的童年:我从一岁多到十四岁,十几年问经历过战争、逃难、挨日本飞机轰炸;在古老偏僻的县城和乡村,小学时代就耳闻目睹了军民学生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回乡的经历、艰难的生活和动荡,直到迎接故乡的解放,但不幸又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空袭扫射……总之,那些事都是现在的青年和大多数成年人没有经历过的。

其次,故乡和乡情,似乎是永恒的题材。思乡、忆旧是人之常情,因为那毕竟是你亲自经历过的事和亲身生活过的地方,只要纪实式地写出来,情感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而且一般人对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所在的城市(乡村)的印象往往是最深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也是一样,我可以记得在上学路上,从家门口一直到校门口,一路上的很多小故事……

我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或者跌宕起伏的经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经历也很普通。我现在有了这个念头,想把我对少年时及童年时的回忆写下来,甚至是把我少年时代家乡的城市和建筑画出来。另外,自青年时代离开老家后难得回去,也还是有一点儿常人所说的那种“乡恋”之情吧。

另外,那就是我的专业情结在起作用了。我是一名建筑师,我经常会回想起童年和少年时代见过的城市和乡村的建筑、街道、戏台之类的东西,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这些年来有空时还随手画了一些“回忆画”草图,现在看到这些小画,觉得丢了也可惜,对着它们写点儿东西吧!

还有就是故乡的事常常会想起,以前交往过、接触过的人也常常会想起。这“故人”两字的含义包容量很大,只要是你认识的或见过面的人,不论是已经去世的还是目前仍健在的,不论他身份尊卑,是老师、大师还是朋友,都可以称为故人,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一例。

几十年来,我认识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也很多,其中有些是对我教诲、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前辈、大师。这些大师级的人专业水平很高,一般人往往会觉得他们是高不可攀的,但我觉得与他们之间接触的点滴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同时通过这些细微的小事反而能让人感受深刻的道理。与他们之间的接触让我印象很深,这些经历都是很特别、很值得回味的,因此我也想把它们写下来。

当初为了这本集子的“书名”也是斟酌了好一阵子,既要与第一本有呼应,又要能反映出这次的主要内容,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碰巧有天我和我的一个学生成砚博士通电话谈起此事,她说:“……那,这书名就叫《再见,故乡与故人》吧。”真是好主意!我欣然接受,“牛津与剑桥”,“故乡与故人”,还真是挺匹配的。

以上讲的就是写这本集子及书名的由来。

2016年10月于北京清华园

内容推荐

故土和乡情,似乎是永恒的题材。

人到老年,会常常发呆,念叨起过去的事情。

作者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一个会思乡念旧的普通人。

他习惯将有关年少时代的乡村、街道、戏台与亲人、师长、朋友的记忆,写或画下来。

这是他思念故乡与故人的方式。

本书为胡绍学所著的《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

编辑推荐

《建筑与文化随笔集》分上下两册,是建筑大师胡绍学的兼具建筑艺术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的文化随笔。

在下册《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中,建筑大师胡绍学回忆了艰苦但又充满乐趣的童年,缅怀故去的建筑大师们,思念昔日的同窗。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忆故乡”,作者回首旧时光,记录当年的战乱、苦难和有苦有甜的童年记忆。第二部分为“忆故人”,以他的眼光和角度记录了梁思成、贝聿铭、吴良镛、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等建筑界大师的故事和建筑造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绍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8644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7-05
首版时间 2017-05
印刷时间 2017-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00
CIP核字 201703628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