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因斯坦谈人生(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提起创立了相对论的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深奥莫测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公式,好像科学家的形象都是用神秘的符号和枯燥的数字堆砌起来的。但是,这本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编著的《爱因斯坦谈人生(精)》完全不一样。这里汇集了从爱因斯坦浩繁的书信中摘录下来的部分片断。这些像闪光的珍珠一样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肖像。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慈爱的兄长,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又像一位忠诚的朋友,在和我们谈论着人生,谈论着事业,谈论着友情。

内容推荐

海伦·杜卡斯(HelenDukas)女士从1928年开始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直到他1955年逝世,此后她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

巴纳希·霍夫曼(BaneshHoffrnann)教授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一部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1973年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为这部作品颁发了优秀科学作品奖。

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编著的《爱因斯坦谈人生(精)》并非传记,也不阐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书中引用的内容,大部分是爱因斯坦迄今从未发表过的书信,以及他不为发表、信笔写下的只言片语。对此我们无须置喙过多,让它们自己说话便是。

《爱因斯坦谈人生(精)》的编排次序并非随心所欲。当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一个个断片从丰富的人生中奔涌而出,联缀成系列。不期而遇的转折,是记忆自身的逻辑,引领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或前行。

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试读章节

“夸耀角落”

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劈头就同时违反三条规矩,也并无不妥:首先,这里涉及爱因斯坦未曾回复的一封信;其次,我们用上了脚注;第三,这份稿子之前已经发表过了。

1952年夏天,有位先前的传记作者卡尔·希利格(Carl Seelig)来信,向爱因斯坦询问他第一次获得荣誉博士学位时的详情。爱因斯坦回信说,那件事发生在1909年。当时他还在伯尔尼的瑞士联邦专利局谋生,尽管他早在四年前就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为了庆祝加尔文创建该校350周年,日内瓦大学在1909年的夏天颁发了100多个荣誉学位。爱因斯坦回信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在伯尔尼的专利局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一张装帧精美的纸片。纸上用花哨的字体(简直令我相信这是拉丁文)印了些貌似与我无关也无甚趣味的内容。于是这东西立刻进了办公室的废纸篓。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邀请我参加加尔文庆典,并且宣布我已被日内瓦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显然,日内瓦大学的人正确地理解了我的沉默,于是他们求助于我的朋友兼学生卢西恩·查文(LucienChavan)。他是日内瓦人,但当时住在伯尔尼。他劝我去日内瓦,因为这事推也推不掉——此外他没作什么解释。

于是我在指定的日子赶赴日内瓦。当晚,在我们下榻的旅馆的餐厅,我认识了几位来自苏黎世的教授……他们各自说了自己是以什么身份来的。由于我一言不发,他们便问起我这个问题,我只得承认我对此一无所知。好在他们什么都知道,并且不吝向我透露了内情。第二天人们要我和一群学者一同露面,但我身上只有草帽和便服。我想一个人待着,这个要求被断然拒绝。由于我的参与,这次庆典显得颇为滑稽。

庆典以宴会告终,这可算是我一生中参加过的最丰盛奢华的宴会了。我问坐在我身边的日内瓦显贵:“假如加尔文还在这里,你知道他会干什么吗?”他表示不知道,并问我有何高见。我说:“他准会竖一个大火堆,把咱们这些饕餮之徒全都烧死。”那男人再也没有吭声。以上就是我对这次难忘的庆典活动的回忆。

1936年下半年,伯尔尼科学协会寄来了刚授予爱因斯坦不久的学位证书。翌年1月4日爱因斯坦从普林斯顿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得知伯尔尼科学协会如此惦念我,你们不晓得我有多高兴。仿佛是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向我传来了消息。惬意而富于激情的夜晚又一次浮现在脑海,尤其是内科教授萨利(萨利斯?)对课程内容的精彩评论。我立马给这份证书镶上了镜框。我获得过各种证书,但悬挂在书房里的仅此一份。它使我想起我在伯尔尼度过的时光,以及我在那里的朋友们。

请向协会成员传达我诚挚的谢意,他们的善意令我不胜感激。

有一点需要补充一下:收到这份证书时,爱因斯坦说:“这玩意我得镶好挂起来,因为那会儿他们曾经嘲笑过我和我的观点。”当然,爱因斯坦获得的其他荣誉不计其数,但他并没有把它们镶人镜框挂到墙上。它们被藏在角落里,爱因斯坦名之为“夸耀角落”。P1-4

序言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已经把学术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集》纳入出版计划,总共有二十卷之多。这项浩大的工程将耗时数年,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我们有缘见识了海伦·杜卡斯(HelenDukas)女士的收藏。这位女士从1928年开始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直到他1955年逝世;此后她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她出于个人兴趣收集的大量书信及其他只言片语,堪称爱因斯坦性格气质的结晶。我们被藏品打动了,于是在征得杜卡斯女士及奥托·纳坦(OttoNathan)博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遗产托管人——的慷慨同意后,我们决定印出这样一本小册子。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的巴纳希·霍夫曼(BaneshHoffmann)教授应邀在这个项目中协助杜卡斯女士。霍夫曼博士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已经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一部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1973年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为这部作品颁发了优秀科学作品奖。他和杜卡斯女士乐得再次合作,本书就是合作成果。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这本小书给了我们特别的快乐。说起来,爱因斯坦作品在美国的首次面世就是通过我们,那是1922年出版的《相对论的含义》;我们也是他最后的出版者,因为第五版《相对论的含义》包含了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论述。而本书提供的视角为我们补完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气也最大。而且他常写回信。所以就有了眼前这本小书。

和上一本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不同,本书并非传记,也不阐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我们没有编排章节,不加目录也不附索引;乍一眼看去全无体例结构可言。本书引用的内容,大部分是爱因斯坦迄今从未发表过的书信,以及他不为发表、信笔写下的只言片语。对此我们无须置喙过多,让它们自己说话便是。有些文稿本身即由地道的英文写成,我们就逐字照搬。有些文稿的英文略嫌生硬,我们便稍作调整,同时尽量保留那富于魅力的德文风味。至于其余部分,我们都给出英语译文。有很多稿件寄出的是英文,但德文底稿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直接上现成的英文版,不作重译了。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堪称卓越的艺术家,理论的美感摄人心魄;在文字功力上,爱因斯坦也相当不俗。因此,本书最后部分将附上现有的德语文稿与底稿,以便熟悉德文的读者诸君能够亲口品尝爱因斯坦的文章风味。(中文版略——译者)

爱因斯坦一生追求和平。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整本书了,那便是《爱因斯坦论和平》(纽约舍肯书局)。书的覆盖面足够详尽,我们若想就此话题找出一星半点未曾发表的材料那是难上加难。所以,想对爱因斯坦这方面的观点刨根问底的读者请去阅读那本书。不过,我们从那本书中选取了一篇长文,这么做的道理有两层:首先,它本身是一篇有力的檄文,特别值得发表;同时,我们在此发表它也是为了向《爱因斯坦论和平》整本书致敬,因为重新刊行这些内容是我们由衷的愿望。文稿的编排次序并非随心所欲。当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一个个断片从丰富的人生中奔涌而出,联缀成系列。不期而遇的转折,是记忆自身的逻辑,引领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或前行。本书便是由一串串系列构成,每个系列自成一体,在编排格式上彼此区分。当然,把每一篇文稿单独抽出来欣赏也未尝不可;但本书的宗旨一以贯之:读者诸君走完这段处处留情的旅程之后,想必会对爱因斯坦整个人有了更深更亲切的了解。

想要在旅程中带上地图的话,请翻到本书最后,那儿有一份简短的爱因斯坦生平简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因斯坦谈人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译者 李宏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00716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2013223568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49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13-304
版权提供者 Estate of Albert Einstein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