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齐家之道/国学大讲堂
内容
试读章节

勤俭——俭以养德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们会通过静思来修行自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清朝名臣曾国藩,因学识渊博,被人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曾国藩身为高官,生活奢华一点大家也能理解,然而他却是个出名的节俭典范。曾国藩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教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在曾国藩的思想里,勤俭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并且无论是穿衣吃饭还是日常琐事,每一个细节都要讲究勤俭。

曾国藩写家书给大儿子曾纪泽时也曾表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意思是说,富家子弟和官宦子弟应该勤俭自律,在物质上应该跟普通人一样,这样将来才有可能成才。如果沾染了一身奢侈的习气,是不能成才的。

曾国藩虽位居高位,但所有衣物相加不值三百金。寿辰将至,亲朋想要为他举办祝寿宴会,曾国藩却拒绝了,他说:“生日在即,万不可宴客称庆。此间谋送礼者,余已力辞之矣;弟在营亦宜婉辞而严却之。至嘱至嘱。家门大盛,常存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之念,或可自保。”曾国藩还跟自己的家人说:“望弟子‘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做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

曾国藩身居将相之高位,不仅有丰厚的俸禄,在平时的行军打仗中也有不少捞好处的机会,但曾国藩却一直保持勤俭的家风,从不以职位的便利占公家的便宜。

“俭以养德”几乎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伟人都倡导的优良品质。越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越不会铺张浪费。为党和国家建立了丰功伟业的革命先烈,平时在家中,他们仍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言亲自教授,以勤俭持家。朱德的孙子朱和平提到,这些老革命家平时生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风勤俭,不提倡奢华,生活跟普通人一样,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朱和平说:“除了勤俭朴素,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求我们不搞特殊化。”“老百姓怎么样,我们也怎么样,要跟群众打成一片。”

王任重的儿子王涌晖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不光是穿哥哥的旧衣服,姐姐的旧衣服也要穿。”他回忆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经济困难,二是有艰苦朴素的家风,到后来也就习惯了穿旧衣服。”“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与我们无关。”王涌晖认真地说:“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搞特殊化,要认真学习,报效国家。”

革命先烈居功不自傲,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严格教育,这种勤俭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受家庭教育影响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及早重视起来。杨子江回忆自己的爷爷杨成武将军时说,杨将军“对家庭的影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比如重节约、不浪费”“电池要完全用完电才能撤换、碗里不能有剩下的米粒”等等,杨将军对子女的要求“跟普通家庭差不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原则、讲诚信”。

“父亲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家庭观念非常强,要求我们有好吃的东西必须拿回家里分享。”杨成武的二儿子杨东明将军回忆说,“再就是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

党员干部带头节约,这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浪费的风气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现象,2013年1月,习近平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中作出重要批示: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

……

P7-9

目录

第一章 训 诫

 一◎ 守法——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二◎ 勤俭——俭以养德

 三◎ 重教——盛年不重来

 四◎ 廉耻——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五◎ 仁孝——百善孝为先

 六◎ 宽厚——宽则得众

 七◎ 修睦——和为贵

 八◎ 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

第二章 教养

九◎ 劝学——学不可以已

 一〇◎ 循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一一◎ 恭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一二◎ 养志——有志者事竞成

 一三◎ 思齐——见贤思齐

 一四◎ 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

 一五◎ 礼让——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一六◎ 身教——以身教者从

第三章 赡亲

 一七◎ 顺意——乐其心不违其志

 一八◎ 敬重——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一九◎ 遵诲——父母命,行勿懒

 二〇◎ 持恒——大孝终身慕父母

 二一◎ 分忧——仁之实,事亲是也

 二二◎ 勿烦——劳苦莫教爹娘受

 二三◎ 饱暖——薄父母,不成人子

 二四◎ 及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第四章 夫妻

 二五◎ 互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二六◎ 互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二七◎ 互助——贤妇令夫贵

 二八◎ 互省——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二九◎ 避嫌——妻贵于室

 三〇◎ 互重——糟糠之妻不下堂

 三一◎ 互敬——唇齿相依关共运

 三二◎ 互励——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五章 友悌

 三三◎ 同心——内睦者,家道昌

 三四◎ 诚待——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三五◎ 谦恭——谦恭者无争

 三六◎ 扶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三七◎ 矫误——兄弟相师友

 三八◎ 榜样——以身教者从

 三九◎ 敦睦——兄弟敦和睦

 四〇◎ 帮衬——亲爱之而已矣

第六章 修德

 四一◎ 遵纪——万物莫不有规矩

 四二◎ 奉法——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四三◎ 举贤——知贤不能亲,难为人上人

 四四◎ 止佞——亲贤臣,远小人

 四五◎ 倡朴——本资民用反为殃

 四六◎ 明辨——慧眼善识人

 四七◎ 谦逊——满招损,谦受益

 四八◎ 自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七章 交友

 四九◎ 慎择——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五〇◎ 近贤——近朱者赤

 五一◎ 真诚——人无信不立

 五二◎ 勿匿——行正大之言

 五三◎ 解仇——冤家宜解不宜结

 五四◎ 不争——士有三不斗

 五五◎ 纳谏——从善如流

 五六◎ 和合——君子和而不同

第八章 处世

 五七◎ 宽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八◎ 顺时——得时者昌

 五九◎ 脱俗——能脱俗便是奇

 六〇◎ 忠义——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一◎ 惟德——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六二◎ 少疑——风不可系,影不可捕

 六三◎ 自处——人皆可以为尧舜

 六四◎ 自强——君子敬其在己者

第九章 家计

 六五◎ 有度——非礼勿动

 六六◎ 节俭——成由勤俭败由奢

 六七◎ 崇勤——吹尽黄沙始到金

 六八◎ 远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六九◎ 患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七〇◎ 节制——一积一散谓之道

 七一◎ 轻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七二◎ 兼济——达则兼济天下

第十章 风气

 七三◎ 朴质——不如人,勿生戚

 七四◎ 求简——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七五◎ 静思——静坐常思己过

 七六◎ 威仪——以信取威则实

 七七◎ 平心——心虚则性现

 七八◎ 取信——以折中取信

 七九◎ 熟虑——谋定而后动

 八〇◎ 戒急——戒急用忍

序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广义的国学,即胡适先生所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包括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国学,则集中体现在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

如果将国学比作一座文化大厦,其中经部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大厦的钢筋结构,史部所记载的文明进程是大厦的水泥浇筑,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学的主体部分;子部的百家思想,则是大厦的门窗,可以让室内空气流通、充满生机;集部中的各类文集就是大厦里的装潢、家具、内饰等,丰富多彩。

人们初次走进一座大厦,往往先被大厦中的装潢、家具、内饰所吸引,就如同人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集部中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开始的。故此,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结构,必须从对集部的喜爱,发展到对经、史、子、集各部的研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国学经典浩如烟海,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比如大同世界的伟大理想,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民贵君轻的理政思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仁慈兼爱的博大胸襟,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忠恕孝悌的人际准则,崇礼尚义的道德风尚,执两用中的中庸法则,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日日精进的治学精神,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些精神资源,是中华文明萌发壮大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滋养。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能够开阔胸襟、改进方法、增强智慧,提升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执政使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阅读、理解、掌握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我们出版了“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包括《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谋略之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贴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希望“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和修养的镜鉴。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偏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内容推荐

家风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做人态度和做事方法,如果家风不正,就容易滋生腐败恶习,出现各种问题。家事不是小事,党员干部对于家人身上的苗头性问题,要早教育、早制止、早纠正,以防发生问题时措手不及,酿成大祸。党员干部还应该以身作则、以家为圆心,将谦虚谨慎、尊老敬贤、奉公守法、乐于奉献、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等正能量传递到社会上,不仅要让家庭成员得到进步,更要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满意,对得起自己的党员身份。

申圣云的《齐家之道》分为十章,分别阐述古代齐家之道中的训诫、赡亲、夫妻、友悌、家计等十个方面,注重从《论语》《礼记》《孝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籍中选取有关齐家之道的经典论述,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以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家方面的镜鉴。

编辑推荐

“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贴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申圣云的《齐家之道》是其中一本,以为人处世等各方面,辅古今有名的案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家庭文明对家庭和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齐家之道/国学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申圣云 编
译者
编者 申圣云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1841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6-05
首版时间 2016-05
印刷时间 2016-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6
CIP核字 2016070683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