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珍藏版)》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内容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珍藏版)》是世界文学文库之一,《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珍藏版)》收了他的前两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合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一七七二年五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亲合力》讲述了: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也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在这四个人中间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在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像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得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目录

译序

少年维特之烦恼

亲合力

试读章节

有关可怜的维特的逸事,凡是我能够搜集到的。我都尽心尽力地加以整理,现在提供给诸位,并且相信诸位会感激我的。你们不会不赞赏和喜爱他的才智与性格,也不会不为他的命运流泪。

你呀,心灵善良的人呀,如果你同他一样感到痛苦压抑,你自会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如果由于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失,你未能找到知己,你自会把这本小书

第一卷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走了,我真快活!挚友啊,人心多难捉摸!我那么爱你,一度和你形影不离,如今离你而去,竟然觉得快活!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我同他人的交际,难道不都是命运为扰乱像我这样的心灵而搜寻来的吗?可怜的莱奥诺蕾!但是,我并无过失。她的妹妹,姿色不凡,别具魅力,与之交往,愉悦我心,可是,她那颗可怜的心里偏偏产生了对我的恋情,这难道能怪我吗?然而,我当真毫无过失吗?难道我不曾维持她的感情?难道我不曾因她那天性的真实流露——这原本并不可笑,却常常引我们发笑——而暗自高兴吗?难道我不曾——唉!一味自责,这是什么作风呀!我一定要,亲爱的朋友,我一定要改正,我向你保证,一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咀嚼命运给我们安排的小灾小祸;我一定要享受这眼前的生活,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好友呀,你的话有理,世人倘若不再固执地调动想像力以召唤对恼人往事的回忆,而是忍受这无意义的当前,世人肯定会少受些苦。——可是,世人为何生来就爱如此,这只有天知道。

请费心转告家母,她的事情我自会尽心办妥,不久便会向她禀报有关消息。我已经同姑妈交谈过,我们那边的人认为她是个恶妇刁婆,然而,事实表明并非如此。她精神饱满,性急易怒,却是个好心肠的女人。我告诉她,那份遗产至今未分,家母颇多怨言;她向我陈述了理由与原因,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她准备交出遗产,而且比我们所要求得到的还多……总之,我此刻不想谈此事,请转禀家母,一切都会料理妥当。亲爱的朋友,我在办理这件区区小事的同时又发现,人世间误解与怠惰或许比狡诈与恶意更加误人误事。至少后两者肯定罕见。

还有,我在此地颇感自在。在这个乐园般的地方,孤寂正是医治我心灵的珍贵良药。阳春时节,昌盛丰盈,温暖我这颗常因寒冷而战栗的心。每棵树,每道树篱,都是一束鲜花,谁个不愿变作金龟子,漂浮在这芳香的海洋里,寻觅一切必需的养料呢!

市镇本身令人生厌,与此相反,周围大自然之美却难以言传。已故的封·M伯爵因此动心,在其中的一座小山丘上修筑花园;这座座山丘,千姿百态,纵横交错,构成一个个秀丽山谷。那座花园则可用一个“简”字来形容。跨进园门便能觉出,设计蓝图的不是专业园艺师,而是有意在此独享孤寂的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在浓荫覆盖、灌木环绕的园亭里,我情不自禁地挥泪追思已故主人;这座亭子曾经是他心爱的处所,现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处所。过不多久我将成为这座花园的主人;在这短短数日内,园丁已经对我颇多好感,今后我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五月十日

有一种奇妙的欢畅填满我的整个心灵,宛如我正一心一意享受着的这甜蜜春晨。我独自一人,我在此地的生活使我高兴,这个地方是专为像我这样的心灵创造的。我的好友,我如此幸福,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这宁静独处的感受中,竟连我的技艺也无法施展了。眼下我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然而,此时此刻我却是个达到了比以往更高境界的画家。环抱我的可爱山谷雾气蒸腾,天上红日滞留在我的森林的表层,照不透它的浓荫,只有几道光线偷偷潜入表层下的圣地,这时,我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高高的草丛中,更贴近地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我的心更贴近地感觉到草茎间小世界的熙熙攘攘,还有小蚊子和小虫子千千万万难言其妙的形状,这时,我感觉到全能的神②就在我的面前,是他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感觉到了博爱的神的气息,是他承担并维持着我们,让我们飘浮在永恒的喜悦中;我的朋友啊!接着,我眼前一片蒙咙,我周围的世界和天宇,像一位情人的倩影,完整地寓居在我的心灵中——这时,我常常渴望着,想着:唉,但愿你能再现如此完整、如此温热地活在你心中的一切!但愿你能吐一口气把这一切嘘到画纸上,使画纸变成你的心灵的镜子,就像你的心灵是永恒的神的镜子!——我的朋友啊!——我若这样去做,必遭毁灭,这种种现象,恢弘壮观,其威力我哪里敌得过呀!

五月十二日

我不知道是否有以假乱真的精灵飘浮在这一带,也不知道是否有暖人的天国想像寓于我心。出城不远处有一口泉水井,我像人鱼美露沁及其姐妹被魔法禁锢在那井边。——下了一座小山,你就来到一道拱门前,再朝下走二十级石阶,便见到一泓清泉从大理石岩缝间涌出。上方砌有矮墙,构成井栏;空场四周,大树参天,浓荫覆盖;此处阴森森的,凉气袭人,既诱人入幽,又令人心悸。没有一日我不在那里待上一个钟头。姑娘们从城里来此取水,这是最平常的工作,又是最必需的,古时候,国王的女儿们都亲自动手做。我坐在那里时,总会想起族长制时代,古代风貌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众多的祖先在井边结识交往,相亲联姻,水井与清泉四周,飘浮着善良的精灵。是啊,谁若不能像我似的感受,谁必定在炎炎夏日艰辛跋涉后从未借泉水井的清凉一爽身心。

P2-5

序言

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八十二个春秋。他生于一七四九年,逝世于一八三二年,今年,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是他诞生的二百五十周年,德国把今年定为歌德年。在德国,也在世界的范围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表达尊敬之情。

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一八三○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他自己在一首格言诗中这样写道:“生活在世界历史中的人,难道他应该把自己顾怜,哪怕是瞬间?谁锲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时代,他才可以议论,才配写出诗篇。”这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以及日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悲剧《浮士德》、一些优美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及他的长篇小说。歌德共写了三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以及《维廉·麦斯特》(分为《维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他的前两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合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现将这两部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歌德一七六五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七六八年因病辍学。一七七○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完成学业。就在斯特拉斯堡期间,他认识了已在德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赫尔德尔。他俩的结识标志着德国一次文学革命的开始,这就是当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文学运动的理论上的倡导者,纲领的制定者;歌德则是它的文学实践的代表者和高擎这一运动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一七七二年五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在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的朋友阿尔伯特定婚。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感情无处寄托,对绿蒂的思念,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业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伯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鲁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鲁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但是现实社会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对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他认识了绿蒂。对于他说来,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避难质。当他意识到爱的无望,他重返社会,想成就一番事业,使爱得到升华,使自己得到解脱。但这个社会不见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恶这个社会,于是被逼回到绿蒂的身边,酿成了一场悲剧。他的自杀是一种反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的惟一出路。他用自杀宣告了同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对这部作品所做的论断: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功绩”。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糖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像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之烦恼》产生影响的原因,但却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飙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人的狂热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牧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少年维特之喜悦》。这些攻击、查禁、诋毁、仿作都已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瑰宝。 《亲合力》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也是歌德本人的爱的经历的一次折光。一八○七年歌德在耶纳见到正是十八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时年歌德五十八岁,他在那时写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流露出他对这个妩媚少女的炽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坝阻止了激情波涛的一再冲击,那时距他与乌尔庇尤举行结婚仪式仅仅一年。歌德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抗击本性力量的进逼。他把对她的爱和爱带来的欢乐与痛苦倾注到那些十四行诗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泻进这部《亲合力》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重新赢得精神的解脱。在《年志》中,歌德曾这样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和《亲合力》一样,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这种匮乏就是爱的匮乏。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的,歌德对米娜的爱孕育了这部作品的生命,没有他的这段爱的激情,就不会有这部《亲合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并非能就此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的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在一封给歌德的信里有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之内。这两点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内,也不用想像去代替经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是写怎样经历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对经历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他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内容,使之有一种共性的东西。

歌德给这部作品冠上个《亲合力》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亲合力?这是瑞典化学家柏格曼采用的一个化学术语,它指物质间的亲合力量;原已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的物质的加入,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正如人们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歌德要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解释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并借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小说的情节与“亲合力”这个术语是十分贴切的: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也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在这四个人中间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在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像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得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E尉,眼睛像奥狄莉。

爱德华并没有战死,他返回家园。他对奥狄莉爱得更加激烈,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加痴心。爱德华为了达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和奥狄莉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爱德华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失手把孩子掉在水里淹死。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绝食而死。几天之内,爱德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俩葬在一起。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卧长眠。“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何来理解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称,这是歌德所写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许是最多义的作品;有的说,这部小说必须逐章逐页解释才能理解。这表明,它的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亲合力》是一部爱情悲剧。在我看来,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样一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的秩序的’中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式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的“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的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性格,都怀着同情和赞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表明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十九世纪初,对现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议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是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题材。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一方面对这样的婚姻关系持有异议,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浪漫派的放纵情感、追求官能享乐、蔑视现存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失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个人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来理解《亲合力》的,读者,你呢?

高中甫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本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杨武能//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2529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2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