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心解(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而日时习之。”“学”是整部《论语》的第一个字,是可以改变生命品质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它贯穿了《学而篇》,贯穿了整部《论语》,乃至贯穿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一个人是上达还是下达,全在一个“学”字。这里“学”的深意所指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只有彻证彻悟者,方能至“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境界。

“学”者,觉也。一繁体字的“学”和“觉”的上半部分是相同的。“学”的下部分是“子”,这里启示不论你在什么阶段,在哪个年龄,只要你回归了赤子之心,用一颗清净的心、归零的心去学之习之,就能超越外相,如性别、年龄、容貌等,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全然绽放,让神圣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说十五岁才读书识字。他十五岁以前“少也贱,多能鄙事”,农活、技术活、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都很擅长。所以这里的“志于学”不仅仅是在学知识、技术、技能上,而是在学君子之道、大人之道,学习道与中道。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道有术,才能利益天下苍生。那什么是君子之道、大人之道呢?什么又是道呢?什么是中道呢?将会在整部《论语心解》中一一地解读清楚,也协助大家直接去亲证。

时,就是指时时刻刻,每个当下。也就是觉知是贯穿生命全过程,在活生生的每一个当下存在,不常不断。习,即行。躬行实践即亲证,去做出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每个当下衣食住行、行走坐卧中,时时刻刻反复实践、亲证、体悟。其实“学”与“习”本一体,都是由清净本心、道心流露,由良知起作用。也就是体道,悟道,行道,逐渐与道合一,自然而然就会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愉悦,这就是“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志同道合的人。这里的意思是:“志于道的人,从远方慕我而来,或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这其中深意是,超越时间、空间,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大智慧者,还有宇宙天地间的万物,譬如青山流水、清风明月、鸟兽虫鱼、蓝天白云等,也都是朋友。还有一位朝夕相处的老朋友,是最近,也是最远的,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就是每个人自己。欲望在牵扯时,灵与肉分离,此刻是最远,也陌生。当清醒明觉活在当下时,心与身对焦,身心合一,此时是最近,亲切又熟悉。从最远回到最近,找到真正的自己,能不快乐吗?这种乐是孔颜之乐,非欲望之乐,是知足之乐,是真正的快乐,也就是“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愠是恼怒、生气的意思。这里就是说:“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内心不会恼怒生气,不就是一位真君子吗?”不愠,流露出君子的胸襟。其实真正大丈夫是能屈能伸,而不是忍辱负重,他是像流水、虚空一样,即便很多人不了解。譬如有人怀才不遇,或默默付出,没人能了解,能读懂他,反而遭到毁谤、诬陷,也不会恼怒,内心充满包容、慈悲,有大智慧。叩问自己能做到吗?

自古圣贤多寂寞,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充实自己,爱自己,做自己,开启自有的妙智慧、无尽宝藏,让神圣的生命全然绽放。若是盛开的花朵,蝴蝶自然来,自利才能利人。“为人”是展示我能、我是、我慢,是为别人而活。唯有明白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己”,才能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呀!

其实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不知,是常事。真正的君子大胸襟,他是像太阳、空气、流水、大地、整个虚空一样,为众生默默地付出,无我无私,无欲无求。别人不知道,不感恩,自然也就不生气。本来就应如此,自然回归天人本合一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呀!

P2-3

作者简介
张碧辉(无生):福建安溪人,事茶二十载,种茶人创始人,自然农法践行者。
后记

《论语心解》是无生的原创体悟,以四九七天的每日一则分享为底本。它一日一日的成长,离不开众因缘的成就。值此书交付之际,感恩经典陶坊创始人李尉文先生的厚爱与支持!感恩无生的太太陈红佳女士在幕后默默地付出!感恩将一篇篇书法手稿整理编校的风字辈同仁:王旋凤(玄风)、格桑德吉(和风)、林钰玲(微风)、李菲萌(巽风)、李雯菁、李嘉慧(谧风)、柳晓纯(柳阳)。感恩所有《论语》爱好者的鼓励与支持!感恩孔夫子的协助!感恩天地父母的化育与支持!

目录

(上)

 前言

 自序

 推荐序:永不受限的生命

 学而篇第一(凡十六章)

 为政篇第二(凡二十四章)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里仁篇第四(凡二十六章)

 公冶长篇第五(凡二十八章)

 雍也篇第六(凡三十章)

 述而篇第七(凡三十七章)

 泰伯篇第八(凡二十一章)

 子罕篇第九(凡三十章)

 乡党篇第十(凡十八章)

(下)

 先进篇第十一(凡二十五章)

 颜渊篇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子路篇第十三(凡三十章)

 宪问篇第十四(凡四十七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凡四十一章)

 季氏篇第十六(凡十四章)

 阳货篇第十七(凡二十六章)

 微子篇第十八(凡十一章)

 子张篇第十九(凡二十五章)

 尧日篇第二十(凡三章)

 种茶人书院

 写在后面

 后记

 附:孔子年表

序言

《论语》,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之一。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回忆录,记录了孔子在世时的身口意,可谓一门活生生的君子之学。“大道废,有仁义。”身处乱世,孔子躬行君子之道,构建礼运大同世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他的所作所为皆从本心流露,无我无私,无怨无悔,自然而然是温良恭俭让。孔子怎么会有这样一颗心,这颗心又怎么恢复的呢?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呢?是不是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有一颗圣人的心呢?这是我们学习《论语》的核心,也是《论语》能够超越时空、种族,超越党派、政党、宗教、教派的关键所在。

《论语》其实就是一面无恶无善的镜子,协助人们反观自己,照见自己每个当下的起心动念,在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云:“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是每个人自己,时而流露君子般的心灵品质,也时而流露出和小人一样的心灵品质。

其实在《论语》中,问的人是你,答的人也是你;孔子是你,学生也是你。当你能够来至《六祖坛经》所云的“不思善,不思恶”,或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回归到当下自己身心上,也就是归零,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本心、良心、道心。也就是说,明白了人人都和孔子一样拥有相同的良知,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有颗圣人之心。

解读经典亦是修行,《论语》是明镜,也是指月手指,协助人们开启自己的本心本性,也就是恢复明德、良知。也是检验自己的身口意三妙行,叩问自己为何嫉妒,为何心不安,为何不自在?其实自己在起心动念时,他人无法得知,唯有自己知道。因此只有自己能够改变,谁都无法帮到你,解铃还须系铃人。他人只是助缘,是指月手指,只有我们每个人慢慢地照见到自己也有贪嗔痴,发现到自己在内耗、消耗生命能量,发现最大的敌人原来是自己。自然而然地,就会止下来,心静下来,也就自然会放下种种包袱、束缚,全然接纳有丑陋、不足一面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己改变了,世界也随之改变,神圣生命的意义也就能发挥出来,终究是来到大安心、大自在。

内容推荐

这本由无生著的《论语心解(上下)》以《论语》为蓝本,结合作者多年来亲身实践自然农法的经验,将论语语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作者认为大自然是每个人的生命本体,以大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思齐。借助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体验和感悟让《论语》的深意、智慧呈现出来,协助每个有缘人开启无尽宝藏。

编辑推荐

在《论语》中,孔子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他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流露出来的,也就是从良知发出。他的内心是无我无私、无欲无求、清清净净。他的仁爱之心、良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

自我、小我之心境是无法了解无我、大我之心境,只有宁静的心灵能与宁静的心灵相融相印。也就是来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心境,自然就明白孔子的深意。孔子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为了协助弟子们开启自己的无尽宝藏,恢复本自具足的清净本心。也就是让每个人找回自己本来就有的良知,让他们所作所为也从清净的本心本性流露,由良知发出,利益天下苍生,发挥神圣生命意义,脱胎换骨,让生命成为无限可能,充满生命力、活力。这就是一部《论语心解》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无生心解《论语》的动力与初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心解(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无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出版传媒集团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18321
开本 16开
页数 5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3
出版时间 2017-7-6
首版时间 2017-06
印刷时间 2017-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96
CIP核字 2017124157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60
4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67.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