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民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收实际上是一部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编年史。读者将看到一本满是画页、照片、歌谱的书,这种趣味性的追求,使《人民记忆》成为一部难得的充满了感性的生活史。宋强生动清晰地勾勒出半世纪以来中国百姓在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和民谣俚语诸方面的变迁,他坚持认为历史是人民求生存、谋幸福的岁月,从这一观念出发,这种本土的现世的记载方式可以求得新的生命感悟。

内容推荐

《人民记忆》其实是一部国民集体记忆的编年史。作者采用纪实的笔法,选取1946~1996年这50年时间段,一年一篇,每一篇撷取一个主题词或灵魂语,夹叙夹议,深入浅出,或评或讽,或褒或抑,追忆凡人凡事,凸显历史本相。以人民的名义,如实记录50年中国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目录

有声的中国(1946-1949)

 1946年:有声的中国

 1947年:在路上

 1948年:地主研究

 [附文]

 1949年:重庆森林

乘风的岁月(1950-1959)

 1950年:江山多娇

 1951年:秧歌动地

 [附文]

 1952年:黎明的颤栗

 [附文]

 1953年:二流子涅槃

 1954年:西望长安

 1955年:风萧萧

 1956年:必由之路

 1957年:高级垃圾

 1958年:沸腾的日夜

 1959年:雪山春雷

平凡的生活(1960-1964)

 1960年:在困难的日子里

 1961年:燕子曲

 1963年:平凡的生活

 1964年:革命美学

乘滑轮车远去(1965-1969)

 1965年:前夜

 1966年:金门高梁

 1967年:反回忆录

 1968年:在蓝天白云下

 1969年:乘滑轮车远去

艰难时世(1972-1976)

 1972年:镜子里的中国

 1973年:一个人的遭遇

 1974年:反潮流

 1975年:匮乏年代里的花朵

 1976年:龙

飘逝的红头巾(1977-1989)

 1977年:科学的春天

 1978年:现代夸父

 1979年:苍天在上

 1980年:第一春

 1981年:移居北方的日子

 1982年:文明之旅

 1983年:严打风暴

 1984年:新星

 1985年:无泪的长歌

 1986年:无规则游戏

 1987年:大火灾

 1988年:商潮

 1989年:中国大宴席

九十年代(1990-1996)

 1990年:年轮

 1991年:游荡的茨冈

 1992年:大扫毒

 1993年:站立的艰难

 1994年:大撒把

 1995年:电脑时代

 1996年:太阳骑士

附录 电视往事(节选)(1981-1999年的影像记忆)

 1981年:曙光在前头

 1990年:剧风

 1997年:转播年

 1998年:“新古典主义”

 1999年:进行到底

试读章节

这个古老的民族,经过八年抗战的刺激,已经新生了。1945年的兴奋已经过去,大动乱之后的人们,自然会对未来诞生出许多新的憧憬。去年抗战胜利的那些日日夜夜,人们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朦胧的憧憬走上重庆市的山冈的。在浮图关,在枇杷山,他们凝望着隐隐发光的两江之水,浪漫地招着手,向这座风云际会的陪都告别。他们也许认为,新的现实选择就是与山下这座潮湿、闷热、散发着生物碱气味的城市诀别。今后不管走上什么样的道路,总之他们会告别这样一种生活:告别先前因民族利益而自愿选择的不自由。总之他们会最终走上一条自由之路。然而我们相信,这种自由之路的幻想在1946年的新年一定会开始破灭。

新年,物价两次飞涨,以原汪精卫政权辖区为甚。接收人最初从国统区乘飞机抵达光复后的南京,身上携带的在重庆只够买一点大饼油条的钞票,可以在夫子庙最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法币与伪币1:100的比例使得日伪占区的币制系统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国家救星们铁一般的意志不仅席卷了许多的逆产,良民们的财产也跟着遭殃。《围城》里笑日: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然而国军的光复确实使许多房产变成了空中楼阁,许多产业真的成为乌托邦。

这是忧愁吞噬着希望的一年。本年,随着中央重新在广大沦陷区行使权威,“和平建国”荫蔽下的昔日权贵们夜夜笙歌的物质基础和社交基础不复存在了,虽然南京的孩子们见到黑色小卧车,还是照着旧习惯追上前去拍着车喊“陈主席”讨赏钱,但南京伪政权的陈主席公博早已下了大狱,虽然李香兰和张爱玲还摆出一副悠闲的样子在洋房草坪前合影,然而社会名流早已不是他们,而且,此时困扰他们的是逃生的主意。1946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更多的人奔突着,为生存而战斗。北平“居大不易”,浙江发生“米潮”。“米糊”《八千里路云和月》结尾的字幕向观众索问:当那些为抗战而颠沛流离的中华儿女们陷入悲惨的绝境时,谁来关心他们?而《一江春水向东流》末尾,张忠良的母亲在滔滔江畔的呐喊,揪痛着人心:“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光复后的日子里,深刻的愁苦与愤懑弥漫于民众之中,影院里人山人海,连续二十周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洒泪。《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两集,前集为《八年离乱》,后集为《天亮前后》,这一部描写时代动态和悲苦人生的影片,称得上中国电影史的《哀江南赋》,刻画悲的意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许是为着释缓都市民众的这种压抑和不平,本年度,美国影片《出水芙蓉》在各地上映。《出水芙蓉》一度被视为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标志,在建国以后屡屡遭受抨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部曾在西方大萧条年代慰藉过千百万美国劳工的歌舞喜剧片,再次温暖了离乱时代以后中国人的心灵。俊美的女人,明媚的青春,豪华的布景,给晦暗的现实抹上了一点亮色。

基于同样的原因,这一时期最流行的小说,是傅东华翻译的美国米切尔(MaMitchell)女士所写的《飘》(Gone with the Wind),这部小说翻译于上海,印行于上海,在抗战前后流行于学生和职员阶层。南北战争的人性挽歌,在中国人伤感的心灵中得到热烈的回应,这也是不足为怪的。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中体味到大动乱时代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卫希礼写信给妻子韩媚蓝说:“……我所以拿生命来拼的那件东西,是旧的时代,旧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生活方式,我怕现在已经就完了,无论这骰子掷出什么来,怕都已无可挽回了。将来我们胜也罢,败也罢,这是同样都要丧失了,我倒不是怕危险,怕被俘虏,怕受伤或甚至死,如果死是一定要来的话,我怕的是这场战争一经完结之后,我们就永远不能回到旧时代去了。我呢,却是属于旧时代的人,我并不属于这个疯狂的杀人的现代,恐怕也不能适合于将来,无论我怎样尝试去适合。同样,你,亲爱的,也一定不能适合,因为你和我是同个血统的。我虽然不晓得将来会带什么来,总之,它绝不能同过去一样的美丽,一样的使人满意。”战争使人们失去了固有的家园(虽然那家园不会像《飘》中粉饰得那样美妙)。虽然蒋委员长今年还都,但更多的中国人会面对着颓败的家园吟唱《十五从军征》。如果说1945年的狂欢是战士和理想主义者最后的盛宴,那么今年就是他们带着劳顿的表情洗刷杯盘的时候。《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导演史东山也说:“短短几个月胜利以来的现象,却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伤痛。”这彷徨在胜利岁月里的不幸的一群,终于发现理想的美丽已经逝去,接踵而来的是更大的危机:人性的卑劣,政局的腐败,心灵的沦丧……警报解除了,更多的危险却来临了,何去何从?这不仅是自由民主主义者的疑问,也是全中华民族的疑问。很明显,内战的全面爆发阻止了疑问的延续,因为中国命运之决战将解决弥漫在人群中的深刻的疑问。

从1946年开始的社会历史,还留存于许多健在人士的脑海里。。自本年开始的中国命运之决战以来,在许多年的时间内,各种各样的命运决战就没有停息过。这样一种历史形态,注定了形形色色的伤感诗人、趣味主义者不会受到时代的欢呼,这一点,可以从张爱玲和钱锺书的寂寞中看到。要展现20世纪40年代的记忆焦点,就不能够回避陇海线的战火,国统区的沉沦,孔祥熙的激进货币主义,饥饿与反战……也不能够否认,这一系列风景,构成了40年代人民信史的基本内容,并且是主宰未来进程的最主要动因。

不少人会指责建国后的许多影片所反映的国统区街景是公式化的:大街上的乳品广告、满面愁容的摊贩、留声机里放着《午夜快车》、横冲直撞的美式吉普车等等,但在本年又确确实实发生了萧条和辱权,发生了“沈崇事件”。据有关社会机构统计,从去年8月至今年11月,美军在上海、青岛、南京、北平和天津等地蹂躏中国民众的暴行达三千八百多起;又据11月的《大公报》统计,从1945年8月到今年7月,被美军汽车撞死的中国民众就有一千多人;被美军强奸的妇女有三百多人。3月26日深夜,在上海百老汇路,女青年唐巧珍与她的伙伴正在街上行走,美军卡车呼啸而至,车上跳下几名美军,将唐巧珍劫持上车,因急于夺路逃跑,沿途撞坏人力三轮车多辆。被劫持的唐巧珍不甘受辱,跳出卡车,摔死在熙华德路桥边,肇事凶手驾车逃窜而去。8月26日,《文汇报》刊登读者蒋汉民目睹美军侮辱中国妇女的报道。蒋汉民说:“昨夜我同一个友人在南京西路散步,当行至国际饭店东面,见有三个美国水兵癫狂地向东走,大约是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委实好笑,所以我的视线老是注意着他们……东面来了一个年约二十五岁的女郎,手中提着东西,甫经行近美军身旁之时,其中一个美兵突然不顾羞耻地向该女子胸前乱摸。那时候我看到这女子可真尴尬极了,她用尽全身之力挣扎,终算挣离了魔掌。而看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却很得意地发出了疯狂的笑声!”

美军的风纪败坏和嚣张气焰,终于在年底圣诞节那一天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沈崇事件”。

P3-6

序言

宋强属于极少数血液里激荡着历史回声的人物中的一员。我初次见到他时,没感觉到他是那个写过《中国可以说不》的政论作家,只是觉得他有一张恍若隔世的面容,我误以为这是俗世酒色塑造的脸。接触久了,才明白这是喜欢摸索历史细节的家伙最有可能形成的面相。由这样的家伙来写作一部满含历史气息的《人民记忆》,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宋强终于从俗务中抽出身来,干了一件他喜欢干的事。

《人民记忆》实际上是一部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编年史。读者将看到一本满是画页、照片、歌谱的书,这种趣味性的追求,使《人民记忆》成为一部难得的充满了感性的生活史。宋强生动清晰地勾勒出半世纪以来中国百姓在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和民谣俚语诸方面的变迁,他坚持认为历史是人民求生存、谋幸福的岁月,从这一观念出发,这种本土的现世的记载方式可以求得新的生命感悟。

《人民记忆》确认了这样一种常识: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宋强鄙视一切自虐的历史观,鄙视那些凭借当今的优越性对着历史卖俏的知识分子,试图再现历史在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因为民族现实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自有深厚的岁月催生的原因。与其说我们每个人存活于现世,不如说我们就存活于历史当中。

正是这种具有叛逆性的追求,使宋强的写作变得异常地艰巨,他必须尽力驱散宏大叙事的历史覆盖在生活上的层层迷雾,去发现细若游丝的生活气息,再顺着这条细小的线索发掘出一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价值的最通俗的那部分历史。读者将看到宋强的探寻,他有时如同在暗夜里行走的人,循着一缕饭菜的芳香,在街坊陋巷之间转来转去,最终带领读者走进一桌原本不该被遗忘的民间美食宴席,并重新分享唇齿之间的精妙细节。

宋强无心代圣贤者立言,他只是发现了一个记忆上的秘密:不管历史学家今后怎样把当初的历史颠来倒去,它最终照亮岁月以及人心的还是当初那种鲜活的样子。他宣称记忆的永恒规律是:开始隐约闪现的线索,一定是东西遗失的最确切的线索。发掘历史价值,也就是找到原本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应该说这是反虚无化、反妖魔化的有益尝试。中国人的痛苦和欢乐构成的记忆,应该值得尊敬,这是最好的寻找,也是本书的灵魂。

历史的编纂不仅仅是了解过去的手段,而且是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的唯一有效的技术,宋强力求展示的是民间生活的力量和弱点。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系列紧张局势曾经非常鲜明地影响了人民记忆的面貌,也扭曲过岁月的进程,直到现在,它仍然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怎样在历史风暴中依靠本能在生活方面作出反应的能力、为短缺的生活需求寻求有效的补救方式的种种努力、以及普通男女怎样在急剧变化的风向中保留基本的价值观念的选择,这些在民间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经验方面的优势,因此,宋强的这部奇书可以当成是对当代生活的描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民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8542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1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