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学勤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教授李学勤的文集,本书包括了他历年着力过的各种学术方向和问题。首先是带有通论性的作品,然后按时代先后,史前与传说时期和夏代在前面,殷商、西周、东周至秦在后面,随之是关于典籍文献和关于简牍帛书的部分。

目录

自序/1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一百年/1

二十一世纪的古代文明研究/12

古代中国文明中的宇宙论与科学发展/23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30

关于加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建议/37

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40

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51

遂公盔与大禹治水传说/59

谈祝融八姓/62

四十年前的一点推测/69

古本《竹书纪年》与夏代史/72

仲康日食的文献学研究/81

《夏小正》新证/88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101

夏商周与山东/107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120

我和殷墟甲骨分期/127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

——纪念甲骨发现一百周年/134

再论家谱刻辞/143

补论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148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152

“三焰食日”卜辞辨误/158

释郊/162

裸玉与商末亲族制度/167

商至周初的玉石器铭文/172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178

三星堆与大洋洲/181

越南北部出土牙璋/193

伶州鸠与武王伐殷天象/198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205

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209

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215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224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230

续论西周甲骨/24l

邢台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252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255

《东周与秦代文明》导论/262

《东周与秦代文明》社会等级/270

战国文字研究/282

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288

虎噬鹿器座与有翼神兽/297

冲绳出土明刀论介/303

秦封泥与秦印/308

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313

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319

《周易》卦爻辞年代补证/325

“五十以学《易》”问题考辨/339

由《乐记》看《易传》年代/354

孔子与《春秋》/366

《管子》“乘马”释义/372

《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378

《鹃冠子》与两种帛书/388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399

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404

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413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418

郭店楚简儒家典籍的性质与年代/425

郭店简与《礼记》/430

郭店简与《乐记》/437

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442

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448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452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457

论战国简的卦画/463

《奏谳书》初论/469

《奏谳书》续论/480

《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490

银雀山简《市法》讲疏/501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508

主要著作目录/516

试读章节

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不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而且我们的传统文化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曲折。在我们跨人21世纪之际.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如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是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学术界.特别是文科学术界,现在都非常迫切地需要对20世纪学术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回顾,对21世纪的学术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此,我想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的状况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21世纪的古代研究前景作一些展望,以期能有益于学人。

我们每一个人,不但要认识现在,还要认识过去,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际上,社会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文化不高或没有文化的人,对古代都有一定的兴趣。许多人对评书、演义和这一类的戏都感兴趣,即是说明。许多人对历史上的过去,对于各种事物的起源,特别是对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辉煌文明的国家的古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在现代大潮冲击了中国之后,如何认识古代这个问题就成了中国社会上各方面的人都会接触到的一个问题。

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古文明,有着历史绵远的传统文化。从地理大发现以后,特别是16、17世纪之后,西方势力开始向东方发展,东方人开始接触到了西方。中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与他们过去认识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西学逐渐进入中国,对中国学术界、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的认识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使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基本的特点,就是人们一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越古越好,所以三代以上就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宋代理学家常说:“人心乃是牵补度时,天地亦是架漏过日。”意思是说:人心已经坏了,好像一件衣服破了一样,今天打个补丁,明天打个补丁,但无论怎样也总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天下世界也不如过去了,这就好比一个屋子已弪漏雨了,即使你今天往屋顶上放几块瓦,明天往屋顶上堆一些白灰,但总也不能让屋子不漏雨。这是为了说明,现在的社会已不如过去的社会,人们能够取法的只是圣贤存在的那个三代时期的黄金盛世。由此可知,中国人对古代的认识问题,是一个牵扯到他对于整个人生、世界的看法的最根本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古代,经学就成了整个学问的核心。经就是从黄金时代传下来的书。有不少中国人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还在专读经书。只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19世纪晚期,由于西学的兴起,时势的发展,才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下令废科举,成立学堂,用新的学科取代读经。因为当时如不这样,国家就不能自立,我们就无法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古代的认识必须有所改变。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足以打破旧的网罗,不足以立新学.不足以使人们接受世界的新知识。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P1-2

序言

1952年,我离开读书的清华大学,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就是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荏苒至今,已经过去50多年了。

我这些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的历史文化。在大学和考古所的几年,努力学习的是甲骨文和战国文字。来历史所后,由于作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很长一段时间在他指导下做思想史的研究,但先秦还是重点。“文革”后,我转到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室,又到先秦史研究室,便完全回到先秦一段。

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特点,是必须涉及多种学科。在狭义的历史学以外,还得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等方面,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甚至需要外国古代的知识。我曾经建议,用“中国古代研究”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来称呼这一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历年写的小文也显得相当驳杂,大家很容易在这本集子里看到这一点。

前些年,我应安徽教育出版社之约,曾经编过一本自选集,1999年以《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为题出版。那本书共选辑了70篇,现在这本集子也收入70篇,与安徽教育的那本没有重复,都是从我以往的书和集子,以及报刊上另选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以这两本自选集合看。

这本新的集子,在选目上尽力包括我历年着力过的各种学术方向和问题。其编排的次序.首先是带有通论性的作品,然后按时代先后,史前与传说时期和夏代在前面,殷商、西周、东周至秦在后面,随之是关于典籍文献和关于简牍帛书的部分。和安徽教育那本自选集一样,没有收我早年写的现在看来错误已多的文章,专论古文字因而难于排印的论作也基本不选。

我在先秦历史文化这个领域里摸索前进的步履,是踯躅曲折的。如上文所说,起初由甲骨文和殷商考古着手,又辑集整理战国文字。六十年代,因深感积累不足,转而侧重金文以及青铜器的研究。七十年代,有机会参加新出土简帛的整理考释工作,又跨入新的学科范围。出于一连串主观、客观的原因,对于许多重要问题只能浅尝即止,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今天这个领域有关的各学科或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化,信息量迅速增长,要想在一个学科中保持前沿位置都是非常困难的,像我这样“横通”的经历自然不足为训。谈到我曾涉足的一些学科,想乘这一机会,对其在新世纪的发展说几点个人的想法,向读者请教。

甲骨文的研究早已扩充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学科,即甲骨学。一般把甲骨学的诞生到发展的历程分为三阶段: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鉴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算起,到1928年殷墟考古发掘以前,是第一阶段,殷墟甲骨大量私掘和流传,学者通过甲骨文的研究,认识了甲骨对殷商研究的重要:卷义,推定了殷墟的性质和时代。殷墟发掘开始后,到抗日战争时期,为第二阶段,考古的重大收获给甲骨的分期研究奠定了基础,各方面研究扩大了甲骨学的影响。建国之后,是第三阶段,甲骨学获得更大进展,特别是《甲骨文合集》等书的完成出版,将材料系统集中,分期研究更是成果频出,这为今后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准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释字仍然是殷墟甲骨研究的一项基本课题,还有相当一批很关键的字没有得到辨识,或者没有充分解说。我想,应该进行有计划的考释工作,优先解决那些对理解整个内容有较大意义的字。甲骨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限于殷墟甲骨了。其实早在1953年,郑州二里岗就出过字骨,有一片上面是卜辞;2003年,济南大辛庄也发现和殷墟非常接近的卜甲,文字较多。这些仍是商代的,1954年,洪洞坊堆出土了字骨,1956年被鉴定为西周的。此后,各地发现的西周甲骨颇多,最近岐山周公庙出土的几批,更引起公众的普遍注意。看来,西周甲骨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甲骨学的一个分支。

甲骨学当然不是只研究卜辞文字,而且卜辞的文例等问题要依靠对甲骨形制、卜法等等的认识。以后的学者要突破看拓本、读文字的限制,对甲骨本身做更多的考察。

同样的,金文的研究应作为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部分。我觉得,青铜器研究早该被视为独立的学科,要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综合研究.或者还可以把艺术的分析赏鉴也列为一种角度。

与甲骨一样,青铜器是考古遗物.因而需要而且首先应当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整理。分期和分域,是这种整理的中心要求,也只有做好分期、分域,才有利于使用青铜器铭文即金文中的历史材料。

过去许多学者对青铜器分期有重要贡献,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框架,但多数是由金文的释读和系联出发的,因为各家对这方面的见解容易分歧,分期的结果便大有差异。最近我有一篇题为《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的小文,建议:“在分期的方法论上,应强调以考古学的类型学研究放在首位,继之再以古文字学等去论证和细化。同时,当了解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分期必须与分域相结合,排出各个区域不同时期的谱系。”

西周的金文最为丰富典重,与《诗》、《书》等文献又有密切联系,影响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最为重大。2000年通过验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排的西周金文历谱,在以往各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当然也仍有若干问题有待讨论和修正。近期有几件很重要的与历谱相关的器物出现,在这样的趋势下,解决久成悬疑的“月相”问题,进一步确定金文历谱,可能为期不远。

1926年秋天,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世所出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六l国文字,“上与殷周古文、中与秦文、下与小篆不合”,不能以六书求之者,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与《说文》和正始石经的古文相同,这一真知灼见,开启了战国文字研究的肇端。五十年代以来,包括六国文字同秦文字在内的战国文字研究逐步开展,到七十年代后竟成为古文字学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

中国的古文字,从萌生到殷商、西周一脉相承,进入春秋,随着国家的走向分裂,出现了西土(秦)与东土的差异,后者到战国时又区别为三晋、燕、齐、楚等系.造成《说文叙》讲的“文字异形”的局面。及至秦兼并六国,在文字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后世的文字,真草隶篆,皆出于秦文字,六国文字于是废绝。过去学者论述文字源流,每每空缺了战国一段,只是在战国文字研究作为学科分支成熟之后,空白才得以填补。

战国文字研究兴起不久,从事的学者不多,虽然有较多可喜的成果,值得深人讨论的问题还是不少。不难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学人对此投入精力,将已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归纳出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在六国文字的几系里,蓬文字的研究成果最多,这是因为楚文字出土材料非常丰富,特别是楚帛书、楚简,不但字多,且有上下文可寻,有些更能与传世文献对照,因而备受学者重视,现在已成为六国文字研究的前沿。另外,秦文字材料的发现也日渐繁多,尤其是最近西安相家巷秦封泥、龙山里约秦简的出土,数量之大出人意料,使大家对秦文字(战国时秦国和秦代的文字)的眼界一新,有关研究的扩展也是可以预期的。

这里已经说到了简帛。简帛学同样是近年勃兴的一门学科,并且已经分划出研究简牍文书和研究简帛书籍这样两个分支。前者可溯源到二十世纪初西陲简牍的发现,关系材料以汉晋更多,从而和先秦的工作联系较少;后者则多属战国到汉初,最引人注目的是荆门郭店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再有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汉墓帛书等等,吸引了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诸多方面的学者,正在形成研索讨论的热潮。

简帛书籍使我们目见古代著作的本来面目,其中不少佚书是连司马迁、刘向、刘歆也没有看到的。一系列的发现,促使学者对长期以来对古书的看法产生改变,不少久被怀疑否定的“伪书”得以昭雪,也有一些确凿的“伪书”进一步定论。还有不少重要典籍,其时代由此明确,重为学者放心使用。大家逐渐认识到,历史上若干方面,特别是学术史、思想史,已经有了重写的机会。

应该说,目前我们对这大量空前的发现尚来不及仔细估量、充分消化。太急于导出学术思想史高度的结论,恐怕还失之过早。有必要避免一种新材料出现,就随以“一阵风”式研究的倾向。还有不少已出土的简牍没有整理,没有发表,同时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新的材料出土,深入踏实的工作是当前最需要的。

以上讲的意见,限于我识力的狭陋,都不够成熟,确实是“只供参考”。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我个人学习的,虽然主要是这些“实”的学科,但我并不认为这些对于先秦历史文化研究已经够了。想真正揭示历史文化的真相,除了“实”的研究,还必须有“虚”的指引,这便是理论。回顾上个世纪,先秦一段历史研究之昕以变革发展,最重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现代考古学的建立,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才使研究具有现代的特色。相信在新世纪中,理论的不断创新将对先秦历史文化的研究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请允许我把安徽教育那本自选集序言的最末一句话再写在这里:“重读这70篇小文,瑕疵满目,为之汗下。读者如尚以为可教,何幸如之!”

李学勤

2005年3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学勤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学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8217
开本 32开
页数 5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9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0-5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8
153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