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隐逸
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形象
唐代对陶渊明隐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对陶渊明隐逸哲思及动机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诠释学理论中的人格解读
道德高尚还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从超脱的隐士到道德的楷模
插曲 陶渊明的自传项目
第四章 从六朝到宋代的文学接受
六朝时期对陶渊明的几种早期观点
唐代诗歌对陶渊明的运用
宋代对陶渊明的重新定义和经典化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文学接受
文学史中(外)的陶渊明
进一步细读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中的考证研究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 | 阅读陶渊明(精) |
内容 |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隐逸 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形象 唐代对陶渊明隐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对陶渊明隐逸哲思及动机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诠释学理论中的人格解读 道德高尚还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从超脱的隐士到道德的楷模 插曲 陶渊明的自传项目 第四章 从六朝到宋代的文学接受 六朝时期对陶渊明的几种早期观点 唐代诗歌对陶渊明的运用 宋代对陶渊明的重新定义和经典化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文学接受 文学史中(外)的陶渊明 进一步细读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中的考证研究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陶渊明的身后经历见证了众多非凡的转型:从一位孤芳自赏的清高隐士到超凡脱俗或者道德崇高的隐士;从一位很少有人眷顾的平庸作家到一位被争相模仿的伟大诗人;从一位具有贤良性格的文人到儒家圣人。将陶渊明建构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是一项集体性、逐渐累积的工程,其中对于其人其作的纷繁芜杂的解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田菱教授此书主要着眼于陶渊明“身后声名”的“建构”和在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机制”问题。由Wendy Swartz所著、张月翻译的《阅读陶渊明(精)》一书植根于西方接受史理论,全面探讨了从甫问世直到晚清,陶渊明作品是怎样被解读和评价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阅读陶渊明(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Wendy Swartz |
译者 | 张月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202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16-11 |
首版时间 | 2016-11 |
印刷时间 | 2016-1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3 |
CIP核字 | 2016192619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7.3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