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是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中国第一批知名价值投资者均受教于此书,获得财务自由,本书也被公认为总结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最好的书。

本书译者杨天南2001年亲赴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被巴菲特称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股东”。后被媒体报道为“第一个与股神握手的中国人”。

本书是巴菲特故乡奥马哈的商店里最受欢迎的图书,已经持续畅销20年。

本书获得彼得·林奇,肯尼斯·费雪,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思,美盛集团比尔·米勒,先锋基金约翰·博格等投资大家一致推荐。

本书获得上证巴菲特研究会李剑,著名价值投资人一只花蛤姚斌,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陈理,著名价值投资人杨宝忠,格雷资产张可兴等专业投资者作序推荐并导读。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福布斯》、《经济学人》、《达拉斯新闻早报》等媒体一致推荐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是美国最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已经持续研究写作大师20年。巴菲特的成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是没人能像哈格斯特朗一样更好地描述他的成功。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已出版九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本书第1版即销售120万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书目)、《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NASCAR:驱动体育的商业》、《侦探与投资者:来自传奇特工的未曾揭示的投资技巧》 等。
罗伯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并持有CFA证书。他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加拿大专业金融规划师。
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2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涉及中(包括香港)、美、加等资本市场。2014年度,其管理的信托产品在平安信托全国范围合作的阳光私募基金总排名中,以69.74%的年度回报排名第三。

中国亲见巴菲特的第1人,多年从事财务健康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传播,著有《规划财富人生——天南话投资》一书。于多家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自2007年4月起,连续在“中国投资理财第1刊”《钱经》、央行旗下《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投资专栏,是迄今国内历时久的财经专栏作家,至2015年1月的93个月里,其专栏白纸黑字记录的投资组合累计回报425.67%(+425.67%),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0.78%(-10.78%)。

内容简介

在历经六十载栉风沐雨的航行中,沃伦·巴菲特在投资的海洋中遭遇过无数挑战,却依然继续演绎着他无与伦比的成功。他谦逊、正直、智慧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地千万人的爱戴,并点燃了人们对于他如何投资成功的强烈好奇。这就是为什么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相隔十年之后,再次完成《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的原因。

伴随着巴菲特的个人经历和职业历程,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重要人物,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到菲利普·费雪,再到查理·芒格,他们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观。

哈格斯特朗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进行了分解,并演示了为何巴菲特的方法“并未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通过本书,你将了解巴菲特如何挑选股票以及购买企业,这二者实际上都建立在同样的模式下,其中的行为秘籍被解码为十二个投资准则。

通过书中的第一手资料,你会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何运用这些投资准则进行企业并购。在学习了如何进行理性决策之后,书中还展示了为什么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极大地简化了投资组合管理的任务。从中,你还能获知巴菲特如何处理投资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挑战,以及在长期投资中耐心所扮演的角色。

读者还可以从网站中获得相关知识,包括巴菲特分析股票时常用的估值工具。

沃伦·巴菲特管理投资的方法已经跨越了六十年,将他的投资准则融入你的思维和投资行动,这或许不能让你成为亿万富翁,但一定会改进并提高你的长期投资水平,你将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目录

译者序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金石资产 杨天南)

推荐序一 敢于伟大(橡树资本 霍华德·马克斯)

推荐序二 价值投资思想薪火相传(美盛集团 比尔·米勒)

推荐序三 巴菲特的思想与哲学(彼得·林奇)

推荐序四 成为最好的自己(肯尼斯·费雪)

推荐序五 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上证巴菲特研究会 李剑)

推荐序六 重读经典(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姚斌)

推荐序七 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陈理)

推荐序八 远离喧嚣(著名价值投资人 杨宝忠)

推荐序九 值得反复翻阅的投资经典(格雷资产 张可兴)

前言

第1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第2章 沃伦·巴菲特的教育

第3章 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第4章 普通股投资9个案例

第5章 投资组合管理:投资数学

第6章 投资心理学

第7章 耐心的价值

第8章 最伟大的投资家

附录

关于网站

致谢

注释

 

 

 

 

精彩书摘

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助

春日的早晨,巴菲特坐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里。旁边坐着的是他多年的老朋友卡罗尔·卢米斯女士,她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记者。她从1954年起就在杂志工作,长期追踪报道巴菲特。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自1977年起开始协助巴菲特编辑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

在2006年春天,巴菲特告诉卡罗尔,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处理他在伯克希尔一哈撒韦公司拥有的巨大财富。像大多数人一样,卡罗尔知道巴菲特在分给三个孩子一点钱后,会将自己99%的财富捐给社会用于慈善,但人们想到的是这笔财富会捐给巴菲特基金会,该基金会由巴菲特和已故妻子苏珊成立。现在巴菲特告诉卡罗尔他改变了主意,“我知道我想做什么,知道如何做更有意义”。

2006年6月26日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午饭开始之前,数以百计的纽约最成功人士起立鼓掌,伴着掌声,世界第二富豪沃伦‘巴菲特走到麦克风前。在客气寒喧几句之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五个信封,每一个信封里装着一份他财富的分配安排,只等着他的签名即可生效。前三个信封内容很简单,他签名“爸爸”,然后分别给了三个子女:女儿苏茜、长子霍华德、次子彼得。第四封信交给了已故妻子所捐助的慈善基金会的代表。这四封信给出的总计金额为60亿美元。

第五封信引起的人们的惊叹!巴菲特签名后,递给了梅琳达女士,她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比巴菲特富有的人——比尔。盖茨的妻子。在这封信中,巴菲特承诺将其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共计超过300亿美元的财富捐给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单笔慈善捐助。历史上著名的捐赠有安德鲁·卡内基(按照今天货币折算为72亿美元)、约翰·洛克菲勒(71亿美元)、小约翰·洛克菲勒(55亿美元)。

在随后的日子里,人们有无数的疑问。巴菲特有病吗?或病人膏肓?他妻子的过世对于他的这个决定有什么影响?巴菲特说:“我很好,我的感觉棒极了。”众所周知,他妻子苏珊原本将继承他在巴菲特基金的主导地位:“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她对于规模的扩大有些恐惧,但她喜欢,并会干得很好。”

但是对于这个原有的安排在妻子过世之后,巴菲特有了新的考虑,他发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是个完美的机构,正做着他本人想做的事情。“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钱,就像巴菲特基金会一样。找到那个按照你的想法做事,而且做得更好的人,将事情委托给他们难道不更符合逻辑吗?!”

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总是充满理性。巴菲特提醒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他们管的比他好。同样,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做慈善比他更好,何乐而不为。

比尔·盖茨评价他的老朋友说:“巴菲特将被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最伟大的投资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投资家。”说得一语中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慷慨慈善的美德可能被放在第一位,而他那无与伦比的投资技能却可能屈居第二了。当巴菲特将300亿美元的信件递交给梅琳达·盖茨的时候,我脑海中迅速闪回到50年前,他以100美元起步成立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的情景。

巴菲特总是声称自己非常幸运,1930年出生于美国,这个出生时空组合的概率是30:1,而他降生的那一刻就好比中了彩票;他承认自己跑不快,没法成为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尽管他有弹四弦琴的勇气,但不可能成为音乐会上的小提琴演奏家。但运气之外,他独具的一些特点却令他能在资本经济海洋中有所作为。

“生活在美国,一些幸运的基因,复利,这些综合在一起造就了我的财富。”巴菲特说,“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体系中,更是促成了这些结果的形成,美国这个经济体系虽然有时会产生扭曲的结果,但最终整体而言,它能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巴菲特悄悄告诉我们,他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工作,“它奖励那些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人以勋章,它奖励那些优秀的老师以父母的感谢,它奖励那些能发现被错杀的股票的人以亿万财富。”他将之称为命运的不确定性分布。

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我心中所渴望了解的,是巴菲特如何在其成长环境中,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命运线条。这里,我们要探究的就是巴菲特如何成就自我的故事。

P2-4

 

 

 

 

 

 

前言/序言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杨天南

2015年1月18日

今次有幸翻译最新版本的《巴菲特之道》一书,真是因缘际会,因为大约在整整20年前,我的命运正是被这本书的初版改变的。它让巴菲特成为我心中的英雄,使我从此走上投资的大道,并获得了财务自由。

《巴菲特之道》是第一本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书,而我可能是第一个中国读者,因为其中文版的面世是1996年,而我在1995年就读到了当时还是活页的书稿。我也可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与巴菲特通信的人、第一个亲见巴菲特的人,早在1997年将一份在同一版面刊登我照片和巴菲特照片的中文报纸寄给他,并收到其回复。由此激发了2001年我前往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再后来被媒体报道为“第一位与股神握手的中国人”。

早在1993年,我因为参与公司的股份制改造而接触股市,当时整个社会都在摸索中前进,实际上大家都不明白股票到底为何涨跌,于是今天看来甚至莫名其妙的各种理论,活跃于媒体及坊间,有兴趣翻阅昔日的证券类报刊,会发现当年的振振有词,今日看来多是妄言与臆断。

这种股市中浑浑噩噩的摸索直到1995年,一本有关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首次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日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明灯,令我懂得了投资的真正意义。这本书就是今天这本《巴菲特之道》的第1版,后来又译为《股王之道》、《胜券在握》、《沃伦·巴菲特之路》等。

书中阐述的诸如“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好企业好价格”等投资理念现在听来尽人皆知,但当年简直是天外来音,闻所未闻。对于巴菲特的景仰之情,在多年之后融入我写的《巴菲特,生日快乐!》一文中。

巴菲特如今已85岁高龄,依然天天“跳着踢踏舞”上班,带领着伯克希尔每年为股东盈利数百亿。

对于所有能活到这个年龄的人,我们表示尊敬;

对于所有如此年龄还身手自如、思维敏捷的人,我们表示惊羡;

对于能如此年龄、身心康健,还年复一年为投资人创造数以百亿计价值的人,我们的心情只能用景仰来形容。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没有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投资长河中,有无数个名字闪耀其间,彼得·林奇、乔治·索罗斯、吉姆·罗杰斯、戴维斯、西蒙斯、比尔·米勒等,他们如同浩瀚银河中划破夜空的明星,为现代人类社会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投资传奇。但就财富积累本身而言,这些成功投资家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个巴菲特。如若这些著名投资家有机会与巴菲特一起出现,这样的场面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月朗星稀!

我要感谢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当年一个年轻人对于自己热爱的记录,无意间激起万里之外另一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热爱,所谓的薪火相传就这样像蝴蝶效应一般荡漾开来。时光荏苒、相隔千里,那些曾经受益于这本书、达到财务自由境界的曾经的年轻人,今日聚首,以自己的青春与实践向世人推荐这本《巴菲特之道》,也是在以这种方式向巴菲特致敬。

时至今日,有关巴菲特的书籍在我书架上达百余本之多,中英文皆有,水平参差,这本《巴菲特之道》始终是最为经典的一本。这本书中总结的四大类12条投资准则,系统勾勒出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框架。新版更是增添了相当的新内容、新投资案例,对于那些想了解投资、了解巴菲特、想取得投资成功的人,无疑是最佳学习路径之一。

虽然这本书涉及历史、人物传记、企业管理等,但终究是本以投资为主的书。对于投资这个话题,我倒是对年轻的读者有两点额外的提示:

(1)对于“青春资本”多于“现金资本”的年轻人而言,不必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股市上。

今天巴菲特受人仰慕的原因多源于其财务上的巨大成功,众人的目光多被其高昂的股价吸引,2015年初,伯克希尔的股价为22万美元,而以半个世纪前每股8美元计,年复合回报率达22%。

以中国股市“90%的股民入市资金在10万以下”的情况而言,即便取得了与巴菲特媲美的投资成绩又如何?绝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专注于主业。至少在踏上社会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看看身边那些曾经20、现在40岁的人们过去10年、20年的“炒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亏损,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如果你是个更有进取心的人,那么创富的最佳路径,是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将自己的企业上市。

(2)巴菲特理念的“局限”。

作者总结的巴菲特投资12条准则,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对象,例如要求“具有持续的运营历史”、“高利润率”等,这些几乎无法运用于新兴高科技类企业的投资,如果你想用巴菲特理念去炒买创业板,一定会大失所望。

但这到底是巴菲特理念的“局限”,还是其历时60年,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时光会说明一切。

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像当初年轻巴菲特若是尽信了他的伟大导师格雷厄姆的理论,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一样,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

推荐序一

敢于伟大  橡树资本主席霍华德·马克斯

2013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彼得·林奇

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

——肯尼斯·费雪

菲利普·费雪之子

巴菲特朴素的智慧与哲学都完美地呈现在这本《巴菲特之道》中。

——约翰·博格

先锋基金创始人

《巴菲特之道》一书问世已经20年了,该书第1版是第一本把巴菲特介绍到中国的书,我不禁产生了很多联想:20年来中国股市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改变?遍观市场,很多事实表明,20年来,巴菲特思想在中国股市的影响还很有限。看来,普及巴菲特的思想任重而道远!也许,这就是天南先生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翻译出版《巴菲特之道》第3版以继续指引道路的重要性所在。

——李剑

上证巴菲特研究会常务理事

当天南先生翻译《巴菲特之道》之时,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正上破20万美元,而巴菲特的身价也飙升至630亿美元以上。这些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将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姚斌

著名价值投资人 一只花蛤

与《巴菲特之道》的缘分始于1997年,18年后的今天,再读天南兄翻译的第3版,愈加强烈地体会到,投资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条,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续进化、持续提升投资境界之路。

——陈理

实力资产CEO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主席

《巴菲特之道》是近20年来我阅读最多、收获最多、笔记最多、感悟最多、向股友推荐最多的一本研究巴菲特最好的书。它见证了我近20年来学习、研究、实践、宣讲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所走过的道路。

——杨宝忠

著名价值投资人

作者对于巴菲特投资思想有着准确和深入的了解,远超其他关于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在碰到投资疑惑的时候,翻翻书中的投资案例,也会让自己近距离地了解巴菲特每一次重大投资决策思考的全过程,受益匪浅……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仔细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我想其价值不亚于巴菲特的午餐。

——张可兴  格雷资产总经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译者 杨天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93624
开本 32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2015024822
中图分类号 F837.124.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5-0539
版权提供者 Robert G. Hagstrom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