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旅行方式
内容
编辑推荐

《澳大利亚中部——某日的南纬天空:白云》、《德国幕尼黑——一间黄色的街头公共电话亭:电话线那端的世界》、《中国伊宁——一条河流:伊宁的契诃夫》、《太平洋上空——一扇舷窗:云》、《上海至此京——一声汽笛:对遥远之地的乡愁》、《北京至重庆——广播里的鼻音:如此的中国》、《此京至重庆——耳朵嗡的一声:五角星》、《重庆至昆明——语调:精神取向的标志》、《贵州至广西——一片郁郁葱葱的甘蔗田:血缘之地》……《我的旅行方式》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的第四本。该书探讨旅行技巧:如果没有对细节的观察,便没有私人旅行的意义。

内容推荐

《我的旅行方式》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的第四本。该书探讨旅行技巧:如果没有对细节的观察,便没有私人旅行的意义。书中每篇文章都为了讨论与呈现一个细节对旅人心灵世界的印象,以及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准备一张供观察的照片,启发读者出自自己立场的观察。

目录

开篇 旅行方法论:收藏细节的漫游一

第一章:像带着一架望远镜那样去旅行一

 奥地利维也纳——一尊雕像:飞的姿势

 英国伦敦——又一尊雕像:本分与心愿

 中国江苏——一座弃屋:理想

 中国西藏——一朵摇曳的烛光:愿你永在

 泰国曼谷郊外——一条窄河:生活犹如幽暗的河道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两个老人:盛夏艳阳下

 奥地利多瑙河上的克莱姆斯——一个黄昏:时间的客量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一个背影:走向大海

 奥地利维也纳——一枚跌下的醋栗:粮食之爱

 美国圣路易斯——一张塑料掎:单身者

 新西兰南岛——一汪蓝色:风景如画的委屈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一片荒蛮:对旷野的亲切感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一堆雪:北极蓝

 美国密苏里——一架花哨的自动音乐机: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间宫殿:花格窗

 美国爱荷华一一处河岸:蓝铃花

 澳大利亚中部——一块遗落的车牌:维多利亚

第二章:如在显微镜下注视一枚单细胞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

 英国伦敦——一间展厅:宿命

 英国伦敦——另一间辰厅:尴尬

 德国柏林——爱的大游行路过的一条街道:男人们

 美国密西西此——一条蒸汽轮船:标杆两英寻处

 德国柏林——旧宅院客厅里的一堵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们

 奥地利维也纳——一行中文涂鸦:事关幸福

 德国法兰克福——一扇天窗:迷人的世界

 奥地荆瓦豪河谷——一具古旧的玻璃棺:穿盔甲的骷髅

 马来西亚槟城——一枚硬币:回家

 奥地利维也纳——一间咖啡馆:女人们

 美国爱荷华——一驾带红色三角标记的黑马车:执拗

 中国云南——一湾清流:宋朝的好山水

 中国陕西省成阳——一座古城:箫声咽

 中国云南省腾冲——一杯月光白:边陲之垂

 中国江苏省高邮——一座竹园:陈从周的园子

 马来西亚槟城——一座长满青苔的石墓:容死他乡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张旧照片:离散者

 太平洋上空——一对青午:机舱小记

第三章:在旅行中张开感官,恢复孩提时代对一切感情的感应力

 美国爱荷华——一支钢琴曲:克拉科夫的亚当

 美国爱荷华——两只抒情的手指:马祖卡一

 德国柏林——一双蓝眼睛:细节奔腾

 澳大利亚悉尼——一个楼梯间:完美青春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一扇橱窗:遗世独立

 德国柏林——一个车站:维尼塔站

 中国浙江省建德——一杯热茶:陌上草熏一

 中国西藏拉萨——一声藏獒的低吠:小巷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些水滴:沣泞,潺潺,洌洌

 澳大利亚墨尔本——一片山坡:听鸟儿唱歌,像DBL做过的那样

 德国柏林——一个亚麻色头发的女子:偶尔留下的照片

 美国缅因——一个牲口棚:恋恋不合的E‘B‘

 中国浙江——一碗蒸豆腐:父亲留下的口味

 美国爱荷华——一只110伏的新电饭煲:米香‘

 英国此爱尔兰——欧罗巴酒店的一间大堂:激荡

 德国波兹坦——一间书店:旧气

 中国浙江——一条古道:最静

第四章:追随你手心里的生命纹去旅行,找齐细纹之间的联系,

 便是找到自己

 印度阿布山脉——一扇老窗:刹那相逢一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杯醇厚柔和的白咖啡:父母的南洋

 美国纽约——一个月台:在纽约中央火车站8号月台

 泰国曼谷——一片金箔:佛像

 英国伦敦——一个工业革命时代的著名小说人物:虚构之虚构

 德国柏林——一个街角:一种令人惆怅的阳光

 美国爱荷华——一根自卷的纸烟:山坡上的黄昏

 澳大利亚中部——某日的南纬天空:白云

 美国芝加哥——位干25B的大陆航空经济舱座位:小慧与《同名人》

 德国幕尼黑——一间黄色的街头公共电话亭:电话线那端的世界

 中国伊宁——一条河流:伊宁的契诃夫

 太平洋上空——一扇舷窗:云

第五章:如在放大镜下观看一粒钻石被切割那样对待一次旅行

 上海至此京——一声汽笛:对遥远之地的乡愁

 四川至云南——lee,Jee—e:绿皮车厢之间连接处的尖锐摩檫声

 北京至重庆——广播里的鼻音:如此的中国

 此京至重庆——耳朵嗡的一声:五角星

 重庆至昆明——语调:精神取向的标志

 贵州至广西——一片郁郁葱葱的甘蔗田:血缘之地

 图片集

 一座城的细节:镰仓

 一张脸的细节:小亚细亚

 一片叶子的细节:世界

第六章:微距的观察总有一天会将细节的各种记忆涓滴成河

 使世界汇聚成有意义的整体一

 德国柏林——一把悬挂的水壶:常青

 德国柏林——一块照顾良好的墓地:花影

 英国伦敦——一座坟墓:死得要帖一

 法国巴黎——一座墓碑:青铜的五瓣玫瑰

 法国巴黎——一扇长窗:灯影

 德国柏林——一座宙斯神殿:柏林的台阶

 土耳其贝尔加马——一座宙斯神殿基座:贝尔加马的台阶

 印度鸟代普尔——一支笔:关于细密画的旅程

 法国巴黎——一扇长窗:安心路过

 印度胜利堡——一块石雕:坐看云起

 澳大利亚垦尔本——一兜植物:澳大利亚草

 土耳其以井所——一座山丘:马利亚是怎么死的

结语 中国上海——一块银幕:当细节渭滴成河

试读章节

海水冰凉,凉得正好将皮肤上的一切回忆统统荡涤干净,不论是剧烈的,还是温柔的,或者是污浊的,抑或是疼痛的。当海水浸没全身,就像经历了一次洗礼。

我十七岁时第一次在青岛见到大海。引导我去海边的人已经辞世,他是我少午时代好朋友的父亲。当时,我从他的肩膀外看至巾天边出现了一抹奇怪的蓝色,长长地匍訇在蓝天下。“那就是大海。”他指着它说。

走下石阶,走下滚烫的黄沙,走过潮湿的沙滩,走进大海,我看见一块被击碎的贝壳在波涛中起伏,好像生活中那些令人遗憾的事。一排蓝色波浪刹那就将它拖回了海洋深处。

我想,十七岁后,栽经历了丰富的生活。但如今独自走向辽阔的大海,内,心仍旧震动不已。无论这大海,是青岛,还是热那亚,或者是圣地亚哥,或者是巴厘岛。

甚至远远在岸上,看一个陌生人独自走向大海,自己的所有感官也能全被它所充满。对那海天之间孤独而满足的身体感同身受。那个陌生的身体充满大海深处的熟悉涛声,他就像一个海螺。

“那就是大海。”靶心中这样对那人说。

这是一个中午,在维也纳城外美泉官的醋栗树下,我在看书。醋栗在晚秋成熟,沉甸甸地挂在开始发黄的叶子里,时不时噗噗地落下来。

我对面的长椅子上来了一对中午夫妇。他们显然是路过园子回家的。但中午园子里真安静,所以他们决定留下来坐一会。丈夫坐下,让妻子靠着,自己就好像一张长沙发椅的高背靠垫。

妻子长了一个殷实的小肚子,她像一个用橡皮泥捏起来的小玩偶那样,客不透风,而又稳稳妥要地嵌进丈夫怀抱里,她呻吟了一声,合上眼,小睡片刻。我想,就像在丈夫未下班回家的午后,她做完家务,在靠窗的责妃榻上小睡时一样。

好像女人心中,这是梦想的生活——在自家男人怀抱里毫不设防地,依赖地生活。女人睡着的时候,男人睁着他的眼睛,稳稳坐着,心无旁鹜。越过各种男性社会需要的温情脉脉的解释,和女权主义者徽言大义的批判讨伐,人到中午后,男女关系

’最深的核心处,女人似乎是想要完全吞没男人的整个身心的。而男人看似强大,其实却更像身陷动物园中的狮子,他的威风,是为了使动物园名副其实。

眼前这对中午夫妇,浪漫的,撩动人心的激情渐渐褪色,好像开始松弛的身体也渐渐对此害羞起来,性也不再神秘。因此,它在私生活中渐渐向一种身心的保健运动转化,它不再令人梦寐以求,手脚冰凉,而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物理指标。我想,他们身体在醋粟树下呈现出来的心无旁鹜是基于此。生活有了令人尴尬的种种变化,变得让人不知道如何对付自己的感情和身体了,让人觉得自己的身体各处变得宽了,松软无力的脂肪悄悄填充了年轻时代单薄而结实身体的各种舒展的空隙,而精神却因为安稳而变得迟缓,封闭和乏味。即使你在你爱人的怀抱里,却不像一条痉挛的小蛇那样游动,而像一只橡皮泥玩偶那样柔软而黏着。

这是一种奇怪的精神世界。在食物上,只有粮食,没有点心。在杯里,只有清水,没有美酒。音乐中只有旋律,没有华彩。当你深呼吸时,只有空气,没有花香。当你读一篇小说时,只有故事,没有刻画。当然,这是个寂静的精神世界,仍旧是可以活下去的,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乏味起来。在这乏味中,还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轻柔凉意,那是无所附着的悲哀。

即使是这样在阳光闪烁的秋天醋粟树下完美倚靠的中年夫妇,也像一杯酒那样,无法不散发出难以掩盖但绝不张扬的悲哀。他们越是心无旁骛,就越是像杯好酒散发纯正酒味那样,散发出经久不散的悲哀。

我总是带着几本小说书去做长途旅行,是的,在美泉宫的醋栗树下,我读的书,是茨威格的那些维也纳中产阶级妇女对爱情的狂热而绝望的追逐。而且还是二十年前后的旧版本,版权页上的书价大多只有几元人民币。如今看来,真是惊人的便宜。P22-24

后记

少年时,时间很长,因为成长总是很慢,一切似乎静止不动。到了大学毕业,人生便一步登上加足油门下坡的车子,只管飞速而去。我这样二十几年做长途旅行的人,也不过到达过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而已。但我对世界的兴趣也并未由于那些旅行而消散,反而变得地理感受复杂,常常交织各种眷恋。有一天在维也纳,阴雨,礼拜天,忧郁,所以我去看了一个法国电影,《情人》,在那里跟着法国人的银幕,被德文的字幕打扰着,去到殖民地时代的越南,看到餐馆的桌上出现了一只铁锅,里面煮着酸菜鱼,隐约的红辣椒。

当旅行的年限长了,人的心会变成蜂窝状,情绪像蜜蜂那样忙碌。有时蛰人,但有时也为你在心中酿出沉甸甸的蜜糖。

渐渐的,当我选择电影时,不再以导演与故事为标准,而是以地理背景为标准,银幕带我返回那个堕入回忆与相片中的世界。那些我曾熟悉的细节,在别人眼里呈现出的既熟悉又陌生,世界变得非常多元并开放,那感受好迷人。

第一次被它迷住,是从布拉格回来后看《浮士德》。大木偶戏的浮士德故事发生在自由了的布拉格,被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抛弃的旧木偶戏演员们的生活,失落,诗意,神秘的怨怼之气诞生了故事的线索。被关在老公寓地下室里的木偶突然冲出沉重的木头门,来到大街上。大街上阳光眩目,人们以一种资本社会冷静而精明的快步子经过,阳光灿烂之处,有来自西方世界甜蜜的和路雪冰激凌。

我仿佛回到在布拉格老公寓的门厅里。高大的门厅,幽暗的光线,曲线向上的楼梯扶手,脚步声在楼梯间里响亮地回荡着,这时推开大门,它沉重得需要加上整个身体的重量才能一下子拉开它。有个礼拜天的早上,我打开大门的那一瞬间,听到教堂的礼拜钟声的回荡,还有街边烤肉肠的香味。  我知道电影里街道上洒下的眩目阳光,除了它的象征意义外,更来源于布拉格老公寓门厅里那种传统的幽暗。

在眩目中能看到门上有人用白粉笔画了一个十字,那是来自《圣经》故事的庇护十字,表示这里住着信仰天父者。粉笔十字银幕上一晃,它却让我几乎回到我曾住过的那条街上。更多的细节蜂拥而至——楼道里传出的《嘿,裘德》,我窗子直对着的深夜亮着灯的厨房,红色的碗橱。橡树伞般的古老枝条。电影让我回到旅行中,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记得这样清楚,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曾见到过。

有时富有细节的旅行,是以这种方式长久地继续着,好像门厅里硬底皮鞋的笃笃声,回荡在整个布拉格老公寓的楼梯道里一样。

已经存储于心的细节,有时能如向导那样,带我在电影里打捞起更多能握在手里的细节。

我见识了许多种日常生活里的小动作,在表现世界各地生活的电影里。

比如我看到伊朗人早餐吃的馕,阿拉伯世界最日常和重要的食物,不像新疆人吃的馕那样边缘变厚,好像意大利人的披萨。伊朗的馕更像印度人做的那种长而软薄,但伊朗的馕硬些,所以家庭主妇在餐桌上给家里人分馕的时候,不用刀切,不用手撕,而是用一把大剪刀,像剪布一样剪成一块块的。在印度人们总是用手撕下一小块馕,拉拉周正,用拇指与中指团起来包住咖喱鸡块,或者咖喱牛肉块,用来裹豆子酱也很好。说是用手吃饭,可手指一点也不沾菜,一餐饭吃下来干干净净。

比如日本京都的舞伎,古老的化装方式,是把脸涂得很白,但白脸和发际之间保留了一小条自然的肤色,并不全涂没,所以那张化好装的脸,更像一张有温度的面具。

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风都很剧烈,女人的头发总是被风扯到半空中,因为那是在大西洋沿岸的风带上。所以那里女人们最习惯的动作,是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把一件披肩或者一件开衫紧紧裹在身上。而泰国电影里的女人们从不做这样的动作。她们总是微笑,好像菩萨一般永恒的微笑,越是悲伤的时候,越是微笑。看到她们那样的微笑,我总想起泰国国家旅游局在推广泰国时的句子:泰国人民在自己匮乏的时候反而会更多地给予,在自己悲哀的时候反而要不停微笑——神奇的泰国啊。

这些数不胜数的小动作,小习惯,在我面前的银幕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好像我在钥匙孔里窥视到的那样。那些小动作都是电影里连细节都称不上的东西,导演和演员都会忽视的细小之处,与故事和人物阐述无关,可正是因此它们最为自然,最为从容,最能引导我。

在电影里我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语音,从各种国家演员的嘴、唇里自然而奇特地吐出,那些我从未发音过的声音。丹麦语有些音节听上去好像鱼在水里吐泡泡。挪威语的有些语调让人想象粗犷的维京海盗,和冰块衬托着灰色波涛的大海。京都方言和日本其他地方的方言不同,在于它的声音在计算机上呈现出来的曲线,是均匀的波纹,而不是其他地方语音呈现出来的锐角线。

同样的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的发音似乎总是把a发成ai。说这种话的人,显得整个下颔很松弛。而印度人说话速度很快,舌头很薄,他们说话时候总微微晃动着脑袋,大眼睛波光流转,令人相信他们这个民族,耳朵里的迷路神经系统生来就非常稳定,怎么晃也不会头昏。

还有文字!韩文让人想起残缺的中文,只是多了许多圆圈。希腊文让人想起初中时代学过的数学符号。德文在字母上端有一些小点点,而土耳其文则是在字母下方有些小逗号,它们都标识重音所在。阿拉伯文好像蛇行过那样卷曲向前。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字都是在影片最后的演职员黑字幕上见识到的。日本人写毛笔字,比中国书法里的和煦妩媚,有种统一的沉重决绝,和古朴。就连小孩子学写的大字都不轻盈。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想起了自己小学时代的描红簿,我描过的大字总是清秀的柳体,撇捺之间,讲究的是细细地运气,控制蘸饱糯米墨汁的笔锋写出由粗至细的完美。

人类的语言大都发生在同样的年代,只不过,不同的地理赋予文字诞生不同的时间和形状。读到不同的文字,心中的感受,总是像发现熟悉的身体上新长了一粒褐色的痣那样,既觉得理所当然,却又总是有些意外。

在电影结束,终曲袅袅不绝的时候,黑字幕上出现来自故事发生地的一排排文字,那是当地人的名字,和文字,呈现出的疏离又不绝的动人关联。电影的确不是旅行,但当旅行中的细节已在记忆中涓滴成河,从细节到细节,黑暗的电影院也会变成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旅行。

书评(媒体评论)

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知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这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

我游踪不此作者更广,观察不如作者那么深入,文笔不如作者那么细腻,但翻阅她的书稿,栽更白叹弗如——她写的虽是旅游,却在与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话,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感悟人生。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游,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自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旅行方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41789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5029831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