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跟随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韩毓海编著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内容推荐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和我们一起阅读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作文,直到未完成的《资本论》。

韩毓海编著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作者对马克思的著作及马克思这个人的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理解;二、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尖锐分析;三、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串起了人类思想史;四、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的语言叙述。

目录

1.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

2.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4.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5.爱情的力量是怎样帮马克思摆脱痛苦的?

6.法应该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还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7.为什么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又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呢?

8.什么是共产主义呢?

9.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10.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

11.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斗争,你怎能不打破鸡蛋而幻想蛋饼呢?

12.为什么马克思预言革命将在中国取得成功?

13.为什么说《资本论》颠覆了经济学?

14.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15.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16.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7.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跋 李敬泽

试读章节

2.公民和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留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17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这篇文章把他的老师和校长约翰·海因里希·维腾巴赫惊呆了、打动了,马克思经过“考虑”说出的话,绝不是那时代的德国孩子能够说出来的,倒像是个白胡子的罗马哲人才能说出的话,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少年马克思讲了“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公民,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为共同体献身的人,而市民就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孤立的人。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为什么斯巴达人是公民:

有一个斯巴达妇女的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等待着战事的消息。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贱奴,谁问你这个?”“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到庙里去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

公民,就是那些自愿联合成一个共同体的人,公民的理想是“博爱”,即对共同体的爱,是为共同体的幸福而工作和斗争—而这正是罗马人的品格,马基雅维利和康德把这种品格称为“德性”(Virtus)和“公德”。“服务公益”“重建公德”,这也恰恰是马克思17岁时的志向: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家可能会说:哦!原来“斯巴达婆婆”那样为“共同体”而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儿子的人,才算是“公民”啊!马克思17岁时的人生偶像,原来便是“斯巴达婆婆”那样的人啊!可“斯巴达婆婆”这样的“傻瓜”,如今还有吗?

恭喜你猜对了答案,从而也把你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到了少年马克思的水平。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缺失,就是“公民”的消失和“公德”。

那么,公民是怎样消失的?“公民”是怎样变成“市民”的呢?马克思选择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1843年秋,25岁的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中,考察了西方社会私有化的历史。正是以这篇著作为标志,马克思正式开始了他毕生最重要的工作:探索西方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如果把希腊一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那么,罗马城邦共同体究竟是怎样衰亡的呢?马克思发现:罗马共和制的瓦解、公民道德的崩溃,正预示着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胜利,这一胜利开创了将“公共财富私有化”的历史先河。罗马的公共财产先是变成了教会的财产,然后,教会的财产又变成了私人的财产。

马克思说:“私法是与私有制同时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解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共同体”解体的过程,与罗马“公共财产”私有化的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这肇始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从那时起,罗马不但放弃了共同体的守护神——罗马诸神,而改宗基督教,罗马的公共设施日益被宗教建筑所取代,而且,君士坦丁皇帝还把包括土地和产业在内的罗马公产,赠予了基督教会,而这份捐献文书,也就成为了后来一切“私法”的源头或者范本。

从此后,教会便举着《君士坦丁捐赠书》(事后证明,这份捐赠书其实是教会伪造的)对王侯们表示说:“你们所谓的领土,实际上都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捐赠,由基督教会持有的财产。你们只是受教会委托统治的人员而已。如果你们有任何忤逆土地真正所有人——基督教会的行为,罗马教宗将有权立即收回委托权。”

什么是封建的中世纪呢?由于城邦的公共财产被私有化了,“共和的罗马”才被封建的、基督教的“中世纪”所代替,教士和犹太人也就是这样成了在教会和王侯之间收租放债的“中间人”。而马克思说,最初的市民、资产阶级就是从这样的“中间人”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他一个惊世骇俗的发现。P32-37

后记

一个中国人,他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标准像上那部雄狮般的胡子。中国传统中,长须是年高德劭的标志,所以,在我的少年印象里,马克思是老的,他生于将近两百年前,似乎他的胡须在这两百年问一直在茂盛生长。

到后来,读了马克思的书、对马克思有所了解之后,我忽然意识到,这里边有严重的错觉,马克思的确有一部大胡子,但是马克思不老,他永远不会老,因为他是人类青春激情的恒久象征和希望,他的生命和他的著作体现着青春焕发的理想:人应该而且能够去改造世界,以不屈的意志为公正美好的社会、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来,无数青年成为了马克思的追随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获得钙、获得坚强的骨骼,在精神上挺立起来。

马克思的思想永不衰老,它不仅针对着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的书不是僵硬的经文,他指出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面对自己的时代,不断思考和实践,正是在这种思考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证明着它永不枯竭的活力。

在韩毓海教授的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市场经济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他何尝老去,他就在我们中间,他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的人们之中最具智慧和洞见、说出了最有力的真理的那个人。

通向真理的路从来都是崎岖的,就像我们从这本书里所知道的,马克思毕生为探求真理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样,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书也是困难的。那毕竟是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那毕竟是汇集了人类思想最精深成果的著作,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那都不是轻松愉快的风景,那是高山、是大海,是考验着人们知识、智力、意志的艰难跋涉。

我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时,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立志要读《资本论》,而且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一壮举的过程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最终结果是望而生畏、不了了之。

但是,如果在那时、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到了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那又会怎样?

我想,在这晓畅明白读得懂的文字和道理中,我会更早、更充分地领略马克思的魅力,那是思想的强大魅力,将会吸引着、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终有一天,当我们足够强壮时,我们就会独自远行,会自己拿起那一本本大书,去直接攀登高山、越过大海,去认识马克思。

“伟大也要有人懂”,这是鲁迅的话。这句话中既包含着召唤,也包含着责任,那些伟大而精深的道理应该被人懂,也应该有人艰辛劳作,把通往真理的路修得相对平坦。响应这个召唤、承担这份责任,其实是很难的事。在这本书中,我时时能够感到,在清通易懂的表述背后,作者韩毓海教授付出了沉重的努力,每一个段落都包蕴着许许多多的书,都是对马克思浩瀚思想的提炼和把握。韩毓海教授所做的,不仅是把马克思的思想通俗化,更重要的,他是站在马克思的书中,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话。

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次热烈激越、充满启发和教益的贴心长谈。

我确信,许许多多的人会由此刻骨铭心地记住马克思,马克思的理想和事业会像过去一百多年一样,深刻地融人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他的道理和他的信念,会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像无数前辈那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怎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此后一百六十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又怎样以实践、鲜血和生命,前赴后继铺就了人类解放的大道。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孔丹中信集团前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本书鲜明地体现了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五四的传统:身无半亩,胸怀天下。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于鸿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所有的伟大都起自于平凡,伟人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意志毅力的强健与理想目标的设定,这本书告诉你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马克思,引领你走向灵魂的高地!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本书提醒大家一个普通的、但在当前却常常被人遗忘了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它,知识就能站起来;丢了它,就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曹天予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这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复活了马克思凛凛犹生的形象。

——陆先高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总裁

这本书带来了一种精神,使人奋进;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使人深刻;带来了一股春风,使人温暖。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话,对当今世界是怎样伟大的启迪。

——马智宏中远船务集团党委书记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这本书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毓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22229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5024065
中图分类号 A8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