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的意义/国民教育通识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诗经往事

——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

闫红

真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晋朝的美男子潘安,每回上街都会造成交通阻塞,满大街的女人们,甭管是妙龄少女还是半老徐娘,乃至老眼昏花的老太太,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手拉着手,围着他转圈,朝他车里扔水果。这场面,很有喜感也很疯狂,作为彼时平民偶像、大众情人的潘安,还能否保持玉树临风的姿态?强作从容的脸上,当有几分啼笑皆非的尴尬,以优越打底的无奈吧?

他的发小张载很艳羡,也跑到大街上转悠,结果一个小酸枣没捞到,倒招来顽童的一堆板砖,只得“委顿而返”。唉,谁让小张同学生得太早,来不及听到那句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跑出去吓人肯定是你不对了。又可见,早在古代,相貌协会就已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连小屁孩们都是它的会员。

更多的男人,没有潘安那么幸运,老少通吃,也不像张载那么倒霉,人人喊打,他们默默无闻地走在大街上,但在长街的某个拐角,没准就会跟谁对上眼神,接过一双玉手递来的青瓜或梨枣——以瓜果传情达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悠久,早在《诗经》里就有文字记载了。

《诗经·木瓜》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朱熹释诗,说是“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相对于“美齐桓公也”之类的牵强,这解释已经进步很多,但我还是只能同意最后一句,而不能同意所谓的以“重宝”报“微物”。

“报之以琼琚”的“报”,是回应,“匪报也”的“报”,是回报,诗人说得很清楚,纵然以琼琚回应木瓜,亦不是为了回报,而是“永以为好也”。木瓜抑或琼琚,都是情意的载体,并无太多区别,当然说不上什么“报”或“不报”的话。朱熹所言以“重宝”报“微物”,眼里只有木瓜与琼琚的身价,未免把那份情意看得太轻,是为买椟还珠,舍本求末。

倒也不能说朱熹俗气,《大雅·抑》中讲述诸种美德,其中一项便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权衡得非常清楚,也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法则。比这个再高级一点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回报严重大于当初的所得,还是划算的——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是为知恩图报的美德买单。

能这样,就算是君子了,但我还是嫌那种交往太紧张,收到对方的好意,来不及感怀,就要想到回报,内中有口不能言的设防。回报,不但是一种美德,亦是一个简洁的手势,要把对方刚刚发出的情意,在一来一往间结束掉。

而《木瓜》里说得多好:“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一种绵绵无期的念想,一种又天真又松弛的期待,看上去很简单,在世间却很珍稀,不是因为吝啬,而是因为紧张,我们总是不容易相信对方的感情,又担心自己的感情被对方赚了去,物质损失还在其次,我们更加不愿意的,是被对方暗笑为一个孱头。

曾听人说过一个段子,京城有一大款,闲来无聊,喜欢在美女身上花俩糟钱,厮混一阵子了事。不想那次,他遇上的那美女比较有脑子,拿到钱没有立即跑去血拼,而是向高人请教去了。高人说,这些钱,穷不了你也富不了你,你不如拿它做件大事。美女听从了高人指点,买了个礼物回赠给大款。大款万花丛中过,钱花出去多半连个响声也听不见,哪见过这样的,大感动之下,将美女升级为正式的太太。说段子的人评价:从此这美女就算落了听了!

大款与美女交往的第一阶段,不过是“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没有感情含量,对司空见惯的大款来说,连个小酸枣都算不上;第二阶段,美女回赠的礼物,就其物质价值,在大款心中也不值什么,却说明了美女不慕钱财,更说明美女对自己的深情厚谊,这是大款以前没收到过的“木瓜”,他感动到报之以婚姻的“琼琚”,想“永以为好也”了。若他知道,这本来就是个“木瓜换琼琚”的案例,背后有策划大师支招,会不会悔断肝肠?便是我这局外人听了,也不由得悚然。

人心似海,总有些想以四两拨千斤的主,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久之,人人都变得警醒,从身体到心,都跟他人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感是如此深刻,连真爱都无法将其消弭。

P13-15

作者简介
扈永进:知名教育学者,中小学通识教育课程研制者与践行者。现居广州。
著有《未经编辑的声音》《今日教育之民间立场》《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先秦诸子导读》《靠前理解读本》等。
书评(媒体评论)

过去一个世纪是科学改变世界的世纪,未来一个世纪则是人与知识结合得更加紧密的世纪,这个融合需要从中学时代开始。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

中学生处于充满好奇、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年龄,这套书让我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科学和人文,历史和未来……

——林达(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夫妇)

“我们要为未来世界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可能是天底下父母们最为重要的思考。通识教育,领袖课程,引领光明、开阔、幸福与自由。

——张文质(知名教育学者)

泰戈尔说,教育就是向孩子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通识教育,则意味着这种“气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没有这种完整,人的“文明”程度和“现代性”就不足,不仅思想力和知识结构有缺损,心灵和精神也是浅薄的。

——王开岭(央视一套《看见》节目主编,知名作家)

目录

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闫红

 关于《诗经》:孔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荷马史诗》: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洪烛

 “另一种文明”的门槛上

存在的寓言与悲壮的抗争——古希腊英雄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现代性启示/傅守祥

 有一次进入校门时被保安拦住,被问了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三国水浒是人心的地狱/刘再复

 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过,一个宋襄公

趣解《西游记》/弥勒内院看门人

 玄奘正是被《西游记》给“玩坏了”的一个角色

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米兰·昆德拉

 纳博科夫说,《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故事

英雄与复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米琴

 人类的新命题,从一个王子的犹豫开始

黛玉的明媚与哀愁/刘晓蕾

 不读红楼,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

且看简·奥斯汀怎样写“傲慢”/吕嘉健

 一个中国女孩或许可读的三本书

《丑小鸭》:假设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如何都不成功/潘知常

 那么,爱情的努力与努力的爱情呢?

残酷的写实——重读《包法利夫人》/王安忆

 爱玛是拿来鄙视的,还是拿来理解的?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格非

 有一部电影,叫作《爱比恋更冷》

也读普鲁斯特——小说家的回忆是一种特别的回忆/曹文轩

 审美世界中的时间,文学世界里的时间

卡夫卡的内心生活/谢有顺

 卡夫卡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写了些什么?

有一种生存叫“霍尔顿”——今天怎样看待“塞林格热”/梁永安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想起《蝇王》,还有歌曲《娃哈哈》

拉美式的孤独——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说,对攫取权力的渴望恰恰源自爱的无能

暧昧的日本的我——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和大江光的故事

昆德拉的存在之思/吴晓东

 再或许,放逐是轻盈的,而拯救却是沉重的

父亲的手提箱——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奥尔罕·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的人……”

武侠小说与常识/邓晓芒

 你读,或者不读,它就在那里

门罗略大于整个宇宙/苏更生

 朱丽叶与埃里克是怎么说起话来的?

王小波的精神遗产/杜君立

 作者不能太笨,读者不能太笨

序言

通识阅读:自由阅读新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其本质在于自由阅读,其形式在于自助阅读,且应该尽早开始,贯穿中学、大学及职业生涯等全部历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每一个中学生都想上好大学。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哪家大学呢?脱口而出,便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好在哪里呢?普遍的共识之一在于,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就是从1945年哈佛大学发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蓬勃发展起来的。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这一思想被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后半叶全球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996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与文化;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20世纪的科学与社会;十字军东征以来的中东和欧洲:关系与洞察;中世纪的骑士浪漫;悲剧与人类冲突;中世纪法庭;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公正;孔子的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美国社会与公共政策;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世界;达尔文进化论;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人类行为生物学……

2009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翅膀的进化;细菌的历史;疾病的话语;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怀疑主义与知识;黑人作家%T的白人;香蕉的文化历史;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怎样读中国的诗歌;美国的70年代;60年代的青春文学;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公共健康与不平等;公墓的历史;烟草的历史;酷刑与现代法律……

哈佛大学规定:全体学生必修的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语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门。另外还建议要求学生修习说明文写作、数学推理及其应用、非西方文明与文化、政治与道德哲学、现代社会五方面的课程,并学习一年西方艺术、文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同时哈佛全校开设三百多门课,学生可以跨系科选修。

英语有一句谚语:“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You are what you eat)。”对大学来讲,开什么样的课程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毕业生。对学生来讲,修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那么,通识教育只是大学的事吗?换句话说:中学生也需要接受通识教育吗?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第四章题为“中学的通识教育”,所用篇幅占去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强。书中强调指出,“我们推导出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对所有人而言,除了最早期的教育阶段,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专业教育。教育的这两方面应该被视为相互联系的,专业教育永远来自通识教育,并永远要回归和丰富通识教育”。接下来,它分别从人文学科、社会学课程、科学与数学、教育与人等四个领域,详尽而深入地探讨了在中学进行通识教育的可能的路径、方法与要点。

以科学教育为例,书中指出:“科学教学应该在中学低年级就开始,不能晚于七年级。”建议中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大型综合单元课”的讨论,指出,“对这些单元的学习将打破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传统边界”,建议中学“应该开一门对科学做一个整体介绍的严谨而高度综合的课程”。关于课程内容的具体指引是,“这门课应该含有有关科学发现的历史的内容,还有关于主要科学概念和假说的一些讨论”。关于课程意义,书中指出,“这样一门课如果设计得当的话,不仅可以给那些将不再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课程,而且也可以给那些要在专门的科学领域内继续研究的学生做一次最好的科学介绍”。

美国既如此,欧洲又如何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浏览一下2007年法国的全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作文题。BAC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其作文题也可以被视作“高考”作文题。

文学类:①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②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③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①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③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①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②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③解释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在这里,我想提请我国中学生朋友们注意的,是他们的作文题所涉及的概念与范畴。应该说,法国“高考”要求他们的中学生所面对和解读的命题,在我国,却是几乎所有中学生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命题中提及的亚里士多德、休谟、尼采三位哲学家,我们的中学生里,有几个人读过他们的原著呢?哪怕一篇。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中学教育的局促与肤浅是显而易觅钓。然而,一个确定的事实在于,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肯定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舞台上对话并博弈。

接下来,说说职业人。一个人中学毕业之后,无论上大学还是直接就业,迟早都会是一个职业人。怎样才能够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呢?请看国内一间大型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读《圣经》的一段心得:

我曾经深读《圣经》,在尝试一种宗教体验的同时,我是把它‘当作寓言来读的,思考这些寓言你会发现丰富的人性,包括人的自私、贪婪、恐惧和傲慢等。大家都知道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的时候,亚当称夏娃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也许是最经典的肉麻情话。但是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并劝亚当一起偷吃了伊甸园树上的智慧果被上帝发现时,亚当就立刻举报并将责任推给夏娃。这些《圣经》故事很好地展示了人性中本质的一面——人的肉体是软弱的,是经不起诱惑的。《圣经》是很好的人性寓言,读了《圣经》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每过十年股市和债市就会爆发一次金融风暴,花旗银行就要被拯救一次(尽管它有最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和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再好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对利益的贪婪追逐面前也全崩溃了。

这位基金经理是一位基督徒吗?似乎,并不是。对一个证券投资行业的职业人来讲,读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与沃伦·巴菲特的《致股东的信》均属分内之事,但仅限于此,却是不足够的。这位跨界阅读者,从神的故事中读出了人,读出了K线图上的巅峰与深谷。

良好的教育不是让人穷尽知识,而是让学习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尽管岁月在流逝,但持续的阅读却会不断丰富他的知识与经验。如此,他将拥有比别人更足够的资源来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类挑战。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是我们为自由阅读者进行通识阅读而提供的一个读本。

本系列丛书一套7册。哲学卷:天下哲思;文学卷:文学的意义;科技卷:科技之光;社会卷:走出丛林;经济卷:市场与自由;文化卷:文化的德性;艺术卷:爱与美的历程。

本系列丛书的价值设定与编辑思路是:为读者呈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原典文本,帮助读者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我们坚信,在通识教育尚未能够全面进入中学、大学课程表之前,学生群体的优秀者们完全可以凭借通识阅读这样一种“自助型”的学习方式,使自己接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

“不是要学生像博士研究生那样精通荷马、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某一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他们的作品,为的是借此机会让他们接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的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  真正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是那些尽早开始通识阅读的人。

“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时间简史》广告词如是说。

无须犹豫。去读就是。

内容推荐

由扈永进选编的《文学的意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的文学卷,由知名教育学者、一线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介绍并解读了22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家名作。

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文学的意义》秉承这一思想,用透彻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莎士比亚、卡夫卡、曹雪芹等文学巨匠的优秀作品,以及《荷马史诗》《安娜·卡列尼娜》《诗经》等文学巨著的独特内涵。另外,文中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等拓展版块,全面品读经典名作,打破传统语文的复刻教育,开启全新的思维方式!

编辑推荐

由扈永进选编的《文学的意义》具有以下特色:

◎贯彻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国际教育无缝接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领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知识和思想;知识整体性、科学意识、国际化视野、反思和批判精神,近距离接触国际人才选拔标准。

◎独具一格的文学选篇,学生升学考试和扩展阅读双管齐下!22篇名家名作,兼具文学素养和观点态度,打破常规语文教育的刻板定势!语文知识积累之必需,文学思维培养之捷径,文思飞扬、下笔如有神指日可待!

◎自媒体写作必备,职业白领充电日常,成为一个既会写又会思考的人!自媒体时代的写作圣经,让你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让品鉴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编写体例全面严谨,全方位“VR实景”品读经典名作!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名家名篇、编后絮语、延伸阅读、作者简介。搜遍文章周边,荡清知识死角,无须犹豫,去读就是!

◎知名教育学者、一线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2010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中小学通识教育课程研制者与践行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的意义/国民教育通识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扈永进 选编
译者
编者 扈永进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98350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初中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482
CIP核字 2016307105
中图分类号 G634.30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