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同情性教育
内容
内容推荐
同情是一种特殊的、拥有内在丰富性的认同与接纳,其具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向度。在这三个向度中,同情具有不同的角色、价值基点和追求。鉴于同情与他者化的根本对立性,以及同情包含着的丰富功能属性和一定的行动节奏,同情便具备了超越他者化的可能性。“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是同情性教育的应有之义,其开展过程便是一个不断消减他者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武秀霞,女,1984年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基础教育、道德教育。在《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优选教育展望》《学前教育研究》《现代大学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言他者化·同情·教育
第一章他者化:教育中的隐疾与误区
一、他者化与他者化教育
(一)他者化:一种趋向于与自我无涉的价值立场与样态
(二)何谓“他者化教育”
二、合理的教育与“他者化教育”的价值区隔
(一)合理的教育引导和交往及其边界
(二)“他者化教育”的价值偏失及其表现
(三)晦暗的存在之感与物化的生存之状:对他者化的总体评判
三、他者化能否避免——对教育的他者化与非他者化的说明
第二章同情:他者化的一种理念
一、同情:一种拥有丰富内在的、特殊的认同与接纳
(一)同情的一般理解及其转义
(二)一体多面:同情“面貌”的复杂性及其呈现
(三)彰显同情特征的几个关键点
二、同情的三个向度及其价值指向
(一)情感向度的同情:关爱的情感——共鸣
(二)认知与理解向度的同情:由人及“我”、推已及人的态度——同情性理解
(三)行动与交往向度的同情:互动关系、意义分享、助益性行动——生命共振
三、同情的超越性及其现实意义:对“他者化教育”的回应
(一)同情的超越意向:对人之关系感与存在之感的“纠正”
(二)同情的力量:在实践意义上彰显人的关系性、实现个体生命空间的拓展
(三)同情的现实意义:对几种教育困境的解围
第三章同情性教育:他者化教育之解围
一、同情:教育应展现的精神品性
(一)教育的特殊性与本真性
(二)同情与教育之间的通达
(三)让教育实践“走进”同情
二、同情性教育:一种富含同情精神、追求同情品质的教育
(一)同情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相关范畴
(二)维持关系中的平衡:同情性教育的精神基调
三、教育者应有的同情立场
(一)有交换的关系立场
(二)有伦理关怀的旁观者立场
(三)有边界的助益立场
(四)有开放、有接纳的主体立场
第四章找寻失落的同情:同情性教育的实现
一、被遮蔽的同情与教育自我的失落
(一)无边界的教育限制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丧失
(二)知识、思维对情感、经历、体验的剥离与儿童自我内在感受的失落
(三)空有其表的姿态性交往与真正的关心、理解的遮蔽
二、同情性教育的实践诉求
(一)教育场景:情感、认知、理解、体验、想象、表达的生态融合
(二)教育关系:以平等为基础的关系氛围及关系力量的发挥
(三)教育交往:非暴力性的沟通与交流
(四)教育参与者:“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及其身体力行
三、同情性教育的实践诠释: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例
(一)用爱浇灌心灵: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
(二)情感修养:儿童表现同情之心的“幼芽”
(三)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同情性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秀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107987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00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考试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6,G423.0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