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满彩(周德香文萃)
内容
试读章节

何家坊子是个穷村,穷的原因不是人为的,是地理环境不好。村里的男人勤劳,女人节俭,既没懒爷们,也没馋娘们,主要是能种庄稼的地太少了。

村北那片好地,是邻村余家的;村南几块高地,是前边张家的。村东是一片沙窝,不能种庄稼,栽树也不长。疯庆子不信这个邪,硬是在沙窝边种了一行柳树,活是活了,就是不见长,都十几年了还没长出手掐把粗。疯庆子说:“这叫树吗,还没人长得快呢。”

那冒着金星的沙岭子上,稀稀落落长着几蓬酸枣棵子,老人们说沙岭子下面埋着一头金牛,可就是没法挖呀,那沙子细的,比绢箩筛出的面粉都细呢。挖上一锨沙,不等你端起来就流没了。老人们有才,他们把这里的沙土比作水,谁能在水里舀个坑啊。不能在沙中挖坑就刨不出金牛,所以,直到现在金牛还在那个沙岭子底下埋着。

村西是个方圆几十里地的大洼,碱地,也不长庄稼。地上一层盐疙疤,长些伏在地面的小芦草,这种草盐分太多,牛羊都不吃。

可这又是一块宝地,因为往下一米深就是红胶泥,是烧砖瓦的好原料。

洼里有好几个砖窑场,其中最大的一个窑场,是西胡营子的,通常都叫它胡大窑场。这个窑场可有年头了,因为它烧的都是上等好砖,不在本地卖,一般户也买不起,是专供城里那些大户人家用的。砖场的东家从未易主,祖传子,子传孙,一辈接一辈。现任东家胡承俭,是位乐善好施的人,都叫他胡善人。

因为地少,村里很多男人都在窑上干活,基本上是干粗活,只有窑匠福东是技工。

窑匠福东算不上什么人物,可在周围十里八乡还是小有名气的。他出名的原因不光是窑上的活好,更主要的是人品好。

他三岁丧母,十岁跟着父亲在胡大窑场干活,慢慢熬出了头,成了“匠”,这可是方圆百八十里内最大的窑场啊。

有本事就有人看得起,有几个小窑场的东家出高工钱请他去当师傅,可他哪也不去,一句话断了来人的念头。他说:“对不起了东家,俺是个大老粗,只会干活,当不了师傅。俺爹在这里干了一辈子,死在窑场,是东家出钱葬的,这里到处有俺爹的影子,我也在这里干一辈子。只要东家不撵我走,就和俺爹一样,老死在胡大窑场上。”

福东的话让东家胡承俭感动不已。仨月后,胡承俭的老母升天,办完丧事,他就把母亲的贴身侍女满彩,许给了福东为妻。

凡是家大业大的地主大户,都不忘一个道理,要想永葆家业发达昌盛,必得笼络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更何况福东这种既有本事又重情义的人。

满彩不是胡承俭家花钱买的丫环,她是老太太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只因摊上官司家道败落,父死母离,老太太知道后就收留了这个女孩。

老太太头七过后,胡承俭就和妻子孙氏商量把满彩许给福东的事。

孙氏随婆婆信佛,也是个善人,听了丈夫的安排后说:“满彩已经十八岁,凭她眼下的条件配个好户的男孩不行,找个填房什么的一时也没合适的,去给人家当二房还不如嫁福东呢。”

胡承俭见妻子已同意就说:“你瞅个恰当的机会和她说说吧。”

这天满彩洗完衣服后坐在台阶上休息,孙氏把她叫到房中,落座后说:“满彩呀,我想和你说件事。”

满彩好像早已明白她说啥似的,平静地说:“好呀,夫人,说吧。”

孙氏看着满彩那银盆大脸,浓密的眉毛下一双黑亮的大眼,肉乎乎的鼻子厚实的嘴唇,心中暗想,用佛家的观点论是个福相。

满彩见孙氏这般打量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说:“夫人,你刚才不是说有事吗,咋不说了?”

P3-4

作者简介
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沙河乡北周村,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师,后下放回乡,随先生霍香馨定居沙河乡大胡村。20世纪80年代,在离开讲台二十多年后,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20世纪90年代始,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发表,其中有《大人孩子》《三只狗》《糖纸》《友谊的勋章》《世人谁做姜子牙》《五虎上将》《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马莲花开》《落凤坡轶事》和散文集《香土》等。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一次次生活的磨砺都能勇敢面对,这也是鲁西北大地上千万苍生的写照。
后记

妈妈——我的人生导师

霍云贞

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妈妈,我给学生们上课时不止一次讲到:今生最佩服的人是我的母亲。

在老家说起我妈妈,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她出了名的聪明能干。妈妈的一生应该是颇为坎坷。爸爸和妈妈是师范的同学,他们自由恋爱结婚。妈妈是独生女,家境很好;爸爸却是父母早亡,弟弟妹妹一大帮。妈妈是为了追寻爱情和爸爸走在一起的。参加工作后不久,为了和爸爸不分居,她毅然离开了条件上有优势的学校,调到爸爸的单位。在1962年下放工作人员时,下放回村到我姥姥家,离开了教育工作,成了一名农民。妈妈面对这样大的挫折很坦然,很淡定。在生了我妹妹之后,离开我姥姥家,搬到我们的家。在这个新环境里妈妈迅速地成长起来。生活的艰辛和变故让妈妈变得坚韧豁达,从一个生活优裕的独生女,从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成为几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支撑家庭的坚强主妇。一个从不操心的娇娇女,丈夫不在家,独自带着一群孩子生活在一个陌生村庄,人们都赞叹妈妈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策略。她很快在村里建立起极高的威信,让全村人都佩服。

但妈妈注定不是普通的农妇,在生活和命运的种种压力下,妈妈的才干展现出来。妈妈记忆力惊人,认识她的人都佩服她的聪明才智。下放回村后,妈妈自学缝纫,除了给人做衣服挣工分之外,妈妈还做好了帽子和小褡赶集去卖。那时的日子多么难啊,但妈妈却是异常地坚强和乐观。每次赶集妈妈都会给我们买点好吃的,接着孩子们,几个甜杏,两个鲜桃或是香瓜。妈妈多么累啊,背着小包袱,步行十几里,风里来雨里去,妈妈充满信心地奔波着。冬天冷,夏天热,妈妈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记得夏天妈妈赶集回到家,脸晒得红红的,躺在炕上再也起不来,弟弟妹妹拿着红彤彤的西红柿吃得很开心。

妈妈做缝纫的手艺日臻精湛,并迅速名扬乡里,找她做活的人络绎不绝,家里的生活好起来了,饭菜的香味更浓郁了,可是妈妈更忙了。

妈妈开始赶集做衣服。妈妈赶到集上,支好摊位就忙开了。走过来的那人是哪个村的谁谁谁,做的什么衣服,等人家走到跟前,妈妈已经把衣服从包袱里拿出来。来人无不惊讶:“这个人的记性怎么那么好啊,好几十件衣服,多少个庄的人,从不写单子,从来记不错,真是神人啊。”

妈妈确实是神人,她赶集时兜里不装一分钱,不算加工衣服收的手工费,就凭一把尺子一把剪刀。那时有人为了省钱,买了布料只要替他裁剪好,人家拿回去自己做,裁剪费是两毛钱。妈妈给人量衣服裁衣服速度惊人,一上午下来妈妈能裁二三十件衣服。等到快中午了,买了肉菜瓜果,车把上挂得叮叮当当,车后座上的包袱更大了,上自行车更难了,妈妈一下子骗上自行车,一气儿骑回来,远远看到村边的孩子,妈妈忘记了劳累,忘记了一上午没有喝口水。为了儿女,为了生计,妈妈,您付出的是心血和健康。

妈妈蹬缝纫机的哒哒声伴随着我的梦乡,昏暗的灯光把妈妈趴在缝纫机上的身影放大。我和弟弟妹妹就睡在妈妈身后的炕上,小时候不知道体味,现在每每想来,这画面就让我鼻酸眼胀。

熟悉我们家的人都说妈妈会教育孩子。那时候在农村打骂孩子的太多了,孩子一大群,生活又清贫,累烦了的爹娘对着顽皮的孩子踢这个一脚,踹那个一下,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妈妈从不训斥我们,我们都是在她的夸赞声中长大。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就没有一句重话脏话说我们。妈妈那时也年轻气盛啊,妈妈那时生活多辛苦啊,妈妈一定有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一定有孩子淘气让她烦恼的时候。但是,妈妈对我们却从不发脾气,都是那么温存。记得一次我在院子里洗了碗,把几个碗放在瓦盆里,顶在头上,学电影里朝鲜族阿玛尼的样子往屋里走,哗啦一下盆和碗摔了一地。妈妈听到声音跑过来,看到一地的碎片:“不干活的人才不摔家什呢。俺孩子整天忙这忙那,摔个盆子算啥,《小吴赔茶壶》怎么说来,‘我早就看它不顺眼,幸亏你替我摔了这个盆。”’妈妈把我哄得破涕为笑,心里感激妈妈的体谅,以后再干活时也更加小心。妈妈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但是,妈妈运用得却是炉火纯青。

妈妈对我们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永远都记得刚上学的第一天,放学回来,妈妈问我学了什么,我把小伙伴俊英替我写的字拿出来,那半页还算工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妈妈看了看,慢慢撕下来,掀起炕席的一角放在下面:“以后自己写啊”。语气平稳,声音不高,还有点儿温柔,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的小脸涨得红红的,暗下决心再也不投机取巧,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妈妈就有这样的本领,她能够看穿你所有的小心思、小把戏,她不说破,只是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天使,她相信你自己能认清。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我看到妈妈应对生活危机时的勇敢坚韧。无论是在多么艰辛的岁月,我都没有听到妈妈抱怨生活。她的坚韧不屈,她的睿智豁达,一直影响着我的性格形成。妈妈教会了我坚强,也教会了我爱。我看到妈妈是如何应对困苦的环境。我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都是妈妈给我的。

……

作家王安忆曾这样阐述她的历史观:“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恳地过着,它也没有大的动作,小动作却是细细碎碎的没个停,然后敛少成多,细流汇大江的。”《满彩》里一篇篇朴实又精妙的小说就是以绵密韧长、细腻入微的笔墨去关注“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母亲的作品是她对农民、农村的真情实感,是在真实的土地上长出的真实的庄稼,有泥土的厚度和芬芳。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同一个背景下所演绎的农村小戏。他们的聪明里含有几分狡黠,卑微却不自卑,贫寒却不贫贱,活得艰辛,却不失尊严。

母亲长期生活在农村,她的笔天然地带着乡村的空气与水土的意蕴,她的思维无法离开这片热土。她小说的突出特点是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她的作品完全来自农村的各种生活和人物,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掬取一捧捧活水,随意放在作品里,那种只有亲历过才能描绘出来的细节,只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的情感,透过所描写的那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就能领悟到她对生活的感悟力。同时,母亲的作品里大胆地写出生活中的矛盾,她笔下的人物,无法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这样一些概念来匡范,他们受着带些灰色的生活的影响与左右,就像《除夕奇遇》里的孟生,以恶制恶、以丑治丑,以不那么合法的手段,为自己获取合理的利益,这些形象也丰富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人物画廊。

母亲的小说有属于她个人的鲜明标记,有独特的风格与气质,透露着一种幽默、诙谐。从这些小说里,我们窥见到乡间最智慧、最机敏的人们。农村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厚土与热土,因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因着我国农村几次大的动荡,乡村所呈现给作家的,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复杂得让人颇费周折才能理解的图像。母亲作品所做的乡村叙事是对生活的提纯和概括,把复杂的乡村生活浓缩在某个小小的人物身上。在《花婶》里,我们看到金钱对人们的腐蚀与胁迫,农村道德缺失造成的不孝敬婆母的种种丑恶。在《红、花、丽、叶》中写到不良社会风气对年轻人的影响。

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在我的心中妈妈应该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传人。对于中国农民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表达,始终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他们抬头看天,低头做人,忍辱负重,克勤克俭,本分善良……都寄托了作者太多的道德理想。

马莲是一种野花儿,在鲁北贫瘠的盐碱地上,它随意地生长在田边、路旁,一丛丛,一片片,青翠、碧绿,人踩牛踏车碾过,它依然顽强地抽叶绽苞开放;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无人欣赏的马莲花春生夏长,美丽依然,在没水没肥的硬地上丛生。春去秋来,风雪霜冻,烈火焚烧,厄于牛羊,而它顽强生长,点缀大地。它的根深深扎在硬硬的泥土里,就像妈妈笔下坚韧的主人公,一次次遭受命运的劫难,却能够默默地忍受,坚强地承担,这正是鲁北大地上千万苍生的写照。面对艰辛的人生,勇敢又乐观,历经磨砺苦难,一代代繁衍生息。

我一直是妈妈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在书里我遇到生活中熟悉的乡亲,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很多人物里透视着母亲那一代人的缩影。我也自认为是能够读懂妈妈的。读妈妈的书就像听她讲故事,她对人生的所感所悟都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来,留给我们,留给我们的孩子。其实,妈妈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教给我人生的知识,生活的智慧,值得我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2016年11月写于德州

目录

满彩

花婶

除夕奇遇

五虎上将

特殊年代特殊事

天上掉馅饼

欠情

老金

红、花、丽、叶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肥皂片和针札

玲表姑

母亲的样子本

木面汤

半瓶子醋

该打,该打

落凤坡绰号

又见彩虹

序言

梦里初心依旧

王树理

今天是教师节。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周德香先生。想起她,不独是感恩,更多的是尊重,是仰慕,是思念。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用自己手中的笔,接二连三地推出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短篇小说《特殊年代特殊事》等。这不,话还没落地,周老师一部包括《除夕奇遇》《花婶》《满彩》《天上掉馅饼》《五虎上将》等几个中篇小说在内的选本,又通过女儿的邮箱发到了我的面前。

我知道,这是恩师的厚爱与信任。她没有把我这个学生忘记。我也一直没有忘记她对我的教育与培养。如果说儿时对老师的敬重多是来自于接受解惑释疑而生出的敬仰,老了对老师的怀念与尊重,更多的则是对一个能将初心一以贯之、车不改辙的老人的钦敬与羡慕。

初心是什么?大到一社会、一国家、一政党、一团体,小到一家一户、一人、一岗位、一职业,他们在初创时的立意与目标,或许就称得上是初心了。当然,初心又有另外的含义,比如一个人加入了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政党,那他的初心就得分分层次。既有他所在的那个国家、政党、团体的初心,也有加入这个集体的个人目标和初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脚踏实地地为大目标做夯实基础的工作。如此一说,就知道老师的目标应当是什么了——教好学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正当周老师按照这样的目标于三尺讲坛上辛勤耕耘的某一天,突然传来了上级的指示:为了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临时困难,必须下放一部分国家正式职工回乡当农民。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个人的初心当然要服从国家的计划。小目标服从大目标,个人服从组织,历来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规矩。果然,国家的大目标改变了自己的小目标。周老师只好撂下自己在师范读书时就曾经萌生过的作家梦,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好在一个人有了圣洁的初心,梦总是始终萦绕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梦,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年岁岁,她以麦田守望者的坚贞与自信,刻画着岁月,描摹着生活,把许许多多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片段和人事收存在自己大脑的主板里。就在她年逾花甲,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之后,那些主板中色彩斑斓的花儿终于一朵朵次第开放。从满彩到花婶的人生,从除夕奇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哲理思考,无不闪耀着黄河入海口附近平原上的人性光辉。她的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相比,聚焦更集中,文笔更流畅,对生活画面的截取更具典型性。作为她的学生又是同乡的我,在读到这些文稿的时候,感触更强烈的是她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周老师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老师范毕业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毅然返乡务农。她的农村生涯没有白过。她在那里收获了黄河冲积平原上特有的厚重与质朴。读她的作品,总能从中看到父老乡亲们那熟悉的面孔、老实忠厚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更能理解一个创作者的人生印记与思考。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她的学生,我能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与老师的启蒙不无关系。我始终认为,小学老师是所有学生的“万里云天第一阶”。不管长大之后做什么,都与那写在幼小心灵上的第一笔有着根本的联系。为此,我要对老师说一句教师节最应当说的心里话:老师,谢谢您!

岁月逝去了,初心依旧。一位年高八秩的老人还能如此勤奋,笔耕不辍,实在让人肃然起敬。读这本书的朋友,愿你也能读出周老师笔下的风风雨雨,也能读出我们对一位初心依旧的老人的敬仰。

2016年9月10日

(王树理,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

内容推荐

周德香所著的《满彩(周德香文萃)》是中短篇小说集锦。作者在各篇小说中回忆了许多往事,有怀旧、有赞美、有亲情、有讽刺,特殊年代的特殊事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长期的农村生活是作者创作的源泉,这部书中的几部长篇小说细致地描述了特殊地方、特殊年代的风土人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本书包括《满彩》《花婶》《除夕奇遇》《五虎上将》《特殊年代特殊事》《天上掉馅饼》等小说。

编辑推荐

周德香所著的《满彩(周德香文萃)》一书,书中一个个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一段段精彩的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简写,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缩影。

周德香的农村生涯没有白过。她在那里收获了黄河冲积平原上特有的厚重与质朴。读她的作品,总能从中看到父老乡亲们那熟悉的面孔、老实忠厚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更能理解一个创作者的人生印记与思考。那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满彩(周德香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德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17963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4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00
CIP核字 2017022623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