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怎么在美国上学(13个家庭亲述美国求学之路)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出生在海滨城市圣塔芭芭拉市,那里气候宜人但房价超高。当年,我在在私立蒙台梭利学校上的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校里,每个班都是由三个不同的年级合在一起的。一、二、三年级的合班有好几个,但四、五、六年级的合班只有一个。作为一个一年级学生,我可以旁听到二、三年级的课程,这对我来说真是获益匪浅。然而,这样的班级划分又限制了社交活动。因为各个班级的课间休息都由各班的老师来决定,所以不同班级的休息时间很少有交叉的。结果就是,我几乎不认识其他班级的学生。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怀念在蒙台梭利学校渡过的时光。课堂里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创造了一个没有界限的学习环境。我们除了学习数学、英语和科学课程,还要种植自己的花园,每周上艺术、音乐和西班牙语课,值日的内容包括准备每天的点心、降校旗等。

当一年级暑假结束后,我们全家搬到了洛杉矶东区的克莱蒙市。在这里,我立即感受到一系列的文化冲击。这不仅仅包括内陆地区夏天灼热的气温,而且还有公立小学与私立小学相比完全不同的环境。入学后我发现,由于我一年级老师的教导,和我妈妈努力向我灌输对数学的热爱,二年级的数学我已经都会了。这里没有外语课,教室里也没有挂满乐器的墙壁、和放满画笔的柜子。课间休息时,要和班里其他15个孩子一起跑到草地上与另外三百多个孩子在手球场、足球场、沙地、攀登架、滑梯、篮球场、绳球场上一起玩儿——我被淹没在了人群中。不过,尽管我很害羞,我还是交了许多朋友。有些朋友后来搬走了,还有些朋友失去了联系。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始终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并且在我高中毕业典礼上就坐在我身边。

在公立学校里,倒是有一个课后管弦乐队。我从五岁开始弹钢琴,于是我决定学习一种新乐器,一种更加方便的乐器。现在想来,我那会儿学习中提琴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我发现,和其他人一起弹琴很有意思,但是我从没特别热爱这个乐器。我练习中提琴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使我发现了我真正的兴趣:打击乐。

P5

目录

编者的话

张 建/5

一、开篇

我的生活:一个多元的故事My Life:A Story in Gemres

王舒菲(Sophie Wang)/1

家长感言 择校之我见  王作跃/18

二、往来哈佛

1.求学往事的回忆Memories of an Educational Career

迟欣颖(Xinying Chi)/21

家长感言 学路上的母女相依  张丽华/50

2.色彩斑斓的象牙塔My Beautiful Ivory Tower

杨跃(Yue Yang)/57

家长感言 从中国小学生到哈佛医学博士  杨建华/76

三、走入伯克利

1.实现梦想衷行孝道Filial Piety with Dreams Achieved

贺安迪(Andy He)/87

家长感言 敲开理想大学的校门  贺新民 徐丽霞/108

2.我的大学申请信My Application Essay

阿宝(Paul Duan)/109

家长感言 节外生枝——儿子的大学之路  金凤/1 16

四、书山有径

1.转学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Entering Universty of California at Borkelev as a

Community College Trarsfer  张欣(Xin Zhang)/1 23

家长感言 上美国名校也是可以有捷径的  齐 瑞/134

2.高中往事——我的英文学习方法High School Bygones:My English

Learning Method  何牛顿(Newton He)

家长感言 有所为有所不为:伴随孩子成长  何燕生

五、从大学到研究生院

1.成长的秘密Secret of My Youth

马蒙萌(Mengmeng Ma)

家长感言 丫丫父亲的话  马博乐

丫丫母亲的话  潘维

2.回望成长Reflections on My Past

张路(Lu Zhang)

家长感言 比中国孩子还中国  杨 荣

3.前两部曲:童年与我的大学My Childhood and College Life

杰夫(Jie Fu)

家长感言 问得来时路忆此一篇言  安 平

六、美式教育的精彩片段

1.求学散记Miscellanea

开开(Kay)

家长感言 与女儿一起成长  闵 捷

2.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A Story of My Youth

王麦克(Mike Wang)

家长感言 耕耘与收获  仰新

3.从橄榄球场到商场From Field of Football to the Field of Business

许坎(Kan Xu)

家长感言 不是一个人的奋斗  许碧波

序言

读此书,倍感亲切。我在美国从事升学、考试研究多年。主编委托我作序,也就欣然从命了。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优质教育是步入成功的关键。求学于名校也就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这样。

中国人素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名校情结也就不可避免地跟随他们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的积累,他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享有不错的口碑,更在代表着精英教育的名校中占有令人骄傲的比例。

本书的作者是一组有中国血统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书中的主题是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求学、成长的共同经历。本书的读者应该主要是正在中国求学、成长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客观地讲,中国人对名校的尊崇远在美国人之上。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发展,中国人对世界名校的渴望与需求也是与时共进。

显而易见,本书的作者与中国的读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本书的立意到出版,可以看出编者与出版人对这一点有着准确的把握与美好的祝福。我想广大的读者在阅读之后,也会对此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

值得一读的书

准确的立意和独到的素材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在我看来,这本书首先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讲述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的书。

近年来,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追求急功近利已是屡见不鲜。面对世界名校的耀眼光芒,希望从成功的案例中吸取实用的三招两式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费气力、立竿见影的绝招妙计大概是只可求而不可得。退一步讲,即使有那样的绝招妙计,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会一样,更不要讲如何实施了。

这本书不乏成功的例子。每一位年轻的作者以及他们的家长,也都试图将他们领悟到的最好的东西赠送给读者。但它绝不是一本讲述道理的书。

生活是由它的片断组成的。这些片断通过作者们的编织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令人高兴的,也有令人烦恼的;有值得与人分享的,也有不宜广为传播的。不难想象,作者的编织正是他们心路历程的体验与总结。我想,读者定会从中受益匪浅。但是,最使人受益,也最令人感动的却是本书中那些编织之前的片片断断。因为它们是更真实的。

我和我的孩子与书中的不少作者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书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还是使我感动,使我对其中蕴含的道理有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大概就是真实的力量。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感人。

我希望广大的读者首先抱着听故事的心情来读这本书。如果你已经读过了,不妨再读一遍。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与领悟。我常对自己讲,一个聪明的人是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的人,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则善于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一个好的故事自有引人入胜的力量。它会引导你步入作者的心路历程,帮助你寻找你心目中的宝藏。也许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能做到这点,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本书也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家长的爱心与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学上,家庭影响与孩子在学校教育上的成败密不可分。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美国最著名的教育评估教授本杰明·布鲁(BenjaminB100m)曾与我们讨论,什么是预测孩子在校成绩的主要指标。他认为,家长的爱心与其对教育的关注是关键。例如:家长是否在孩子临睡之前给他们读书、讲故事;家长是否经常与孩子一起在饭桌上讨论学校的事;家长是否经常关注孩子的作业及询问孩子的成绩,等等。

对于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及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我从来没有过丝毫的怀疑。这也许是中国孩子在美国受教育比较成功的原因。这一点在这本书中也得到突出的反映。在这里,我想谈谈教育学上的一条基本原理。它在孩子的成长及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与上面谈到的爱心紧密相连。

这条基本原理看起来十分简单:学习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育者的经验。教育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转移及继承过程。但是这一过程是以受教育者的经验为中心的。如果受教育者没有相似的经验,或者这一过程不以受教育者的经验为基础,不管教育者如何有知识、有经验,其效果都不好。事实证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收效甚微。这也是为什么启发式、发现式、实验式教学应运而生。

这一原理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家长比孩子走过更多的路,吃过更多的盐,他们是天然的教育者。一对一的教学环境有着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为什么有的家庭教育比较成功,有的家庭不太成功,甚至有的家庭出现孩子与家长间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对立呢?

在我看来,尊重不尊重自己孩子,尊重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及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既然爱心处处可见,那么爱的方式是否可以考虑。就像太猛的火会烧焦饭一样,过于灼热的爱也未见得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

在美国申请大学

中关两国在教育制度上有较大的不同。这也反映在大学的申请、录取上。应编者的要求,我想在这里对其中的重点做些粗略的介绍。以便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也供有心到美国攻读名校的朋友参考。

首先,美国大学的质量、级别差别极大。它们的录取标准、过程也是迥然不同的。一般而言,在美国进入中等水平的大学并不困难。真正竞争激烈的是那些一流的大学乃至世界名校。我想,这也是读者们的兴趣所在。

美国高校的录取标准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标准考试成绩、高中四年的平均成绩及除此两项之外的其他项目。前两项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测量。而其他项目包括的内容较多,也较复杂,往往是申请名校成败的关键。由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子女,以及亚裔子女,通常具有较好的学习及考试成绩。所以他们在其他项目上的表现,也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标准考试

标准考试有SAT和ACT两种。SAT在美国东、西两岸较为流行,也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虽然美国的标准考试可类比中国的高考,但它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它一年有数次考试。应试者可选择适于自己的时间,参加一次乃至数次,并可选送自己认可的成绩到所申请的学校。

SAT分SAt Ⅰ和SAT Ⅱ两种。SXI Ⅰ主要是能力考试。测量学生是否具备在大学学习的能力。它包括数学推理能力、语言推理能力及近年新增加的写作能力。它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是行之有效的升学录取工具。但是这种考试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基准。因此,它在平均分数(500)左右有较高的区分度,而在高分段(800为满分)却缺乏名校所需要的区分度。作为一种补偿,名校多要求学生提供几门SAT Ⅱ的成绩。它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历史、外国语等多种考试。一般而言,参加SAT Ⅱ的考生要比参加SAT Ⅰ的考生少很多。因此,他们的总体水平也比SAT Ⅰ的考生高出一些。尽管标准考试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工具,但长期以来,它在升学录取中的地位一直受到挑战。批评者的主要意见是标准考试的成绩偏爱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而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公平。他们主张削弱以至取消标准考试在录取中的作用,用高中的平均成绩来取代。反对者的意见是平均成绩受学生所在学校,学生所选课程等因素的影响,差别很大,不够标准。在一个较差学校的A可能在较好学校只相当于c的水平。这一争论可能对美国中等水平学校的录取标准有所影响,但那些名校仍坚持标准考试的立场,至今看不出有丝毫的松动。

可以讲,优秀的标准考试成绩是进入名校的基本条件。如果你不是名校需要的特殊人才,如优秀运动员、艺术家等等。没有相当高的标准考试成绩,进入名校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每年都有相当多的满分考生被名校拒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平时成绩

高中四年级的平均成绩是学校考虑的另一重要内容。不少学生可以优秀一时,并取得优异的标准考试成绩,但坚持四年一贯优秀却不容易。在美国,学生在选课方面有比较大的自由。可以想象,学习成绩与选取课程的水平、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大学在录取时,对这一点相当重视。他们不但考查学生的成绩,也考查学生选取课程的水平及质量。他们所希望的学生是那些在当地可能条件下尽可能多地选取水平最高、最困难的课程。换句话讲,大学录取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更考察学生的进取精神。这一点对于名校是十分重要的。

AP课程是大学水平的高中课程。这是在高中教授的水平最高、最困难的课程。另外,在AP课程之后,有AP考试。这是全国范围的标准考试。因此多选取AP课程,并在AP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满分5分)是考取名校的敲门砖。选取AP课程的另一好处是,大学允许取得优秀AP成绩的学生免修部分大学课程。

大学并不是平均看待高中期间的课程。除了上面讲到的水平及质量外,大学较为看重十一、十二年级课程的成绩。一方面由于这些课程更靠近毕业的时间,另一方面大学希望看到学生的发展趋势。成绩逐年上升的学生说明他们在进步,一年比一年成熟。

除学习成绩外,大学对学习成绩的分布也十分重视。由于名校是选取最优秀的学生,那么你的成绩是最优秀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一也就十分重要了。另外,你所在学校的质量也在大学考虑之内。好的学校总会名声在外。大学会对在优秀学校取得的优秀成绩优先考虑。即使你的母校不是名校,只要早期的毕业生在该大学表现优秀,那么对你的录取也会有所帮助。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高中的声誉在美国会有一个积累过程。就像中国的著名大学已经在美国享有应得的声誉一样,这一过程也在进行之中。道理很简单,精彩的东西总会放出光芒的。

不言而喻,高中的平均成绩在录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高分者就能如愿以偿。经过自我选择及升学顾问的指导,申请名校的几乎都是优秀生。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在名校长长的申请人名单上往往并不突出。名校选择的并不仅仅是好学生,更侧重的是未来的领导者。申请人如果不能在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项目上也证明自己,是很难获得进入名校的通行证的。

其他项目

这些其他项目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们只能选择主要的项目做简略的介绍。但核心的一点是,这些其他项目是学校了解、考察申请人的重要渠道。作为校方,他们有明确的招生对象和目标。但是任何一种单一手段传递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学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查申请人。如果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得到符合录取标准的印象,并且这些印象能够相互印证支持,最后的决定就容易做出了。作为申请人,虽然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特别是知道许许多多别人不了解的生动细节,但是如何在指定的空间里,以什么样的形象把自己有力的呈现给校方却是门学问。

虽然名校的招生目标可简言之招收“最好的”,但是由于各校的校风有所不同,他们的招生对象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申请人对学校有一定的了解。在美国,申请人多会对自己心仪的学校做实地考察,看是不是真正喜欢,是不是适合那里的环境。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恐怕有些困难。但花些时间,做些基本了解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年轻人要样样突出不太可能。但方方面面优秀,又不够突出就又很难给校方留下深刻印象。一份好的申请应该有整体的规划。在了解校方和自己的基础上,从方方面面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要知道,像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名校,真正能被校方一眼看中的申请人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申请人不符合学校的招生条件,在初选中即被淘汰。那么高达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的申请人是需要招生人员仔细审视的。可以想象,一份不突出的申请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众多的申请之中。

在其他项目中,学校首先要看的是学生在学习之外都参加了或热衷于哪些活动。这些包括体育、文艺、学生会、各种俱乐部、报纸、校刊、各种校内、校外,以至州际、全国性的竞赛,还有义工和工作经验,等等。一方面学校需要发现有特殊才能、特殊成绩的人才,像优秀运动员,在数学、科学及其他学科崭露头角的学生;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活动、成绩来考查学生的兴趣、个性、组织领导能力、口才、思辩能力、服务社会及公益事业的倾向、奋斗进取精神,等等。有不少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对各种活动兴趣不大。这样的学生在申请大学时,自然在这方面拿不出太多的东西,即使能拼凑一些,也谈不上突出。另一种极端是兴趣广泛,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组织很多,却很难找出突出的一、两项。

严格地讲,有心的家长、学生在刚入高中的时候,就应该对各种课外活动有所考虑、有所计划。一方面不至于在申请大学时临时抱佛脚,更重要的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长远之计。

短文和推荐信是学校了解申请人极为重要的手段。每个学校要求短文的数量不一、以两至三篇为多。题目有指定的和可以自由发挥的。申请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自己的基本素质、精神风貌生动地展现给招生者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记住,通常只有一至两人阅读你的文章,而且他们停留在你的文章上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如果你的文章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或至少让他们在上面多停留几分钟,你就失去了让学校了解自己的良好机会,更不用说在众多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了。这些短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要符合申请人的年龄特点。要记住,请人提刀代笔有害无益。阅读人往往久经沙场,见多识广,人工的斧凿之迹很难逃他们的火眼金睛。而年轻人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思考自然显得生动、真实,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题材与实例,如果平日不留心,在急用之时是不会招之即来的。

推荐信反映了别人对申请人的观察和评价。相对而言,它比申请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来得客观、公正。但是,推荐信多是讲好话的。推荐人是申请人自己挑选的。如果申请人知道某人不会讲好话,自然不会去邀请。推荐人如果自觉对申请人了解不够,或没有好印象,也会婉言拒绝。因此,生动、可信的好话是关键。首先,推荐人必须了解申请人,并愿意大力推荐。推荐的内容必须真实具体。而评论力求客观公正,有具体的实例支持。言过其实的赞扬很容易被看出,可信度自然就降低了。选择推荐人要有总体设想。一方面推荐信要表现申请人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推荐信之间又要相互支持,并与申请人力图展现自己的总体形象吻合。简而言之,选择推荐信应该早有考虑,最好从刚上高中就结合选课开始安排。

另外,面试也是学校了解申请人的重要环节。学校通过对申请人第一手的观察,可以佐证他们从中请材料中得到的印象,或者了解一些他们从书面上无法了解的情况。在面试时,申请人在力图展现自己长处的同时,应尽量做到放松、自然,争取给面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的介绍基于我和朋友们多年的观察与总结,已经帮助不少年轻朋友敲开了理想之门。至于具体如何申请,还需因人而异,酌情处理。过程也许比目的更重要

名校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上。就像体育运动一样。尽管第一名只有一个,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奋斗,为之疯狂。人生的乐趣就在于有所追求,有所奋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有志于名校的年轻朋友们,希望你们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益。坚定你们的追求,加倍你们的努力。我坚信,只要有追求,就会进步,就能成长。这也是我对你们衷心的祝福。

(作者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统计学博士,曾任职于美国教育服务考试中心ETS。从事高考、升学方面的研究多年。与人合作创办了升学、考试的咨询公司——普林斯顿计划咨询公司,Princeton Planning,Inc.)

内容推荐

《我怎么在美国上学(13个家庭亲述美国求学之路)》由艾苹主编,继畅销书《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后又一年度力作!

这本书讲的是13个美国华人子女如何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生活的故事。这些大学包括了美国大学体系中几乎所有的类型:从著名的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芝加哥和伯克利,以及其他著名公立、私立大学,到私立文理学院和公立社区大学。

编辑推荐

《我怎么在美国上学(13个家庭亲述美国求学之路)》由艾苹主编,继畅销书《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后又一年度力作!

这三位学者同时也是子女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家长,多年来关注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组成小小的编委会,推举艾苹为主编,与本书13位年轻作者和他们的父母携手,合作成就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怎么在美国上学(13个家庭亲述美国求学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4455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712.8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