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谈生死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唐春元、伍英收集了毛泽东评价和谈论生与死价值的相关史料,并加以解读。《毛泽东谈生死》从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面对亲人死亡的和自己面对死神时的态度、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阐释及对人由生到死的自然规律的阐释,讲述了毛泽东对待生死的基本心态:乐观、奋斗、进取、顺其自然,及他超越生死,追求人生终极性价值的高远情怀。

内容推荐

通过《毛泽东谈生死》一书,我们可以知道,毛泽东是怎样看待生死的:生当乐观,奋斗进取;死当英雄,死得其所。他的价值观己超越生死。当父母去世,妻儿牺牲,他悲痛,也坚强;当身陷险境,死神擦肩,他淡定,也从容。他说,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规律。

《毛泽东谈生死》由唐春元、伍英编著。

目录

序篇:人生自古谁无死

乐观奋斗: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追求

 1.“人生无处不青山”/2

 2.“野蛮其体魄”:乐观奋斗的物质基础/9

 3.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15

 4.“一万年匙久,只争朝夕”/42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4

 6.”我是乐观主义者”/64

不笱且偷生: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

 1.“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78

 2.“非为奋斗而死,死有余哀!”/84

 3.赵五贞自杀:全是封建婚姻惹的祸/88

 4.自杀:人格的法现和实现/97

死得其所:毛泽东阐释死的意义和价值

 1.“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105

 2.“生为阶级,死为阶级”/111

 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18

 4.“民族英雄,虽死犹生!”/126

 5.“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30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己”/137

 7.“以身殉志,不亦伟乎”/141

 8.一句流传千古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48

 9.在生死搏击面前,毛泽东提出了“五不怕”/155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

 1.“一掬慈容何处寻”/162

 2.“恨昊夭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166

 3.“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71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车裹尸还”/178

 5.“楚雄是个好伢子”/183

从容慷慨:毛泽东十次面对死神威胁

 1.韶山脱险:毛泽东第一次遭遇“死神”/190

 2.虎口脱身:毛泽东与死亡“擦肩而过”/195

 3.“富田事变”:刺客把枪口对准了毛泽东/200

 4.于都病危:毛泽东面对病魔的“困扰”/204

 5.长征连中:毛泽东险象环生/209

 6.转战陕北:“他扔他的炸弹,我办我的公”/217

 7.特务破坏:毛泽东城南庄遭遇敌机轰炸/226

 8.访苏路上,美蒋特务要对毛泽东痛下杀手/231

 9.国庆大典:敌特要炮轰天安门城楼/237

 10.林彪事件:毛泽东遭遇党内“接班人”的喑算/242

辩证法的胜利:由生到死是自然法则

 1.“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规律”/254

 2.“我赞成人死了后‘鼓盆而歌’”/258

 3.笑谈“红白喜事”/264

 4.妙释“视死如归”/267

 5.倡议实行火化/270

 6.“上帝请我吃烧酒”/272

 7.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的生死颂歌/277

结束的话/284

试读章节

毛泽东正是抓住了父亲的这一特点。

就在与父亲发生口角的第二天,毛泽东特地到外婆家,向八舅文玉钦、表兄文运昌诉说了他与父亲在让不让读书问题上的争执。毛泽东对舅舅和表兄说:“昨天,我一提起到湘乡东山来读书,父亲就火冒三丈,表示坚决反对。娘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你们知道我爹的脾气,如果硬顶下去是不行的。虽然他把钱看得很重,但他对你们是很尊重的,只要你们说话了,他一般不会反对的。舅舅、表兄,这次就全靠你们给我撑腰了。”

“哈哈,我的外甥伢子真会说话。不错,将来肯定有出息。你不要急,你说说,要舅舅怎样帮你?”八舅文玉钦摸着毛泽东的头慈祥地说。

“八舅,过半个月,正好是娘的生日,到时我请您和表兄,还有在长沙教书的季范表兄以及我们村的毛麓钟、李漱清、毛宇居三位先生到我家吃饭,您们在吃饭时趁机做我爹的工作。我爹他虽然小气一点,但最敬佩您们几个人,也最听您们的话了。”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向舅舅和盘托了出来。

“好!好!主意不错,这个忙舅舅帮定了。”文玉钦望着聪明而又多谋的外甥毛泽东,欣慰地笑了。

回到韶山后,毛泽东又找到毛麓钟、李漱清、毛宇居三位先生,把自己的打算和他们说了,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

接着,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给远在长沙教书的姨表兄王季范,要他在近日回韶山,有要事相商。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毛泽东开始为母亲准备生日。本来从不过问家里生活情况的毛泽东,那几天对柴米油盐问题特别感兴趣。到了母亲生日的前一天,毛泽东又特地到肉铺里买了十多斤肉,亲自动手和大弟毛泽民在门前的池塘里捞了几条大草鱼,另外还买了许多其他的菜,并特地请来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土厨师,在家里杀鸡宰鸭,搞得热火朝天。

毛顺生和文七妹对儿子的举动惊讶不已!这孩子今天怎么了?为何搞这么大的场伙?

“石三伢子,你这是搞的么子名堂,又是买肉,又是打鱼,又是杀鸡杀鸭,还请了厨师,场伙还蛮大嘛!”毛顺生问正在杀鸡的毛泽东。

“爹,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明日是娘的生日,我请了舅舅和一些亲戚来吃酒。”

毛顺生开始是心里高兴,觉得儿子到底长大了,也知道孝敬父母了。但后来一想,觉得不对,一是这个“懒”儿子,往年从不过问父母生日不生日的,今年为何这样热情?二是他娘今年又不是大生日,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呢?这里面一定有名堂。再说,就是为母亲办生日,也该先和我商量商量,我还是一家之主呀!

想到这里,毛顺生又面露愠色。但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又不好斥责儿子,何况他又没有错。特别是儿子已经16岁了,还娶了媳妇,有些事就让他去搞吧。总不会再闯出什么“祸”来吧!所以,尽管心里不高兴,但他还是没有骂儿子,只是背着双手,一声不响地走了。

母亲虽然对儿子的做法有些不理解,但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所以也没有作声,只是帮着厨师备菜,打扫客厅,准备茶点,好在第二天迎接客人。

第二天,还不到晌午,客人就陆续到了。

客人到齐后,毛泽东按辈分长幼一一请其入座,堂屋摆了整整两大桌。猜拳、唱酒、拉家常,整个上屋场热闹非凡。

酒饭过后,毛泽东为来客一一沏上茶,并请父母和客人坐下,自己则站在下面,行了鞠躬大礼后说:“今天劳驾各位长辈、同辈、老师、朋友,实不敢当。我爹、娘都在这里,石三伢子有一件事要当着大家的面讲清楚:我要读书!我要去外婆那里的东山学堂读书。”

母亲一听,笑了。她虽未作声,但也私下埋怨儿子太兴师动众了。

毛顺生一听,心里就很不自然了。

P5-6

序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平民百姓是如此,伟人亦是如此。

这是因为,人作为自然之存在物,生命是有限的,必定面临生死问题。生生死死,代代延续,构成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明史。世界上没有什么万寿无疆的人,也没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如果真正有“万岁”之人,诚如毛泽东所说过的,那他一定不是人而是一个怪物了。

然而,在一个人活着的几十年里,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又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伟人和平凡之人的区别所在。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生死问题当然也是他一生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对待生死的基本心态可以用十个字来描述:“乐观、奋斗、进取、顺其自然。”他这一超越生死的基本心态,几乎贯穿他的一生,从早年到晚年都是如此。特别是他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后,就始终坚持把生死问题与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本位等人的终极性价值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代伟人超越生死、追求人生终极性价值的高远情怀。

探索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寻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人类生存与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最能体现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早在长沙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涉猎这一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就阐述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对此不求甚解,只顾目前梯米尘埃之争,则甚矣人之不智。

毛泽东认为,由生到死是个体生存中最大的变动,是最值得人思考的大事件。他坚决反对蝇营狗苟的生活,主张在对生死的思考中寻求最根本的人生价值和最根本的人生智慧,特别是他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阐释,提出的“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生为阶级,死为阶级”、“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生死价值观,更是革命者在终极观中超越生死。也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生死观,促使毛泽东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最高价值,从而克服生死大难、实现生死问题的圆满解决。  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生与死的矛盾与斗争。非生即死,非死即生。每时每刻,活着的人都是为生存而奋斗。人的一切行为,最终说来,都是为了生存。然而,在生存的目标和价值上,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生存和奋斗,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损害别人,甚至取别人的生命来为了自己的生存。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倡导的是为了人民的生存而牺牲自己。所以,毛泽东的生死观体现出来的是壮丽、慷慨、视死如归。秋收起义前夕,当他被国民党地方团丁抓获后,毛泽东体现出来的是大智大勇,以他那独有的智慧,骗过敌人而安然无恙,经历了一次生死的考验;在井冈山,尽管条件恶劣、敌情紧张,他却镇定自若,置生死于度外;在红都瑞金、在长征路上、在红色大本营延安、在重庆谈判中、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无时不身处险境,然而,他却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重于个人生死的胸怀,尽心竭力地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而奋斗着。他早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哪怕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虽然是一位蔑视死神的人,并多次说:“怕死是没有用的,怕死不能制止死亡,只能导致死亡。”然而,在与敌人残酷的斗争中,当自己亲人和家属死亡时,总是强烈冲撞、震撼着毛泽东的心灵世界,但他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始终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这就是作为伟人的毛泽东,在心灵深处,有一种人生的终极价值在支撑着他。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毛泽东在那篇脍炙人口的《为人民服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对生死问题有许多独到的看法。

他一方面主张在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到严重侵犯、损害的危机时刻,一个革命者和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为己任的热血男儿,绝不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置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应该而且必须正气凛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曾形象地把这种惊风雨、泣鬼神的壮烈场面概括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等。这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英烈面对死亡而发出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我以我血荐轩辕”、“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迈誓言,是何等地异曲同工。所有这一切,都是国魂、民族魂的体现,是民族的精英,民族的脊梁。作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不息的共产党人,应该是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毛泽东也认为,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需要我们共产党人作出牺牲时,“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不能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获甚微。

到了晚年,毛泽东谈论死亡的次数多了,而且多次谈到自己的死亡,但他仍然是那么地幽默和自然,一次,他与表侄孙女王海容谈到了自己的死:“我在世时吃鱼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去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可见,晚年毛泽东尽管多次谈到死,但他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并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科学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生死死的思想。他曾安慰身边工作人员说:“人有生就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人如果都不死,孔老夫子现在还活着,该有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什么样子了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毛泽东的字典里,生命是宝贵的,死也是不可怕的。只要我们为真理而献身,为我们前人所说的“道”而战,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而奋斗,我们就不怕死。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的熊熊烈火中燃烧,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光照千秋,获得完整而永世不衰的生命。而那些在严峻考验面前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人则是可悲可鄙的,即使他们活着,其生命也毫无价值可言。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就是对毛泽东生死观的最好注脚。

毋庸置疑,从生与死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的一生,是一曲生与死的颂歌,是一曲生与死的赞歌,更是一曲用行为的交响乐演奏、用灵魂的符号谱写而成的赞歌。毛泽东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地将他的一生,完全彻底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民族和国家、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我们今天仍然是多么需要这样不朽的乐章啊!

毛泽东更伟大的是,他不仅仅在死亡面前从容不迫,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死亡能应付自如,并最终制服它、战胜它,进而在这种过程中呈现给人们一种伟人特有的伟大智慧。

毛泽东的好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许多年以前就这样说过:“作为个人的毛泽东消失了……但现代中国的历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同毛泽东的名字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外国记者在几十年前就作出了的预言。作为今天的中国人不得不佩服这位美国朋友的高瞻远瞩。

是啊,个人的生死始终是与人民的事业分不开的,毛泽东正是把他关于生死的思考和他人生的实践,深深地融入到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这一伟大事业之中,所以,才凸显出他的生死观是如此深沉、如此感人肺腑而又豪迈高远。特别在世俗化、市场化、现代化相互激荡的今天,理想迷失、人文关怀失落、终极价值消褪,社会上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在寻找可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时候,我们重温毛泽东的生死观,认识毛泽东生死观那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底蕴,对于我们找到那理想的精神家园,无疑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

后记

毛泽东作为一位历史巨人,他那超越时空的生死观,少有人能比拟。他的生与死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许许多多人的关注。所以,他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危险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人民群众关注他,是因为他为人民谋幸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大众,从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民把他的生死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国民党蒋介石也关注他,是因为有毛泽东的存在,就必定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无怪乎,湖南军阀赵恒惕早就说过:湖南有他毛泽东,就没有我赵恒惕。国民党蒋介石曾多次悬赏10万大洋买毛泽东的人头。

世界上也关注着毛泽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国际早就对毛泽东的死发过讣告。20世纪30年代,由共产国际出版的《国际新闻通讯》刊载了一则关于毛泽东逝世的“讣告”。这则“讣告”的内容如下:“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毛泽东同志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最害怕的仇敌。自1927年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就以重金悬赏他的头颅。毛泽东同志因病情不断恶化而去世。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当然,毫无疑问,敌人会因此而感到高兴……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工农群众将永远铭记他的业绩,并将完成他未竞的事业。”

这则讣告是目前发现的共产国际最早介绍毛泽东的文字,也是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关注的开始。不管这则错误的情报是谁提供的,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生死是非常关注的。

生死价值观问题,是毛泽东一生所重视的问题。但他不是考虑个人的生死问题,而是考虑我们共产党人的生死价值问题,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我们共产党人对这种牺牲精神是赞扬的,特别当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求我们应该冲锋在前,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生死价值观,在今天来说,仍然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谈生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春元//伍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23897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242150
中图分类号 A841.63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37